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到电影的改编

合集下载

改编成电影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文学名著

改编成电影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文学名著

改编成电影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文学名著/2015/0707/20150707031220458.png" width="450" alt="" />1.《绿野仙踪》原著作者:莱弗鲍姆(美国)多萝西对她在姨妈和叔叔的农场生活感到不满,打算出走。

这时,她被一股龙卷风吹倒在地,昏迷不醒。

更令人惊奇的是,多萝西的整座房屋都被卷入烟囱散发的烟雾中,当多萝西从她的房子里走出来时,她发现自己落入了一块神奇的土地2.《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3.《格列佛游记》原著作者:斯威夫特(英国)格列佛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船上工作,后来经历了一些列冒险4.《雾都孤儿》原著作者:狄更斯(英国)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一个寒风料峭的深夜,一个男婴刚在贫民区里呱呱坠地,苦命的母亲便撒手人寰。

谁也不知道产妇的身份,男婴由此成了无名孤儿。

这个男孩的人生会怎样呢?5.《地心游记》原著作者:凡尔纳(英国)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做了一次地心旅行,于是,布罗克教授决心也作同样的旅行他会遇到什么奇特的遭遇吗?6.《简爱》原著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7.《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作者:菲茨杰拉德(美国)一位终生追逐女神,但终生未得的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令人心痛又难以忘怀的电影。

影片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通过展现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懵懂的初恋、婚姻的破碎和她与良心的斗争,让观众深入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观念的纠葛。

影片开篇以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宁的婚礼开始,这对新婚夫妇看似幸福美满,但却只是表面现象。

安娜在初次见到维伦斯基公爵时,被他的风度和渊博所吸引,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他是我向往中的人”这句台词,深深触动了我。

这个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将婚姻作为谋生手段,但安娜却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她追逐爱情的勇气令人敬佩。

影片将安娜和维伦斯基的悲剧性爱情与卡列宁和咪雅的平淡婚姻形成鲜明对比。

卡列宁在对婚姻的坚守中逐渐成熟起来,他对爱情的追求逐渐淡化,而转向了家庭和责任。

咪雅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妻子,她时刻为家庭和孩子着想,但这种平淡的婚姻却无法给予安娜内心所需的激情。

这使得安娜内心深处的斗争日益加剧,最终选择背叛自己的家庭,选择与维伦斯基在一起。

电影中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暗喻手法来表达安娜内心的挣扎和心理斗争。

譬如,安娜和维伦斯基在活动车厢中的亲密时刻象征着她们正在逃离之前的生活。

而当列车停下来,安娜回到现实生活中,内心的痛苦与愧疚感再次袭来。

在她坐在车厢中的那神情恍惚的时刻,我感到一阵心酸,仿佛站在她的视角看着这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影片展示了俄国上层社会道德观念的严苛和保守。

当维伦斯基公爵的妻子得知他与安娜的私通后,压力迫使维伦斯基和安娜分开。

当时代所制约的道德观念成为束缚人的枷锁,不仅使安娜身心俱疲,也暗示了整个社会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偏见。

安娜的悲剧赋予观众对于年轻女性命运的思考。

她失去了家庭、婚姻以及社会地位,最终选择以生命来对抗这个社会。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爱情的选择,更是对传统社会规范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

安娜的命运引发了我对于婚姻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入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更是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观念的一种探讨。

被“爱情”毁灭的人生——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悲剧根源探析

被“爱情”毁灭的人生——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悲剧根源探析

环球纵横MOV哐LrrE触TURE 被“爱情”毁灭的人生——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悲剧根源探析■王翠娥王艳玲(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11)[摘要]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

影片表现了上层社会的贵族夫人安娜与贵族青年渥伦斯基之间的旷世情缘,深刻感人。

安娜的悲剧根源令人深思。

[关键词]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根源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坛人低价拍卖田产或者转向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商人、银上享有极高的盛誉。

列宁就曾称赞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国现行家和企业主发展的势头咄咄逼人,在社会上地位日益显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赫。

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

作为小说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的中心人物,安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上出现的。

她追《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拍摄而成的。

作为电影,毕竟是有求爱情的行动恰好和俄国社会的变革相呼应,代表了妇女其特殊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在几十分钟内把托尔斯泰深邃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妇女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所的思想完全完美地表现出来。

而影片也将一些内容淡化,以安娜是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女性。

她外表美丽侧重在表现上层社会的贵族夫人安娜与贵族青年渥伦斯基高贵,举止沉静优雅,内心单纯善良。

她不同于上流社会之间的旷世情缘上,不能说这不是一件遗憾的作品。

然而,中的那些靠男人养活的社交界的“花瓶”,与当时上流社会抛开这不得不有的遗憾,影片的制作可算得上是相当高超的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相比,她有真诚、善良和率真个性,的,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场景的选择,还是分镜头的设置她渴望的是真正的爱情+并且敢于追求真正爱情。

当她沉与切换、故事情节发展的掌控程度都毫不夸张地称得睡多年的爱情之火被渥伦斯基的热情点燃之后,她不顾强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精品】三十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

【精品】三十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

【关键字】精品三十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2011-6-20 10:15:33三十部典范小说改编电影盘点嗯,这期盘点主要依据的是学院派的观点,就是说首先,这个小说要够好,要是小说不够好不够出名,那作者一定要够大牌,要是这点达不到,诸如【发条橙】,【罗生门】,【猜火车】,【走出非洲】,【老无所依】,【沉默的羔羊】,【现代启示录】,【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大红灯笼高高挂】,【2001太空漫游】等不在盘点之列;其二,小说够好,改编之后的电影要耐看,要好看,有意思,至此,【罪与罚】,【在路上】,【半生缘】,【魂断蓝桥】,【雾都孤儿】,【追风筝的人】,【80天环游地球】,【追忆逝水年华】,【霍乱时期的爱情】,部分【傲慢与偏见】,部分【战争与和平】等等也不在盘点之列;再三,一些是由名著改编,故事拍的又不错的电影,但不属于小说一列,例如【乱】,【飞越疯人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等等一系列也就错过了。

在这里,光影和文字之间找到了最契合的平衡。

诚然如此,欢迎补充和指正,博客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嗯,无所谓,只是做出来分享罢了。

Top 30 【挪威的森林】(日本 2010)导演:陈英雄主演:松山健一菊地凛子水原希子时光一句话影评:陈英雄导演在上海电影节上都说了,改编这部小说是需要感觉的。

于是他的电影中流淌着他的风格,他的感觉。

好在,我们都没有迷失。

果断告诉你,不论你找什么借口,总之就给你三颗星。

因为,我们实在太爱原作小说了。

改编指数:★★★【挪威的森林】改编自小说《挪威的森林》(1987 村上春树)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Top 2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国 2004)导演:徐静蕾主演:徐静蕾姜文时光一句话影评: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

运用艺术学原理解读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运用艺术学原理解读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运用艺术学原理解读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作者:霍瑄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4期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是著名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俄国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导演乔·怀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一次将这一著作搬上银幕,本文将运用艺术学基本原理,从艺术的本质及特征、电影艺术的文本及视听语言、艺术创作角度和艺术鉴赏等角度对电影进一步分析解读。

关键词:艺术学原理;《安娜·卡列尼娜》;视听语言;观众接受一、艺术的本质及特征艺术具有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在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塑造是具体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社会生活。

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在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了小说中安娜的原型,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形成银幕形象。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安娜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成为一个典型的艺术人物形象。

艺术具有主体性。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先有情感的萌动后有创作的欲望,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名著改编而成,但也同样融入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不同的电影导演在改编时,都融入了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在艺术作品中,每个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历史中,有很多导演对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改编创作,但事实上每个作品都不尽相同。

在艺术欣赏中,由于欣赏主体的差异性,观众在欣赏、批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时也体现了主体性。

二、电影艺术的文本及视听语言以电影形式去表达文学的内涵,是电影创作者比较常见的创作方式。

但导演通过何种方式拍摄出属于自己的荧幕文本,这是改编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掀起了热潮,《雾都孤儿》《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等优秀文艺作品接二连三被搬上银幕。

从艺术学原理分析文学改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原理分析文学改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原理分析文学改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摘要: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巨作《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所承载的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使得这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被十几次的改编成影视作品,本文主要以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电影为例,以艺术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并分析其独特的视听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艺术学原理;文学改编;视听语言前言:“一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但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它自己不幸的方式”。

《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不满丈夫在婚姻里的冷漠和无视,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勇敢冲破世俗的眼光,甚至抛弃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与心爱的沃伦斯基在一起,最后却仍逃不出被抛弃,最终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其间承载的深刻内涵让几代人陷入哲学和社会的多重思考,一百年来,这部作品被改编成诸多版本并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也使得观众有对角色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接受程度,特别是2012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无论在表现形式、人物塑造还是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独具特色,更使观众眼前一亮。

一、从《安娜•卡列尼娜》分析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指艺术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就是探讨艺术的根本性质即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历史本质等。

(一)、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的《安娜•卡列尼娜》中都会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倾向性、宗教信仰或者对于宗教的不满,以及其中所引人深思的的哲学问题和作者的世界观。

托尔斯泰所塑造的人物中,不乏存在很多自身思想方面的矛盾体,比如安娜一方面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等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思想上的矛盾。

也正是托尔斯泰面对当时的政治情况下,自身宗教信仰上的矛盾,对于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和迷茫。

十大名著改编的经典影片

十大名著改编的经典影片

十大名著改编的经典影片《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995)豆瓣评分:9.2关于原作:《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班纳特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四段姻缘故事,文笔辛辣而滑稽,是简·奥斯汀最富喜剧色彩、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该书生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影片亮点:作为爱情小说中的经典,《傲慢与偏见》被无数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但在众多影片中,口碑最佳的还当属1995年由BBC出品的迷你剧。

不论是服装还是场景,都完美地复原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农村风格,而由科林·菲斯和詹妮弗·艾莉出演的男女主角,更是被誉为最完美的达西和伊丽莎白。

经典台词:Almost from the earliest moments。

I have come to feel for you a passionate admiration and regard which despite my struggles,has overcome every rational objection。

I beg you,most fervently,to relieve my suffering and consent to be my wife。

从初识你的瞬间起,我就已经感觉到了心底对你强烈的钦慕和好感,虽然我一再挣扎,但情感依旧超越了理智。

我最为强烈地恳求你,释放我的痛苦,请同意成为我的妻子。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2013)豆瓣评分:7.7关于原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银幕化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银幕化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银幕化《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众多导演和演员搬上银幕。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故事,在不同的银幕化版本中,安娜这个角色的形象也各有差异。

第一部银幕化版本是1935年的美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由格雷塔·加尔博和弗雷德里克·马奇主演。

在这个版本中,安娜被描绘为一个高傲、自私、任性和狂热的女人。

她对爱情的执着使她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个版本的安娜形象最大的特点是情感的爆发和心理的变态。

这个版本在很多人看来过于夸张和浪漫,丧失了原著中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深度。

198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安娜·卡列尼娜》,莎朗·阿克特扮演安娜。

这个版本更加忠实于原著,呈现了安娜生活中的种种复杂和社会性格的决定因素。

这个版本的安娜看起来更加真实和动人,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追求艺术的安娜可能过于平静和保守。

2012年,由乔·赖特执导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以创新的电影表现手法和时尚的视觉语言重新呈现了安娜这个角色。

凯拉·奈特莉在这个版本中饰演安娜,她的形象更加现代化和矛盾。

安娜在这个版本中被描绘为一个挣扎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女人,她奔涌的情感和良心的折磨使她走向了毁灭。

这个版本的安娜更具有代表性和内在的现代性,但也可能过于剧烈和夸张。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的银幕化版本在呈现安娜这个角色时各有特点和缺陷,但都试图展现一个女人的复杂和深刻。

安娜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形象,她的魅力和意义会不断被挖掘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到电影的改编
一、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情节复杂、跌宕起伏,是一部经典的小说作品,曾风靡一
时。该小说分两部分内容讲述:其一,以上流社会贵妇安娜·卡列尼娜为主线,讲述其不惜
牺牲自身的名誉、家庭只为获得个性解放与爱情自由,但最终她还是遭情夫冷落而绝望自杀。
通过这一主线赤裸裸地揭露了上流社会贵族生活的糜烂、官场的腐败,同时也描述了在资本
主义社会环境下上流贵族社会的道德伦理观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其二,以外省地主列文为主
线,讲述了他与上流贵族社会的吉提从相爱到结婚最后回归农村生活,期间还穿插了列文发
起农事改革及他哲学性的生命思忖。通过作者巧妙的构思使两条线索的故事构成一个极具吸
引力的感人故事。分两条线索讲述的小说文本情节更丰富、主题更突出,让读者了解到19
世纪俄国各阶级在大变动时期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包括上流社会贵族生活的糜烂,底层农民
生活的艰难困苦,同时还将上流贵族、农民、地主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
这样的小说文本极其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本,文中的任一情节都能启发人们对人生的思索。
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精简
受电影性质与时间的限制,要将小说情节影像化需要精简故事情节,必要时对小说内容
进行删减、调整,挑选适合影像拍摄的内容来创设影视场景,从而突出影片主题。如小说中
为了描述人物、铺陈故事作者描绘了大量的场景,有表现上流社会生活的聚会、歌剧院等,
有表现苏俄宗法制度下底层农村生活的劳作、打猎等。但一部90~150分钟的电影是不可能
将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来的,因此需精选场景将具有典型意义、矛盾冲突明显的场景提取出来,
通过组合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有一些经典场景都出现在了不同的
改编版本中,成为改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在片头与片尾都出现过的火车站场景,在片
头中是为了介绍卡列尼娜与渥伦斯基首次见面的场景,展示了他们对彼此的态度及渥伦斯基
母亲对安娜的态度,还有火车轧人事故的安排都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片尾展现的
是绝望的安娜再次来到故事开始时的火车站,因伪善的上流社会(以渥伦斯基母亲为代表)
的阻挠、渥伦斯基的冷落使安娜感到绝望,那时的她并没有自杀的念头,但影片开头的事故
触发了她,最终她带着死亡能抵消一切罪过的念头跳了下去,这样的片头片尾达到了首尾呼
应的目的。又如表现安娜与渥伦斯基第一次跳舞的场景,舞会场面华丽恢宏既揭示了俄罗斯
贵族生活的奢靡又为影片展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情感发展埋下伏笔,不经意间还将影片的另
一条线索引导出来,即列文与吉提的情感故事。因此,精选场景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通过影视的视听语言重现文字的艺术魅力,将每个经典场景衔接成一
个扣人心弦的影视故事。www.rrkdyw.com
当然,经典场景的提炼自然也需要精简语言来配合,删减掉文中描述性的语句。如为了
引出第十八节才出现的女主角安娜,作者在此之前铺陈了大量的事件,有奥勃朗斯基夫妇混
乱的家庭生活和无休止的争吵;在官厅奥勃朗斯基遇到了另一个男主角列文并介绍了其与吉
提关联,等等,最终才开始进入故事的正文,像这样繁杂的内容描述就需要转化成精炼的影
视语言来呈现。因此,像1967年苏俄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就删减了对列文与吉提家庭
的关联和对谢尔巴茨基家庭背景的介绍,通过演员的台词、服饰、生活等方面来让观众自己
推断出其成长背景。该影片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就涵盖了十七节文本内容的描述引出了女主
人公安娜,同时还实现了两个场景的转换(奥勃朗斯基家到火车站),这样的安排考虑到了
观众的接受心理。影片拍摄时如果只是单一选用小说中的场景,就会影响影片的流畅度、剧
情的饱满度、场景安排的突兀性,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导在改编过程中会适当增添情节、
调整情节的顺序和内容。如1997年苏菲·玛索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添加了情节内容,
安娜与卡列宁对离婚进行商讨时,就添加了卡列宁想强奸安娜的情节并通过卡列宁的台词来
表明这样设计的原因,卡列宁说安娜确实不贞但既然上天安排了这段婚姻,为了保住他的名
声他可以不计较,威胁安娜他们仍要维持以往的性关系。这样的情节添加其精神实质还是和
原著一致的,但维持以往的性关系是原著没有的,这样的添加再通过镜头画面的显现使其更
具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改编也是模仿好莱坞模式的手段,以情色意味的情节起到吸引观众的
目的,不仅烘托了主题,而且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www.888dyy.com
在影片拍摄时为了更好地将文本内容影像化,编导会适时调整原著情节的内容或顺序,
《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改编版本就凸显了这一特点。如原著在描写安娜生下孩子的情节
时作者安排安娜难产,安娜在即将死去之前恳求卡列宁的宽恕,最终卡列宁以宽容的心原谅
了安娜并抚养了她与渥伦斯基的孩子,小说的最后也提及了安娜与卡列宁对孩子的态度有明
显的不同。该情节将卡列宁的情感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从希望安娜就此死去到饶恕安娜并
在其死后收养了她的孩子,体现了信仰宗教的卡列宁仍有善良的一面,从而使卡列宁的性格
立体化。这段情节不同版本的电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调整了原著情节的内容或顺序,但不
管处理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宗旨都是一样的,为突出电影主题而服务。
三、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重塑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托尔斯泰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对于每个人
物行为的好坏我们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安娜是
一个矛盾综合体,彷徨在家庭伦理与自由爱情中间,承受着爱情带来的欢喜与悲痛。而作者
对安娜的态度也是双重性的既有谴责又有同情,谴责她因个人的欲望而不惜摧毁掉圣洁的婚
姻;同情、赏识她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气,敢于挑战虚伪的上流社会以及她性格的坚毅与率真。
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列文,虽然他与安娜有着不同的待遇,但两者都承受着心灵上的矛盾。
列文虽拥有真实的爱情与美满的家庭,但在良心上他一直存在不安,因为他的富足生活与底
层农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他良心上受到谴责,于是他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卡列宁是迂
腐守旧、名誉高于一切的官僚形象,为了保住名誉他情愿忍受妻子的不贞也要维系那破碎的
婚姻,但信仰宗教的他还是有善良一面的,这从他饶恕安娜并收养她与渥伦斯基的孩子可以
看出。由于多重思想因素的影响已经无法用好坏来简单衡量人物的行为,对此需要我们全面
分析才能理解作者赋予人物的思想意蕴。影像是将文化用现代技术的手段所表现的另一种方
式,因此技术因素会影响其创作与生产,电影形象实质就是将文学形象中典型的特点提取出
来并将其艺术夸大以烘托氛围,是文学形象的影视化。在塑造人物的性格时,编导会选择那
些典型的情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立体化让观众一时难以忘记。有时为了突出人
物的性格特质会适当调整剧情,在此以安娜的人物塑造来说明。www.paopaov.com
作者将小说女主角安娜塑造成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多样化具有社会上众多人物的
特点。因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的熏陶,安娜挣脱了旧思想的束缚开始追求自由的爱情、个性
的解放;她是一个美丽善良但又多情的人,具有强烈的母爱精神,她敢于挑战伪善的上层社
会,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而奋不顾身、无所畏惧;但由于她也是上层社会(俄国始祖鲁力克
王室后裔)的一员,因此她的思想意识里还残留着上层社会思想观念的余毒,虽然她厌恶但
却无法摆脱,同时作为一个基督教信仰者,她还是会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受到上帝给予
的惩处,所以她的结局是悲惨的,沉浸在当初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懊悔与痛苦中,还因缺失了
基督教在精神上的支撑使其饱受空虚的折磨。由此可见,徘徊在思想矛盾中的安娜最终还是
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
对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1997年美国有四个不同的版本,由四个编
剧对此进行改编,但他们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改编特点,即利用社会生活背景、上流社会的
冲突来展现安娜对自由爱情的勇敢追求,将其悲惨性的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中传达了安
娜对女性权利的追求及其伟大的母性精神。虽然不同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存在共同的
特征,但由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的不同,对于影片的情节设置、演员表现同样体现出
不同的特征。如1997年苏菲·玛索版本的影片,对于安娜的角色塑造做了很大的改变,为
更凸显安娜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片中增添了对其情欲的诸多叙述,其中爱情生活中的
性场景也增加不少甚至有些过度,加重了对其私生活的描述。又通过电影的影像化渲染了该
片的视觉刺激,影片不适宜地渲染了安娜爱情生活的细节场景,这样的改编有违原著中的安
娜形象,减弱了安娜原本矛盾、深沉、丰满的形象特征,小说所呈现的安娜悲剧性的命运色
彩也被削弱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改编显示出双重的性质。因电影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改编过程
中对人物的性格塑造讲究鲜明性、直观性,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并让观众对此印象深刻。
但是,影视化的改编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受时代、社会观念等的影响人们对原著的理解存在
着不同性,编剧、演员对原著加以自身的理解并重新演绎虽能使作品展现不同的艺术风采,
但是原著人物本身所呈现的矛盾、丰满的形象特征被削弱,人物原有的思想寓意不能被充分
展现出来,使人物形象缺乏象征性意义,导致影片的品位也转向大众化。因此,在将文学作
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时,也要考虑到影片的质量问题,应尽量避免影片走向低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