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句式教案 初中

文言句式教案 初中

文言句式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3.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句式的概念及分类;2. 几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结构特点;3. 文言句式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几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结构特点;2.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

教学难点:1. 文言句式的理解与应用;2.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句式的基本结构,如主语、谓语、宾语等;2. 提问:那么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又是怎样的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言句式的概念及分类;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3.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教材实例,练习识别和分析文言句式;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句式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句子;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言句式的特点;2. 提问:如何运用文言句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文言文,识别其中的文言句式;2. 总结文言句式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拓展延伸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句式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一、教案目标:1.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灵活运用所学句式。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例子示范法:通过典型例子展示各种句式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句式。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节:文言文句式概述1.1 文言文句式的定义和特点1.2 文言文句式的分类2. 第二节:主谓句2.1 主谓句的定义和结构2.2 主谓句的分类和用法3. 第三节:动宾句3.1 动宾句的定义和结构3.2 动宾句的分类和用法4. 第四节:定语后置句4.1 定语后置句的定义和结构4.2 定语后置句的分类和用法5. 第五节:状语后置句5.1 状语后置句的定义和结构5.2 状语后置句的分类和用法四、教学步骤:1. 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通过典型例子展示各种句式的用法。

3.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句式。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评价:通过课堂提问、练习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节:被动句6.1 被动句的定义和结构6.2 被动句的分类和用法6.3 被动句的识别和翻译7. 第七节:判断句7.1 判断句的定义和结构7.2 判断句的分类和用法7.3 判断句的识别和翻译8. 第八节:疑问句8.1 疑问句的定义和结构8.2 疑问句的分类和用法8.3 疑问句的识别和翻译9. 第九节:否定句9.1 否定句的定义和结构9.2 否定句的分类和用法9.3 否定句的识别和翻译10. 第十节:特殊句式10.1 特殊句式的定义和特点10.2 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用法10.3 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教学步骤:1. 讲解各种句式的定义和结构。

2. 通过典型例子展示各种句式的用法。

3.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句式。

作业与评价:1. 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文言句式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文言句式的常用表达方式;3.能够运用文言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文言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其基本结构为主谓宾,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句式中的主语和宾语常常省略,而动词则常常使用单音节的形式。

此外,文言句式还有以下特点:1.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2.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语,以增加语言的韵律感;3.使用平仄对仗的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2. 文言句式的常用表达方式文言句式的常用表达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倒装句: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以强调动作的发生或者突出主语;2.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以表达并列的关系;3.省略句:省略主语或宾语,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4.重复句: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5.对仗句:使用平仄对仗的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3. 运用文言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在写作和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文言句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例如:1.倒装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并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省略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重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5.对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常用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运用方法。

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用文言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古诗词或者名言警句,让学生感受文言句式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2. 讲解讲解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常用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运用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句式的练习,包括填空、改错、仿写等。

4. 总结总结文言句式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初中文言文结构与技巧教案

初中文言文结构与技巧教案

初中文言文结构与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学会使用文言文的常见虚词和句式;3.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4. 能够分析和欣赏文言文的美感。

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结构:五言句、七言句、对仗句等;2. 文言文的常见虚词:之、乎、者、也、矣、焉、耳等;3. 文言文的句式:主谓宾、主谓补、并列句、疑问句等;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断句、推测词义、分析句式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文知识,让学生分享自己学过的一些古文句子;2. 提问:你们觉得古文难吗?为什么?二、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结构(15分钟)1. 介绍五言句、七言句、对仗句等文言文的基本结构;2. 举例讲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三、讲解文言文的常见虚词(15分钟)1. 介绍之、乎、者、也、矣、焉、耳等常见虚词的用法;2. 举例讲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讲解文言文的句式(15分钟)1. 介绍主谓宾、主谓补、并列句、疑问句等文言文的句式;2. 举例讲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五、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5分钟)1. 介绍断句的方法和技巧;2. 介绍推测词义的方法和技巧;3. 介绍分析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六、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些文言文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练习;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分析;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七、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2. 布置一些文言文阅读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句式;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常见虚词进行阅读和分析;3.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4. 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和阅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同时,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练习,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对典型例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运用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为……所”结构和“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3.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和疑问语气词。

三、教学重点1. 判断句的识别和运用。

2. 被动句的识别和运用。

3. 倒装句的识别和运用。

4. 省略句的识别和运用。

5. 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难点1. 倒装句的分类和判断。

2. 省略句的判断和补充。

3. 疑问句的识别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典型例句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文言特殊句式。

教案内容请参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章节。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的文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

2. 讲解判断句:解释“……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举例说明判断句的构成和用法。

3. 讲解被动句:解释“为……所”结构和“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举例说明被动句的构成和用法。

4. 讲解倒装句:介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倒装句式,举例说明倒装句的构成和用法。

5. 讲解省略句:介绍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省略句式,举例说明省略句的构成和用法。

七、课堂练习1. 判断句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并解释其意思。

2. 被动句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为……所”结构和“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并解释其意思。

3. 倒装句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倒装句,并解释其意思。

文言句式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文言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句式的基本定义和特点;2. 通过学习文言句式,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言句式使用的技巧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分类和使用方法;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并理解其含义;3. 运用文言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使用规则,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运用;2.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定句式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古代文言文课文和文言句式的相关材料;3. 小组讨论和配套练习的工作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文言句式”。

2. 引出文言句式的定义,并通过例句来说明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步骤二:探究(15分钟)1. 分类介绍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如倒装、比拟、排比等,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2. 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句式的特点和对意义的影响,例如长短句交替使用的节奏感、排比句增强修辞效果等。

3. 对比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句式运用,解读作者意图和作品特点。

步骤三: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古代文言文课文,分析其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并对其进行解读。

2. 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加深对文言句式及其运用的理解。

步骤四:运用(10分钟)1. 针对学生的表现,设计文言句式的运用练习,如完成句子、写作短文等。

2. 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文言句式,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2. 要求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如古代文言文篇章的阅读、古代文言文诗词的赏析等,以进一步加深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提供更多的文言句式实例和扩展资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于句式分析和解读的准确性和深度;2. 评估学生在练习和写作中对文言句式的正确运用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初中文言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对典型例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特殊句式。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的句子。

2. 被动句:用“为”、“受”、“见”、“于”等表示被动的句子。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

5. 疑问句:用“何”、“胡”、“安”、“焉”等表示疑问的句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和识别。

2. 难点:特殊句式在实际文言文中的应用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特殊句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探讨特殊句式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特点和识别方法。

3. 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特殊句式。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反馈: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8. 复习:在后续课程中,适时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

9. 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10. 评价: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阅读理解评价:布置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评估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特殊句式的准确性。

5.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文言句式专题教案

初中文言句式专题教案

初中文言句式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如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等。

3. 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进行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1. 推断句的特点和用法。

2. 被动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倒装变式句的特点和用法。

4. 省略句的特点和用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驾驭辨析较困难的文言句式的实力。

2. 如何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学准备: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相关资料和例句。

2.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汉语知识,如词汇、语法等。

2. 提问:同学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了解多少?有没有遇到过困难?二、新课内容介绍(15分钟)1. 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别讲解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的定义和用法。

3.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相关例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句式的特点。

三、实例分析和练习(20分钟)1. 给出一些文言文段落,让学生识别其中的特殊句式。

2. 针对每个特殊句式,分析其结构和意义。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自己构造一些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四、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分析和练习中的心得体会。

2. 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3.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文言文文章,尝试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这些特殊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进行表达。

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驾驭辨析较困难的句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文言文各种句式
2. 句子是文章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好最基础的东西。

3. 通过句子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判断各种句式
教学环节 1. 课前回顾。

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积累的掌握程度。

2. 重点讲解如何判断句式的方法。

3. 回顾本组基础知识,加深掌握程度。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具体如下: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学生姓名 教师 姓名 陈少敏 授课 日期 2014年9月 日 授课 时段
(2)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

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

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
如,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随园主人授()以书。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闻()而愈悲。

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彼不我恩也。

城中皆不知觉。

(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于是集谢庄精技击之少年。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

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5)状语后置句: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五、动手练习:
(一)、填空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二)辨析下列句式,并试着准确翻译。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邹)忌不自信。

6、能谤讥于市朝
7、臣本布衣。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且焉置土石?
10、一言以蔽之
11、僧之富者不能至
1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问女何所思?
1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5、帝感其诚。

部分答案:1.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干什么的?”2.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3.我不能让富裕的江南(吴国),十万老百姓,受别人控制。

4.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5.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美)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6.蔽:遮,引申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12.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指有共同的志向)呢?14.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帝感其诚”是被动句,无标志,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