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PPT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PPT

1C 1.60 1019 C
/

6.251018 (个)
五、导体和绝缘体
(你知道吗?):在输电导线外层为 什么有一层塑料?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纯水不导电
一、电荷
课堂小结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A.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 B.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 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
③两种不同物质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质容易 失去电子,显 正 电性;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质容 易得到电子,显 负电性。
元电荷(e): e=1.6×10-19 C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 电荷量是1C?
解析: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6×10-19C,
∴所求的电子个数为:
设计实验: 的塑料吸管,观察实验现象。
②、让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电 的塑料吸管,观察实验现象。
橡胶棒与塑料吸管相互排斥。
实验现象:
玻璃棒和塑料吸管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它们带电是不一样的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练习: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小球的相互作 用情况,已知A带负电,则(D )
阅读课本P33第3、4段,了解 验电器的构造及其工作过程
1、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2、电子是最小的带电粒子,所带电荷 为1.6×10-19C,摩擦后的玻璃棒带电量 约为10-7C
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符号是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知识知识点 与例题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知识知识点 与例题解析

1.两种电荷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知识点解析: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二、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知识点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共29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共29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02021/8/102021/8/102021/8/108/10/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10日星 期二2021/8/102021/8/102021/8/10
能自由移动——没有自由移动。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cl3zWANGJIE2011/11/22
一、电荷
课堂小结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则说明该物体带 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02021/8/102021/8/108/10/2021 7:25:36 PM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102021/8/102021/8/10Aug-2110- 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8/102021/8/102021/8/10Tues day, August 10, 2021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a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b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例如用接触的办法,让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上了电。

3、两种电荷: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正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负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②单位:库仑(C)1e=1.6×10-19C③元电荷 e6、导体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③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④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7、绝缘体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③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8、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积淀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1、验电器的工作;2、原子及其结构。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

但原子也不是最小微粒。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课件: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共23张PPT)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课件: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共23张PPT)

锈钢条,这样做的不原锈因钢是条将摩擦带的电荷导走

在加油站,我们看到一些“禁止用塑料桶装运油”等类似的
警示牌,这样做的原因是
防止油和塑料桶摩擦产生的电荷,由于不能导走而发生放电
现象,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
20
三、实验探究题(12分) 19.学习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之后,小乐同学大胆的猜想,电 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与两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它们之间 的距离有关呢?于是他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做起了实验。Q是一 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细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 、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23
13
11.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 麻烦。下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D 电引起的是( ) A.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 B.印刷机里出来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C.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容易粘在铁棒上
14
12.(2016·广州)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铝箔气球两次 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A触,气球( ) A.不带电 B.带正电 C.带负电 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15
13.(2016·重庆)如图所示,小杜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D在这个 过程中( ) A.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 B.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 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16
14.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 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C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十五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十五章

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第一节摩擦起电常考点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1)使用验电器。

(2)验电器的原理:。

(3)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3、摩擦起电(1)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2)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3)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4、导体和绝缘体:(1)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常考点1、电流(1)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把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极流向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极流向极。

2、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开关、用电器、导线。

3.电源(1)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2)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能转化为能;发电机发电时,能转化为能。

(3)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必须有;②电路必须(通路)。

(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2)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解读和综合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解读和综合训练

15.1两种电荷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毛皮带负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还能比较物体带电多少)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元电荷e (比如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③不带电的物体并不是没有电荷,而是原子内部正电荷和负电荷发生了电中和。

二、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定义: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不要忘了水银)、石墨(铅笔芯)、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含杂质的水。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
第1节两种电荷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a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b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例如用接触的办法,让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上了电。

3、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正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负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②单位:库仑(C)
1e=1.6×10-19C
③元电荷 e
6、导体
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③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④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7、绝缘体
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③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8、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积淀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1、验电器的工作;
2、原子及其结构。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

但原子也不是最小微粒。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揭开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秘密。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位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运动。

2、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点的电荷是不同的,
②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同。

四、知识拓展
1、后来人们用各种不同的物质互相摩擦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反之,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的,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验电器使用方法:让一个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当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从而使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

(电子
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上):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上就戴上了负电荷。

从而使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带电体转移到了验电器上。


3、用验电器不能直接知道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但可以间接知道带电体带的是什么电荷。

方法:先让验电器带上某种已知的电荷,使两片金属箔张开一个小角度,然后再用被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被检验物体所带的电荷与验电器所带的电荷是同种电荷,如果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张角变小(或先变小或变大),说明被检验物体所带电荷与验电器所带电荷是异种电荷。

4、两种电荷的探究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04•郴州)自然界中存在的电荷种类有()
A.一种B.两种C.三种D.无数种解析: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

自然界中,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

所以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故选B。

2、(2011•西藏)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用它去接触
轻质小球A后,再与轻质小球B靠近,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
则B球带电。

解析:由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它去接触轻质小球A后,小球A带上正电荷,球A再与轻质小球B靠近,由图可知,A、B两球相互排斥,它们带同种电荷,由于A带正电,则B球带正电。

故答案为:正;正。

3、(2007•常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是因为玻
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
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甲所示,原
因是。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
现箔片闭合,如图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电。

解析:(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原子核夺得电子的本领不同,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另一个物体因缺少电子带正电。

(4)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电荷的中和现象,使电荷相互抵消。

则,(1)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夺得电子的本领弱,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夺得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负电。

(2)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电荷通过验电器的金属球传给金属杆传给两片金属箔,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3)如果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是因为这个带电小球上的负电荷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了中和现象。

故答案为:正;失去;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负。

4、(2012•桂林)下列物体中,占有的空间体积最小的是()
A.原子核B.分子C.地球D.太阳解析:宇宙有数十亿个星系组成,银河系是其中之一,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员;地球是太阳周围的八大行星之一;地球以及所有星球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银河系是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平凡的一员;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运转;各种星球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分子、地球、和太阳中尺度最小的是原子核。

故选A。

5、(2011•上海)在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
A.电子B.质子C.中子D.核子解析: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各微粒的带电情况.解答:解: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转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故选A。

6、(2011•枣庄)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上正电荷,这是因为()
A.有原子核发生了转移B.有电子发生了转移
C.摩擦创造了正电荷D.摩擦创造了负电荷
解析: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故选B。

7、(2012•昭通)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对物质进行分类.下面已将现有物品分成了两类:①铅笔芯、铝质易拉罐、水银②橡皮擦、塑料笔套、玻璃板.这两类物品分别属于()
A.导体和绝缘体B.金属和非金属
C.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D.晶体和非晶体解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玻璃、橡
胶、油等;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第一类物体:①铅笔芯、铝质易拉罐、水银中,其共同特点是都能导电,属于导体;而第二类物体②橡皮擦、塑料笔套、玻璃板中,其共同特点是都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2011•泰安)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个小球()
A.一定不带电B.一定带负电C.一定带正电D.可能不带电解析:(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排斥的物体一定是带有同种电荷,吸引的物体可能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是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个小球一定带负电。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