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合集下载

论《倾城之恋》中电影手法的运用

论《倾城之恋》中电影手法的运用

论《倾城之恋》中电影手法的运用2016年第43期(总第307期)现代女作家张爱玲1920年9月出生于上海,她的青年时代主要是在上海度过的。

在这座现代中国电影事业兴盛发达的城市,她从小就得以广泛地接触电影文艺。

她在成名之前曾给英国《泰晤士报》撰写一些影评和剧评,又为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一连写了十多篇文章,其中大部分也是影评。

这之后,又创作了一系列电影剧本:如《不了情》、《太太万岁》、《情场如战场》、《人财两空》、《桃花运》等,直至1965年张爱玲才离开电影创作领域。

由此观之,张爱玲在影视创作方面是成果颇丰的。

她对电影创作手法的了解与熟练运用也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小说创作,以《倾城之恋》为例,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影视创作手法的痕迹掺杂其中,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

小说一开始便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给整体定下了一个基调,这是一个压抑、沉闷、落后、古老的家庭。

这种开始营造气氛的手法,在现代悬疑片和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

然后故事开始:“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正拉着,楼底下的门铃响了……”此手法在电影中更为常见,借用近景和全景作为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通过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展现给作品一个基调,然后安排主人公在这个舞台上,展开其故事。

最后故事末又是一个全景镜头:“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也罢!”故事结尾又回到开头的场景,造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框架结构,体现出一种氛围的统一性与和谐性的封闭性。

作品中,作者还运用景物的切换,使作品呈现一种多变的视角。

例如:故事开始时,铃声响起,一群人闹闹哄哄上楼来,进堂屋,到时屋,再到流苏的房内镜子前。

流苏到香港后,乘坐汽车过闹市,翻山岭,再到浅水湾。

多种镜头的交替使用,使作品拥有了动态感、立体感。

这样情节进展不是用叙述来交待,而是直接以场境来推进,让读者进入立体空间,如同身临其境。

《倾城之恋》电影评析

《倾城之恋》电影评析

范灵浩09401028浅析《倾城之恋》原著与电影有句话,导演们爱说,评论家们常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将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大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1984版《倾城之恋》的导演许鞍华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再到话剧《金锁记》,她不断努力去解读张爱玲。

然而这部在金像奖杯下颇受争议的的作品,她本人也表示是她拍得最烂的一部,她认为要拍好就必须完全按原著,任何改编都可能是误读。

下面是笔者观看电影《倾城之恋》和原著后的一些看法。

演员的演绎一部好电影,需要有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

刚以《投奔怒海》获香港金像最佳导演奖的许鞍华是该电影的保证,《倾城之恋》的风靡无疑也是票房的保障。

虽然男女主角拍摄时的年龄与男女主人公相仿,但范柳原书香气质非无相应文化的周润发可演绎的,后来同为影帝的梁家辉演话剧《倾城之恋》也无法突破。

而许多人不喜欢该片的女主角,笔者认为倒也是因为缪骞人演绎出了白流苏的尖酸刻薄的一面。

第三者——萨黑夷妮笔者认为片中表演最突兀的就是印度女人萨黑夷妮,无论在浅水湾饭店、香港酒店、海滩、下雨天的旅社还是买菜的街上,萨黑夷妮颇有抢戏的嫌疑,让人感觉就是一个满带妒忌眼神的第三者。

本来这只是作者用来作为参照的角色,但却被突化了。

被误读的细节导演许鞍华曾说张爱玲写的故事不好,但细节很好,然而笔者觉得她细节也没拍好。

原著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打电话时说到诗经上的一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作者故意以范柳原“中文根本不行”为由将诗经原文“与子成说”念成“与子相悦”,这也许是为了表现范柳原内心不愿被婚姻和誓言约束,“与子成说”意思是和你定下誓言,而“与子相悦”只是说和你相爱,电影中台词却出示正确的诗经上的说法“与子成说”,体现不出其中的悲凉。

适当的解读电影,没有舞台剧的浓缩,也没有电视剧的繁长,需要的是取舍。

小说中没有细述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第一次见面,只是借别人的口叙述了他们第一次见面就跳了三次舞。

从影视看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

从影视看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

著 中那一堵象征意 味浓厚的灰墙都是实地取景拍摄 , 这增强 了电影的场面真实性 。应 该说 , 在遵循原 著的第 一层面 上 ,
许鞍华是成功的。
数主演的 电视剧《 倾城 之恋 》 再次 引起 人们 的关注 。《 倾城 之恋》 这一名作发对于张爱玲 , 以及改编张爱玲 之人 , 都是异

戒》; 电视剧则有 由林 心如 、 蒋勤 勤 、 谭耀文 主演 的《 半生
缘》, 由刘欣 、 程前等主演 的《 金锁记 》 和由刘若英 、 赵文碹 主
演 的根据张爱玲传 奇人生拍 摄的《 她从 海上来》 等。张爱玲
与影视结下不解之 缘。 去年各电台热 播的 由梦继执导 、 邹静 之编 剧、 黄觉 和陈
本 , 出了 3 拍 4集的鸿篇巨制 , 自然是扩充 了情节。夹 杂着许 多纠结与瓜葛 , 屏幕上的故事凭空多出 了许多人物——原本 只是交 代 了患肺 炎死 去的前夫 , 电视剧却成 就 了将 近 2 在 0 集的所谓前传。许多新 编 的故 事让人摸 不到头绪 。至 于后 半部分 , 某些时候 , 故事 的主线明显被 冲淡 了, 显得喧宾夺主 杂乱无章。举几例说明 : 故事 中间有一段 范柳原 被女革命志 士桃红“ 劫持” 到后方的奇遇 , 跟整个故事主线及情节发展毫
现 的浅水湾酒店是按照原 样搭建 的 , 港沦陷 时的街道 、 香 原
在 当代 中国 , 张爱玲是一个奇特 的文化现象 , “ 从 被人遗 忘 ” 阅读 阐释之热。作 家李碧华称张爱玲的作品是一 口古 到 井, 独具慧 眼。在影视界 , 对张爱玲也是情有独钟 , 比如 电影 有许鞍华的《 倾城之恋》 半生缘》 但汉章的《 《 , 怨女》、 关锦鹏 的《 红玫瑰与 白玫瑰》、 孝贤 的《 侯 海上 花》 直 到李安 的《 , 色

貌合神离_电视剧_倾城之恋_对同名小说的解构

貌合神离_电视剧_倾城之恋_对同名小说的解构
⑧ 的事情。 ” “故事并非总是要沿着直线发展; 它们也可以按照
环形或者别的形状发展。 A 与 B 发生关系, B 与 C 发生关系,
⑨ 直到 J 与 A 发生关系, 环形闭合。 ” 原著的叙事正 《诗经・邶风・击鼓》 。 原来的诗句是,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依此类推,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 暗示了范柳原不想担当婚姻的责任, 张 爱玲也曾讲过这 “是一首悲哀的诗” ,消解了最为崇高的爱情
上看, 白流苏离婚这一行动和回娘家常住这一行动发生作用, 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 痴情执着, 但没有修成正果。 剧中值 导致哥嫂言行的不恭; 母亲不痛不痒的安慰, 这一组行动又导 致下一组行动的发生。对小说文本剥茧抽丝地分析, 不难看 出白流苏是处于怎样的窘迫的境地, 而这一系列的行动导致 她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的走下去, 可以说是无可选择地进行 自我救赎。试想, 如果香港之战没有爆发, 白流苏将何去何 从?心甘情愿地服从范柳原的意愿做情妇, 还是依旧回到家 里,在亲人的冷漠中凄凄地度过残余的青春和接下来的年 华?显然, 白流苏并不象五四时期那些觉醒的女青年负气似 地上演 “娜拉出走” , 然后茫然失措; 也不象 “为奴隶底母亲” 那 得玩味的一个细节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范柳原首先注意到了 白流苏, 从事后的交代可以得知, 他留意上她是因为她象他的 初恋情人红莲, 流苏开始对他持反感态度, 在舞厅抢了本是宝 络的风光后十分歉疚后悔。 男性的视角彻底的遮盖了女性意 识, 剧中的白流苏不再是一个为主动的狩猎者, 在得到范柳原 的青睐后有一种报复家人的快感, 转变为被动的、 消极等待的 传统女性, 范柳原更是有披上了原著所没有的脉脉温情, 给他 不承诺婚姻找到了最好的借口。 张爱玲说 “母爱这个大题目, 像一切大题目一样, 上面做

论《倾城之恋》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

论《倾城之恋》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

论《倾城之恋》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其中许多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而这种改编会引起许多变化。

以《倾城之恋》为例,它既被改编为电影,又被改编为电视剧,具有代表性。

从故事情节的变化、作者导演风格的不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可以比较出《倾城之恋》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的变迁,从这种变迁中又可以看出小说、电影、电视剧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呈现故事时的差异。

关键词:《倾城之恋》;情节;主题;影视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有不少被改编成电影甚至电视剧,而所谓改编,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纂成文学作品。

这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延迟修复’关系和‘不同的合作’关系”[1]。

正是这种“延迟修复”和“不同的合作”关系,造成了小说与影视在表现同一内容上的区别,使我们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仅就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浅谈其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并通过论述情节、作家导演的风格、时代背景等的不同来比较《倾城之恋》在小说、电影、电视剧中的变化。

1小说:俗世男女的爱情故事有关《倾城之恋》讲了什么,大概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爱情故事。

正如张爱玲在小说中所说的:“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他们连自私也没有迹象可寻。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

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2]张爱玲写的这个故事,是以爱情为其主题的,她想述说的仅仅是两个世俗的男女在动荡年代里的爱情故事,而“兵荒马乱”,也即战争,只是作为纯粹的故事背景而存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政治意图。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关于“逃离”的故事。

孟悦、戴锦华指出,《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女性“逃遁并且成功的故事”[3],“白流苏的故事是一个浸着泪迹的复活——那不是白鸟的飞脱,也不是女性的复活。

而是人/人类将女人之躯逃脱亦复活”[3]。

第三种观点认为小说主要是揭示女性的悲哀。

如果从女性的立场来看,虽然文章主要写的是流苏与柳原之间的调情,但在其背后,却是流苏对于生存的焦灼和无奈,这正是女性的悲哀之所在。

小议《倾城之恋》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之关系

小议《倾城之恋》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之关系

学号:08401086姓名:刘艳君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日期:2011年5月16日小议《倾城之恋》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之关系《倾城之恋》原著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爱情故事。

经历过婚姻失败的上海女性白流苏,禁不住家人多年来的嘲讽,远赴香港,将自己的婚姻作为赌注,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由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基本上按照原著的主要线索进行叙述,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倾城之恋》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关系。

一.人物形象塑造。

原著小说中白流苏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知性、坚强、独立的新时代女性,而改编成电影后,由缪骞人扮演的白流苏多了一份柔情,少了一份风情,骨子里还是旧式的中国女性。

至于由周润发扮演的范柳原基本上符合情场浪子的形象,只可惜当年的周润发缺少了点才气和阅历。

原著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而改编电影在这一点上难免逊色。

二.心理活动描写。

白流苏从旧式女性到冲破陈规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在这过程中,她内心的强烈挣扎,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原著小说中有多处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如徐太太第一次上门后,白流苏看着堂屋里的时钟惊觉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的心理活动。

这是为后来白流苏决定赌一把埋下的铺垫,但是在改编电影里,观众只看到了时钟和白流苏木讷的表情,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人,恐怕未能领会这个场景的用意。

又如徐太太邀请白流苏去香港时,原著小说描写了白流苏读懂了徐太太真正用意后内心的一番挣扎。

而改编电影只能让观众看到白流苏腼腆地答应了徐太太的请求。

改编电影在心理活动描写上也略欠一筹。

三.细节描写。

范柳原和白流苏,一个寻求浪漫的情场浪子,一个追求婚姻的深情女子。

他们俩之间展开的爱情斗争,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

范柳原和白流苏在一堵墙下谈论及“天荒地老”,原著小说描绘了范柳原绝望地要求白流苏懂他,白流苏懵懂地答应了。

但是改编电影中由周润发扮演的范柳原说话的方式太轻浮了,我认为范柳原至少应该是以很认真的口吻说这些话的,范柳原的轻佻只是偶尔的,在适当场合的。

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问题的研究报告

名人名言1、白流苏不是完美,就是特别率性,特别迷人,遇到爱情,该炽热时炽热,该爆裂时爆裂,也算计得精明,她对人生的态度,透出冰冷却有把握。

她就像我心中的张爱玲一样,如此的不同寻常。

——邹静之2、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

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

——王安忆3、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

——王德威4、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

——苏童5、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 叶兆言6、在这里,张爱玲是与她的人物走得最近的一次,是包含她人生观最全面的一部,含有对虚无的人生略作妥协的姿态。

——王安忆7、热播电视剧《倾城之恋》原著小说张爱玲作品唯一授权正版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和透彻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

——夏志清8、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

——杨照9、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王安忆10、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改编情况的研究报告摘要:1943年张爱玲创作了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倾城之恋》。

自出版以后便有很多文人捧读研究。

对于其中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爱情观、改编。

浅谈《倾城之恋》的电影改编

浅谈《倾城之恋》的电影改编

浅谈《倾城之恋》的电影改编作者:吴世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电影改编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改编名著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把握作品的精髓。

香港导演许鞍华在1984年将张爱玲的名篇《倾城之恋》搬上了银屏,虽然导演在故事情节、人物对白等问题上都“死忠”于原著,但是却没能准确抓住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使电影没有了张氏小说独有的神韵,是一次不成功的改编。

不过导演在改编过程中却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新的尝试,为名著改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电影;改编作者简介:吴世娟,女(1979.9-),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一、电影改编的原则电影改编是一门艺术,改编的理论原则历来就存在忠实性和创造性的论争,普遍来看,改编基本上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电影改编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新的艺术创造,导演在改编过程中既要忠于原著——要尊重人物塑造、社会背景,原著的总体风格;又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可以根据需要对原著故事进行合理的增删甚至改作。

但无论怎样改编,导演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要把握住原著的精神。

可以说,是否能准确的把握住原著的内涵和神韵,是电影改编成败的关键。

二、《倾城之恋》改编的得失1、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的愚忠,主题思想定位的错误电影《倾城之恋》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设置上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许鞍华导演几乎把小说整个搬上了银屏,改动的部分非常少,就连人物的对白也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进电影。

在场景上,许鞍华还原了小说中的浅水湾酒店和香港街道,在台词上,许鞍华直接使用了小说中的文学语言,由此可以看出许鞍华对改编原著的忠实态度。

但是,在小说主题思想的定位上许鞍华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年轻美貌的离异女子白流苏,想靠结婚改变自身命运,和一个只愿找个有“中国味道”的情妇却从不想结婚的浪子范柳原,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费尽心机、斗智斗勇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灸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作者自述《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

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缪骞人等主演的电影《倾城之恋》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

电影描述失婚的上海富户养女白流苏,邂逅不羁的南洋才俊范柳原,发展出一段华丽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漫天烽火下,繁华美梦虽尽碎,却造就了陷落中的范、白在香港暂过平淡的同居生活。

文学版,是以文字的形态出现;而影视版,则是大众声色的产物。

搬上银幕的张爱玲小说,保留了其故事性和戏剧性,场景
转换、冲突和磨难,充斥了全文,悲欢离合之后最终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合——竟是一出刻意的电影,而电影基本上孔算不负众望,有一股子张爱玲小说淡淡的域外人的味道,此外,声色光影使其增色不少。

文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是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的,而电影则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在小说中流苏的相貌只出现过一次:“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似的皮肤、“小得可爱”的脸,还有“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整个给人一种小雀儿的感觉,但到底是什么样的雀儿,那就见仁见智了。

而电影则是通过影像将想像具体化了,在电影中,白流苏的出场是在戏院。

台上小生与青衣的温存算是衬托了流苏的孤独身世。

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再渐渐推上去,我们见到了这位窈窕淑女一样的白家小姐。

一头短发、一身青色的旗袍和一副虽不太漂亮但很耐看的脸蛋便是她的全部。

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自然少不了语言,而电影中,最欠缺不了的更是语言,甚至可以说,通片由语言构成,无“言”不成片。

比如范柳原,前一句还在固执地说“我要你懂得我!”马上就“换了一副声调,笑道:‘是的,别忘了,你的特长是低头’”。

在电影中这会是一个多么戏剧性的态度转变,正在苦恼中的他看到流苏低头,马上换了一副调戏的嘴脸,花花公子的样子又回来了。

在很多文学中的细节是电影无法表现的,比如说文章开头流苏的哥哥让她为前夫奔丧时,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刀的鞋子,
可是手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了。

”电影中这个细节便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只能看到她的若无其事。

再如,小说中直接写到过流苏对柳原的态度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但在电影中,这是没有办法展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看懂,不懂为什么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为什么“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另外,在人物方面,个人认为电影比原著逊色太多,周润发饰演风流倜傥的范柳原,还是漂亮的选择;尤其是女主角的选择。

印象中的流苏如其名,应为一小巧秀气的江南女子,但缪氏太呆板、太北方化了,身上有一种近乎泥土气息的纯朴,那些机锋台词从她嘴里说出来真无法服人。

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其表现方式的改变,也表现在文学的生存之根基受到了以电影为主导的视觉文化的冲击。

二者的关系也在融合交流中相互促进发展,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史,不难预见,在融合的主流背景之下,文学在电影的刺激之下,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无疑将更为广阔,电影则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也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