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蜀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业三国时的纺织业汉末,蜀地丝织业已很发达,所产蜀锦以精丽著称,享有盛名。
左思《蜀都赋》赞美蜀锦“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文选》李善注引谯周《益州志》称:“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
其文分明,胜于初成。
他水濯之,不如江水。
”三国时,诸葛亮也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中军需唯依赖锦”,①可知蜀锦生产仍为军需的主要来源,并在蜀地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当时蜀锦畅销各地,魏、吴都到蜀去买锦。
山谦之《丹阳记》记载:“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蜀也用锦来作馈赠,环氏《吴志》称“蜀遣使献重锦千端”。
刘备赏赐群臣多用锦,“先主入益州,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锦各千匹”①。
吴国割据江东,提倡桑蚕业,因而纺织生产有所发展,官营纺织手工业规模迅速扩大,陆凯疏谏孙皓提到:“先帝时,后宫列女以诸织络,数不满百,..先帝崩后,..更改奢侈,伏闻织络及诸徒,乃有数千。
”②同时,官府三令五申要民间增产蚕丝,群臣关于在养蚕缫丝时“暂免他役”以及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等建议,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养蚕生产情况,在杨泉所撰《蚕赋》中有详细的描述。
当时对养蚕的温度、用桑、蚕座、上簇等技术都有严格要求,如蚕儿“逍遥偃仰,进止自如”的蚕座疏密标准,“在庭之东,东爱日景,西望余阳”的簇室选择条件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缫丝产品质量也很好,如诸暨、永安(武康)等地能生产高级的“御丝”。
丝织物的花纹繁多,如吴王赵夫人能织作龙凤锦和五岳列国地形锦。
曹魏虽据有纺织业的中心襄邑、洛阳等地,但由于长年战乱等原因,这些地区的产品“皆下恶”,无法与蜀吴相比拟。
但魏国没有官营纺织手工业,专门从事官练的织造,如《魏志·司马芝传》记述司马芝“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
两晋、南北朝的纺织业自两晋以降,北人南徙者甚多,由于他们习于罗纨绮縠等丝织服物,桑蚕业也随之南移,并促进了南朝丝织业的发展。
杜甫《蜀相》鉴赏《蜀相》译文及赏析答案

杜甫《蜀相》鉴赏《蜀相》译文及赏析答案《蜀相》是由杜甫所创作的,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蜀相》,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蜀相》注释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蜀相》鉴赏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在汉语中,很大一部分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者典故。
三国时期蜀汉的经济状况

三国时期蜀汉的经济状况1蜀汉的手工业与商业前已言及,刘备少时与母以贩履织席为业,说明刘备对于手工技艺并不陌生。
诸葛亮长于巧思,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史言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加以亮素志在于吞魏还都,故对于攻守武器与军粮运送工具的研究尤为注意。
《诸葛亮集》有《作斧教》、《作钢铠教》、《作七首教》以督励有关官吏提高武器制造质量。
陕西汉中地区城固县三国墓出土了九件铜弩机;在定军山附近,出土了大量扎马钉和铜箭镞、铁刀等兵器。
以上二地都是蜀汉军队打过仗或驻扎过的,应属蜀汉遗物。
扎马钉有铜铁两种,四角锋利,每角约长0.5市寸,随手掷地,总有一角朝上直立。
1964年3月在四川郫县太平公社出土的铜弩机上刻有铭文,系刘禅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造,机上铭文说系“十石机”(一石为120斤),一次十矢俱发。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以诸葛亮的慎密、持重,若非其军队的装备确已达到精良程度,安能如此出言。
魏将邓艾也说过蜀军“五兵犀利”的话。
这些都说明蜀汉手工业发展水平是很高的。
诸葛亮对于关系国计民生最密切的盐铁手工业是极重视的,《三国志》卷41《王连传》载: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
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自连所拔也。
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蜀中多盐井,以广都县为例,“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
在蜀汉以前,益州的煮盐事业由民办者甚多,所谓民办,实际是由大小豪民办。
《三国志》卷43《张嶷传》言:“定莋、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
越巂太守张疑率所领夺取,署长吏……遂获盐铁,器用周赡”。
越巂郡属于南中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尚将盐铁收归国营,内地各郡自然更不例外。
蜀汉除先以王连领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外,还以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蜀锦蜀绣在诗文中的传承与发展

蜀锦蜀绣在诗文中的传承与发展自“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1] 始,我们可以发现蜀地早已深深地打上了锦绣的烙印。
而细查蜀锦蜀绣中的纹路,逐渐呈现出的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城池在锦绣河山的盛大簇拥下的翩然莅临。
“蜀”的名称,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已出现。
《说文》有:“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
”一般人便据此认为“蜀”就是蚕,更与蜀古王蚕丛相联系,为蜀国强行安上“养蚕之乡”的名头。
[2] 虽然现在学界多倾向于“蜀”、“叟”对音说[3] ,以为“象蚕论”为误读。
就现存资料而言,蜀人养蚕,至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开始。
《仙传拾遗》[4] 有记载: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
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士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
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汝。
马遂迎父归。
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齿乞。
父杀之,曝皮于庖中。
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
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5]从“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的原始生存状态看来,“蜀”之得名或与蚕无关,但是蜀地确为我国养蚕最早的地区之一。
而在蚕桑发展的基础上,蜀地劳动人民很早就善于制造丝织品,在古代记载中称之为“锦”。
诗三百中,与丝绸、锦绣直接相关的篇目就有20 余首,如“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6] 、“衣锦襞衣,裳锦襞裳”[7]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8]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9]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10]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11] 等等,可以清晰地看到蚕丝、锦绣从华夏文化的根源处,便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际上,翻开我国诗书画卷及染织工艺史,从最古老的诗经至于现代服饰的画页,无处不闪烁蚕丝的光泽。
荀况也曾赞其曰:“有物于此,蠡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
” [12] 战国以来,蜀锦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至于汉代,蜀地已有“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13] 之称。
中国四大名锦之蜀锦西行探宝

中国四大名锦之蜀锦西行探宝蜀锦,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
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
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释名》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
”由此可见“寸锦寸金”的说法自古时以来便已有之。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起源于战国时期成都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2006 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是蜀锦工艺的传承单位。
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成都是蜀锦的故乡,公元前316 年秦灭蜀后,便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 ,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
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
十样锦是蜀锦的主要品种之一,简称“什锦”。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至甚至更早,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上商人们把蜀锦和其他货物销往印度、缅甸,继而又转运中亚。
从成都出发至印度的一段被称为“蜀身毒道”,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最新诸葛亮爱国事迹简介700字左右

诸葛亮爱国事迹简介700字左右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在隆中便已为刘备构画了一副战略蓝图。
他,就是三国时期,那聪明绝顶,人称“卧龙”的诸葛亮。
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一位好丞相。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爱国事迹范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写诸葛亮的爱国事迹范文1看《三国演义》时,我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一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
“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
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
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
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
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作文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
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
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
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
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作文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浅析蜀锦的传统特征及其历史影响]蜀锦
![[浅析蜀锦的传统特征及其历史影响]蜀锦](https://img.taocdn.com/s3/m/a7bd72cebcd126fff6050b1b.png)
[浅析蜀锦的传统特征及其历史影响]蜀锦一概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
蜀地深处内陆,优良的气候条件为丝绸制品的发展提供了安稳的外部环境。
“蚕丛之国”是对古蜀国早期养殖桑蚕历史的概括,其最具代表性的丝织物就是蜀锦。
蜀锦是指成都地区制造的用多彩丝线制成的提花织物,兴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末由于战争原因受到摧残,清朝再次盛行,到了近代却又因工业大发展陷入危机。
2006年,成都蜀锦与南京云锦、杭州织锦、苏州宋锦一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蜀锦重新被认知。
二蜀锦的传统特征1 工艺特征锦的生产工艺要求极高,按照编织方法分为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也称为经锦和纬锦。
经锦采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线同一组纬线交织而成,在战国、西汉之前经锦的图纹以二色、三色轮流显花;纬锦则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纬线同一组经线交织编织。
蜀锦质地紧密,采用独特的经向提花和多重经纬组织结构,沿用传统的染色熟丝织造技术。
蜀锦从图样设计到意匠制作、挑花节本、过花、编连纹板最后到上机织造,每一步都是制作工艺核心,每一步都是蜀锦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肯定的基础。
因蜀地深处内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潮湿的气候再加上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使我们很难在本地看到保存完好的蜀锦,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具研究价值的蜀锦实物是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座墓葬中出土的。
因为这件汉代蜀锦是采用复杂的五重高密度经纬组织制作成的五重平纹经锦,上面不仅织有鸟兽、日月等汉代流行纹饰,还绘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
汉朝时,蜀锦大多还是平纹经线彩锦也兼有简单的纬线起花的类型。
同时在利用蚕丝的基础上开始运用加金技术,不仅使成品色彩效果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贵族地位身份。
汉代起,各地都设有管辖机构管理染织品,无论是官营还是民营都发展迅速,为蜀锦向更广阔市场拓展提供了条件。
且统治者认识到了农业、手工业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在统一之后提出“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的盛世增强了农民、手工业者的积极性,给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与蜀锦
中国财税博物馆单笑寒
在中国财税博物馆的“摇钱树与理财家”展区有一块《诸葛亮兴蜀图》青铜浮雕,常常引得参观者在此驻足流连。
诸葛亮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历史人物,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智慧与谋略的化身。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一位懂得力尽其善的理财高手。
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力在当时是最为弱小的。
史载西晋统一中国时,蜀国只有28万户,94万人口,同期的东吴则有52.4万户,230万人口,魏国则有103万户,443.28万人口。
蜀国建国初期,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
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使原本比较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致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
为了振兴蜀国,加强实力,诸葛亮理财首先着眼于移民耕种,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努力做到“游户自实”。
“游户自实”就是把流离失所的“游户”安置在土地上,迁徙世居山林之民于可耕之地,不仅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使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蜀汉建都成都后,诸葛亮命李严移民二万充实汉中。
汉中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物产富饶。
汉高祖刘邦攻取关中时,“萧何常居守汉中,足兵足食”。
东汉末年,张鲁政权也以汉中作为根据地,在韩遂、马超之乱时,“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来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因此汉中“户出十万,财富土沃”。
但曹操在降服张鲁后为了充实自己关中地区的实力,将汉中人口几乎迁徙一空,蜀汉虽攻取了汉中,但只“得地而不得民也”。
经过李严这样大规模的移民耕种后,终于使一度荒凉的汉中地区得到重新开发,成为财富民安的富庶之地。
降服南中(南中地区是指蜀汉南部的越嶲、益州、永昌、牂柯四郡)后,诸葛亮一方面对夷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夷自此“渐去山林”,着力于农耕;同时,“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帮助少数民族运用畜力代替人力,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开发,不仅促成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大发展,而且也使蜀国的经济实力和兵源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蜀汉后期姜维每出征北伐,“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于水利设施建设都极为重视。
因为历代统治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都极为重视。
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诸葛亮辅政后马上指出:此堰农本,国之所资,组织了1200人的水工队伍专门从事该工程的维修和保护工作。
通过这两项政策,蜀国的国力得到了发展,为以后诸葛亮北伐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期的另外一个杰出理财家——曹操也在北方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曹魏当时大力发展民屯,也就是由政府出面招募流民,分配土地,推行屯田,并且由国家提供生产工具,农忙时节种田,农闲时节则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很快,曹魏就出现了兵精粮足的国势。
然而真正体现诸葛亮高超理财本领的则是他对蜀锦的重视。
锦是中国传统的高级多彩提花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锦是以精练染色的桑蚕丝为经纬原料,常常使用多种金银线,其织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六书故》曰“织彩为纹曰锦”。
锦的价值在丝绸织品中最高,因其耗工多、费用大、技术要求高,于是便有“其价如金”之说。
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锦的生产已经非常兴盛,到了西汉,蜀锦开始自成特色,但此时数量少,并不出名。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蜀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品种、花色更加丰富,产量大并且行销全国,而且成为益州的支柱产业。
杨雄在《蜀都赋》中说:“尔乃其人,自造奇锦”。
左思的《蜀都赋》也说:“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由此可见,当时的蜀锦早已驰名天下。
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尚本抑末,对于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对于手工业和商业却有着先天的“歧视”,认为这些都是需要耗费粮食、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对国力的增强并没实质作用,士农工商的排名就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这种思想。
但是诸葛亮没有陷于流俗,他敏锐地发现了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蜀锦的对外贸易收入将是蜀国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因此在建兴初年,诸葛亮下达《言锦教》,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把蜀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蜀锦生产对国计民生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诸葛亮在蜀汉地区实行“重本而不抑末”的政策,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和个体家庭手工业等不同的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他自己还亲自动手在府邸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示范,号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
蜀汉政权同时在成都置锦官,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
成都的别名锦官城即是由此而来,现在成都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锦里,也是和蜀锦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光有精美的蜀锦而没有便利的交通,蜀锦无法流通也是没有用的,同时四川地形中为盆地,四周都是崇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诸葛亮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十分重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下令组织人力修复秦代川陕边境的栈道,开山凿石筑成山路,以供商旅通行,而且还开通了蜀地至贵州、广西的陆路交通。
由于交通开始便利,蜀国对外贸易局面焕然一新,蜀锦的销路也更为广阔,不仅行销魏、吴两国,甚至还通过东南水路和陆路远销至东南亚及西亚诸国。
南朝刘宋时人山谦之在《丹阳记》里说:“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吴皆资于西蜀,自是始乃有之”,《后汉书*左慈传》也记载曹操曾派人到蜀中买锦,由此可见蜀锦是魏、吴十分喜爱的畅销品,更是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蜀汉政权也经常把蜀锦作为珍贵的外交礼物。
诸葛亮对蜀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蜀锦经过三国时期的大发展,成为天下共喜的精美礼品。
参考资料:
翁礼华:《运财帷幄》
邓晓:《蜀锦文化初探》
杜明飞、余鹏飞:《诸葛亮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邓前成:《论诸葛亮相蜀的理财方略》
李景焉:《蜀汉科技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