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

合集下载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所执导的文艺大片《归来》改编于著名小说《陆犯焉识》,整部电影主要选取的是陆焉识逃狱回家,之后又被捕,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回到家中的部分进行讲述。

电影《归来》创造了国产文艺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它当之无愧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如果观众能够将其与小说《陆犯焉识》相结合来欣赏,那这就将文学创作和电影改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一、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突出小说《陆犯焉识》里描绘的,“没有自由的男性知识青年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彷徨”。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陆焉识,而是将一个年代的人通通联系到同一个贯彻爱与真实的命运中来。

作者自己也认为《陆犯焉识》是她小说水平的巅峰。

小说里的故事讲述了在半个世纪的日子里,上海某家富少爷和他家里人的故事。

而且,小说里的角色关系也是交错复杂的,小说中叙述了陆焉识对恩娘和冯婉瑜的禁锢所实施的对抗,他渴望倜傥地拥有自己期盼的自由。

他在美国读书的生活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不用考虑那些旧规陈俗,在自己的妻子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另外两位女孩你侬我侬,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像“笼子”一样的家。

不过,正因为他这种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个性,让他得到了无期徒刑的审判。

在被监禁的那些日子里,他反而体会到了在婉瑜身边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才发觉自己对婉瑜的漠视是多么的愚蠢。

在被监禁的生活中,他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思想变得细腻起来,他能从那么艰难的境地里归来,和他对婉瑜的爱意和悔恨不无关系,他所有的力量都是源自于这些发自心灵的领悟。

在影片里面,关于爱的意义被放大,陆焉识年少时的轻狂与家庭对他的禁锢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只是展现了逃狱被捕和奋起反抗的一些情节,而且进行了一些修改。

影片没有小说的那些铺垫,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被大大地简单化。

《陆犯焉识》到《归来》的叙事改编

《陆犯焉识》到《归来》的叙事改编

《陆犯焉识》到《归来》的叙事改编作者:路晓婷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12期摘要: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从上映之初就受到了热议,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影片,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特殊而又宏大的背景,将陆焉识与冯婉喻温婉动人的爱情无限放大,选取陆焉识后半生的生活轨迹为叙述线索,将一个知识分子晚年的纯真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事内容的改编、叙事细节的不同、叙事主题三方面来阐述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关键词:叙事内容;小说;电影;改编;细节;主题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96-02201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公映后,随即引发了热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搬上荧幕,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小说到电影,并不是完全地遵从原著小说,而是以小说为蓝本,源于小说又高于小说的再创造。

“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思维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两者间的差距,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1]”电影和小说都是叙事艺术,小说的叙事性决定了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它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虽然两者都是叙事艺术,但是小说与电影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通过优美的文字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传达给观众,文字在人的脑海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可以有较为充足的反应时间,读者可以慢慢地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而电影则通过快速的影像叠放带给观众直观的视觉享受,由于电影这种快速消费的特性,要求电影的表达偏向直观性的讲述,好的电影作品能够在这个看似是快速消费影像的时代,留给观众深刻的观影感受与思考。

一、叙事内容的改编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年代感很强,从1921年一直讲述到1989年,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长河。

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以第三人称冯学峰的角度将其祖父陆焉识的一生娓娓道来。

小说从西北大草原荒漠劳教中的陆焉识开始切入,正叙与倒叙交替使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陆家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的历史。

路焉识——浅析影片《归来》

路焉识——浅析影片《归来》
(二) 《归来 》视听 语言的分 析。 1. 素色画面走情境路线。 张 艺 谋 的 电 影 一 向 在 画面 色 彩 处 理 上 有 独 特 的 风 格 。 《 归 来》 为他 的 影像 世界 添上 一抹 肃 穆、 静怡 的素 色 。蓝 色、 灰色 和 白 色 ,构 成 了 《 归 来 》 的 世界 。 火 车 站 出 口 铺 天盖 地 的 蓝 色 制 服、 蓝色 自 行车 、蓝 色水 杯构 成 的画 面宛 若令 人 回想 到计 划经 济 的时 代, 灰 色和 白色 ,更 是石 灰 地面 和木 头家 具 的颜 色。 这些 寡 淡、 朴素 的 色彩 ,与 相依 相守 的 情感 互相 衬托 、 相得 益彰 。白 色 在片 尾的 一 场戏 中, 男女 主人 公 在雪 夜前 往火 车 站“ 接站 ”, 白 雪覆 盖的 大 地一 片纯 净, 陆焉 识 用破 旧的 三轮 车 接冯 婉瑜 ,脚 步 声和 车轮 声 被雪 地淹 没, 剩下 的 只有 一对 夫妻 相 守的 孤单 背影 。 这种色 彩上的 纯粹和画 面意境 为影片 增添了浓 重的一 笔。 2. 光在画面中的暗示。 在 整 部 影 片 中 , 光 对 影片 起 到 了 婉 转 暗 示 的 作 用 。 开 篇 部 分, 光线 大 多使 用自 然光 线, 影 调较 暗, 给人 们 压抑 、迷 茫的 感 觉, 同时 也 暗示 了“ 文革 ”时 代 背景 下对 人们 的 迫害 。而 当陆 焉 识归 来后 , 画面 色调 转为 暖黄 色 ,导 演想 通过 温 暖的 画面 来抚 慰 从 那 场浩 劫 过 后 人 们 的 心 灵。 同 时 也 为 这 一 段 归来 后 两 人 的 情 感做 了铺 垫 。电 影中 还有 处用 光 给人 留下 了深 刻 的印 象, 冯婉 瑜 在上 楼梯 时 听到 了钢 琴的 声音 , 认出 了琴 声, 却 又混 沌地 想不 起 来, 她急 切 又犹 疑地 往上 走, 转 过楼 梯转 角, 侧 面窗 子的 阳光 忽 地一 下涌 进 来淹 没了 她, 那种 混 杂了 希望 、急 切 、犹 疑, 以及 在 失忆与 回忆间 挣扎游走 的感觉 呼之欲 出。 3. 道具的运用。 由于 影 片涉 及文 革 题材 , 所以 从选 景 到道 具的 选 择都 十分 细 心, 无论 是 老旧 的相 片还 是做 旧 的信 件, 更如 原 著中 所描 绘的 那 样 , 在关 黑 房 的 日 子 里 , 拿到 什 么 就 用 什 么 写 下来 , 才 会 造 成 婉瑜 看不 出 信件 的内 容。 而在 冯 婉瑜 多次 接站 中 使用 写有 陆焉 识 的牌 子中 , 结尾 出现 的焉 字下 半 部分 多了 一横 , 我想 这是 导演 有

主题视阈下的电影改编机制——《归来》对《陆犯焉识》的改编研究

主题视阈下的电影改编机制——《归来》对《陆犯焉识》的改编研究

主题视阈下的电影改编机制摘要: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归来》改编自蜚声海外的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电影将“自由”的文学主题转换为“爱情”的情感诉求。

以二者的主题表达差异为切入点,试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电影《归来》对《陆犯焉识》的改编策略与影响因素,分别由文学与电影的媒介差异、改编者的个性化创造、市场经济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三方面阐释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机制,通过探索影视作品改编的本质与魅力,以期拓深电影改编艺术的新视点。

关键词:《陆犯焉识》;《归来》;电影改编;主题中图分类号:I207.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6-0111-04(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陆犯焉识》是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笔下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转型之作,小说通过讲述知识分子典型陆焉识在历史与政治洪流挤压下遭遇的无尽人生悲苦,寄托着精神独立与自由的人生诉求。

据此改编的电影《归来》是张艺谋执导的文艺片,影片截取陆焉识劳改释放、回归家庭后的生活片段,谱写了一曲文革伤痕下饱含温情的爱情悲歌。

一、自由到爱情的主题简化(一)自由与爱并行的人性关照。

严歌苓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体作“雌性”书写,以温情悲悯的笔调叙述女性在生活夹缝中承受的苦难与人性的崇高。

而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则以祖父严恩春的人生遭际为原型,奠基于对家族史的探析与自我解剖,首次以男性为主人公展开叙述,通过孙女学峰的主叙述视角与陆焉识的日记式回忆视角,将自由与爱的人生探寻作为小说的双重主题与人物灵魂所在,对知识分子倾注浓厚的人文关怀,以此深掘丰富深邃的人性。

自由是陆焉识一辈知识分子倾其一生追寻的精神家园,小说书名的确立经《浪子》《无期》等以人物特性为出发点的设想到《陆犯焉识》的最终定题,“犯”字的点睛之笔与自由相对,代表着陆焉识一生在不同形式囚笼中的生存境遇,既是劳改时期有形的人身监禁,也是数十年独自对爱情的反思咀嚼中,怀着愧疚的赎罪心理对妻子与家的无形忏悔,同时也借此审判时代与民族记忆中人性的污浊与纯净。

从文本到电影

从文本到电影

从文本到电影【摘要】电影《归来》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的一小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交替式”的叙事顺序与“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完成了一个宏大时代背景下的文本叙事。

它借鉴电影蒙太奇思维,同时带有画面感与镜头化的文本语言,都使文本彰显出富涵电影艺术色彩的魅力。

文本的电影语言书写及特殊的叙事模式,既给电影改编带来惊喜,又给电影改编带来挑战。

导演运用“提喻”的艺术思维,将电影表达的重点提取在人性的温度上、爱情的力量上,并以此来淡化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文伤害。

【关键词】文本叙事结构;文本语言镜头化;提喻艺术一、独特的小说文本叙事结构限制电影文本的完全改编(一)小说文本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顺序《陆犯焉识》这一小说文本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叙事模式,它碎片化的故事叙述以及“交替式”的时间顺序情节安排,都将文本置于一种“断裂又持续”的拼接感和跳跃感。

这种零碎却相关的情节设置巧妙地铺张在主题线索的纵向叙事中,又配合以“交替式”时间顺序的合理安排,完成了一个宏大的文本叙事以及丰富且深刻内涵的自由内置。

这一小说文本不是简单的“顺序”、“倒叙”抑或“插叙”,而是“交替式”的时间顺序。

笔者所谓“交替式”的时间顺序指的是,文本的叙事顺序并不局限于一种叙事方式,它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情节发展,也可以偏离现在进行时,进行过去的追溯和叙述,所谓“交替”指的是这两种叙事方式的任意结合,将现在进行与过去追溯自由结合,完成时间轴上的情节安排,并由一条主题线索延续下来所有叙事。

文本的故事开始于1959年左右,此时的陆焉识处于西北荒漠地区且进行着自己的劳改生活。

接下来,文本的时间追溯到1925年左右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铺张出“恩娘”、“望达”这些人物及其相关辅助故事来交待了陆焉识这个“公子哥”的过去。

这时候,文本的时间又回到地处西北荒漠这一叙事时间层面上来。

随后的文本时间如“1936”、“1963”等等,都是如此自由的跳跃与结合。

基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

基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

63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3期由张艺谋执导,巩俐、陈道明等主演的《归来》在2014年5月16日正式上映,电影首映当天票房突破2991万,超越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成为张艺谋所有电影中首日票房最高的一部。

随后影片《归来》一路高歌猛进,以4天的速度打破国产文艺片最快破亿元纪录,截止到6月30日,该片在中国内地收获2.95亿票房,刷新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

随着影片票房与口碑并进的势头,影片更是盘踞院线长达一个月之久,如此后劲十足,自然打破了国产文艺片上映时间的纪录。

影片《归来》入选为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10月8日该片在韩国上映。

随着影片《归来》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其引发的关于国产文艺片发展方向的思考也成为热门话题。

电影《归来》的观影群体下至90后年轻人,上至中老年人,但是对于电影的评价存在两种极端,基本上以认可为主。

一、 电影《归来》概述影片《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的结尾部分,由邹静之改编,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劳改犯陆焉识与家人分离了很多年,音讯全无,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

陆焉识的到来打破了女儿丹丹的芭蕾舞梦想,丹丹为了梦想极力阻基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闫 岑【作者简介】闫 岑,女,河南南阳人,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电影《归来》剧照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止母亲与陆焉识相见,使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文化大革命之后,陆焉识得到平反终于可以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已经放弃了舞蹈家的梦想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工,自己深爱的妻子也因为患病不认识自己。

经历了多年生活的变故陆焉识作出了重要的决定,努力唤起妻子的回忆。

二、 电影《归来》中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拿电影跟原著小说相比,对电影和小说都不公平,电影一拍出来就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当初张艺谋要将小说《陆犯焉识》的最后30页拍成电影,作者严歌苓大吃一惊,但是在看到改编过的剧本之后,认为电影选取的角度特别巧,将小说的最后片段浓缩成整部小说,更表现出了焉识这两个字的意义。

电影《归来》中视觉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时空交错式表达研究

电影《归来》中视觉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时空交错式表达研究

一、 时空交错表象化叙事表达
(一)分立对比表达 《归来》在开篇即以交错时空表达,分别以表象 化叙事的技法,将男主角陆焉识老鼠般东躲西藏的时 空,与其女儿丹丹的青春迸发着的火热时空,进行了 第一次的交错,在这一时空交错中,乞丐一样颓丧不堪 惶惶若犬的陆焉识,与活力四射激情无限的丹丹形成 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为客观化丹丹 与陆焉识的冲突提供了艺术化的合理铺垫,而农场追 缉陆焉识的邓指导与刘同志的介入,则为丹丹与陆焉 识的冲突提供了进一步切近的紧迫之感,同时,固有 的双重时空交错亦由此而开始鼎足三分,即擘分为陆 焉识的逃跑时空与追缉者的二元对立时空,以及丹丹 与冯婉瑜的二元对立的矛盾时空,和丹丹与陆焉识的 二元对立矛盾时空。在如此复杂的交错时空中,三重 对立时空其实都是可以透过时空的迁徙最终获得和 解的,经过时空切换时过境迁一切都将如过眼云烟。 (二)若即若离表达 影片中以时空交错表达,建构了陆焉识与冯婉瑜 一次次地近在咫尺,却又一次次地不能重逢,而最终 陆焉识归来,冯婉瑜却已经走向了一条永远也唤不回 的时空交错的不归路,并在这条时空交错之路上渐行
厢掠过的一瞬,而这一瞬亦代表着小说中陆焉识在艰 苦卓绝的环境下侥幸生存下来的苦难时空。
(二)共时性表达 在影片中,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那道门与火车 站的那座桥以及他们之间的思想意识较为激进的丹 丹,和追缉者邓指导与刘同志等,都以一种抽象化的 象征,而成为了横亘在陆焉识和冯婉瑜之间的深不可 测的鸿沟。居民楼里的一门之隔、火车站那座桥上的 一步之遥、与女儿丹丹的一念之别,都使得陆焉识与 冯婉瑜的人生变得如同永远平行永不相交的铁轨一 样 有份 无 缘。陆焉 识尝 试了诸多试 图以 抽 象 联 想的 方式唤回冯婉瑜记忆的方法,例如,组织指认抽象联 想、自我置入抽象联想、照片抽象联想、音乐抽象联 想等多种方法,每一种尝试都建构了一个层次的时空 交错,然而却全部以失败告终。因为,那最后一次近在 咫尺却不能重逢给冯婉瑜所造成的打击与刺激太大 了,再加上此后生活中的多重打击,以及长达20年漫长 岁月的磨砺,在打击、刺激、再打击、再磨砺的多重重 压之下,冯婉瑜终于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从此,冯婉 瑜一生都将为精神所禁锢,守望一生划地为牢,与爱 人近在咫尺却永过多也不能重逢。 (三)指向性表达 从抽象的意义而言,非常时代非常状态下的20年 的时空交错,事实上早已扭曲了一切,早已将一切扭曲 得物是人非。文学语言中的陆焉识在那个“连狼都饿 疯了”的茫茫大戈壁中,失去了其全部的知识分子特 质,20年的岁月洗礼,把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不仅冯婉瑜 不认识,就连陆焉识自己都不认识了的人,这又怎么 能怪冯婉瑜不认识他,这种高级的文学隐喻技法其实 是将辛辣的嘲讽直指那个非常时代的。同样,留在家 里的冯婉瑜为了救陆焉识的命,也做了许多自己这一 生都不愿意做也不可能做的事情,诸如影片中的“方 师傅”、文学文本中的“戴同志”等人物所代表着的 既 得利 益者,其 实 都 是 造 成冯婉 瑜 精神 失常 的直 接 罪魁祸首,影片中与文学文本中的那个眼眸清澈、心 地善良、宅心仁厚的冯老师去哪儿了?这部影片看似 以嘲讽的矛头直指那个非常时代,而其实却是将矛 头直指着这些既得利益者,正是这些可鄙者,在时空 的那 头饿 狼 般 地 摧 残了陆焉 识,在 时 空的这 头同样 由精神上、肉体上、心灵上摧残了温良、仁厚、和蔼的 冯婉瑜。

论影片《归来》的改编艺术

论影片《归来》的改编艺术

论影片《归来》的改编艺术根据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近日在全国火热上映。

虽说是改编,但看过原著和影片的人一定很清楚:《陆犯焉识》与《归来》有着质的不同。

《归来》其实是编导在咀嚼了《陆犯焉识》后选择了冯婉瑜的角度重新进行创作的结果。

《陆犯焉识》是作者严歌苓自己目前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这篇小说以陆焉识在西北劳教时为叙述的切入点,文开两股,西北劳教之后的经历为叙述主线,西北劳教之前的经历为叙述副线,按照时间顺序交叉进行,最后收为一股。

小说真实再现了文革时期劳教生活的残酷,重点讲述了风流倜傥、儒雅温和、学识渊博的富家公子陆焉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里逐渐向环境妥协、隐藏个性并走向心灵成熟的过程,细致地披露了陆焉识情感世界的丰富性与成长性。

除了历史的厚重感,这篇小说对人性的挖掘和情感的探讨具有让人无限回味的空间。

应该说,这是一部颇有深度的小说。

然而,要把这样的长篇巨制用两个小时的电影表现出来却相当不容易。

影片《归来》选择了避重就轻的方法。

首先,它把小说里浓墨重彩描绘的时代背景淡化,通过演员的表演侧面折射那个时代。

在原著里,作者通过主人公陆焉识的经历、种种细节、形形色色的人物等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可感可触的历史时代。

但是,因为受制于长度,电影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广泛地展开如此丰富的内容。

因此,影片《归来》选择了背面敷粉法,从侧面来交待时代背景。

比如女儿丹丹在工宣队队长面前毫不犹豫地表白忠心、怀着期待演吴清华的希望向邓指告密,丹丹的两个老师在挑选主演时的议论,冯婉瑜听见陆焉识敲门时内心痛苦的挣扎、为营救陆焉识而遭遇方师傅性侵以及必然会遭遇的各种白眼、嘲笑与风言风语终究刺激了她,导致了她的失忆等。

这一切都无声地控诉了那个杀人不见血的时代。

这种侧面交待时代背景的方式使得演员的心理戏和表情戏非常吃重,也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值得庆幸的是,巩俐等不负众望,以非常娴熟的演技完成了这个表达。

其次,弱化陆焉识的意义,以冯婉瑜为中心讲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社会科学论文

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 黄梦琪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是文学到影片的转换。小说以男性立场审视艰苦岁月中人物的命运沉浮。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情节和人物的减法处理,将具有历史性的大故事切换成家庭式的小故事。在叙事视角上,从小说中的三个视角转换为单一的全知全能视角,使电影更加清晰明朗。较之原著,电影更具主题的人文性、视听的符号性和电影实践的文学性,从而也找到了文学与电影的契合点,实现了从政治到情感、从情节到人物、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 关键词 :《陆犯焉识》;《归来》;艺术特征;转换 中图分类号:I106;J9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08-02 严歌苓,作为海外华人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在文学史上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2011年10月出版的《陆犯焉识》,被认为是严歌苓的转型之作。她一改往日从女性视角切入主题的写作方法,新作试图站在男性的立场上解构政治与人生,阐释在高压环境下的复杂人性。《陆犯焉识》以中国的现实场景为依托,复归了中国20世纪那段悲惨历史,带领我们回望那段高度政治化的艰苦岁月。严歌苓通过主人公陆焉识,透析特殊历史时期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审视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与时代的命运。2014年5月上映的《归来》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改 编自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从最初的不受期待,到最后的影片无差评,张艺谋也迎来了艺术上的“归来”。小说洋洋洒洒30多万字,时间跨度从30年代到80年代,空间上从西北到重庆再到上海。然而,改编后的电影《归来》,由于受时间表达的限制,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删减,通过“再创作”,以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是从文字到影片的转换,但是,由于艺术门类的不同,无论是情节和人物的处理方式,还是叙事视角都有着不同点。这些不同,体现了文学文本和电影文本独特的一面。 一、情节和人物的处理不同 《陆犯焉识》出版于2011年,小说拥有恢宏的时空架构,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陆焉识一生的总结和反思,将读者带入时间从30年代到80年代、空间上从西北到重庆再到上海年代的历史时空中。以上这些问题都为电影改编带来了巨大困难。是该真实的还原还是应该有针对性的修改?是当今影视改编的一大难题。因此,电影对于小说文本意志的消解成为了必要条件。“电影作为不同于小说的另一种艺术类型,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创作过程中很难真正地排除商业的影响”。①张艺谋的《归来》,是对原著进行改编而来,小说中广袤的历史背景被淡化,故事从一个知识分子命运的沉浮简化为一个老人对妻子深情的含蓄表达,呈现出新的电影文本形式。《归来》对《陆犯焉识》的改编是从后半部开始的,电影也对小说的人物构成做了调整,通过对原著小说的减法,形成了瘦身的电影文本。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减法。小说从回忆开始,前半部分穿插了很多小故事,用独白的方式展开讲述。陆焉识的最终回归是经历了很多曲折的,在一次次的离开与归来的过程中,陆焉识探寻着自己的真爱,当一封封的家书从大墙外传入大墙内,陆焉识和冯婉喻的爱情也逐渐沉淀。 电影中,张艺谋只选取了后半部分的情节,从陆焉识与妻子冯婉喻多年未见开始讲起,两人失之交臂之后,陆焉识再度归来,这时患病的冯婉喻已然记不得陆焉识这个名字。电影截取了最后一次归来,陆焉识一直守候着冯婉喻,扮演着丈夫的身份。叶芝在《亚当的诅咒》中说过,“我用古老的方式爱过你”,陆焉识与冯婉喻的爱情大抵就是这样。电影沿用了小说中的爱情模式,主人公陆焉识和冯婉喻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强烈且执着的爱情。他们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守候原始的爱情。在历史的进程中,完成对故事情节的瘦身。二是人物的减法。小说中的人物众多且复杂,大故事中套小故事,除了主要人物以外,还有很多色彩鲜明的小人物,比如恩娘、韩念痕、梁葫芦等。然而,由于受电影特征的限制,这些有性格的人物形象皆不复存在,电影只保留了陆焉识、冯婉喻和女儿丹丹这三个主要人物,并且加重了女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这样的改编,让整个电影文本看起来很简洁,同时也强化了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可以明显地看到电影对于小说中性别意识的解构,女性不是站在男性立场上的归顺和依从,而是和男性具有平等的地位,增加了电影的人文性。这样的处理,就将一个展现历史变迁的大故事浓缩为一个盼爱归来的小故事,完成了小说人物和电影人物的置换。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上消解了小说文本中的历史性和意识形态特征。 二、叙事视角的不同 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所采用的叙事角度是不同的。《陆犯焉识》主要有三个叙事视角:孙女、祖父和隐含的作者。第一个视角是“我”——孙女,这个视角是很容易想到的。整部小说通过孙女的视角讲述祖父一生的历程,虽然漫长坎坷,却充满温馨。年迈的祖父将脑海中盲写的稿子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孙女是唯一阅读过这些稿子的人,她一边阅读一边讲述,带领读者进入期待的视 野。第二个视角是祖父——陆焉识。陆焉识是贯穿作品始终的关键人物。作品的前半部分与其说是孙女在讲述,不如说是祖父陆焉识在向孙辈讲述自己的经历,因此其口吻也更亲近读者。第三个视角是隐含的作者。她置身于整个故事之外,从外叙事的角度对发生的故事进行评论和分析。这个视角犹如在总时空上感悟和体会故事,但是,它并没有对故事本身进行干涉,而是以客观的姿态隐藏在文本中。这三种视角的完美结合,构成了《陆犯焉识》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严歌苓利用类似同死者对话的方式,将自叙、他叙和隐叙相结合,让陆焉识这个人物跃然纸上,使读者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残酷和主人翁内心的情感苍凉。 《陆犯焉识》这部小说,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而是将故事的要素肢解,运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手法,在看似凌乱,实则不然,情节发展有条不紊。这种叙事方式,将故事在时间与空间、历史和现实进行转换,打乱了以往平静流畅的叙事节奏,使其呈现出跳跃性。因此,小说全方位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事和物,将陆焉识塑造成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原著小说,111分钟的电影《归来》并不能完整的将小说转化为影片。对文学作品瘦身,是文学作品转向影视作品的必要途径。从叙事视角看,张艺谋直截了当地选用了第三人物视角,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使观众一目了然,增加了电影的可观性。叙事视角的简化,导致电影叙事线索的简化,于是跳跃性的叙事结构转变为按照时间发展的流线型叙事结构。影片还将抽象的机制具象化,使整个电影围绕陆焉识的记忆展开,没有多余冗杂的情节,一切设计都为这条主线服务。张艺谋借用潜意识,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家庭式的情景。整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是简洁的线条、清晰的时空转换和明确的叙事视角,增强了电影的观感,使观众能够很好地体会电影所呈现的主体思想和价值观。 三、电影文本的艺术特征 无论是从情节和人物,还是从叙事视角,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都各有特色。虽然《归来》源于小说,但是文字的书写和影像的呈现却存在着差异。文学作品作为生产机制的上环,在传播过程中受媒介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影视改编的过程当中,虽然电影力图忠实于原著,但是,受到电影自身特征的限制,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作为张艺谋导演再度回归文艺片的重要作品,《归来》这部电影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是影片主旨的人文性。相对于小说《陆犯焉识》,电影《归来》规避了由历史或者社会因素引起的与当今时代的不合时宜,淡化了原著中的政治因素,同时也弱化了历史的意识形态性。影片对消费时代的特征把握精准,在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力量的当下,作品主题的人文性和温情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张艺谋在欲望和尺度中选择了一个支撑点,即将影片的主题进行温情化的处理,在历史叙述中放大主人公的爱情,消解大时代的历史背景。陆焉识和女儿丹丹的冰释前嫌,对妻子冯婉喻的不离不弃的陪伴,都为这部影片增加了温情的氛围,用爱这个时代主题构成影片的精神内核,完成了从政治向情感的转变。 二是视听语言的符号性。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小说文本中的情感表达是用文字完成的,而电影文本是通过影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只有符号的介入才能收到更好效果。“随着电影在20世纪成了最流行的艺术,在19世纪的许多小说里即已十分明显的偏重视觉效果的倾向”。②作品的情感需要借助色彩的渲染,由演员的表演来传达。张艺谋擅于用色彩,比如《红高粱》的红、《十面埋伏》的绿等。在《归来》中,黑白色调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将观众置于古老的传统意境当中。黑白对比的色彩搭 配,增加了电影的时代感。除此以外,电影中插曲的运用也有独到之处。 三是电影实践的文学性。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张艺谋试图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转换成点线的形式,与小说文本接洽,穿插在电影的始终,构成象征表意的文学性。影片中,陆焉识一次次的给冯婉喻念的“信”也是一个与小说文本的对接,这一封封信承载着冯婉喻对陆焉识的爱情,从念信人到丈夫的转变虽然没有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画上句号,却赋予了观众的想象空间。除此以外,那本翻旧的“日历”也是爱情的记述,与小说文本中的痴痴等待对应。张艺谋在拍摄过程中关照了影片的文学性。 小说《陆犯焉识》中,严歌苓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我”的祖父——陆焉识的一生,这部作品既是陆焉识一生的回忆录,也是他心智的成长史。这段历史不是单维度的,它一方面使人们渐失了人性,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对历史进行反思。而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在消费时代的语境下,解构了沉重的历史和革命形态,转而以情为主线,将亲情和爱情纳入到影片的构成当中,完成了从政治立场向情感立场的转变。文学文本和电影文本两者的结合,既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影像感,也增强了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注 释: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34. ②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4.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M].商务印书馆,2010. 〔3〕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