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与流变_440
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与流变

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与流变【摘要】小说与电影一直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小说如何转变成电影,以及这种转换如何影响文化。
首先介绍小说改编电影的历史背景,探讨小说与电影的相似之处,然后分析小说到电影的转换过程。
成功案例如《哈利·波特》和《指环王》将被提及,同时也会讨论小说改编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文章将探讨小说到电影的转换趋势,并分析这种流变对文化的影响。
小说和电影之间的互动,不仅让经典作品得以延续,也为观众和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小说,电影,转换,流变,互动关系,历史背景,相似之处,成功案例,挑战,困境,趋势,文化影响1. 引言1.1 小说与电影的互动关系小说与电影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两者在文学与影视创作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可以通过文字描述人物、场景、情节等,而电影则通过影像、声音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小说与电影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小说与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通过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等来吸引读者或观众的眼球。
在小说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导演、编剧等创作者需要在保持原著精髓的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以适应电影的叙事节奏和视听效果。
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体现在了作品的相互传播与影响上。
通过小说改编电影,原作小说的影响范围可以得到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观众。
成功的电影改编作品也可以带动原著小说的销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在创作与传播中相互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1.2 小说到电影的转换小说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小说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能够深入描绘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展现复杂的情节发展;而电影则是一种视觉表现方式,通过影像和音效来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论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

论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认知历程。
下面将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进行探讨。
小说创作阶段。
小说的创作通常由作家完成,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挖掘出故事或情节,并通过文字来表达。
在这个阶段,作家需要对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有清晰的认知。
他们通过思考和想象,将各种元素进行构思和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作家还需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然后,小说改编阶段。
小说改编为电影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影像作品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编剧需要仔细阅读原著小说,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他们需要把握原著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并在改编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删减。
为了适应电影的展现形式,编剧还需要加入一些视觉效果和戏剧性的元素,以增加观众的吸引力。
接下来,电影拍摄阶段。
电影拍摄是将故事和人物通过摄像机和其他技术手段转化为影像的过程。
导演对电影的呈现形式和情节节奏有着清晰的认知。
在选角和指导演员的过程中,导演需要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深入的理解,指导演员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导演还需要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段,使电影更加生动有力。
电影后期制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电影通过剪辑、配乐和特效等后期制作技术的加工和调整,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
后期制作是对电影进行最终的呈现和修饰,以营造出与原著小说相符合的艺术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音效师和特效师等各个专业人员共同努力,使电影达到最佳的观影效果。
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创作的过程。
作家通过文字来构建世界,编剧通过改编来进行创新,导演通过拍摄来展现故事,后期制作人员通过加工来完善作品。
每个阶段都需要对故事和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最终形成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作者:杜丽丽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07期日本导演黑泽明具有“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由此可知其影响。
1950年,日本导演将芥川龙之介的著名小说《筱竹丛中》搬到荧幕上去,并且用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一篇小说《罗生门》作为电影的题目。
电影《罗生门》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并且获得了1951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从此开始,日本电影渐渐受到世界的注意。
根据芥川龙之介的著名小说《筱竹丛中》和导演黑泽明所改编的《罗生门》,本文将在故事叙述方式上进行分析、对比,并且对不同的叙事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看看电影如何超越小说传递信息给观众。
一、小说中的叙事方式芥川龙之介的著名小说《筱竹丛中》中,围绕七个人之间的相互纠缠进行故事的展开,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复杂的故事结构。
这种只对众人供词进行记录的方式,在小说叙事中是比较少见的。
强盗多襄丸、死去的武士金泽武弘(借巫女之口)和其妻子真砂是七人中的关键人物,这三者在小说中最本质的分歧,是对武士死因的态度。
强盗多襄丸承认自己是在一场正式的比赛中将武士杀死,但是女子却说他是在梦中成全了丈夫,而武士则说其选择的是自杀的方式。
在小说《筱竹丛中》,读者无法观看到官方对于此案的判决,并且无法仅仅依靠单一的供词以局外人的身份来拼凑一个完整的事实过程,因此,可以认为,芥川龙之介真正的用意并不是让读者进入到错综复杂的案件中,而是让读者在相互的矛盾中,得出人是无法信赖的结论。
[1]当然,民众百姓想要获得官方公正的判决看起来更是非分之想。
小说中所描绘的现象也是当时真实社会中某种客观的反映。
借助叙述学中的一些理论对小说《筱竹丛中》中的叙事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读者在观看小说《筱竹丛中》时,七个人物的七份供词是故事的框架,这中间显然存在一些空白的地方,读者可以理解为意义上的空缺或者隐藏的部分,但是这也不阻碍它们与事实真相的关系。
那么,读者应该如何看待小说《筱竹丛中》中故事的叙事方式呢?从查特曼对叙述者介入叙事的方式进行着手。
从小说到电影的欲望叙事转换——以苏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为例

从小说到电影的欲望叙事转换——以苏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为例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以其奇特的方式叙述故事,二者之间的转换既是一种叙事形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转变。
苏童是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屡次被改编成电影。
以苏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为例,探讨小说与电影之间的故事叙事转换,能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特点以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苏童的小说作品以其奇特的叙事风格和鲜亮的写实主义文学特征而著称。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揭示和社会变迁的描绘,呈现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结壮的历史底蕴。
而电影则通过图像的表达和声音的协作,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文字化为影像,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体验。
起首是叙事结构的调整。
小说可能会有大量的描写和心里独白,而电影则需要更加简洁的节奏和戏剧化的表现手法。
因此,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对原著进行删减和修改,使得电影的叙事更抓紧凑,情节更加连贯。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还原。
小说中的人物屡屡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奇特的性格特点,电影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引导,将这些人物形象真实地呈现给观众。
再者是场景的再现。
小说中的场景往往是通过文字描绘的,而电影则需要通过剧组的搭建和摄影技术的运用,将小说中的场景还原到银幕上,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
以苏童的小说《妈妈的背影》为例,该小说以一个平凡孩子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寻找亲人的故事。
小说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心里的孤独和对母亲的怀念,通过家庭琐事和生活细节展开故事,以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打动读者。
而该小说被改编成的电影《活着》则以镜头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主人公的心里世界和情感变化。
电影中叙事结构的调整,通过剪辑和画面的打算,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人物的情感体验。
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与转化

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与转化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与转化。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注重描绘形象、情感和思想;而电影则是一种通过影像、音乐和对话等多种元素来表达故事和主题的艺术形式。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与转化才变得可能。
首先,文学对电影的影响与转化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比如《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等。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形式,使得更多观众能够接触到并了解这些经典故事。
同时,电影还可以通过影像、音乐等元素,给予文学作品新的表现形式。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电影通过特效和幻景等手段,将这些魔法元素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们更能感受到小说中的奇幻世界。
其次,电影对文学的影响与转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等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
通过电影的影像表达手法,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教父》这部电影根据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小说改编而成,通过电影的表现形式,将小说中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使得观众更能沉浸于故事中。
另外,电影还可以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来推广和传播文学。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由于语言和内容的局限,难以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媒体,可以将这些文学作品通过视觉、音乐等元素进行改编和再造,使得更多观众能够接触到这些经典文学作品。
比如,《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电影改编自哈珀·李的同名小说,通过电影的形式将小说中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进而推动了小说的销售和阅读量。
最后,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与转化还可以通过互补的方式产生新的艺术作品。
比如,《傲慢与偏见与僵尸》这部小说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僵尸题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文学与电影文字转化为面

文学与电影文字转化为面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媒介形式,各自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口味的变化,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文字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表达,电影也能够将文字中的元素转化为画面,呈现给观众。
本文将就文学与电影的转化过程以及其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进行探讨。
一、文学转化为电影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通过作者的描述和叙事手法,以及读者的想象力,展现出一个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而电影作为一种通过图像和声音进行叙事的媒介,可以将文字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转化为真实的画面。
让我们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这是哈珀·李的经典小说,也是同名电影的原著。
小说中通过文字描绘了南部小镇上的种族歧视、法律正义以及成长的故事。
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场景的搭建以及配乐的运用,将小说中琐碎却又有趣的细节转化为生动的影像。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的形式,直接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环境氛围。
二、电影文字转化为面除了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电影形式外,电影也有通过文字内容转化为影像的情况。
有时候,电影中的情节发展或者背景设定需要通过文字在画面中交代。
这样的转化方式,在电影中被称为“字幕”或者“片头字幕”。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经典的Opening Credits就是文字转化为画面的一个例子。
在片头,观众可以看到字幕以魔法的方式飞出,揭示出电影的标题和主要创作人员名单。
这种形式的字幕除了满足必要的信息传达外,还通过特效和音效的加入,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
另一个例子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电影往往会通过字幕的形式,表达人物内心的想法或者交代背景信息。
通过在画面上呈现文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三、文学与电影的转化价值文学和电影都是艺术的载体,它们在个体表达和社会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写作形式,能够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内心。
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

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引言:在电影和文学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魅力。
电影通过画面、音乐和演员的表演,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来展现故事,而文学则通过文字和叙事来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力。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既有独立于电影的价值,同时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源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小说作品,既广泛影响着大众文化,又成为许多著名导演的灵感之源。
小说到电影的转化研究,涉及到文学与电影两个领域之间的交叉和碰撞,也深受着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向电影的转化过程,分析其成功案例和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小说到电影的成功案例1.《活着》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具有极高人气和影响力的作品,它描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人性的悲喜与命运的转变。
张艺谋导演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电影通过纷繁复杂的场景和生动的演员表演,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故事和情感。
同时,电影还采用了大量的符号和象征手法,将小说中的意象和细节转化为视觉元素,使观众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2.《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另一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也成功地被王小帅导演改编成了电影。
小说中通过一个普通人许三观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人民命运的变迁。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演员表演,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富有哲理的对话,反映出社会的现实与人性的深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誉。
二、小说到电影的困境1.改编难度高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小说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电影主要依靠图像和声音来传达信息。
因此,将小说改编成电影需要导演具备相当高的创作才能和技巧。
尤其是在处理小说中的细节和情节时,导演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删减,以适应电影的表现方式和节奏。
文学向影视的转换

第七章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我们在“文学与影视关系的存在性研究”中,曾经讨论过作为文学与影视的“存在性关系”的客观现象——文学向影视的转换。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影视发展创作的重要现象和趋势。
小说、戏剧等作品,一旦成功,就迅速地成为文化热点,当然也就成为影视编导们关注的对象了,加以改编,用另一种方式加以展示,成为大众文化的焦点,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通过改编的途径扩大了影视创作的范围,这种世界性的趋势,是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影视艺术生产的商业性,使诸多制片人更愿意去寻找已得到世人认可的优秀文学作品为改编对象。
而搬上荧幕的文学作品也借此争取到更多的观众与读者,提高了知名度。
而影视因为其观赏上的直观性、表现空间上的自由性,相对文学作品的形象间接性而言,能够更直接地将文学的语言描述转化为直接可视的银幕或屏幕形象,使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观感。
由此,显示出了影视作品的独特魅力。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有大量文学作品被影视导演们转化为影视作品的原因之一。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著名的影片,绝大多数改编自小说。
据统计,世界各国每年生产的影片50%——60%以上来自改编。
而整个欧洲自19世纪以来的所有文学名著,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契诃夫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等几乎都拿来改编过,甚至同一部作品出现多次、多国改编。
如歌剧《卡门》改编了20多次,《哈姆雷特》改编了16次,《汤姆叔叔的小屋》被改编了9次,当然这一次次的改编都各有侧重,绝非复制或雷同。
而我国影视界也大兴改编热潮,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小说都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近来,连朱德庸的漫画作品《涩女郎》都已经改编成了电视剧《粉红女郎》,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却也多少能说明问题。
文学与影视,同为叙事作品,都要展现环境、叙述事件,都是以塑造形象作为自己艺术形式的本质的。
而连接电影、电视和小说的纽带是却恰恰是我们所说的“文学性”,这个“文学性”的最终目标就是探讨人类的心灵,帮助读者/观众去了解、理解生活、解释生活、创造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与流变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62-01
作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脱颖而出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画皮》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个奇异的故事。
从作品结构上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王生遇鬼”、“道士除妖”和“妻子救夫”。
故事结构紧密,内容跌岩起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蒲松龄既写出了王生的贪婪、女鬼的恶毒,又描绘出妻子的贤惠。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封建社会家庭内部的人情冷暖。
《电影艺术词典》对电影做了这样的定义:“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电影视听语言的独特性,画面的直观性、故事情节的具体性、画面的生动性,使它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画面与艺术的感染力,并且也是变化最快的现代艺术形式之一。
所以,电影与文学
之间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
随着电影的出现,电影取材的对象放眼在文学上了。
于是像《画皮》这样可塑性较强的文学文本,被拍摄成了相关电影。
主要有:鲍方导演的《画皮》、胡金铨导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陈嘉上导演的新版《画皮》。
三部影片以文学作品《画皮》为蓝本却又各有差异。
纵观这些电影,为什么《聊斋志异》尤其是《画皮》的改编会如此长盛不衰而且出现如此明显的流变呢?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
从古至今,人们关注、探索的热点都离不开鬼神的故事,所以鬼狐文化或对异度空间的关注与猜测自古盛行而且欣欣向荣。
人们喜欢谈论或者幻想充满奇妙和神秘感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人生。
同样,作为宝贵文化资源的聊斋故事。
虽篇幅短小精悍却情节离奇曲折,弥漫着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2、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某些道德的缺失,使得大众更愿意在各种文化产品中感受道德的脉动,他们希望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善的力量和恶的消退。
可以说《聊斋志异》中的大多数故事都迎合了社会大众这一方面内心的需求,《画皮》虽只是一个关于女鬼的短小故事,但其中不乏颇具现代意味的一些思想,发人深思,因此会受到影视剧改编者的青睐。
3、迎合受众的审美期待
《聊斋志异》凭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时代烙印,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峰。
但每一代人根据自己固有的思想情怀、价值取向和审美境界对同一古代文学经典会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所以改编成电影的“聊斋故事”有其独特的收视期待(审美期待)。
例如:在社会生活以道德意识为最主要旋律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编的《画皮》镜头平稳、构图简单,惩恶扬善、崇真抑伪成为故事情节的鲜明特色,意在启发观众对善恶问题进行思考。
4、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变
《画皮》原著故事旨在告诫世人惩恶扬善,强调因果报应,似乎构不起很复杂的情感纠葛。
可是在随后一系列的改编过程中,所有“画皮”影视版本都不约而同地渐渐加入了情感纠葛这个戏码,并且有以情感纠葛为主题的趋势。
为什么呢?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也开始了转型,并日益显现出大众化的全新特征。
于是,为了满足人们逐渐强烈的好奇心,原本隽永含蓄的叙事方式也逐渐被直观外在的情节展现所取代。
此种情景下,导演和编剧们不得不慎重考虑,什么样的文学经典可以进行改编,怎样改编才能与大众文化意识相适应,才能不与社会文化氛围有所冲突。
所以,在坚持影视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导演们开始尝试在影视作品体现出文学性的同时,再加入一些戏剧性和商业性因素,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氛围当中。
结语:
读《聊斋志异》原著,如睹美图、如观好戏。
这
是一部让人意想不到的奇书,包含了蒲松龄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充满幻想与灵性的浪漫主义作品,这种幻想、这种自由、这种神秘、这种灵性,既是作品的优点,也是改编的难点。
期待今后的改编创作者可以根据原著的主体和风格、社会文化心态以及受众的期待等改编出更加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