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的执着和超越_谈苏轼词的人生哲学
试析苏轼诗歌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试析苏轼诗歌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堪称其中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现实人生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苏轼的诗歌常常揭示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他关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对于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瞬息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伤。
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于生死和存在的思考。
2. 对自然的感悟和超越:苏轼的诗歌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思考,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狭隘和琐碎。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
3. 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超越:苏轼的诗歌中常常涉及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他关注社会的善恶、人性的善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揭示,超越了日常的功利和利己主义。
他在诗歌中呼吁人们要追求道德的高尚和人性的和谐,超越个人欲望的追逐,以实现个人的超越和升华。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狭隘,反映出对人生、自然、道德和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超越,使人们能够从诗歌中得到启迪和鼓舞,超越现实人生中的困扰和苦痛,寻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和意义。
相
对于现实人生的局限性,苏轼的诗歌给予人们一种超越的力量和智慧。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1. 引言1.1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是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异。
后又深得王安石的赏识,出任相国参军,历任参知政事、翰林学士等职,曾多次担任京官,但因忤逆权贵,多次遭贬谪。
在世安逸时,他常以放逸自处,醉心诗酒。
苏轼一生著述颇丰,文笔矫捷,词章雄奇。
他的诗歌婉约清丽,自成一家,尤以词章为盛。
其词风格多变,一派豁达阳刚之气,一派柔丽深沉之韵,通过词作展现出了其丰富的人生哲学和情感。
苏轼虽身历沧桑,却从未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探求。
他的一生虽曲折不平,但他却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以坚韧的毅力和智慧应对生活的种种困境。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2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宋时期就开始繁盛发展。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诗中之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宋词以其简洁、明快、含蓄的特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奇观”之一。
宋词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替代的,它既继承了先秦诗文的传统,又吸收了唐诗的优秀之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体裁。
宋词在表现人情世态、抒发情感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宋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还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追求。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的地位无可替代,其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永远都会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发光发热,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对象。
2. 正文2.1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词作中。
苏轼一生追求真、善、美,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生活的美好。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时,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胸襟。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超脱和豁达,显示出一种宽广的胸襟。
此外,苏轼的诗歌还富含人生哲理。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山为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需要跳出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
总的来说,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学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时,能够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深具人生智慧的哲学家。
通过他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可以说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他作品中最珍贵的部分之一。
在宋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词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深切体会。
在他的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思考。
比如他在《江城子·夜雨寄北》中写道:“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短促和对世事变化的感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顶老将牙。
”表达了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命短促的深切体会,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视。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比如他在《临江仙·夜归鹦鹉楼》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在《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写道:“只恐双飞鸟,无那团团圆。
”表达了对人情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批判。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注。
比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眺望》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独步一时,被誉为“苏门六一”之一,对宋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文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观论文出发,探讨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
苏轼在其诗文中展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追求,他认为人生短暂而宝贵,应当珍
惜每一个当下。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慨与领悟。
比如《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生而知之者尽欢,死而后觉者长乐。
”这句诗表达
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呼唤人们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美好。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人生的坎坷与变幻,认为人生充满挫折与磨难,需要从容
面对。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现出对逆境的坦然与豁达。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波澜起
伏的认知,呼唤人们在挫折与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岁月沉淀中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他倡导珍惜当下,从容面对人生坎坷,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这些人生观念不仅贯穿于其诗文之中,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着人们热爱生命,顽强前行。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活出精彩的人生,不负光阴,不失初心。
—感谢您阅读本论文,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词作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描绘了丰富的人生境界和对世事的观察。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主线,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一、逆境与平淡苏轼生活经历多次际遇逆境,这使得他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人生。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无情最是台城柳”,表达出对命运无情的触动;而在《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抒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豁达心态。
这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逆境的态度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启示。
此外,在平淡中品味生活也是苏轼常常提到的主题之一。
用“从容”一词来形容人生,展示出随遇而安、宽怀待人的心态。
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遗世华》中,“从容”一词贯穿全篇,意味深远。
二、自然与人生苏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寄托。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大自然为背景,表现出对英雄事迹的思考;而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他将风景与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些描写展示出苏轼与自然相融的态度,给予读者参悟生活哲理的启发。
三、社会与人性苏轼对社会风俗和人性较为敏锐地观察,并以笔触实力勾勒出真实而鲜活的形象。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借写一个街头卖艺女子来反映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艰难生存的境况;而在《东篱乐府·重九登高作》中则通过描述游客雅集场景暗含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此外,苏轼对人心的洞察也是他词作中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性的善恶、真假、称誉和诽谤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临江仙·月下独酌》中写道:“取次花丛懒回顾,卧看层林尽染,不似班珠弹。
”展示了对人性欲望的理性思考。
四、名节与理想苏轼对名利和个人的追求抱有独立自主的态度。
他嫌弃权贵名望,以清贫自赏,追求内心价值的升华。
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再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志向;而在《杨州西柳春日赋衣为乐府词四首之首》中则表现出推崇自由意志和追求个性独立。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论苏轼旷达与超脱的人生哲学

提起苏轼,任何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有所耳闻。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苏轼的文学成就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蒸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经久不息。
历朝历代的诗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喜欢以诗言志,比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了他的不畏权贵,傲然于世的人生态度;比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体现了他悲悯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还有唐伯虎“不记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体现了他怡然自得、洒脱不羁的性格特点。
而苏轼的诗词名句大多体现了他随性自由、超然于世的博大胸怀。
其实我最喜欢苏轼的《定风波》——我可以忘记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却永远也无法忘记这首词给我带来的灵魂触动,每次想起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大雨潇潇而下,所有人都在四处奔逃,只有苏轼一个人在路上不疾不徐的行走,这样的雨对他来说就像是那些人生磨难,愁闷过,无奈过,迷茫过,便再也不能撼动他的心。
“心似已木之灰,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出自《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前两句说自己一生飘零,心无安定之所,后两句一改前面的低迷颓废之气,可以说是霸气四溢了,隐隐中带着苏轼自我调侃之意,他说自己一生的“丰功伟业”都在他被贬的这三个地方,也算是概括的相当准确,因为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能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不平事这样轻描淡写的说些来,足见苏轼昂扬乐观,旷达超脱的的人生观。
月满盈亏,盛极则衰,这是万事万物循环发展的准则,一代词人苏轼陨落以后,中国诗词文学便逐渐走下坡路,现代人一直都致力于学习研究苏轼的文学诗词和处事态度。
说实话,年轻一代抗压能力太弱了,遇到一点小事不去想着解决问题,而是想着寻死解脱,将自己的烂摊子抛给别人,他是死的英雄,也是活的懦夫。
“倚楼听风雨”是我,“淡看江湖路”是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摘要:苏轼词气象高远,豪迈奔放。
他的词作表现词人对人生执着的追求,体现其人生哲学。
苏轼词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式都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苏轼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非凡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苏轼;词;人生;哲学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05)01-0013-02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文学发展的最高峰。
他的词作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豪迈奔放气象高远的风格,开创了一代词风,创立了豪放词派。
南宋胡寅5题酒边词6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化为舆占矣。
0文学表现生活,文学创作描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客观情貌,也传达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认识,表达他对人、事的主观情意。
文学作品既演绎出作家的心路历程,同时也际会着时代风云。
苏轼词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其政治理想、人生哲学、文艺思想及其穷达多变的人生经历。
解读苏轼的词作,无疑应首先解读苏轼本人,并解读其生活所处的北宋王朝的政治风雨。
苏轼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与他从小接受儒道两家思想和后来接触的道家思想以及他一生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有关。
苏轼从小就从他母亲那里接受了儒家的正统教育。
他十岁时就很佩服东汉的名臣范滂(5宋史#苏轼传6)。
但同时他又接受了道家思想,八岁就跟天庆道观士学道,而且十分醉心于养生之术。
不过,这时的苏轼并没有把道家思想作为立身之本。
到了青年时代,苏轼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
他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游宦时踌躇满志,曾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0可见,苏轼早年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进取的,/致君尧舜0是他的伟大理想。
考上进士后,他从这一理想出发,自觉站在儒家立场上,排斥佛老思想。
他早年写的5进策6、5进论6就是尊儒抑佛的。
如5策别十八6中说:/天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
0在5子思论6中文说:/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0在5韩非论6中他否定了老庄的虚无主义,/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纷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0这些话表明苏轼尽管在早期已接触了道家思想,但从建功立业、/致君尧舜0的理想出发,有意独尊儒术,排斥佛老。
但是,苏轼从政之后,仕途一直很不幸,先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通判杭州,以后又转知密、徐、湖三州。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0被贬到黄州。
到/旧党上台0,他又被召回京城,但又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被迫出任杭州。
元佑六年又调回中央,可立即又受政敌打击,被迫离京,转颖州,又移扬州。
元佑七年九月收稿日期:2004-08-19作者简介:李红萍(1970-),女,福建南安人,福建电大泉州分校教学处讲师。
对人生的执着和超越)))谈苏轼词的人生哲学李红萍(福建电大泉州分校,福建泉州362000)又被召回京,因形势变化,他请调定州。
时新党再度上台,他被责贬惠州、琼州。
这一连串的上下浮沉和打击,使苏轼原先的理想破灭。
于是随着政治上的不断遭受打击,他早期接受的道家思想就逐渐抬头了,特别是庄子思想在他头脑中越来越突出,他三十一岁时就说/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0。
可见,经过政治打击之后,苏轼的生活态度有了重大改变,不再象早期那样诋毁庄周了,而是转为公开的追慕。
在通判杭州时,苏轼经常出入佛寺,拜访名僧,开始接触佛家思想。
由于他很小就学道,所以他头脑中道家思想所占的比重比佛家思想要大得多,而且理解也深刻得多。
他早年曾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5庄子6,得吾心矣!0可见,苏轼早就读过5庄子6,在受了政治打击之后,重读5庄子6就产生了/心心相印0的效果。
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集儒、佛、道诸家思想精华,并自成其独特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文章的功用,为传达作者思想、情感或证述一种事物,/文章记载着作者的意旨0。
苏辙曾说:/(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方至,,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0儒释道思想的兼修并蓄与融会贯通,既帮助苏轼构筑起旷达的人生哲学,也必然深深地影响着苏轼的词文创作,从而帮他登上宋代词坛的最高峰。
儒家思想和佛道的思想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矛盾又统一。
其一生丰富而坎坷的经历并没有使苏轼悲观厌世,即使是宦海沉浮也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如5江城子6/左牵黄,右擎苍0、/千骑卷平岗0其气势与迅捷,令人惊叹。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0表现苏轼希望得到朝廷信任,效力疆场,抗击西夏侵略的意愿,也坦露了/立功0、/立言0、/立德0的积极入世的胸襟。
自杭州赴密州途中寄赠其弟苏辙的5沁园春6是带有/言志0色彩的词作,/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0充满了自信,洋溢着豪情,其满怀抱负为前人词中所罕见。
以之同期的5水调歌头6是一首咏月兼怀亲人之作,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作者幻想超尘到复归的思想过程,反映了他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下片对月怀人展现了作者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此词通篇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风波,揭示人生哲理,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词,看似咏月,又处处关合人事。
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弟弟,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这坦诚无私的呼吁,这爽朗率真的祈求穿透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上同振共鸣。
但远非如此,全诗意象开阔,包蕴深广,指物喻事,以形象传递哲理。
苏轼此词,清雄旷远,胸襟与意境均为前人所未不及。
确实,以这样高远的境界俯瞰有缺陷的人生,人生便也不那么悲观了,词人表达了乐观的人生态度。
黄州时期,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时期,又是苏轼文学上的丰收时期。
他在这时期写的诗、词、赋、散文都达到了最高峰。
这一时期的作品,流露了庄子/逍遥0/齐物0/顺其自然0的思想。
苏轼因/乌台诗案0被贬黄州后,对政治人生、社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词中。
当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之时,是积极入世崇儒的;宦海升沉,政治的险恶,生活的困顿,使他逐渐在佛老中找到了一些自我遣闷的方法。
但儒家的积极入世又使他不能真正遁世而去,因此在黄州所作之词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
如5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6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0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际上暗喻了人生仕途上的风雨。
词人的自我形象是泰然自若的,面对/风雨0,一路吟啸,真是任天而动(郑文焯评语)无所畏惧,只是回想过去的坎坷/萧瑟处0,但他也觉得没有什么,只道一声: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何等的旷达啊!作为深受打击之后的苏轼尚能有这种生活态度,这正是他领悟了庄子哲学的结果。
庄子处世哲学的核心是/顺其自然0,他认为人生应做到与/自然0同一,对生死、荣辱不必计较。
即/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0(5天地6)。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0(5庚桑楚6)苏轼的思想渗透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并将它融入词,也表现了不喜不悲的态度,随缘自适的思想。
苏轼毕竟难以忘怀人生,功业。
如5念奴娇,赤壁怀古6就充分表现了他出入儒道释,徘徊于入世与出世间的思想矛盾。
词人面对长江,触景生情,以/大江0寓/历史长河0并在首句融注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思考)))千百年来,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哪里去了?被历史长河的浪涛卷走了。
这句时空交错构成深厚广阔的背景,在这空间、时间,人物巧妙结合的艺术形象中,人世沧桑和自然永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提示了词人人生观的矛盾)))自然永恒与人生之有限。
词人把有限的人生放到无限的历史长河中去对(下转第27页)1427照,去进行哲学思辩,则无论成就伟业的风流人物,还是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子,他们的命运终究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水滴,终将被卷得无影无踪。
苏轼无罪遭贬,人生苦难迷惘,极为深沉凝重,这显然是他欲以这一思想去淡化、消解,超越遇到的悲苦。
苏轼一生几经大起大落,但他的主导精神是积极入世的,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热爱与希望,对仕宦的沉浮无定深有感触,曾也认为/万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0但又鄙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0表现了快意人生的信条。
诸多的宴赏,登临之作,都能消减宦海怅惘,表现出热爱生活的积极精神。
佛老思想的影响以及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苏轼又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政治上所受到挫折。
/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0(5江月五首引6),随缘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襟怀,/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0(5初到黄州6),苏轼这种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篇章结构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苏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这使得苏词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从苏轼的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思想的复杂性,他很好地把儒道释中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三种思想兼融贯通,混和成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他以儒学的重视现实的积极精神和伦理观念指导自己重视现实,指导自己出仕与从政;又以佛道的/了达无碍0和/齐物0、/丧我0的观念超脱现实,来养性、处穷和应变。
而这种思想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里各有侧重,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统一,杂揉交织在一起,从而构筑起苏轼积极入世而又超尘出世的人生哲学。
所以,在文学创作中苏轼始终保持着独特非凡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陈迩冬选注.苏轼词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洪亮.放逐与回归[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3.(上接第14页)展该项目各子项目的研究,并拨专项研究经费开展研究(闽电大行[2003]117号)。
4、向中央电大申请科研立项与申办试验点,并开展试验工作。
2003年9月福建电大发出5关于开展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导学点办学试验的请示6(闽电大行[2003]108号)。
2004年该项目已获中央电大批准立项。
5、项目研究进展现状。
项目研究已开展一年半,研究工作进展正常。
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办学、边总结的原则,学校把每学期的教学检查放在重要的位置,经常下去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全省县(市)电大的/导学0试验点都分别立项研究,并确定了项目研究的负责人,导学实验点共申报导学研究项目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