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11 课外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课外阅读(2020·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自相矛①盾②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
③鬻(yù):卖。
④夫(f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020·四川成都市·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作为)D.及.其稍长(等到)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资。
(2)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5.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020·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生料秦王曾国藩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①,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天下之物,见形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焉。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 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1)约定;离开;拉,牵拉(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约定。
“去”:“离开”。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期,约定。
”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离开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吕氏春秋》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别称。
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振奋B.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C.孙叔敖疾疾:疾病D.王数封我矣数:多次(或屡次)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
C."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
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 .阅读诸葛亮《诫子书》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1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B.夫君子之行(行动)C.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D.将复何及(又)(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 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 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答案】(1 )B(2)①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
②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解析】【分析】(1)本B 项的解释不正确,“夫君子之行”中“行”的意思是“品行”。
故选B。
(2)“静”“ 驰”“ 意”“ 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D项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反面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故选D。
故答案为:⑴B;⑵ ①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
②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⑶D【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部编2024版七年级上册-专题11: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10分)(23-24七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撇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②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③。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④。
现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黄琬,东汉江夏安陆人,太尉黄琼之孙。
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①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1.(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黄琬幼而慧.( )(2)俄而雪骤.( )2.(2分)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3.(4分)翻译下面句子。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4.(2分)两个文段表现的都是两个小孩善于言辞,所不同的是,【甲】文着重强调谢道蕴言辞的;【乙】文着重强调黄琬言辞的。
(14分)(23-24七年级上·广西贵港·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乙】谢羯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
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③.与赌,得即烧之。
【丙】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①谢羯: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①覆手:绣帕之类的精美饰品。
晋代的男子好带香囊、覆手,堪比风尚。
①谲(jué):欺骗。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
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
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②狼亦黠矣________③止有剩骨________④耽眈相向________⑤意暇甚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用原文句子回答)(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
“意”:神情、态度。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
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
“如故”:像原来。
“变诈”:欺骗手段。
“几何”:多少。
“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皇帝下诏书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3.从这则故事中你能看出钟毓、钟会各自怎样的性格? 钟毓胆小,诚实;钟会胆大,机智。
(六)万物为师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②,夏居山之阴③,蚁壤一寸而仞④有水。”乃掘地,遂得 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 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桓公观.于厩 (2)曲木又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直木都编上了,弯曲的木材便用不上了。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①择人必须慎重。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②,其母曰:“此非吾所以 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母曰:“此又 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⑤居学宫之旁。孟子乃⑥嬉为俎豆⑦揖让进退⑧之 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舍:家。②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③ 贾(ɡǔ)人:商贩。④炫卖:沿街叫卖,夸耀。⑤徙:迁移。⑥乃:于是, 就。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⑧揖让进退:即 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常嬉.为墓间之事
( 游戏,玩耍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钟毓(yù)、钟会:都是人名。钟毓,字稚叔,十四岁即任 散骑侍郎。钟会,字士季,官至司徒。②魏文帝:曹丕,曹操的儿子。 ③钟繇:字元常,曾任廷尉、太傅。④浆:一种带酸味的饮料,常用以 代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钟毓、钟会稍有令誉. (2)于是敕.见
(
美名、声誉
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 很大的错误吗?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或要用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可以学 到很多东西。)
(七)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 在今河北省。②阳:山南水北。③阴:山北水南。④仞:古代七尺或八 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蚁冬居.山之阳
(
同“返”,返回 )
居住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众皆弃去.
(
(2)破.之
(
离开 ) 击破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 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天帝使我长.百兽
(
(2)犹.百兽之畏虎也
(
做……领袖 )
好像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捆书自随”写出了亭林先生手不释书的特点。 我们要抓紧一切机会读书学习(任何条件、任何时间,都不妨碍我们 读书学习)。
(四)江乙对荆宣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 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 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 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期末复习专题十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 “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 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 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
(2)遂.迁居市旁
( 于是,就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复徙居学宫之旁。
再一次把家迁到学堂旁边。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 给你的启示。
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亭林先生手不释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 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注]。若与平 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 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 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区域:地理环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
(2)或.颠坠崖谷
(
到……去 ) 有时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面对面坐着,畅饮着酒,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 境。
3.“捆书自随”写出了亭林先生的什么特点?亭林先生的故事,在勤 学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3.这则寓言可用哪个成语概括?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狐假虎威。启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 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 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五)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②闻之,语其父钟繇③曰:“可 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 栗,汗不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