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由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

合集下载

从《达罗卫夫人》到《时时刻刻》

从《达罗卫夫人》到《时时刻刻》

从《达罗卫夫人》到《时时刻刻》[摘要]传播学者英尼斯、麦克卢汉、麦罗维茨等对媒介的作用提出了不同见解,而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视觉文化,是一种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下立足于视觉因素,以“形象”或是“影像”主导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崭新文化形态。

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的小说《达罗卫夫人》以及由其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来说明在跨媒体传播中,文学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媒介;女性;影像化;蒙太奇;意识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20世纪欧美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9部小说和关于女性的论文使她成为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理论和“实验主义”创作方法对现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对女性生活状况的思考也对文坛颇有影响。

而在她的四部意识流小说中《达罗卫夫人》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

基于《达罗卫夫人》,并怀着向伍尔夫致敬的心愿,美国小说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ming ham)创作了小说《时时刻刻》)。

在《时时刻刻》中坎宁安怀着同样的女性主义思想,并且采用了同样的意识流的写作风格,通过对伍尔夫太太、布朗太太和达洛维夫人三位不同时代女性的形象的塑造以及她们生活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女性主义发展的动态画卷,激起人们对女性主义发展的反思。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意识形式。

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必须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文学的发展无疑是个动态的过程,在传播媒体多样化的当代社会,文学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媒介,文学的跨媒体传播成为日益普遍的现实。

麦克卢汉说:“电影的诞生使我们超越了机械论,转入了发展的有机联系的世界。

仅仅靠加快机械的速度,电影把我们带入了创新的外形和结构的世界。

《2024年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范文

《2024年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范文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篇一一、引言电影《时时刻刻》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叙事艺术,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时间处理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探讨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

二、叙事结构电影《时时刻刻》采用了多线索并行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线索交织,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

影片以三个女性的生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她们在爱情、家庭、事业等方面的经历。

这些线索在影片中相互穿插,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效果,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三、人物塑造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通过对三位女性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她们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她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影片的叙事主体。

此外,电影还通过一些配角和细节描写,丰富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层次。

四、时间处理电影在时间处理上也非常出色。

影片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不同时间段的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同时,电影还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交替呈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这种时间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视听语言电影在视听语言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影片的镜头运用非常巧妙,通过运用各种拍摄手法和技巧,营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使得情感得以更好地传达。

这些视听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叙事语言,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六、结论综上所述,电影《时时刻刻》在叙事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

通过多线索并行的叙事结构、细腻的人物塑造、巧妙的时间处理以及精良的视听语言等方面,展现了影片的独特魅力。

这些叙事艺术的应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电影《时时刻刻》的叙事艺术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也使得影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时时刻刻》电影解说文案

《时时刻刻》电影解说文案

《时时刻刻》电影解说文案大家好今天分享一个把女人的一生浓缩成一天的故事《时时刻刻》1923年在英格兰苏塞克斯郡的一个乡村天才作家伍尔切患有抑郁症和躁郁症经历过几次神经衰弱为了照顾她丈夫雷纳把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搬回了家但是伍尔切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就像正在写的小说《戴洛维夫人》中的主人公一样连出门买花的自由都没有她突然有了主意要把一个女人的一生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当写的正带劲时仆人敲响了伍尔切的门打断了她的思路随着病情不断加重伍尔切的性情变得异常反复连仆人都瞧不起她下午4点她姐姐会带孩子来所以伍尔切想让仆人准备中国下午茶和姜糖招待他们出门散步时她的脑海里想的都是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在那一天里戴洛维夫人应该会因一件小事而自尽伍尔切的姐姐妮莎两点半就来到了家中她的小女儿发现了一个刚刚死掉的小鸟他们为小鸟举行了一场葬礼小侄女忽然问伍尔切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我们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我不记得我从哪里来)(我也不记得)几句童言童语让伍尔切改变了注意不准备杀死女主角了在姐姐离开前伍尔切热情地拥吻了她假装还有力气与抑郁症作抗争姐姐看出了伍尔切的勉强却没有伸手拉她一把再一次人去楼空伍尔切仿佛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她特别怀念繁华的伦敦让她多次精神崩溃的伦敦雷纳发现家里没有她的踪影连忙追到了火车站两人开始了争吵无论如何伍尔切认为自己有选择居住的地方的权利她不想像这样一个人待在黑暗之中了雷纳叹了一口气妥协了心情平复下来第一句话是问伍尔切饿不饿伍尔切看出了爱人眼神里的疲惫她的病情她的任性已经让雷纳不堪重负她选择像戴洛维夫人那样自沉于巴斯河中只希望爱人能够好好生活下去二战以后住在洛杉砚的劳蕾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她的丈夫丹是个退伍的军人家里有车有房表面上过着如美国梦一样的美好生活但劳蕾有些产前抑郁而且最爱读的书正是伍尔切写就的那本《戴洛维夫人》这天是丹的生日劳蕾决定在家里与儿子理伦一起做一个蛋糕给他庆生烤盘面粉碗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了理伦筛起面粉来像是漫天的雪花第一次烘烤出炉的蛋糕却不尽如人意邻居凯蒂敲开门开始滔滔不绝地吹嘘做一个好蛋糕是多么容易在丈夫生日时到乡村俱乐部喝马丁尼庆祝仿佛她的生活光彩得没有半点瑕疵凯蒂忽然注意到了柜子上的《戴洛维夫人》听到书的内容是一个很有自信的女主人想要举办一个派对大家都以为她过得很好但其实不然时凯蒂沉默地放下了书因为她的生活也不像吹嘘的那样光鲜亮丽可能子宫出了问题所以要去住院两天一直没有孩子也是这个原因凯蒂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却在最想做的事成为一位母亲上摔了跟头此番前来是想让劳蕾帮忙喂狗劳蕾忽然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是戴洛维夫人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真突而残酷的生活她安慰着吻在了凯蒂的唇上目送着她离开在床上思考了很久以后劳蕾拿了几瓶抗抑郁药准备重新做一个更好的蛋糕然后出去一趟新鲜出炉的蛋糕很漂亮劳蕾把儿子寄放在邻居家开车进城在旅馆开了一个房她躺在床上想象戴洛维夫人自杀时被黑急的河水包裹的感觉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无论如何一定不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劳蕾也想自我了结了但她忽然惊醒过来至少腹中的孩子是无辜的于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再另做打算幸福美满的家没能留住劳蕾她抛下两个孩子离家出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这件事在理伦的心里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在50年后他似乎又走上了与伍尔切一样的路理伦同样是个天才作家和诗人由于是一个双性恋他患上了艾滋病曾与他有过一个月露水之缘的克拉丽莎正过着戴洛维夫人般的生活表面光鲜背后却满是苦涩过去这几年她一直在照顾理伦在理伦小说获奖的当天她希望能办一个派对庆祝但理伦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容乐观他并不想以这副样子示人在人们面前扮骄傲勇敢克拉丽莎小心翼翼地劝理伦参加派对但当被理伦问起如果死了她会不会生气这句话却比利刃还要尖锐伤人克拉丽莎就是害怕怕失去理伦并且面对已经乱七八糟的生活我活着只是为了满足你这就是人生每个人都是如此他们为彼此而活当再次看到理伦的前男友她似乎很惊慌心情也很不稳定生活似乎在慢慢崩溃是的以前在海滩和城堡里的生活不再存在只有和理伦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感觉是真的活着一个人在房间里理伦盯着妈妈的婚纱照发呆母亲不惜一切代价离开他们的场景一直是他的噩梦他好像已经想通了克拉丽莎再来看理伦时他的精神变得更加不稳定无论是颁奖典礼还是派对都要独自面对人生的每一刻派对结束后的孤独还有之后更长的孤独他们曾经拥有常人没有的幸福不会有遗憾了于是理伦从窗口跳了下去劳蕾拜访了克拉丽莎与自杀相比生活在加拿大独立快乐的在图书馆工作更有意义她无法为给家人造成的伤害道歉因为丹和他们的女儿也去世了劳蕾知道没有人会原谅她当她面临死亡时她选择了生命雷纳曾经问过伍尔夫,她的小说里谁会死伍尔夫的回答是那个诗人,那个先知一个预言,但是在不同的时空人内心的挣扎和关于死亡的挣扎每时每刻都没有停止(当你终于了解人生)(就能真正地热爱生命)。

《时时刻刻》:剥离时空修饰的存在

《时时刻刻》:剥离时空修饰的存在

《时时刻刻》:剥离时空修饰的存在作者:苏也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11期苏也电影的故事描绘了处于不同时间、空间里的三位女人: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郊区,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乡村宅邸中醒来;1949的年的美国洛杉矶,布朗夫人独自在厨房中阅读伍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20世纪末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达洛卫的同性恋女编辑正要出门买花,筹办私人宴会。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伍尔芙在1923年的一个早晨喃喃自语着,“她,决定自己出门去买花”,达洛卫夫人的一天便从这句话开始。

这句话应当出现在这一天的开始,伍尔芙寻思着。

自己去买花,这是一种女人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一种存在的形式。

女人与花,为什么要把女人与花比作在一起呢?只因为她们都美丽而脆弱吗?还是因为女人中没有不爱鲜花的呢?为什么要等待着男人们买好了花儿然后回报他们以微笑,或是再加上礼貌的亲吻呢?伍尔芙在电影的开头提出了这句女性意识解放的口号:她,决定,自己,出门去买花。

四十年代的布朗夫人读到这里时停顿了下来,丈夫刚出门回来,手捧一束娇艳的鲜花。

布朗夫人一边称赞着鲜花的美丽,一边神情恍惚而若有所思地笑着。

1990年的冬天,事业有成的达洛卫夫人穿好标准纽约客式的风衣准备出门,手脚匆忙但不失优雅。

她用明快的语调对自己的同性伴侣说,我出门了,我自己去买花。

那语气像是在唱一首歌。

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人在三个时空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相遇:伍尔芙的写作影响了布朗夫人的自我意识,她阅读着《达洛卫夫人》的故事,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开心,看到了自我生命的虚无,于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而与文字和艺术打交道的新时代达洛卫夫人也学着伍尔芙笔下的女主人一样用忙碌的日子和高雅的爱好装点着自己生活,但实则是将自己的存在价值依附在了他人——她的前夫,诗人理查德身上。

理查德身患艾滋病,心怀理想但生活痛苦。

在这时空交错的一天里,理查德获得了诗歌大奖,却无心庆祝自己迟来的肯定。

《《时时刻刻》的重复叙事探析》范文

《《时时刻刻》的重复叙事探析》范文

《《时时刻刻》的重复叙事探析》篇一一、引言《时时刻刻》是一部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影片,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和重复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三位女性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本文将通过对该影片的重复叙事进行探析,探讨其叙事特点和艺术价值。

二、重复叙事的运用在《时时刻刻》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重复叙事手法,通过时间的跳跃和场景的切换,将三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这种重复叙事的手法不仅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三、重复叙事的特点1. 时间跳跃的重复叙事《时时刻刻》中,时间的跳跃是重复叙事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时间的跳跃,影片将三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相互穿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2. 场景切换的重复叙事除了时间的跳跃,场景的切换也是《时时刻刻》中重复叙事的重要手段。

通过场景的切换,影片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场景相互连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角色的生活和情感。

这种场景切换的重复叙事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也让观众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四、重复叙事的艺术价值《时时刻刻》中的重复叙事手法不仅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首先,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通过时间的跳跃和场景的切换,影片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场景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最后,这种重复叙事的手法也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探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结论《时时刻刻》中的重复叙事手法是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通过时间的跳跃和场景的切换,将三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相互穿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2024年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范文

《2024年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范文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篇一一、引言电影《时时刻刻》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汇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和妮可·基德曼等杰出演员的精湛演技。

该片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女性联系在一起,讲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时空处理、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讨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叙事艺术。

二、叙事结构电影《时时刻刻》的叙事结构错综复杂,但又显得浑然一体。

影片以三位女性为主线,通过交织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她们各自的命运。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时间跳跃、回忆和现实之间的切换,使故事更具张力。

此外,影片在叙事节奏上也把控得当,使得故事发展既有紧张感又具戏剧性。

三、时空处理在时空处理方面,电影《时时刻刻》独具匠心。

影片将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地域的场景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间与空间布局。

影片在表现人物情感时,注重通过不同时代的背景来呈现其内在的情感变化。

此外,影片还通过巧妙的场景转换和音乐渲染,使得时空过渡更加流畅自然。

四、人物塑造电影《时时刻刻》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色。

三位女性主角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网络。

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和妮可·基德曼等演员的精湛演技,使得这些角色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影片还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立体。

五、叙事语言与视觉效果电影《时时刻刻》在叙事语言和视觉效果上也颇具特色。

影片的镜头运用巧妙,画面构图精美,色彩运用恰到好处。

通过运用各种拍摄手法和技巧,影片将视觉效果与叙事内容紧密结合,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影片的配乐也十分出色,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六、结论电影《时时刻刻》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制作水平,成功地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女性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

【《时时刻刻》与伍尔夫】 时时刻刻电影分析

【《时时刻刻》与伍尔夫】 时时刻刻电影分析

《【《时时刻刻》与伍尔夫】时时刻刻电影分析》在哈佛,每每与女学者聊起电影时,她们都会问我是否看过《时时刻刻》(THEHOURS)。

于是,我到处找这部影片,最后在好莱坞明星大道上的一家小影院里如愿以偿。

如今我仍旧记得起自己从影院出来时的情绪――脑海里弥漫着雾水,心中一片阴霾。

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女性究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体验什么?什么是痛苦、悲哀和幸福的真正本质?什么是生死、性与爱、以及家庭价值的真谛?什么是那种压抑在一个人内心最深处,令人在情感上极度地敏感、震颤、甚至失望;在理性上极度地痛苦,冥思苦想,但又终究是理不顺、道不明,无法逻辑化的东西?《时时刻刻》向人们揭示出这些生命深层的问题,却又无法给出答案。

我想,这也是人们在看过此片之后,一小时、一小时地继续沉思默想,久久地无法畅怀的原因。

无疑地,《时时刻刻》让人沉重,甚至憋闷,想要快乐人生的人不应看此片,那些日日生活都很幸福的人理解不了此片,因为这部影片并没有什么情节和对话,即便是对话,也十分的简单,让人从字里行间捕捉不到什么,这部片子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心看的,或者说它不是看的,是体验的、是悟的,而如何体验,怎样悟则与每一位观众的人性和智性修炼有关,毫无疑问,人们会对这部影片褒贬不一,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无论人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本身就反映出这部片子的力度、浓度和深度,让人能深入,也能浅出;让人不屑一顾,也能勾魂摄魄地倾倒。

我一直不理解这部影片的片名,我们如何把三位不同时期妇女肖像称为时时刻刻呢?为什么要从时间上揭示这部影片的主题呢?那种生命的体悟岂是时间能涵盖得了的呢?查了一些资料才了解到,《时时刻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写作小说《达洛维太太》时的暂用名,后来在写这篇小说的简写本时,改名为《达洛维太太》。

伍尔夫有一个著名的词语――“存在的时刻”。

她喜欢揭示时间的边界以及叙事的意义。

一些研究者认为,伍尔夫的人物擅长记忆和体验这种“存在的时刻”,这预示了对于时间的一种德里达式的理解,个人的时刻是不能由过去或者未来书写的,它像不能分割的身份一样扑朔迷离。

生与死的抉择——浅析电影《时时刻刻》

生与死的抉择——浅析电影《时时刻刻》

生与死的抉择——浅析电影《时时刻刻》在这部电影中,本来处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际遇的三个女人因为一本书联系在一起。

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弗吉妮娅·伍尔芙、劳拉·布朗、克拉丽萨·沃甘。

弗吉妮娅·伍尔芙,住在1923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

对于写作的人,心里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没有缘由的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一般都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才会被调遣出来并主导自己的思维,平常都会背隐藏在最深的角落。

但是,如果一旦这种情绪泛滥开来,入侵到日常生活中的话,那么结局一般都是会让那人痛心和惊讶的。

在最后,她还是选择用死亡这样极端的方式逃避一切。

劳拉·布朗,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当她面对那瓶能够决定自己生死的药的时候,她将要做出的是关于生与死的抉择。

虽然到最后她选择栏离开家庭去寻找新的生活,但她的内心中的对生活的绝望让她子这个世界是无所适从。

克拉丽萨·沃甘,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一个女同性恋者.居住在2001年的纽约市,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

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拉丽萨。

她虽然自身并没有直接牵扯生与死的选择,但是当她直接面对了理查的死亡。

对于克拉丽萨·沃甘来说,理查就是她生活的意义,而理查死亡死让她的世界轰然崩塌。

因公片看似是在讲述三个女人的关于生死的问题,但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弗吉尼亚写了这本《戴罗薇夫人》;劳拉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后来虽然并没有真正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却永远离开了家庭,给自己的儿子理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而克拉丽萨生活得意义,也就是她年轻时深爱的男友,就是长大之后的理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9 8年 , 部 小 说 一 经 发 表 便 得 到 了 文 学 批 评 界 的 这
普 遍 好 评 , 《 约 时 报 》、 洛 杉 矶 时 报 》、 被 纽 《 《波 士 顿 环 球 报 》等 报 刊 评 为 1 9 年 度 最 佳 小 说 , 获 得 了 98 并 19 9 9年 的 普 利 策 奖 以 及 笔 会 / 克 纳 小 说 奖 。 该 小 福
1 9 I 中文社 会科学引文 索引( S C ) 8 C S I 来源期刊 艺术百 家 2 1 0 2年 第 3期 总第 16期 2
HUNDRED CH 00LS I ARTS S N

文 章 编 号 :0 3—90 2 1 ) 3— 19—0 10 14(0 2 0 0 8 4
的各种 形 态 , 发 观众 对 于各类 话题 的思考 。也 正是 激
的 视 觉 、 觉 等 官 能 , 观 众 有 身 临 其 境 的 感 觉 , 而 听 让 从
引 起共 鸣 。
《时 时 刻 刻 》( h us 是 美 国 当 代 作 家 迈 克 尔 T eHo r )

坎 宁 安 ( c a lC n ig a , 9 2 一 Mih e u nn h m 1 5 )的 作 品 。
作 品 一 经 出版 便 取 得 了 空 前 的 商 业 成 就 , 于 次 年 获 得 了 包括 普 利 策 奖及 笔 会 / 克 纳 小 说 并 福 奖 在 内 的 众 多 文 学 奖 项 。2 0 0 3年 , 其 改 编 的 同名 电 影 被 搬 上 银 幕 后 旋 即 获 得 了 当 年 的 金 据 球 奖 、 国 学 院 奖7_ 项 奥 斯 卡 提 名 。 电 影 《时 时 刻 刻 》是 通 过 对 原 著 的 “ 像 ”式 再 现 、 英 2多 镜 导
学及 叙事 上有 着诸 多 的共通 之 处 。例 如 , 拟类 文学 虚 的三 大要 素 , 物 、 节 、 境 , 于 电影 而 言 也是 不 人 情 环 对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成 分 。 文 学 创 作 是 基 于 现 实 的 人 类 生 活 , 而 营造 高于 生 活 的 审美 情 趣 , 塑造 超 越现 实 从 并 的理想 品格 ; 影 艺 术亦 从 现 实 出发 , 现人 类 生 活 电 展
说 是 对 英 国 著 名 现 代 主 义 作 家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 rii of 1 8 Vi n aWo l,8 2—1 4) 名 意 识 流 作 品 《 洛 维 g 9 著 达 夫 人 》( s Mr.Dalwa 1 2 的 “ 仿 ”( ao y 。 坎 l o y,9 5) 戏 p rd )
演 和 演 员 们 的 个 性 化 诠 释 以 及 再 创 造 , 在 此 基 础 上 充 分 发 挥 电 影 艺 术 的叙 事 特 长 , 而 成 并 从
功 地 完 成 了 由 文 学 文 本 到 电 影 这 两 种 不 同媒 介 之 间 的 艺 术 转 换 。 关 键 词 : 影 艺术 ; 学文 本 ; 影 改编 ; 电 文 电 《时 时 刻 刻 》; 术 风 格 ; 化 特 征 艺 文
基 于这 些 共性 , 有 了文学 作 品改 编成 电影 的可 能 。 才 但 这 两种 艺术 形式 又有 着截 然不 同的表 现方 式 。 文 学 以文 字为媒 介 , 助读 者 的想象 与联 想来 达 到作 借
者 所 预期 的效果 。文字 符号 所传 达 的信 息是 间接 的 ,
相 对 而 言 是 抽 象 的 , 要 读 者 花 费 脑 力 来 进 行 破 译 和 需 消化 。而 电影 艺 术 则 是 通 过 画 面 、 音 等 这 类 具 体 声
《 时 刻 刻》: 时 由小说 到 电影 的 艺术 转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刘 须 明 , 束 怡 郭
( 南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 1 ) 东 江 10 8
摘 要 : 说 《时 时 刻 刻 》 当代 美 国 作 家 迈 克 尔 ・坎 宁 安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 1 9 小 是 9 8年 , 该
住 其 注 意 力 。 此 外 , 文 字 为 载 体 的 文 学 在 表 现 人 的 以
事 和 情 节 改 编 成 一 部 完 美 的 舞 台 剧 本 或 电 影 剧
本 ” 。 文 学 与 电 影 , 为 两 种 不 同 的 叙 事 艺 术 , 美 … 作 在
思 维 活 动 和 感 情 世 界 方 面 有 着 得 天 独 厚 的 优 势 , 电 而 影 可利 用其 强烈 又 直接 的影 像 和声音 , 分调 动观众 充
中 图 分 类 号 :9 5 j0 文献 标识 码 : A
关 于 文 学 作 品 与 电影 改 编 两 者 关 系 的 探 讨 , 电 自
影 诞 生 以 来 就 未 曾 间 断 。 文 学 与 电 影 , 然 有 着 相 似 虽 的 内 核 , 往 又 因 各 自独 特 的 表 现 形 式 和 艺 术 效 果 被 往 放 在 一 起 进 行 优 劣 比 较 。 著 名 电 影 理 论 家 贝 拉 ・巴 拉 兹 曾表 示 “ 实 上 确 有 可 能 把 一 部 小 说 的 题 材 、 事 故
如 安 德 烈 ・勒 文 孙 所 说 , 在 电 影 里 , 们 从 形 象 中 “ 人
获得思 想 ; 文学 中 , 们通 过 思考 获得 形象 ” 。人 在 人
们 在 欣 赏 文 学 和 电 影 时 会 有 不 同 的 艺 术 体 验 和 不 同 的 思 维 方 式 。相 较 而 言 , 学 更 需 要 读 者 专 注 的 参 与 文 和主动 的投入 , 电影 会 更 容 易 吸 引 观 众 的 眼球 、 而 抓
的 、 态 的媒 介 , 接 冲击 感 官 , 发 观 众 的 思 考 。 诚 动 直 引
宁安 不仅 在写 作 中模仿 了伍 尔夫 所 擅 长 的 “ 识 流 ” 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