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浅析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与检测方法

浅析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与检测方法1 机械性能1.1 拉伸试验拉伸试验是评估材料受到拉伸力的情况下,材料会伸长、变形、产生应力、甚至发生断裂的特性。
试验时通过夹住标准样条的两头的夹具分离产生对样品的拉伸力夹具分离速率及样品拉伸速率为可控。
记录样品在整个拉伸过程中的受力以及事先在样品上做好的两个标记线间的距离。
直到样品发生断裂,可以测定样品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等性能。
1.2 弯曲试验在进行弯曲试验过程当中,我们主要是利用三点式的弯曲模型进行,GB/T9341以及GB/T8812是在进行塑料以及泡沫材料试验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
在试验过程当中,注意将两个支撑固定在样品下面的规定长度两端,利用速率可控的压头对所施加的压力进行移动,移动位置在两个支撑点的中心点样品上方,这是样品产生弯曲变形的有效途径。
注意对弯曲过程的受力以及变形位移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样品弯曲强度以及弯曲模量的进一步确定。
2 电性能2.1 电气强度电气强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单位厚度的电压,一般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绝缘材料所被击穿的厚度。
在进行电气强度测试过程当中所遵循的标准为GB/T1408.1,在试验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将电压施加在绝缘材料两边,该种电压始终保持着连续变化的状态。
当电压超过最大限定值时就会出现击穿试验样品的现象,这就是指样品的击穿电压。
样品击穿电压与样品厚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不断加大的厚度是导致击穿电压逐步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试验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针对样品的厚度值进行详细规定。
在计算击穿电压与厚度比值的过程当中,即可实现对电气强度的准确获取。
2.2 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体积电阻以及表面电阻都在电绝缘性能的涵盖范围之内。
体积电阻是一种稳态的电流之商,在试验相对量表面上针对两电极间所加的直流电压与流过电极间电流进行比较,即可获得体积电阻。
表面电阻则是在两电极间所加电压与经过一定时间后的电流进行计算后所获取,在实验过程当中所遵循的标准为GB/T1410。
QJLY J7110341C-2017 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

Q/JLY J7110341C-2017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 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秘密级>编 制: 宋景华 石 婷 校 对: 胡 瑶 金玉明 审 核: 徐文雷 岳 平 审 定: 骆 涛 李 莉 标准化: 伍永会 批 准: 张晓东 顾鹏云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前 言本标准是对Q/JLY J7110341B-2012《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的修订,与Q/JLY J7110341B-2012相比,主要差异为:——修改了术语和定义;——对样件预平衡进行了修改;——对标准取样要求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试验结果平行样的质控要求;——试验报告中增加了样件照片等信息;——对标准的章、条、款进行重新排布。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整车试验中心和整车工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景华、石婷。
本标准于2017年11月30日发布,2017年12月30日实施。
本标准所替代的标准更替情况为:——Q/JLY J7110341B-2012(2012年11月30日第一次修订,本版本于2013年6月28日第二次修订)——Q/JLY J7110341A-2011(2011年9月10日首次发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的限值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的测定及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IN 75201-2011 机动车辆内饰材料雾化性能测定方法(Determination of the Windscreen F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in Motor Vehicles)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T/CSAE XW 2019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Tech ni cal Requireme nts and Test Method for Combusti on Characteristics ofNon-metallic Materials for New En ergy Vehicles(征求意见稿)2019-XX-XX 实施2019-XX-XX 发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目录前言 (III)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 (1)3.2 B 级电压Class B Voltage (1)3.3 三电系统Eic system . (2)3.4 水平燃烧速度Horizontal Burning rate . (2)3.5 层积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 (2)3.6 单一材料Single material (2)4. 技术要求. (2)4.1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零件分类 (2)4.2 阻燃特性技术要求 (3)5. 试验方法. (3)5.1 样品尺寸 (3)5.2 试样取样 (4)5.3 试验方法 (5)5.4 结果表示 (5)6. 试验报告 (6)、八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联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江玲、熊芬、李彬、付丹、刘波、李智、李军、罗萍、郭峰、林瑞雪、周建、张吉光、韩冰、吴旭。
Q_JLYJ7110335A-2011汽车非金属材料阻燃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

Q_JLYJ7110335A-2011汽车⾮⾦属材料阻燃限值要求及试验⽅法Q/JLY J7110335A-2011①汽车⾮⾦属材料阻燃性限值要求及试验⽅法<秘密级>编制:孙衍林校对:王⽂涛审核:李莉审定:赵海澜标准化:伍永会批准:顾鹏云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年七⽉前⾔本标准主要参考国标G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UL 94-2003《Standard for Tests for Flammability of Plastic Materials for Parts in Devices and Appliances》及国内外相关标准资料,结合吉利汽车⾮⾦属材料阻燃提升要求,以及我国汽车⼯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NVH及环保性能开发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陈丽,孙衍林。
本标准于2011年7⽉30⽇发布,2012年1⽉31⽇实施。
于2016年3⽉15⽇第⼀次修改。
I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属材料燃烧限值要求及试验⽅法。
本标准适⽤于汽车⾮⾦属材料燃烧特性的评定。
鉴于各种汽车零件实际情况(零件应⽤部位、布置⽅法、使⽤条件、引⽕源等)和本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条件之间有许多差别,本标准不适⽤于评价汽车⾮⾦属材料所有真实的车内燃烧特性。
2 规范性引⽤⽂件下列⽂件中对于本⽂件的应⽤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期的引⽤⽂件,仅注⽇期的版本适⽤于本⽂件。
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于本⽂件。
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UL 94-2003 设备和器具部件材料的可燃性能试验(Test for Flammability of Plastic Materials for Parts in Devices and Appliances)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标准。
CVTC 52021-2014 非金属内饰零件材料性能介绍

CVTC 52021—2014 ASTM D104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resistance of transparent plastics to surface abrasion
3 术语和定义
CVTC 5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标 准 化 技 术 委 员 会 发布
CVTC 52021—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本标准)代替 CVTC 52021—2013,与 CVTC 52021—2013 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细化了阳光模拟和耐热老化的零件分类和技术要求; ——增加了透明镜片的耐刮擦要求; ——增加了 PP 材料制造的零件的氧化稳定性要求; ——引入 CVTC 52033、CVTC 54009 和 CVTC 54117; ——更新了喷漆件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电镀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车身及造型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车身及造型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权锋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CVTC 52021-2013。
秘密文件 禁止外泄
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企业标准
CVTC 52021—2014
代替 CVTC 52021—201ormance of non-metallic interior parts
2014-10-28 发布
2014-10-29 实施
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
非金属内饰零件 特指座舱内的非金属材料构成的零件,如仪表板、立柱侧围饰板、门饰板、地毯、垫块、踏步板、 顶棚、座椅、副仪表板等各种装饰件;不包括金属件和电器模块。
非金属材料选用规范

一、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改性工程塑料1.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改性工程塑料。
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耐电性能及加工性能。
收缩率在0.3~0.8 (%) 的一种工程塑料。
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设计、制造空调的顶蒸壳体、边盖、控制面板、开关、电器插接件等塑料外观有要求的零部件。
2.技术要求性能指标3. 标注示例标注示例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改性工程塑料二、改性聚丙稀〔PP〕1. 改性聚丙稀〔PP〕工程塑料。
具有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耐电性能及优良的加工性能。
收缩率在1~1.5(%)的一种工程塑料。
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设计、制造空调暖风壳体、鼓风机壳体、边盖、风门等塑料零部件。
2. 技术要求性能指标注: 根据不同零部件的使用情况,检测指标可作相应调整。
3. 标注示例标注示例为:改性聚丙稀〔PP〕三、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JM〕、〔JZ〕类1.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JM〕、〔JZ〕类,颜色可分为黄色,黑色或其它颜色。
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密封件、隔热、隔音、防震、回弹率要求高的泡沫塑料零部件。
2.技术要求指标执行GB/T10802—1989《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表1 物理机械性能要求指标表2 燃烧性能分级技术性能指标执行GA 303—2001《软质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汽车用软质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性能及分级3. 标注示例标注示例为: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JZ 〕(聚酯型)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JM〕(聚醚型)四、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包装材料〔PS〕1.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材料.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作包装材料。
即可隔热、隔音、防震轻便等优点。
如:纸箱中的白色硬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衬垫。
2.技术要求执行QB/T1649—1992《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包装材料》物理机械性能要求指标3. 标注示例标注示例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包装材料。
〔PS〕五、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1. 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材料空调系统中使用有以下几种:a. 〔PVC/NBR〕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b. 〔SBR〕(三元乙丙橡胶)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c. 〔ER〕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2. 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密封、隔热、隔音、防震、回弹率要求一般,表面要求有皮层的泡沫塑料零部件。
CCC_认证中对非金属材料的要求及CQC材料认证

国家标准的检测报告。确认检验需每年进行一次。需送到 CCC 指定 实验室检测;相同材料、同一供应商的只做一次。
若能提供满足整机性能的 CQC 材料认证证书,可免除此项目的确 认检验;
或提供下面要求的证明性文件,可免除此项目的确认检验。 整机认证标准中对其耐热、耐燃、耐漏电起痕等性能有要求的非 金属材料(如壳体、印制线路板、电气接线盒、接线端子等),应有 与其对应的红外光谱曲线、差示扫描量热曲线、热重分析曲线等证明 性文件。出具此证明文件的实验室需具有相关标准的 CNAS 认可资 质并由认证机构认可,如申请人不能提供,则由认证机构推荐相关实 验室出具。 红外光谱曲线、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和热重分析曲线依据标准如下: 标准红外光谱:GB/T 6040 差示扫描量热:GB/T 19466.1,GB/T 19466.2,GB/T 19466.3 热重分析 I:SO 11358 (3)对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安全性或一致性有怀疑时,抽样送实 验室进行检测。 4.企业 (1)建立原材料控制体系,提供获证产品用非金属材料原始进厂控 制文件; (2)完善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标准和非金属材料进货检验评价标准, 可选择被 CQC 认可的产品认证证书;
注:详见标准
三.家用电器中需检测和认证的非金属材料和零部件
根据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CNCA-01C-016: 2010)和国家标准 GB4706 关于非金属材料和零部件的要求,影响产 品安全的重要零部件、材料的目录如下:
序 号
产品类别
重要零部件、材料
1
家 用 电 冰 压缩机后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箱、食品冷
快插端子塑料
PCB 板
奶嘴塑料件
19 冷 热 饮 水 塑料外壳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关于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非金属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广泛应用,其燃烧特性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
因此,发展与完善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对于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包括燃烧性能评估、可燃性评估和烟雾产生评估等方面。
对于燃烧性能评估,可以通过测定非金属材料的燃烧速率、燃烧温度、持续时间和火焰的传播扩散等参数来评价其燃烧性能。
对于可燃性评估,可以通过测定非金属材料的可燃性限界、可自持燃烧时间和燃烧残渣等参数来评估其可燃性。
对于烟雾产生评估,可以通过测定非金属材料的烟雾密度、烟雾组分和烟雾毒性等参数来评估其烟雾产生情况。
其次,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燃烧速率试验、可燃性限界试验和烟雾产生试验等。
燃烧速率试验可以通过将非金属材料置于燃烧装置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燃烧,通过测量燃烧时间和燃烧面积来计算燃烧速率。
可燃性限界试验可以通过将非金属材料置于燃烧装置中加热,测定其是否自燃并记录可自持燃烧时间来评估其可燃性。
烟雾产生试验可以通过将非金属材料置于燃烧装置中加热,在一定的条件下观察并测量烟雾的产生情况。
最后,基于新能源汽车对非金属材料燃烧性能的高要求,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试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应该包括对于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的评估指标、试验条件及方法、试验装置的要求和试验过程的规定等。
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试验数据库,对于各类非金属材料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为新能源汽车的材料选用和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对于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适当的技术标准和试验规范,并建立完善的试验数据库,可以有效地评估和控制非金属材料的燃烧特性,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提供可靠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CSAE XX-2019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
及试验方法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 for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征求意见稿)
2019-XX-XX 实施2019-XX-XX 发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
目录
前言 (III)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1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术语和定义 . (1)
3.1新能源汽车 New energy Vehicles (1)
3.2B 级电压 Class B Voltage (1)
3.3三电系统 Eic system . (2)
3.4水平燃烧速度 Horizontal Burning rate ................. . 2
3.5层积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 (2)
3.6单一材料 Single material (2)
4.技术要求 . (2)
4.1新能源汽车非金属零件分类 (2)
4.2阻燃特性技术要求 (3)
5.试验方法 . (3)
5.1样品尺寸 (3)
5.2试样取样 (4)
5.3试验方法 (5)
5.4结果表示 (5)
6.试验报告 (6)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联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江玲、熊芬、李彬、付丹、刘波、李智、李军、罗萍、郭峰、林瑞雪、周建、张吉光、韩冰、吴旭。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阻燃特性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阻燃特性的评价。
所述汽车是指
GB1 5089 标准中规定的按照 M1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T 2408 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 18384.3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 3 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GB 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新能源汽车 New energy Vehicles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3.2B 级电压 Class B Voltage
最大工作电压大于 30Va.C. ( rms)且小于或等于 1000Va.C(rms),或大于 60V直流( d.c )且小于或等于 1500V直流( d.c )的电力组件或电路。
3.3三电系统 Eic system
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是指电池(电池模组、结构系统、电器系统)、电驱动(传动机构、电机、逆变器)、电控零件(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控制器)的总称。
3.4水平燃烧速度 Horizontal Burning rate
按照本标准规定测得的燃烧距离与燃烧此距离所用时间的比值,单位为毫米每分钟(
mm/min)。
[GB 8410-2006, 定义 2.1]
3.5层积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
由若干层相似或不同材料,其表面之间由熔接、粘接、焊接等不同方法使其全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材料。
[GB 8410-2006, 定义 2.2]
3.6单一材料 Single material
由同种材质构成的均匀的整体材料。
注:若不同材料断续连接在一起(例如缝纫、高频焊接、铆接),这种材料应该认为不是层积复合材料,每种材料均属单一材料。
[GB 8410-2006, 定义 2.3]
4.技术要求
4.1新能源汽车非金属零件分类
本标准所述新能源汽车零件按装配位置或系统分为如下类,零件所用材分为均一材料或层积复合材料,见表 1
表1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零件分类
4.2阻燃特性技术要求
4.2.1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
表 2 新能源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技术要求
5.试验方法
5.1样品尺寸
a)对于Ⅰ类、Ⅱ类、Ⅲ类别的零件材料水平燃烧标准样条尺寸为100mm 356mm 厚度(厚度为零
3
T/CSAE XX- 2019件厚度,但不超过 13mm ),见图 1。
图 1 GB 8410 方法标准样条
b)对于Ⅳ类别零件材料燃烧试验(水平、垂直)样条标准尺寸为 125mm 13mm 厚度(厚度为零件厚度,但不超过 13mm),见图 2。
图2 GB/T 2408 方法标准样条
5.2试样取样
5.2.1Ⅰ类、Ⅱ类、Ⅲ类零件材料的取样
a)若零件上能截取标准样条,应从零件上进行取样,每组试验应从被试零件上取下至少 5 个试样。
如果沿不同方向有不同燃烧速度的材料,则应在同方向截取试样,每个方向上分别试验。
b)若零件形状和尺寸不符合取样要求,可采用同材料同工艺制作结构与零件一致的标准试样,对于非等厚零件,试样厚度应为零件的最小厚度且不得超过13mm 。
c)由单一材料构成的零件,试样的厚度应为零件的最小厚度且小于等于13mm (非等厚零件,应用机
械方法从非暴露进行切削,使样件厚度统一),层积复合材料应视为单一材料进行试验。
d)若零件弯曲无法制得平整试样时,应尽可能取平整部分,且试样拱高不超过13mm。
若试样拱高超
过 13mm ,则需采用同材料同工艺制作结构与零件一致的标准试样,厚度取零件的最小厚度且不得超过 13mm 进行试验。
e)若零件由若干层叠合而成,但不属于层积复合材料,则应由暴露面起13mm 厚之内所有各层单一材
料分别取样进行试验,取样示例见图3。
T/CSAE XX- 2019
图 3 取样示例
5.2.2Ⅳ类零件材料的取样 a)若零件上能截取标准样条,应从零件上进行取样。
如果沿不同方向有不同燃烧速度的材料,则应在同方向截取试样,每个方向上分别试验。
其中水平燃烧试验至少制备6根试样,垂直燃烧至少制备 20根
试样。
b)若零件形状和尺寸不符合取样要求,可采用同材料同工艺制作结构与零件一致的标准试样,对于非等厚零件,试样厚度应为零件的最小厚度且不得超过13mm。
5.3试验方法
5.3.1Ⅰ类、Ⅱ类、Ⅲ类零件材料Ⅰ类、Ⅱ类、Ⅲ类零件材料进行水平燃烧测试,样件预处理,
试验方法参考GB 8410。
5.3.2Ⅳ类零件材料Ⅳ类零件材料分别进行水平燃烧、垂直燃烧进行测试,样件预处理,试验方
法参考 GB/T 2408。
5.4结果表示
5.4.1Ⅰ类、Ⅱ类、Ⅲ类零件材料 a)燃烧速度( V),计算参考 GB 8410 ,单位 mm/min 。
燃烧速度以所测 5块或更多样品的燃烧速度最大值为试验结果。
b)结果表述
T/CSAE XX- 2019
5.4.2 Ⅳ类零件材料
a)水平燃烧燃烧速度及等级评定,垂直燃烧总余焰时间及等级评定参考GB/T 2408
b)结果表述
水平燃烧 HB 级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移去引燃源后,材料没有可见的有焰燃烧;
2)在引燃源移去后,试样出现连续的有焰燃烧,但火焰前端未超过100mm 标线;
3)如果火焰前端超过 100mm 标线,但厚度 3.0mm~13.0mm ,其线性燃烧速率未超过 40mm/min ,或厚度低于 3.0mm 时未超过 75mm/min ;
4)如果试验的厚度为 3.0mm±0.2mm 的试样,其线性燃烧速率未超过40mm/min ,那么降至
1.5mm 最
小厚度时,就应自动地接受为该级。
垂直燃烧结果分级
表 4 Ⅴ类零件材料垂直燃烧结果描述
6.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各部分:
a)零件名称、材料种类、材料名称、试验日期、试样者;
b)样品颜色、编号;
c)试验尺寸、厚度(层积复合材料需各层厚度);方向(存在各向异性的零件材料)
d)试样数量;
T/CSAE XX- 2019 e)试验结果:
水平燃烧,燃烧距离、燃烧时间、燃烧速度、燃烧等级,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垂直燃烧,每个试样 t 1、t 2、t 3和t 2+t 3的值,每组 5个试样的总余焰时间 t f ,注明是否有颗粒或燃滴
落下以及燃滴是否引燃棉垫,注明试样是否燃烧夹持端,燃烧等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