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一直以来莎士比亚都是被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领军人物为世人传颂,所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来审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也许会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因此本文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与文艺复兴运动相联系来探究其悲剧性质。
经过总结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具有四种不同的悲剧性质,并具有一定的顺承关系,现陈列如下:《麦克白》:欲望悲剧;《奥赛罗》:种族悲剧;《李尔王》:生存悲剧;《哈姆雷特》:命运悲剧。
一《麦克白》的悲剧性质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麦克白并非一个专横、残暴的篡权者,他是一个高贵勇敢的苏格兰大将,他重视荣誉,藐视命运,无所畏惧,战功显赫。
但当他站在旷远的荒原上看到雷电轰轰、云雾蒙蒙的壮观景象,又聆听着女巫们对他成为新国王的预言,对于刚刚得胜回朝的麦克白来说,他内心对于权势的狂野追求再也无法克制,一下子冲天而起——他要弑君篡位!是的,一切都从此而改变,欲望席卷了他整个内心,他追随着内心欲望的驱使一步步走向毁灭。
可当他站在权力之巅来审视自我时,他才幡然醒悟:“明天,明天。
再有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的蹑步前行,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
我们所有的时间,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是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戏子,登台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从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麦克白的欲望不正是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个人主义在极端下的表现吗?我想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理性之处,他或许就是通过麦克白追求内心欲望的悲剧经历来警示世人个性的追求只能是在适度的情况下,无止的一味追求只会给自身带来毁灭!二《奥赛罗》的悲剧性质评价《奥赛罗》的悲剧原因显然离不开奥赛罗的黑人身份。
联系到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盛行,奥赛罗作为黑人的身份显然在以白人为价值核心的欧洲社会会有一种被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反应在奥赛罗个人的心理上就会很容易得导致其行为的极端的倾向性,所以悲剧的发生就会成为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中的悲剧以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不仅反映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背景,还蕴含了对生命、爱情、权力和命运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探讨其独特表现手法及核心主题。
一、莎士比亚悲剧的定义与特征莎士比亚的悲剧一般指那些以坎坷人生命运为主线,常常以悲惨结局告终的戏剧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复杂的人物性格莎士比亚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格特征,他们不是单纯的善与恶,而是在道德和情感矛盾中挣扎的复杂存在。
比如,哈姆雷特既有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一面,也有犹豫不决、带有报复心的一面。
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在莎士比亚的许多悲剧中,人物常常面临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
如在《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命运被预言所驱使,但他选择追逐权力,从而走向自我毁灭,这种对自由意志和外在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使得故事更具深度。
时间和空间的转化莎士比亚在悲剧中灵活运用时间与空间,使得事件的发展常常充满戏剧张力。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事件在短短几天内发展到高潮,浓缩了爱情的强烈与无奈。
情感与伦理的冲突许多角色在情感与社会伦理之间产生矛盾,导致情感破裂或冲突加剧。
比如,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因为对女儿的不公而引发家庭悲剧,展现出爱与权力之间复杂而尖锐的关系。
二、主要悲剧作品及其分析莎士比亚创作了多部经典悲剧,每一部都有其独特性,同时又相互独立开辟出各自的话语空间。
其中《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最为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剧作之一。
其核心围绕复仇主题展开,讲述了年轻王子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被毒死后,如何面对复杂的人性和道德伦理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哈姆雷特展示了对生存意义、死亡和复仇过程中的种种思考。
莎士比亚悲剧研究:《奥赛罗》和《李尔王》的复仇和宿命主题分析

莎士比亚悲剧研究:《奥赛罗》和《李尔王》的复仇和宿命主题分析概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其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残酷无情。
在他的悲剧中,复仇和宿命是两个常见而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指出并分析莎士比亚两部悲剧作品《奥赛罗》和《李尔王》中关于复仇和宿命主题的相关元素。
《奥赛罗》中的复仇与宿命表达方式在《奥赛罗》中,复仇与宿命的主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以表达: 1. 剧情发展:奥赛罗决定为妻子被背叛而进行复仇,但结果却导致他自己被欺骗、愤怒和绝望所驱使而堕入灾难之中。
2. 对话与独白:角色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白揭示了他们对复仇与宿命的思考和感受。
3. 表演艺术元素:莎士比亚通过舞台上的动作、表情和音效来突出复仇与宿命的紧张氛围。
复仇的影响在《奥赛罗》中,复仇被描绘为一种具有毁灭性力量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个人,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
奥赛罗追求复仇最终导致他陷入深渊,失去了妻子和最终无法挽回的结局。
宿命的角色《奥赛罗》中宿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力量。
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改变命运,宿命似乎总是在默默地推动着事件发展。
这种宿命感强烈地体现在剧中多个角色身上,如奥赛罗、艾戈和艾米莉娅等。
《李尔王》中的复仇与宿命表达方式在《李尔王》中,复仇与宿命同样是突出的主题,并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1. 剧情发展:分裂的王国、父子之间的背叛、愤怒与复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剧中的复仇情节。
2. 角色性格和行为:李尔王及其女儿康蒂丁等角色通过他们的决策、行动和对话来表达对复仇与宿命的思考。
复仇的影响在《李尔王》中,复仇所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角色们被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渴望报复所驱动,最终导致整个王国陷入混乱和悲剧。
宿命的角色同样地,《李尔王》中宿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角色们试图改变自己命运,但他们最终都无法逃离宿命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这种宿命感体现为家族遗传、人生选择以及人类对自然力量无力回天等方面。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通过对人性的探索,他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他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展示了人类的欲望和野心。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走上了杀戮之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如果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欲望。
其次,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良知。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对父亲的死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然而,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他思考着复仇的正当性和后果,最终选择了推迟复仇。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道德挣扎和矛盾,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良知和道德观念。
此外,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爱和情感。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年轻人因为家族的仇恨而无法在一起,最终选择了死亡。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爱和情感的力量,以及由于外界的限制而导致的痛苦和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爱情和情感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对个体情感的束缚。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他通过对人性中的黑暗面、道德观念和良知、爱和情感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类内心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性的机会。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更好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父亲是伦敦附近史特拉福的一名地主,而童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的学习文学及拉丁语。
直至1582年后,他移居伦敦当演员及剧作人,并于1589年左右发表他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 VI, Part 1)。
1594年莎士比亚成为宫内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Company)(即以后的国王剧团)的股东及演员,1599年他获得环球剧院的主权,令他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剧坛人物。
莎士比亚共写了38个剧本,他的戏剧大致可分为三种:历史剧、喜剧和悲剧。
他在历史剧中呈现英国的历史,尤其是蔷薇战争时期,这类剧本显示他能使庞大复杂的历史资料在舞台出现;他的喜剧所采文体颇广,有的着重闹剧成分,有的是浪漫喜剧,也有些内容较为严肃,称为阴沉喜剧;但莎士比亚最伟大的还是在于他的悲剧,而他在悲剧上也采用了广泛的题材和手法。
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莎士比亚是当时最成功,最富商业价值的剧作家,而属于他的伟大天才表现在他的悲剧上。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压迫与无奈,或许更甚至是我们内心中邪恶与善良的战争。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其中,《哈姆雷特》在莎翁37个剧本中,最受剧场与学术界的厚爱;《奥瑟罗》是莎翁悲剧中结构最严谨的剧本;《李尔王》被20世纪评论家认为是莎翁最伟大的悲剧;《麦克白斯》则是四大悲剧中节奏最紧凑凝练的作品。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看到其特点是允许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交叉,悲剧中也可以有喜剧成分,是一种平民艺术,没有古典悲剧的清规戒律,让人可以更深切地感受悲剧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命运安排,人性的复杂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点,没有人可以消灭悲剧,我们只能从悲剧中看到未来的光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四大悲剧中的一出讲述天伦相残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莎翁作品。
莎士比亚悲剧论

莎士比亚悲剧论一、前言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不难看出,就故事情节而言,他所营造的悲剧都是异乎寻常的毁灭和死亡;就人物而言,他所塑造的悲剧人物都有卓越而高贵的地位,有巨大的情欲和坚强的、偏执的性格,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1]纵观莎士比亚悲剧,每一部的悲壮都有其让人感同身受的悲怆,而这些悲剧与人所产生的共鸣一定通过丰满的人物和起伏的情节表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悲剧拥有旷世的经典地位,本文分析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形成的根源,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二、莎士比亚悲剧的根源(一)内因:性格造就命运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均可以找到一些導致其悲剧的性格弱点。
以哈姆雷特为例,他被称为忧郁延宕的王子,是一位思想家,思索多于行动,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在行动上显得过于软弱,承担不起为父复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而导致悲剧。
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然而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正是他的软弱,才在“重担下毁灭”。
如果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由于自己的软弱造成,那么李尔王的悲剧则是因为他刚愎专横、过分自信。
他自命不凡,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傲慢,让他在这种自私的尊严意识下,蒙蔽了双眼,辨不明真假,结果将土地和权力分给了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长女和次女,而把直率真诚、不阿奉承的三女儿赶出家门。
最终,李尔王也只能因为自身的傲慢性格以悲剧匆匆收场自己的人生。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虽然都是出类拔萃的非凡人物,但他们与常人一样,具有性格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过失。
哈姆雷特的犹豫软弱、李尔王的刚愎专横更是严重的错误,他们都导致了主人公的毁灭。
从这点来看,他们的性格就是命运,他们的性格决定命运。
(二)外因品味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能够在主人公性格的细枝末节中找到悲剧的根源,也能从外界因素看出其悲剧的端倪。
1.非理性意识非理性意识如梦游、癫狂和幻觉等。
以麦克白为例,麦克白在妻子的唆使之下,决定刺杀邓肯国王,在满腹疑虑、恐惧之下他把黑暗中的十字架看成一柄刺刀以及梦游中的麦克白夫人等等“非理性意识”都清晰地反映出人物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这是主人公的潜意识,也是人物的病态表现,直接根源于激烈的思想斗争、长时期的精神压抑和病态的情绪波动。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原型结构分析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常常被视为轻松愉快的类型,但它们同样包含着丰富的 内在结构和主题。
1、角色塑造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主要角色通常是年轻的爱人、受骗的富人、善良的穷 人等。这些角色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使观众易于理解和喜欢。例如,在 《仲夏夜之梦》中,赛勒诺斯公爵与他的四个随从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故事的主要 驱动力。赛勒诺斯公爵的独断专行与四个随从的叛逆不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人物形象方面,莫里哀喜剧中的人物通常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性格特点, 例如虚伪、自私、愚蠢等。这些人物形象常常以夸张和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让 观众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弱点。
在情感表达方面,莫里哀的喜剧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幽默、 嘲讽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根本差异的揭示
谢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2、冲突设置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冲突通常是围绕着爱情、财富和社会地位等主题展开的。 这些冲突通常以误会、错配和幻觉等形式出现。例如,《第十二夜》中的主要冲 突围绕着两个双胞胎兄弟和他们的爱情故事展开。由于兄弟二人的外貌相同,导 致了各种误会和错配的发生,最终在喜剧的高潮中得到了解决。
3、情节发展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原型结构分析
目录
01 一、莎士比亚悲剧原 型结构分析
03 参考内容
02
二、莎士比亚喜剧原 型结构分析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文学价值 和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原型结构,探讨其作 品的内在结构和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相比之下,莫里哀的喜剧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通过夸张和 变形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人性的弱点。他的作品让观众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 缺陷,启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制度的不公。
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

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悲剧,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
这些悲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人性的探究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探究了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通过塑造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为,表现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等方面。
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和他的行为举止,揭示了人性中复杂的内在冲突和矛盾。
《李尔王》中李尔王的盲目自信和傲慢,暴露出人性中的自以为是和不可救药的错误。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向读者揭示了人性中的缺陷和弱点。
二、命运的安排莎士比亚的悲剧将主人公的命运确定在一开始,而剧情的发展则是在主人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展现命运的无情和力量。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被宿命所束缚,即使他们努力挣脱宿命的束缚,最终结局仍旧是悲惨的。
三、情感的描写莎士比亚的悲剧通过丰富的情感描写来增加戏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悲痛、爱情、嫉妒、愤怒等都深刻地表现在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中。
例如,《奥赛罗》中奥赛罗对未婚妻的桥段和开普勒夫人与罗密欧的相遇,都是情感丰富和感人至深的。
四、戏剧性的艺术表现莎士比亚的悲剧创造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戏剧性场景。
例如《麦克白》中麦克白看到悬挂在他堡垒门口的班克斯头骨(第5幕第1场),更让读者明白了桀骜不驯的麦克白最终的罪恶下场。
总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叙述,更是一个对人性、命运、情感和艺术的深刻探究,使读者得到了审美的享受和人生思考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悲剧之美及其人性探索的意义以《哈姆雷特》为例[班级]新闻111班[姓名]韩文[学号] 1105010226[上课时间]周一七、八节莎士比亚悲剧之美及其人性探索的意义有人说,悲剧,是崇高的诗,它有一种美,一种冷峻而又壮丽的美。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每一篇著作都脍炙人口,被世人追捧,而他的悲剧更是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为代表。
他的悲剧主题思想颇富深意,其人其事充分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注和思考,对对抗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伦理规范的追索。
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探讨悲剧的美感,以及莎士比亚悲剧人性探索的意义。
第一部分 悲剧之美如果说生命的诞生带来了无尽的喜悦,那么生命的逝去就带来了无尽的美感。
死亡是一种形式完满的艺术,生命逝去的那一瞬间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一种生命最真实最彻底的呐喊。
在人们的生活中欣赏悲剧会止不住的流泪,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的同时,又更加显示出其光辉品质。
“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它通过怜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从而激励人类从事伟大艰巨的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们获得崇高的体验,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悲剧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功能对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坚定地追求真、善、美都有特殊的作用。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欣赏莎士比亚的悲剧之美要理解其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结构之美、作为戏剧作品的艺术之美以及作为人类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之美。
一、莎士比亚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结构之美威廉.莎士比亚一生从事写剧和演剧,虽然他写剧不是为了建立文名而是为了自己所属的戏班能有戏演,但是,不可否认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具有极大的文学成就,这体现在不管是这些悲剧作品的结构、形式、语言、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为欧洲戏剧的发展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并影响着后世的戏剧创作。
《哈姆雷特》的情节丰富生动,戏剧冲突错综复杂,结构严谨精巧。
几条线索交错以及多变的场景,使悲剧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同时,悲剧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隽永。
剧作家学习当时人民的口语和文学语言,予以千锤百炼,形成自己特殊的语言风格,既有典雅的诗句,也有通俗的散文,甚至还有俚语。
剧作家用不同的语言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各种幽默语、双关语、讽语、戏言,都含有丰富的思想含义。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至今。
这都是莎翁的剧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单一的纯善或纯恶的,而是一个善恶的共同体,还有人物内心善与恶的斗争。
哈姆雷特爱好哲学和艺术、重友谊、忠于爱情;他是能干的实践者,在紧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勇敢的行动。
他的性格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这才有了他在后面的复仇行动中的犹豫和困惑。
他在斗争中因循隐忍,徘徊不前,但就整体而言,他是勇敢而坚定的。
正是这种在痛苦中的挣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具有个体意义的人。
《哈姆雷特》是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剧作家把一个原来充满血腥气的中古式报仇故事写成了一个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思想深刻的近代戏剧。
在那个时候,阴影变成了笼罩一切的黑夜,然而,黑夜里还有人世家屋里的灯光和天空的星光。
哈姆雷特又给人希望。
是的,他曾沉痛的诅咒“时代脱节了;呵,可咒的命运!怎么偏生要我来重整这乾坤!”这句话可谓荡气回肠,这诅咒中有壮志、有理想。
整个剧形式上的匀称给读者以美学上的享受。
主角哈姆雷特的死使人惋惜,然而剧本却不以悲调结束:恶人除掉了,原则伸张了,悲壮的模范行为给后世以鼓励,阴雾拨开了一些,光明增加了一分,在一定程度上乾坤是重整了。
一代一代的观众被吸引着来看这个戏,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会有许多人仰起头来看灿烂的星空,感到一种震撼之后的清醒和安慰。
二、莎士比亚悲剧作为戏剧作品的艺术之美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冲突为艺术特性的叙述范式。
悲剧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只有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现象,才能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反映在艺术中。
《哈姆雷特》充分反映了“悲剧是时代的缩影”这一观点。
悲剧中人物虽然穿着古老的丹麦服装,但是他们却演出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问题,如实地写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冲突时悲剧的基本冲突,各自代表着进步的革新的社会势力和落后的反动的社会势力。
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与行动的冲突,他坚决反对封建势力,却又深感力量不足,总在不断怀疑、苦闷、思索,又不断谴责、解剖、激励自己。
他说:“我到处碰见的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但又感叹:“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把它重新整好”,在任务与行动之间,他陷入了困惑。
他看到人、人生是多么美好,但又看到了人间也有蛆虫和邪恶势力,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间题”的疑问。
他怀疑人生的美好,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危机。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新人,哈姆莱特内心也存在新与旧的矛盾。
作为王子,带有封建的东西,有相信鬼神的一面,父王关于鬼魂的话激起他复仇的念头;但作为人文主义者,又不信鬼神,所以不立即行动,要调查研究。
所以哈姆莱特的犹豫非性格软弱造成的,而是社会冲突在人物内心中的反映。
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交锋,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都带给我们心灵的冲撞和对人性对社会的反思。
三、莎士比亚悲剧作为人类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之美悲剧给人的情感体验虽然有痛苦和遗憾,但同时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和崇高。
悲剧在本质上与崇高相似,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灾难激发人们伦理精神的高扬,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通过他们(悲剧主角人物)不应受到的毁灭引起观众的悲悯与畏惧,人将心中悲苦之情宣泄出来,就可以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第二部分 莎士比亚悲剧人性探索的意义人无完人,诚如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表现得那样,任何一个英雄式的人物都不是没有瑕疵的上帝的作品。
他的悲剧人物正如雨果所夸赞的那样“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中有真实”。
悲剧冲突的发展,突出了哈姆雷特形象的人物特征。
从实质上讲,他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剧作家把自己的全部人文主义思想感情注入王子的形象。
诚然,他在斗争中因循隐忍,徘徊不前,但就整体而言,他是勇敢而坚定的。
就像恩格斯说的,他具有巨人式的“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他又浓重的自觉意识,坚持美好理想,坚持社会改造,宁愿为重整乾坤而受苦难。
这种自觉意识始终贯穿在他为父复仇的思考与行动中。
莎士比亚的悲剧凸显他对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有着高度的人性精神关注。
以四大悲剧为例展现其塑造人物所显现的人性多角度视野。
其悲剧作品中包含着对人性善的赞美、人性恶的讽刺以及人性中善与恶的相互冲突,都透露出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试图去探寻人性最深层次的特点和本质,认清人性中的善和恶。
如何去发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摒弃人性丑恶的一面,是一种人道主义式的关怀,正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扬。
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性和自我,意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实现人性的自我升华。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对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塑造,展现了一个自我的个性,其深层次的目的便在于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莎士比亚悲剧对人性探索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其对欧洲戏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莎士比亚强调人物性格对悲剧形成的作用,他在悲剧中突出人物的个性、情欲、自觉意识和心理活动,把人物的外在矛盾溶解在人物的内在矛盾中。
这是莎士比亚对欧洲近代戏剧的重大贡献。
其次,它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及人性自觉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重新发现人、肯定人的时代,人从神的附属品的桎梏中解放了、觉醒了。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是觉醒了的一代新人的形象写照,虽然他们都以死亡告终,但他们对人尊严、自由、价值的义无反顾的追求精神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莎士比亚所写的性格悲剧与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有积极的思想性。
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忧郁连同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李尔王的刚愎自用连同他的人性复苏;奥瑟罗的轻信连同他的人性淡化;麦克白的野心连同他的人性沦丧,无一不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他们的悲剧无一不具备伦理道德教育作用。
通过这些人物悲剧性格的深层结构,可以看出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不难发掘其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引人深思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
通过悲引起的快感,常常激发人们积极认识世界,力图改造世界的想法。
悲剧表现的 人性的痛苦和毁灭让人联想到“我们”的“共同本性”,使人在假定的情形中检阅了自己的灵魂和欲望发动的真实情况,具有道德和伦理教育意义。
再次,它启示着现代社会对人文主义的探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发展状态和文明进步程度有着一种审美的关注。
直到今天,很多涌现出来的现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有许多都是以反映人性为主题的,也都说明了人对人本身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王忠祥 贺秋芙《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苏美妮《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冲突性质及其美学意义》 益阳师专学报第十八卷 邹锋《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一期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邱紫华《莎士比亚的悲剧美学思想》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