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1篇《小石潭记》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1篇《小石潭记》作业(含答案)

第11篇小石潭记一、[2021亳州市利辛县三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琅琊溪①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琅琊溪位于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佁然..不动佁然:(3)悄怆幽邃.邃:(4)但.见流出山中花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小石潭记》(节选)写景动静结合,其中写动景的句子是“, ”;《琅琊溪》写景虚实结合,其中(虚/实)写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 (虚/实)写山中的春意。

(4分)4. 《小石潭记》(节选)和《琅琊溪》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5节 文言句子翻译和断句课件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5节 文言句子翻译和断句课件

(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
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 “近臣”。
附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1)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
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
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 (2)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
他丝绢?
参考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 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 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 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
(1) 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
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 (2)我听说,君பைடு நூலகம்救人于患难,必须同甘共苦。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Ⅱ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Ⅱ Word版含答案

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简释:所谓“文中句子的理解”,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文中句子的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5.文中信息的筛选。

简释:它要求在基本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等相关信息。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简释:它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准确归纳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题组一传记类一、(2014课标全国Ⅰ,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课件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课件

边练边悟2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方法(比喻、互文、用典、 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任__凭__小__船__随__意__漂__荡__。__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臣__活__着__死__后__也__要__像__结__草__老__人___那__样__报__答__您__的__大__恩__。_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三、翻译基本意识: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 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 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 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 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边练边悟5 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
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 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译文:_此___时__,__高__桢__的__母__亲__在__沈__州__,__他__于__是__前__来__投__降__,__把__高__永__昌__送__投__降__文__书__不__是__出__于 诚___心__一__事__告__诉__斡__鲁__,__斡__鲁__于__是__进__攻__高__永__昌__。__(_采__分__点__:__“__遂__”__“__降__款__”__;__“__遂__来__降__” 省__略__主__语__;___“__告__以__永__昌__降__款__非__诚__”__,_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__

(淄博专版)中考语文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含答案)

(淄博专版)中考语文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含答案)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一、(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元年①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②。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③,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④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

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⑤,偶语者弃市⑥。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⑦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⑧。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释】①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

②沛公:即汉高祖刘邦。

霸上:古地名。

③组:绳索。

④轵道:亭名,后以“轵道”借指亡国投降。

⑤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

⑥偶语:相对私语。

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

⑦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

⑧吏:指当时的大、小官员。

案堵:同“安堵”,形容百姓安居乐业。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标2处)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沛公又让.不受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诸将或.言诛秦王一食或.尽粟一石B.乃以秦王属.吏属.予作文以记之C.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乃.不知有汉D.系颈以.组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鉴赏实词考察-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原卷版)2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鉴赏实词考察-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原卷版)2

(2021·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贺铸,字方回,卫州人。

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

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①,皆为新奇。

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

”初,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

铸廉②得盗工作物,摒待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意人子惶骇,谢:“有之。

”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③。

”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

自是诸挟气力颉颃④.者,皆侧目不敢仰视。

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节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减)[注释]①隐括:润色修改。

②廉:查访,侦查。

③白发:告发。

④颉颃(xié háng);倔强,自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少.加隐括( )(2)奔命不暇.( )(3)杖.之数下( )(4)大笑释.去( )【答案】1.稍微空闲用杖打释放【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为:稍加润色修改。

少:稍微。

(2)句意为:使他们不停地奔命。

暇:空闲。

(3)句意为:用杖打了几下。

杖:用杖打(4)句意为:大笑着释放了贵族子弟。

释:释放。

【点睛】参考译文贺铸,字方回,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特强,善于言辞。

贺铸尤其擅长作曲,常常把别人丢掉的曲子搜集起来,稍加润色修改,便成了新奇的曲子。

他曾经说:“我在笔下驱使着李商隐、温庭筠,常常使他们不停地奔命。

”起初,监太原工作。

有一个贵族子弟和贺铸是同事,这个人骄纵傲慢,目中无人,贺铸经过察访,了解他偷盗公物,于是把仆役和公差们屏退后,把这个贵族子弟关在密室里,贺铸手里拿着刑杖数落说:“过来,你在某时盗窃某物去作某用,又某时盗窃某物拿回自己家中,是这样吗?”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

”贺铸说:“如果让我处罚你,就不告发你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 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 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 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二)清官周忱 [明]焦竑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 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 “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 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 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 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注释】①闲:爱好。②应制:奉皇帝诏令。③阛阓(huán huì):街市。④赘:肿瘤 。⑤缒(zhuì):牵连。⑥洎(jì):及。⑦颡(sǎng):额,脑门子。⑧缣(jiān):这里指绢 。⑨盖:因为。⑩鬻(yù):卖。
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六)
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柳宗元的优秀品质?
从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方面突出其优秀品质。
(四)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 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 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 一。
C
A.且毕其说而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叩头谢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C.恐敌之因粮于我也 恐前后受其敌
D.己巳之难
此事古难全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D
A.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一、课标文言文21篇单篇阅读一、1. (4分)(1)竭尽自己的心力 (2)疑惑 (3)能忍受 (4)改变2. (4分)(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 (3分)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

4. (3分)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也是一无所得。

5. (3分)因为孔子讲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传达了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胸怀,所以后世很敬仰他。

二、1.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间”,前者译为“参与”,后者译为“夹杂”。

B项中的两个“属”,前者译为“类”,后者译为“连接”。

C项中的两个“请”,前者译为“请求”,后者译为“请教”。

D项中的两个“故”,均可译为“所以”。

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均可译为“凭借”。

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相当于“比”。

D项中的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者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故选B项。

3. (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

(2)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1)题“狱”是“案件”,“虽”要翻译成“即使”;第(2)题“鼓”是动词“击鼓”;“再”翻译成“第二次”。

4. (2分)B 【解析】本文第一段写了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时详写了曹刿对战机的判断,至于战争的规模及具体过程等方面则略写或不写,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

据此可知,全文并没有记叙战争的全过程,B项表述有误。

故选B项。

5. (2分)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

②曹刿敢于担当(或“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

三、1. (3分)D 【解析】“得”同“德”,感恩、感激的意思。

故选D项。

2.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却”;后者表修饰,可不译。

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都可译为“它”。

C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译为“为了”;后者是动词,译为“吟唱”。

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比”;后者译为“在”。

故选B项。

3. (3分)C 【解析】第一段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正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反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故选C项。

4. (4分)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四、1. (4分)(1)真正,确实 (2)同“汝”,你 (3)准则,标准(4)居住2. (2分)D 【解析】“以顺为正者”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

A项中的“以”是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

B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按照”。

C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为”。

D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与题干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项。

3. (4分)(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 (3分)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5. (3分)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应当坚守原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五、1. (3分)A 【解析】A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B项中“曾益”是“增加”的意思;“所不能”属于“所”字结构,不可分开。

C项中“必先”强调“一定首先”,是不能分开的。

D项中“出”指“在国外”,不可与“则”划分在一起。

故选A项。

2. (3分)C 【解析】“征于色”中“于”是介词“从”的意思。

A项“于”的意思是“到”,B项“于”的意思是“在”,C项“于”的意思是“从”,D项“于”的意思是“与……相比”。

故选C项。

3. (3分)B 【解析】紧抓关键实词:“困”是“忧困、困扰”的意思;“衡”同“横”,意为“梗塞、不顺”;“作”意为“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故选B项。

4. (3分)C 【解析】文章开篇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暗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非是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故选C项。

六、1.(2分)D 【解析】A、B、C三项中的“是”为“这”的意思,D项中的“是”作判断词。

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冥”同“溟”。

C项中的“衡”同“横”。

D项中“舍”同“释”。

故选B项。

3. (1分)示例:鹏程万里(或示例:九万里风鹏正举)七、1. (4分)(1)美味的 (2)不 (3)味美 (4)因此2. (2分)B 【解析】“然后能自强也”中“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

A项中“也”是助词,表判断,译为“是”。

B项中“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与题干中“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项中“也”是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呢”。

D项中“也”表示感叹或祈使,译为“啊”。

故选B项。

3. (4分)(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2)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 (2分)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5. (3分)启示: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习就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八、1. (4分)(1)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想到 (3)领会,体会 (4)同“猝”,突然2. (2分)C 【解析】“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讲学家的观点。

B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与题干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中“之”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C项。

3. (4分)(1)心中悲伤,就拿琴弹奏起来。

(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旨趣。

4. (2分)示例: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理解,心意相通,互相支持的人。

九、1. (4分)(1)同“熟”,仔细 (2)偏爱 (3)认为……美 (4)满一年2. (2分)A 【解析】“今齐地方千里”,此处“地方”是两个词语。

“地”的意思是“土地”,“方”的意思是“方圆”,因此本句正确的划分是:今齐地/方千里。

故选A项。

3. (2分)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4.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修”,前者是形容词,译为“长”,这里指身高;后者是动词,译为“修建”。

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前者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在”。

D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译为“因为”。

故选C项。

5. (3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6. (1分)察纳雅言。

十、1.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光”,第一个是动词,“发扬光大”;第二个是名词,“光亮”。

B项中的两个“简”都同“拣”,“挑选”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之”,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第二个是动词,“到”。

D项中的两个“与”,第一个是连词,“和”;第二个是动词,“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故选B项。

2. (4分)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3. (3分)C 【解析】选文中指出如果陛下“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忠谏之路”将会被堵塞,如果“陟罚臧否”的标准不相同,会导致“内外异法”,C项理解和分析有误。

故选C项。

十一、1. (4分)(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沿着,顺着(4)做记号2. (4分)(1)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或: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 (3分)C 【解析】“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题干中“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

故选C项。

4. (4分)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意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

细读《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鸡犬之声相闻”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景一样,都表现出人们生活祥和,远离纷扰,人人安居乐业,生活自给自足。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美味,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十二、1. (2分) (1)季节(时节 时令) (2)鱼2. (3分)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十三、1. (4分)(1)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2)冲上、漫上 (3)连接 (4)消失2. (2分)D 【解析】D项中的“虽”与“虽乘奔御风”中的“虽”都译为“即使”。

A、B、C三项中的“虽”都译为“虽然”。

故选D项。

3. (4分)(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2分)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5. (2分)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十四、1. (2分)C 【解析】C项的句意为“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不出来”,根据句意,正确划分节奏为“才美/不外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