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国外城市总体规划之体验

国外城市总体规划之体验引言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外,一些城市的总体规划备受关注,其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我在国外旅行中所见到的一些城市总体规划的体验,通过对比国内城市规划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提升国内城市总体规划水平。
背景在国内,城市规划往往是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导,缺乏长远的、全局性的规划思维。
很多城市规划的措施乏力,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资源分布不均,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居住条件不佳等一系列问题。
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总体规划更加科学、细致,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我去过的国外城市中,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城市注重发展多种交通方式,例如地铁、公交、自行车等,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与国内的城市相比,这些城市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拥堵问题相对较少。
此外,城市总体规划还考虑到了交通网络的布局,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在国外的一些城市中,绿色城市规划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城市中绿地的保留率较高,公园和绿化带的布局合理,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
同时,这些城市还注重减少碳排放,提倡低碳出行和使用可再生能源。
这种绿色城市规划的体验让我意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地考虑环境和生态因素。
体验三:功能区划设计国外的城市总体规划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划分出不同的区域。
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每个区域的发展都有相应的规划,避免了混杂、杂乱的现象。
这种功能区划设计使得城市的功能分工更加明确,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体验四:文化遗产保护一些国外的城市总体规划非常注重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
他们将历史建筑纳入规划范围,保护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同时结合现代建筑风格,使得历史与现代相融合。
这样做不仅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还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比较及借鉴

摘
要: 中外宜居城市建设 实践历程不 同, 在 宜居理念超前性 、 先期规 划前 瞻性、 城市风貌完整性 、 宜居建设 系统 性
以及 制度保 障执行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国外宜居城 市建设更重视“ 可持续发展” 原则的贯彻 以及 宜居城市管
理体 系的可操作性 、 实施效果和 与规划 的契合度 , 更致力于 以城市历史的传承把握未来建设方 向, 而 国内更关注短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3 — 0 9
看 ,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以及世界范围内大规模 的城 市化 浪潮 ,为 了更 好地 解决 工业 化给 城市 居住 空 间带来 的种 种 不 良问题 , 建设 功能 完整 、 社会 经济
良好 、 自然环 境美 好 的新 型有机 城市 动态 平衡 体成 为 主要 目标 , 推动 宜居 城市 不断涌 现 l l I 。
基金项 目: 2 0 1 5年度 天津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课 题( T J U1 5 — 0 1 3 ) ; 2 0 1 5年度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研 究课题( 1 5 Y Z D 一 0 5 )
作者 简介 : 王双 ( 1 9 8 0 一 ) , 女, 甘 肃兰州人 , 天 津社会科 学院城 市经济研 究所副研 究员 , 博 士, 美国雪城 大学经济 学系访 问学者 ,
研 究方 向 为 增 长 理 论 、 资源 经 济 、 区域 经 济 。
获得 可供 借鉴 的经 验和启 示 ,这是 一 种较 为有 效 的 研究 思路 ,能够 为未来 宜居 城市 建设 提供 有益 的理 论根 据 。
一
经济转型升级 、 实现生态文 明的重要途径 , 成为主导 城 市化 的关键 方 向 。
实践中, 宜居 城 市 的表 现形 式不 同 , 评价 标准 也 各 有千 秋 , 对 宜居 城 市 的感 受也 存在 差别 , 因此宜 居 城 市 没有 统 一 的主 观概 括 , 更 多 的是体 现 为 人 主观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经验建设宜居城市美好家园

三是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功能化。英国的大伦敦规划通过采用“绿地”加“卫星城镇”来控制中心城市的扩展,建设城乡相融、环境优美的“田园城市”。同时,法国推行“工业城市”规划,解决城市结构功能分区、便捷交通、绿化隔离等现代城市规划功能。美国城市建设通过以绿地开敞空间分隔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形成秩序化的城市结构,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功能,做好防灾型城市的功能规划。
四是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网络化。美国的纽约城市规划注重保留自然景观,表达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有效引入人车分离、立体交叉的城市道路设计。波士顿的城市规划紧密联系城市水系保护,形成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以河流、草地等自然带状绿化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有机连接的网络发展格局。芝加哥的城市规划突出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湖岸水系、市内道路网规划和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整治。
二是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政策。按照“引导、规范、监督”的职责定位,建议各级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态环保调控体系,制订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城市生态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加强环境污染经济处罚措施,加快城市污染治理进程,形成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
三是大力鼓励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形成突破生态城市建设瓶颈的倒逼机制。生态城市建设要在突破传统城市化发展瓶颈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首先,采取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和民众参与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倒逼机制。其次,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各类社会组织的参与水平,使之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再次,大力提高社会民众参与能力,形成政府、社会和民众互动协同的强大合力,成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预计2030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将达到60%以上,以生态文明来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解析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在总结国外主要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最后讨论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一、生态城市的理论内涵(一)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生态城市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笔者将生态城市定义为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成的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绿色城市。
可见,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为自然地理层。
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
第二层是社会功能层。
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
第三层为文化意识层。
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
(二)生态城市相对于传统型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和谐共生;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
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生态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
国外规划案例

国外规划案例
在国外,许多城市都有着令人艳羡的城市规划案例,这些规划不仅将城市建设
得宜居舒适,还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其中,悉尼港区规划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悉尼港区规划案例是澳大利亚悉尼市的城市规划项目,该项目旨在将悉尼港区
打造成一个现代化、宜居的城市中心。
在这个规划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悉尼港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城市的交通规划。
在规划中,他们建设了
便捷的地铁系统和交通枢纽,使得市民可以方便快捷地出行。
同时,他们还规划了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市民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
这种综合考虑交通的规划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悉尼港区规划案例还注重了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在规划中,他们保
留了大量的绿地和公园,使得城市中有了许多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他们还规划了雨水收集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注重环境保护的规划理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悉尼港区规划案例还注重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保护。
在规划中,他们保
留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使得城市有了独特的历史韵味。
同时,他们还规划了许多文化设施和艺术中心,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这种注重文化保护的规划方式,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悉尼港区规划案例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城市规划范例。
他们充分考虑
了交通、环保、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提供更多的启示。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文/沈超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
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
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方面做出了持续的努力。
目前,美国、巴西、丹麦、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将伯克利建成了一座典型的亦城亦乡的生态城市,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理查德•雷吉斯特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理查德•雷吉斯特领导建设的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
该市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给予了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
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1990年,它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
库里蒂巴的城市开发规划有着独特的做法:沿着5条交通轴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小汽车为本,确定优先发展的内容;增加公园面积,改进公共交通。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更新是通过解决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对城市退化现象采取的干预措施,以促使城市“新陈代谢”。
国外城市更新历时较长,是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总体来看,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梳理总结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借鉴参考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一国外典型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总结(一)英国城市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也让英国成为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更新的基础背景。
英国的城市更新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二战后新城建设计划、20世纪60年代末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等不同发展阶段。
1.建立财政补贴制度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运动以及二战后大规模的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为大规模的住房拆迁重建提供住宅客体补贴,以消除住房短缺状况,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20世纪60年代,住房政策逐步转向住房整修和改善,此阶段政府转向主体补贴,将补贴对象改为需要住房改善的市民。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减少,社会建房受到指责。
受郊区化的影响,英国内城开始衰落,为了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英国政府注重将私人投资吸引到内城改造中来,为此,英国专门成立城市发展基金,主要对计划内的改造项目进行补偿,以弥补改造收益的不足,以此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2.成立城市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公司隶属英国环境部,环境部在极度衰退的内城划出指定区域,成立开发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可通过环境部赋予的权利合法获得有价值的国有土地,由公司负责经营,地方政府不得过多干预。
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
各国在城市规划和住房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国家在城市规划和住房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荷兰的城市规划经验荷兰作为城市规划方面的典范,拥有多个优秀的城市规划案例。
其中,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规划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阿姆斯特丹的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注重文化保护和自然环境的改善。
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为我国城市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新加坡的住房建设经验新加坡在住房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该国通过推行公共住房政策,解决了大量人口的住房问题。
新加坡的住房项目注重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商业中心。
这种注重社区建设的住房模式对我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住房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三、德国的可持续城市规划经验德国在可持续城市规划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该国注重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徒步和骑行,减少了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了排放和能源消耗。
德国的城市规划还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绿地和公园,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可持续城市规划经验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保和节能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四、美国的城市更新经验美国在城市更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该国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许多老旧的工业区和城市中心,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
美国的城市更新注重保留历史文化,同时引进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使城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这种城市更新模式为我国老旧城区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结与展望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以在城市规划和住房建设方面不断改进和提升。
荷兰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新加坡的社区住房建设模式、德国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以及美国的城市更新模式都可以为我国提供宝贵的参考。
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国情,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学习和借鉴这些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Livable City Abroad姜煜华 甄峰 魏宗财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1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概述1.1 关于宜居城市的定义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
在国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标准和认识的看法不同,实践的侧重点也不同。
哈尔韦格(D.Hahlweg, 1997)认为:在宜居城市中,能够享有健康的生活,能够很方便到达要去的任何地方——不论是采取步行、骑车、公共交通或是自驾车的方式,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1]。
萨尔扎诺(E.Salzano, 1997)认为:宜居城市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枢纽:宜居城市尊重所有的历史遗迹(我们的根),同时它也尊重那些还未降临尘世的人们[2]。
埃文斯(P.Evans, 2002)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适宜居住是其中之一;宜居城市还应该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
伦纳德(Lennard.H. L. t, 1997)则提出了如下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宜居城市中,人们可以彼此自由地交流;健全的平等对话机制是很重要的;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应该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庆典和公众集会;一个好的城市不应该为恐惧的气氛所主宰,不应该有歧视异族、认为他们低人一等或是天生邪恶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能够提供合适的公共设施,以作为社会学习和成员社会化的场所,对于儿童和青年而言,这些场所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有机体;城市中的居民应该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审美考虑、建筑美学和实体环境的深层次文化含义[4]。
1.2 理论与实践进展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它不是一种运动,而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生长出来”,被逐步认识并因此开始频繁使用的概念。
如果回溯城市发展历史,有相当共通含义和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的概念应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该理论的出现正式吹响了改善城市质量、关注城市生活的号角。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首先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种适合居住的城市观,两个宪章一致认为要争取获得城市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摘要:城市宜居性是当前国际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国外已经拥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而在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仍处于理论与建设的摸索阶段。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选取了国外不同规模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宜居城市建设案例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及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宜居性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
Abstract: Livable city is a hotspot of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cities. There has been a set of nice constructed livable cities abroad. However, in China, which is a fast urbanized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y, we are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references, this paper selects several representative livable cities in various scales abroad, and deep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xercise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talks about the defects of livable c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proposes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livable cities.关键词:国外;宜居城市;建设案例 Keywords: Abroad;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Case作者:姜煜华,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carrie.008@ 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教授魏宗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使城市成为一个“宜人化”的生存空间。
大卫·史密斯在其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倡导宜居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居;二是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居;三是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居。
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人居议程》,提出了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住房和实现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目标。
除了学术界的研究之外,有关宜居城市的实践也逐步开展起来。
2001年《巴黎城市化的地方规划》提出将城市生活质量作为巴黎规划和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确保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居民的社会融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社会文化和环境。
2003年的《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将“宜居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
2004年2月发表的《伦敦规划》中,将“宜人的城市”作为一个核心内容加以论述,提出了建设宜人的城市、繁荣的城市、公平的城市、可达的城市和绿色的城市的发展目标。
宜居城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2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案例解析尽管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已经对国内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国内目前关于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仍刚处于起步阶段。
而在国外,不管城市规模的大与小,都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值得我们借鉴。
2.1 温哥华(Vancouver)[8-10]2.1.1 城市发展背景概况温哥华是加拿大西南的海滨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海。
气候终年温和湿润,环境宜人,以丰富的人文资源著称,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
2005年被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EUI)授予“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2.1.2 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
对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
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
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及其对城市周围富庶的佛斯河谷底的威胁。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
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
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
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这些铸就了温哥华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的典范。
2.2 新加坡(Singapore)[11-14]2.2.1 城市发展背景概况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热带城市岛国。
国土面积为641.4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
政府和市民把花草种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2.2.2 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
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
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姜煜华甄峰魏宗财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在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
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
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
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
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
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把人才培养与引进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如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讨论会等社区教育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很多缺少控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