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蜀锦的发展与形成
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图案再析

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图案再析摘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膊从出土至今一直备受关注,此锦经由丝绸之路贸易运输至此,并且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
本文将从图案与文字出发来分析此锦中所蕴涵的艺术特征,结合具有西域特色的动物纹样以及高超的织造工艺,探究此锦经过丝路贸易至西域精绝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文字织锦;吉祥图案;丝绸之路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出土1995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膊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座夫妻合葬墓。
尼雅遗址为汉代精绝国遗址,墓主人衣衾华贵,考古学家认为此墓应当为精绝贵族王墓。
根据当时出土照片可推测,“五星”锦可能是用作护臂之物,所以称其为“护膊”。
它保存完好,铺垫于墓主人的臂肘部位,尽管历经千年,却依然光彩耀眼。
此织锦总面积不大,长为18.5厘米,宽为2.5厘米。
图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历史来源据资料考证,“五星”织锦护膊,来自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
蜀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川成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蜀锦历史与出土的“五星”锦历史相吻合,并且蜀锦在四大名锦中的历史最悠久。
此外,汉代四川的丝绸工业非常发达,朝廷在成都设立了专门的锦官,负责蜀锦的生产,所以成都也被称为“锦官城”和“锦城”。
在新疆出土的大批织锦中,新疆博物馆所藏的唐代丝织物残片‘连味龙纹锦’背面,有墨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下,折调绌绫一匹,八月官,主薄史渝”字样;在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有“梓州小练”等蜀锦名目,标有上、中、下三等价格,这也是四川丝织业沿“古丝路”向西域发展的真实写照。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新疆考古研究所,位列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之首。
由此可见,此织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容小觑。
三、图案再析(一)吉祥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个字是古代天文学中使用的占辞。
“五星”在古代中是指辰星、荧惑、岁星、太白、镇星五星,分别对应现代天文理论中的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而“东方”则是古代占星术里特殊的天空方位;那时的“中国”并非我国“中国”一词,而是黄河中下游中原一带,并非指代国。
蜀锦制作工艺

蜀锦制作工艺蜀锦制作工艺一、前言蜀锦是中国传统的手工织品之一,以其华丽、精美、细腻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蜀锦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
本文将介绍蜀锦制作的全过程,包括原料选取、染色、编织、刺绣等环节。
二、原料选取1. 丝线选择蜀锦所使用的丝线主要有桑蚕丝和野生丝两种。
桑蚕丝具有光泽度高、柔软度好等优点,适合用于制作高档蜀锦;野生丝则具有纤维粗大、弹性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花样较简单的蜀锦。
2. 颜色选择在选择颜色时,需要考虑到不同颜色之间的搭配和比例。
同时还需要注意颜料是否安全环保,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染色1. 染料准备首先需要将染料加入水中,并加入一定量的盐和醋,使染料更容易渗透进丝线中。
同时还需要加入一些固色剂,以保证染色后的颜色不易褪色。
2. 丝线染色将准备好的丝线放入染料中浸泡一段时间,待其完全浸透后取出晾干即可。
四、编织1. 设计图纸在编织前需要先制作设计图纸,确定蜀锦的花样和大小。
设计图纸需要考虑到花样的对称性、层次感和整体效果等因素。
2. 织机调整在使用织机时,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调整织机的参数,包括经纱密度、纬纱密度、松紧度等。
3. 编织过程在编织时需要将经线和纬线交错穿插,并根据设计图案进行编织。
同时还需要注意力度的控制,以保证编织出来的蜀锦质地均匀、手感舒适。
五、刺绣1. 刺绣工具准备刺绣工具主要有针、线、剪刀等。
针要选择适合蜀锦面料厚度的针头,线要选择与面料颜色搭配的线。
2. 刺绣过程在刺绣时需要根据设计图案进行刺绣,同时还需要注意力度的控制和针线的搭配。
刺绣完成后,需要将线头剪短,并用热水蒸熨处理,以使其更加平整美观。
六、收尾工作在制作完成后,需要对蜀锦进行整理、清洗和熨烫等工序。
整理时要注意避免拉伸变形,清洗时要使用温水轻柔洗涤,熨烫时要选择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七、结语蜀锦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而精细的手工艺术,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精心制作才能得以完成。
蜀锦蜀绣在诗文中的传承与发展

蜀锦蜀绣在诗文中的传承与发展自“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1] 始,我们可以发现蜀地早已深深地打上了锦绣的烙印。
而细查蜀锦蜀绣中的纹路,逐渐呈现出的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城池在锦绣河山的盛大簇拥下的翩然莅临。
“蜀”的名称,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已出现。
《说文》有:“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
”一般人便据此认为“蜀”就是蚕,更与蜀古王蚕丛相联系,为蜀国强行安上“养蚕之乡”的名头。
[2] 虽然现在学界多倾向于“蜀”、“叟”对音说[3] ,以为“象蚕论”为误读。
就现存资料而言,蜀人养蚕,至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开始。
《仙传拾遗》[4] 有记载: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
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士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
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汝。
马遂迎父归。
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齿乞。
父杀之,曝皮于庖中。
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
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5]从“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的原始生存状态看来,“蜀”之得名或与蚕无关,但是蜀地确为我国养蚕最早的地区之一。
而在蚕桑发展的基础上,蜀地劳动人民很早就善于制造丝织品,在古代记载中称之为“锦”。
诗三百中,与丝绸、锦绣直接相关的篇目就有20 余首,如“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6] 、“衣锦襞衣,裳锦襞裳”[7]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8]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9]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10]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11] 等等,可以清晰地看到蚕丝、锦绣从华夏文化的根源处,便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际上,翻开我国诗书画卷及染织工艺史,从最古老的诗经至于现代服饰的画页,无处不闪烁蚕丝的光泽。
荀况也曾赞其曰:“有物于此,蠡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
” [12] 战国以来,蜀锦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至于汉代,蜀地已有“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13] 之称。
蜀锦发展现状探讨

The Industrial Study | 产业研究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38蜀锦发展现状探讨吕澳晴 谭子翀 孟庆然 梁炉允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5摘要:锦是代表丝织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从传统工艺品蜀锦的发展里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状况。
因此本文针对现代蜀锦的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法,总结分析当代的蜀锦的保护现状,市场现状以及工艺传承人的发展情况,并发现蜀锦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环境,但是存在转机。
本文为织锦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蜀锦;内部优势;保护现状;市场现状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7-0038-03一、引言锦是一种五彩蚕丝提花织物,是丝织品中最华美名贵的品种。
蜀锦的花纹极为精美,在蜀江锦苑这一博物馆中就陈列了方方、条花、雨丝等图案样式的蜀锦,同时蜀锦被做成龙凤蜀锦披面、龙袍、补服和清代百姓姑娘的旗服等。
由此可见,蜀锦是一个非常典雅高贵的传统工艺品。
同时,在蜀江锦苑博物馆的二楼有售卖现代蜀锦各种样式的工艺品。
但是大多数的成都人都不曾听说过蜀锦。
参观蜀江锦院(至今仍使用木织机进行手工制造,并且是全国唯一拥有全套手工织锦织造的传承单位)的蜀锦制作工作室时发现制作者均为30岁左右的女性。
这样的现象与过去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过去掌握传统工艺的人大多在40岁以上。
因此蜀锦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成为了所要探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实际数据和案例角度分析蜀锦发展状况的现状和原因,探寻蜀锦的发展之路。
二、蜀锦的发展现状SWOT分析(一)现代蜀锦发展的优势1.源远流长的蜀锦历史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蜀锦最早发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因其发源于古蜀国(公元前1045-前316年),得名“蜀锦”。
蜀锦盛于汉唐,繁于明清,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经历了多次技艺和图案的时代性变革,蜀锦可谓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瑰宝。
蜀锦传统工艺研究

济、 军事 、 外交 等活 动 中发 挥 了很重要 的作 用 。 朱启钤 在《 丝绣 笔 记 》 中曾 记述 道 “ 自蜀 通 中原 而 织 事 西 浙 , 晋 以来 , 魏 蜀锦 勃 兴 … …几 夺 襄 邑之 席 , 于 是 襄 邑乃一 变 而营织 成 , 使 锦绫 专 为蜀 有 ” 遂 。古 时绫 锦 相通 , 而成 都 已成 为 中 国唯 一 的织 锦 中心 。从 新 疆
侯 国家 , 当时 蜀 国织 造 的布 帛 已十 分精 细 , 远销 北 方秦 国的都城 “ 和诸侯 各 国 。公 元 前 3 6年 秦惠 文 王 出 雍” 1
兵灭 蜀 , 立蜀 郡 。蜀 郡 ( 址 成 都 ) 产 的美 锦 以其 建 郡 盛 图案 的生 动 、 纹 的 精 致 、 彩 的艳 丽 而 别 具 一 格 , 织 色 被 人们誉 为“ 蜀锦 ” 。此 后蜀 锦成 为 蜀地 生产 的一 切锦 类 的总 称 。 蜀 锦 的生产有 三种 方式 : 是 官办 的织 锦 工 场 ; 一 二
元前 3世 纪 , 已通 过西 南 丝绸 之路 ( 称安 南 道 和蜀 身 史
锦 生产 和外输 的一 个 高峰时期 。
唐初 , 太宗派窦师纶任益州大行 台, 检校修造 r 后
封 为陵 阳公 , 营造蜀 锦 , 还调 遣 了大 量工 匠 至长 安 。 陵 .
毒道 ) 销往 滇缅 、 印度 和波 斯等 地 ; 到西 汉 建元 三年 ( 公 元 1 6年 ) 2 汉武帝 派 张骞 出使 西域 , 通 了北 方 丝绸 之 开 路 , 锦从成 都 出 秦岭 转 西安 远 销 西 域 和 中亚 西 亚 至 蜀 地 中海 沿岸 欧洲各 国。直 至汉 唐 时代 的 1 0 0 0多 年 间 ,
( 之 宝云庵 和 百 花潭 以东 , 较 场 笮 桥 之 南 ) 今 西 围城 建 织 锦工 场 , 锦 官督 造 , 为“ 官 城 ” 城 南弘 扬 蜀 锦优 秀 的传 统 工 艺 , 们 仅 以 我
蜀锦的制作工艺

蜀锦的制作工艺
蜀锦是中国四川地区独特的传统丝织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术。
下面是蜀锦的制作工艺的概述:
1. 设计与图纸:首先,设计师根据需要创作蜀锦的图案,并绘制详细的图纸。
图纸中包含了每根丝线的位置和颜色的指示。
2. 丝线染色:根据图纸的指示,将丝线分为不同的颜色,进行染色。
传统的蜀锦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如藤黄、蓝靛等,以保持色彩的持久和稳定。
3. 织布:经验丰富的蜀锦织工使用手工织布机进行织布。
织工根据图纸上的指示,逐根穿梭丝线,采用特定的编织方法将各个丝线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图案和纹理。
4. 揭织:完成一段蜀锦织布后,需要进行揭织。
揭织是将已织成的锦缎从织布机上取下,分离出单独的布料。
5. 织后处理:经过揭织后,蜀锦需要进行一些后续处理工艺。
这包括洗涤、漂白、熨烫等步骤,以增加布料的光泽和质感,并使其更加平整。
蜀锦的制作工艺需要高度的技术和细致的操作,传统工艺大部分依靠手工完成。
现代蜀锦也采用了一些机械化的方法,如采用电子织布机来提高效率,但仍然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和特点。
蜀锦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蜀锦图案风格及其发展沿革(续)

宋代 的蜀 锦 以纹 样 秀 美 雅 致 著 称 , 方 面 继 一 承 了唐代 写 生 花 鸟 图案 的艺 术 手 法 , 一 方 面 发 另 展 了在几何 骨 架 上满 布规 矩 花 纹 的清 秀典 雅 的装 饰 图案风 格 , 为 一类 色彩 更 为复 杂 的工艺 品 , 成 较 有 代表 性 的有 “ 地 锦 ” “ 答 晕 锦 ” “ 笼 锦 ” 铺 、八 、灯 、 “ 蒲 锦 ” “ 花 流水 锦 ” 。在 锦 面 上 满 布 纤 巧 樗 、落 等 秀丽 的锦 纹 , “ 花锦 ” 若 再 缀 以大 朵 的装饰 花 叫 满 , 纹, 叫做 “ 地 锦 ” “ 上添 花 锦 ” “ 地 锦 ” 在 铺 或 锦 。 铺 , 规则 的地 纹 上饰 以 五彩 斑烂 的 宝 相 花 , 纹 衬 托 地
不少类 似 的风 格 , 是 民族 的装 饰 图案 在 锦 缎 上 它 的艺术 体 现 , 它是 在 圆形 、 形 、 菱 方形 或 多边 形 ( 多
为 6边或 8边 形 ) 各 类 几何 骨 架 上 搭 配起 来 的 等
一
使用 , 长盛 不 衰 , 案 不 断 翻 新 , 图 流传 很 广 。 如灯
收 稿 日期 :02 5 0 20 —0 —2 作 者 简 介 : 君 平 (99一) 男 , 级 工 程 师 。 王 13 , 高
碧 玄 黄 , 光 十 色 , 现 出庄 严 雄 浑 的气 派 , 到 五 呈 达
了锦 类 布 色 极 高 的 艺 术 效 果 。我 们 从 川 大 博 物
馆、 省博 物 馆 收藏 的 不少 八 答晕 锦 文物 , 以 看到 可 这类 锦 纹 的风 格 和布 局 。川博 有 一块 红地 八 答晕 锦 , 地 组 织 为 三 枚 经 面 斜 纹 , 色纬 线 显 花 , 其 彩 图 案 由深 红 、 、 蓝 、 、 黄 、 绿 、 石 、 红 、 蓝 浅 绿 金 深 赭 浅 黑、 白等色 组成 , 面 由大 小 8 形 图案 和 垂直 交 锦 瓣 叉 的直 条构 成 , 心饰 以 连 环 的如 意 纹 样 和莲 子 中 莲 花 , 8 形 图案 和直 条 之 间 的空 隙 中 . 布 青 在 瓣 满 铜 器上 常 见 的 “ 纹 ” 矩 。整 个 图案 层 次 清 楚 , 色 配
花重锦官城

(上 图)工人 操作大 花楼 织机 (下 图)挑 花结 本
C HI NA
124
C U LT U R E
PI C T O R IA L
蜀 锦作品
蜀锦 作品
文化遗产 125
C ul t ur a l H e r it a ge
唐 代 连 珠
耕 织 图
锦
铺地锦(落 花流 水锦)
蜀锦 川剧脸谱
传 统蜀锦 纹 样
蜀锦 太阳神鸟
为鼎盛,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 水平,并被视为唐锦的代表。宋元时期,成 都建锦院,当时的蜀锦与苏州缂丝、苏绣 并称全国三大工艺品。成都蜀锦为中国四 大名锦之一,手工技艺延续了二千多年,传 承历史悠久,堪称国宝。通过举世闻名的 南北“丝绸之路”的传播,蜀锦对周边的各 民族和国家的织造技艺都曾产生过积极 的影响,它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代表。
蜀锦与成都的历史渊源是别的城市 无法比拟的。成都因锦而得名,成都又是 蜀锦的传承载体,没有成都便不会有蜀 锦。汉代是蜀锦的繁荣时期,在成都城南 修建专管蜀锦生产的规模庞大的“锦官 署”,后演绎为“锦官城”,成为成都的一 个别称;岷江之水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水, 古人将环绕成都的二河称为“锦江”,织锦 工匠濯锦的地方称为“锦里”等等。此后成 都的街道、文艺场所及众多的建筑物均冠 以“锦”或“锦官”、“锦江”。这是成都人对 蜀锦的喜爱,也反映出蜀锦这一古老的艺 术工艺对成都的影响。
古称“蚕丝之国”的蜀地,是中国丝绸 业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 重要的贸易品,并因此开辟出由成都出发 至中亚的国际商贸文化交流通道—“蜀 身毒道”,即著名“南方丝绸之路”。据史 料载,最早出现的有关蜀锦的文字记载于 公元前316年的秦惠文王更元九年。汉代, 巴蜀的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蜀锦 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璧”。蜀锦在唐代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蜀锦的发展与形成
1979年,邓小平访美,赠送给了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一幅双面刺
绣。那副刺绣便是蜀锦。成都的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
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沈从文在《蜀中锦》说:“蜀
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为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蜀锦是“四川成
都所织造的花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2000多年前,一条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从新
疆抵达中亚乃至欧洲的古老商道,串起了古老中国和非洲、欧洲各国
的商贸往来,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四川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上
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丝绸之路上运送的最主要的货物
丝绸,绝大部分就来自这里。
此外,近年来,对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推进以及越
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四川在几千年前也通过这两条道路向世界各
地输出产品,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直到印缅、越南、老挝至南亚;
从“北方丝绸之路”直到西域至亚欧。
四川古称“蜀”是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
之一。川人始祖-嫘祖,始创了蚕丝文明,并且后来演变为了丝绸产
业。所以她被誉为“蚕神”。嫘祖始创的桑蚕丝绸首先在古西陵国各
部落氏族推广应用,后来逐渐向成都平原地区传播发展,在古蜀王国
统治三星堆时期,丝绸产业发展至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第一代蜀王
蚕丛是嫘祖的直系子孙,在蚕丛时代,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嫘祖开创
的丝绸文明。随着古蜀三星堆文明的衰落,丝绸产业的中心向成都转
移,最后在成都沉积稳固下来,从嫘祖时期起始,经过两千年积累,
不断完善发展的丝绸生产技术发展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秦灭蜀后,便在成都设"锦官城
" ,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
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
“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
名。交易丝绸的地方也被称为“锦市”。扬雄盛赞蜀都“若挥锦布绣,
望芒兮无幅”;左思描述“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成都
蜀锦的繁荣发展,使得成都成为全国丝绸和贸易三大中心之一,并且
成为蜀国重要的军费和经济来源,所以诸葛亮说:“今民贫国虚,决
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成为三国蜀汉对外贸易的专利品,是决敌
制胜的国力保证。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大墓出土了一大批高级丝
绸制品,帛画、竹简和大量精美漆器,其中大量漆器上标有“蜀郡西
工”等样式。因此专家推断出土的丝织品也来源于蜀地。2013年,在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4台织锦机模型,这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
最先进的提花织锦机,填补了国际考古的一项空白,再次有力地证明
西汉以来成都织锦业的繁荣与普及。
隋时,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织造的绫锦,质量精美。
唐时,蜀锦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川蜀丝绸生产最发达兴盛的高
峰时期,同时也是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最繁荣发展的兴旺时期。这些精
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据我国
著名丝绸文物考古专家武敏的研究,丝路上发掘出土的汉唐织锦,基
本上都是蜀锦。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名为“蜀江锦”。因为蜀锦
制作于蜀江之滨,濯洗于蜀江之水。
费著《蜀锦谱》详细列出宋元蜀锦名目,并说南宋为了用蜀锦购
买军马而严禁私自贩卖,可见蜀锦对于南宋等时代经济曾起重大作用。
宋代吕大防在成都设立锦院,与锦官城相似,亦是一座国家蜀锦工厂,
负责成都蜀锦生产,宋代成都每年上贡蜀布67.02万匹,绫7865匹
和几乎全部的上等蜀锦。
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战乱,一时城空。清代初期,
织品花样只存天孙锦一种。 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掳走的织锦艺人
才陆续回到成都,重操旧业,开始缓慢恢复。随后因为太平天国和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蜀锦织造的规模开始扩大,出现了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后,成都蜀锦厂开始恢复建国后的技术,并且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织造出许多优秀的产品。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蜀锦厂倒
闭,后来在原址上修建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
不同的时代特征。蜀锦图案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就是广泛而巧妙地
应用寓合纹样。就是选用动物、植物、器物、字纹、几何纹、自然景
物以及各种祥禽瑞兽作题材,用其形,择其义,取其音组合成含有一
定寓意或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蜀锦的织造技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改进和发明新的织造方法和纹饰。
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
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
雨丝锦的特点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
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
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
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
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方方锦的特点是缎地纬浮花,再单一地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
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
雅的花纹图案。
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其特点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
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
如宝相花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散花锦的特点是花纹布满锦地。
浣花锦又称花锦,其特点是地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
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民族锦一般采用多色彩条嵌入金银丝织成,多用于民族服饰,故
名。其特点是锦面上的图案从经纬线交织中显现出自然光彩,富有光
泽。
彩晕锦的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明暗匹配,层次分明,并以色晕
过渡,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
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其后替代传统织锦
的有梭机械织机,其技艺原理与之相同。蜀锦其价如金主要体现在制
作工艺上。要完成一件作品,从程序上说,主要需经历初稿设计、定
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重要过程。每一道程序又
涉及到很多独特的技艺。用蜀锦大花楼木质机织造蜀锦,拽花工和织
手须掌握多种技能。这些古代织造蜀锦的技能令人叹为观止:
打结:这是织工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手工织锦的第一道关。在
一分钟内,用极细的丝线打出十二个结并剪掉线头,使其看上去像从
来没断的才能及格。
打竽儿:最注重身体协调性的技能。左手拽着线做短距离的前后
运动,右手转动纺轮。根据需要打出不同股数的竽儿以做纬线。
拉花:在万千根稍粗于丝的线中拉花提起织机上的经线。力量要
合适,经线不能提得太高,易断;不能太矮,梭过不去。放线要干脆,
否则,许多纤线会搅在一起。
投梭:脚变换着踩竖脚竿将16面综框轮换升降,双手左右开弓
投梭,其间每投一梭要用扣压纬。两者所用力量均非常重要。若力量
过重,另一只手很难接到梭;过轻,梭过不去,会割断经线造成经线
断裂。否则,成千上万根经线需要人工捞头手工打结。用扣压纬时,
由于力量掌握不均会令锦面图案时紧时松而变形。
转下曲:织工经常必做的一项检查。下到一米深的机坑,转动下
曲签防止纤线断裂和缠绕。这项工作一般要用一天的时间。
接头:织造蜀锦时,丝线会根据天气的变化热胀冷缩,或织造时
成千上万次自然摩擦产生丝线疲劳断裂。在遇到经线断裂的情况时,
织工就要在让人眼花缭乱的上万根线中找出断掉的丝线并运用所学
到的打结技能将其接上。
蜀锦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他擅长吸收各地锦缎的织造技艺,形
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织造风格,他织造的内容也是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的,蜀锦的织造也反映了蜀地先民的创造精神。他也极大地影响了我
国后起的云锦、宋锦及民族织锦,促进织锦的发展及民族的团结,使
我国的织锦整体水平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