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器官
第三章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导学案(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完成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怎样离开细胞到达肺部的?这上些都离不开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教学重点:三种血管的特点一、学习目标1、描述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能正确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感受真实物象与示意图的关系。
二、使用方法:由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导学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点拨、课堂检测反馈。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一)预习自学自主探究(12分钟)学法指导:1、先观察自已手背的血管,猜测一下是什么血管,后自主阅读课本P50-954内容,勾画..........。
.....出看不懂的知识以备讨论...。
并填写导学案中的问题。
用红笔标注..主要知识点2、小组讨论“导学问题”的答案...........,发挥合作精神,统一好答案。
组长掌控好,保证高效、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
3、认真读记基础知识........。
边读边思考,力求理解和记忆。
一、血管(/i?word=%C8%FD%D6%D6%D1%AA%B9%DC&ct=201326592&l m=-1)1、种类:____、____、____。
(/i?word=%D0%C4%D4%E0%BD%E1%B9%B9%CD%BC&ct=20132 6592&lm=-11)1、位置:胸腔____稍偏___,左右___之间。
2、功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____。
3、结构:结合课本P53插图3、3—11和图3.3—12,填写下列问题:(1)心脏分四腔:左心房、左___、右心房和___。
(2)心脏的壁:心室的壁比____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比___的壁厚。
(3)心脏内的连通情况:同侧的心房与同侧____相通。
(4)心脏与血管的连通情况:左心室连通___、右心室连通____、左心房连通____右心房连通____。
物质运输的器官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培养学生爱护的情感。
重点:1、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难点:能够在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备注引入课题:师:平日里,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
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 生:我化验过血,是在手指尖上取血,好象是无名指。
输液是在手背上扎针。
生:我见过在耳垂上取血化验的。
有的小孩子输液扎针是在脚上或头上。
师:想过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取血或输液吗?生:疑惑师:同学们不妨抬起手,看看手背以及手臂内侧的"青筋",这些被人们称为"青筋"的结构是什么?生:这是血管。
师:对,这是我们人体内的血管--血液流动的管道,本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认识它。
板书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一)血管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1、有许多细小的血管,有些比较粗。
特别细小的是毛细血管,里面的血流速度很慢。
可以看到红细胞单个通过,就象它的名称细如毛发。
毛细血管的血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细胞。
毛细血管具有:管细、壁薄、量多的特点。
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生:毛细血管周围就是人体组织细胞,这样有利于血液与周围的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血液里运输着营养物质,同时可以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带走。
2、与毛细血管两端连接的较为粗大一些的血管分别是什么血管?判断依据是什么?与毛细血管相连的一端是动脉,一端是静脉。
来血的一端是动脉,因为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输送过来的血管,另一端是静脉。
还可以根据血管壁的厚薄来区分:我们用报纸卷的纸筒来说明,两个纸筒外观直径一样,其中一个纸筒的层数较多--管壁厚,代表动脉,弹性大;另一个纸筒纸的层数比较少--管壁薄,代表静脉,弹性小。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梳理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梳理1. 简介:生命的交通网络哎,说到我们身体里的物质运输,简直就像一条复杂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各个部位,维持着我们的生命。
你可以想象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繁忙的城市,血液是其中的公交车,带着各种“乘客”来回穿梭,保证每个器官都能得到它们需要的东西。
2. 血液循环系统:运输的高速公路2.1 心脏的“发动机”首先,心脏就像这座城市的车站,不断地为血液提供动力。
它有四个房间,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左心房接收从肺部带回的富氧血,然后把它送到左心室。
左心室则把血液泵送到全身,这一过程就像是把满载物资的货车开上了高速公路。
2.2 血管的“运输线路”接下来,血液会沿着不同的血管流动。
动脉就像是高速公路,负责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静脉则是回程的车道,把用过的血液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则像是小巷小路,负责在细胞之间进行交换。
可以说,血管系统是个复杂的交通网络,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作用。
3. 淋巴系统:保安队的角色3.1 淋巴液的“清道夫”淋巴系统有点像是身体的清道夫,负责清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
淋巴液其实是血液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少了红血球,更多的是白血球和其他一些细胞。
它们通过淋巴管流动,最后回到血液里。
这就像是城市里的垃圾车,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保持环境的整洁。
3.2 淋巴结的“检查站”在淋巴系统中,淋巴结就像是检查站。
它们会拦截并过滤掉病菌和杂质,确保它们不会进入血液系统。
这些淋巴结像是身体的“安检”,保障了我们的健康。
特别是当我们生病时,淋巴结可能会肿大,这就是它们在“加班”呢。
4. 消化系统:食物的运输和处理4.1 胃肠道的“传送带”食物进入我们的胃肠道,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超级工厂。
首先,食物在胃里被消化,分解成更小的部分。
接着,小肠就像是传送带,把这些营养物质送到血液里。
大肠则负责吸收水分和剩余的养分,剩下的废物就准备好出门了。
4.2 营养物质的“配送”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被送到血液里,这些养分随后被送到身体各个需要的地方。
“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 察 、 录、 记 整理 , 提高学生分析 、 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 2 3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在 实验观察 过程 中注意 提 . 醒学生要善待小鱼 , 学生现场模拟进行伤 口包 扎 , 学 使 生关注生命 , 护 生物 , 成热爱 生 活、 爱 生命 的情 保 形 珍
感。
的教 学主要通过 引导学生观察小 鱼尾鳍 内血液流动情
对 于本节课的学习 内容—— 血管 , 学生并 不陌生 , 但真 正学习理论知 识时 , 生又感 觉有些 抽 象。在教 学过 学
程中, 安排探究性实验 , 以增加 学生的感性认 知 :
( ) 察小鱼尾 鳍 内的血液流动 1观
在显 微镜下 观
3 教 学 的 主 要过 程
教师 :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第 3个 问题 , 视野 当中 在
找到分叉 的血管 , 注意观察血 液流动的方 向 , 在实验过
程 中发挥合作精 神 , 保证 组 内的每一 位 同学 都能 看到
教师声情 并茂地讲 了一个
3 1 创设 情境 , 情导入 . 激
清晰的物像 。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 中, 教师巡回指导 , 生相互协 学
2 1 知识 .
尝试 区分 动脉 、 脉和 毛细血 管 , 知道 静 并
血液在这 3种血 管 内的流动 情况 ; 受真 实物像 与示 感 意图的关 系 ; 能够描述 3种血管 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2 能力 通过 开展“ . 观察 小鱼尾鳍内的血液 流动情 况” 实验 , 进一步规范实 验操 作 ; 通过 对生命 现象 的观
的 措施 。
显微镜 , 将小鱼 尾鳍血 液流动 的情况 展示 在 多媒体屏
幕上 , 进一步提高学生 的感性认识 。
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心脏内血管的流动方向;描述心脏的跳动过程,及此过程中瓣膜的运动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模型的观察过程,认识心脏各部分的结构及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3分钟)1.人体内血管有哪些类型呢2. 三种血管的各自特点分别是什么(管壁、官腔、血流速度等)对上节课内容复习、归纳,并巩固记忆。
复习、归纳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情景问题:猜谜语——胸中有个大桃子,拳头大小差不离。
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
谜底是什么导入语:我们同学真聪明,谜底是心脏。
由这个谜语可以知道心脏的哪些信息呢是的,而且我们可以知道心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为我们运输物质。
那么心脏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心脏的跳动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这节课学习《心脏》(板书课题)学生积极回答:心脏学生回答:心脏的位置在胸部,像一个桃子,大小和拳头差不多。
引出课题。
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0分钟)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有什么感觉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过渡:心脏为什么能不停的跳动这与它的结构有关。
现在我们一起认识心脏的结构。
(1)想一想:你能识别出途中的上和下、左和右吗用肉眼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你发现心脏内有几个腔对照课本52页图,说出它们的名字。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心尖的朝向在哪边,哪边就是左边,由此可以判断出左和右。
)结合图示思考回答: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形状像桃子,大致和本人的拳头那么大。
汇报结果:(1)四个腔,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不同侧心房与心房之间,心室与心室之间是不相通的,他们有肌肉壁隔开,可防止血液混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点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点一、介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指人体内各种物质在不同部位之间的转移和传递过程。
这些物质包括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二、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而血管则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1. 心脏心脏是一个肌肉泵,分为左右两房和左右两室。
左右两房分别接受从身体各处回流回来的静脉血,将其输送到左右两室中。
左室将氧合血通过主动脉输送到全身,而右室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通过肺动脉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2. 血管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大型管道,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回流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管道,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等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中带走。
3. 血液血液是运输物质的介质,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则参与免疫反应,而血小板则参与凝血过程。
血浆是一种黄色透明的液体,包含水、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
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指人体内通过鼻腔、喉咙、气管和肺部等器官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并将其转移到红细胞上,同时将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1. 鼻腔和喉咙鼻腔和喉咙是呼吸系统的入口,它们负责将空气引入体内。
鼻腔中的细毛和黏液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从而保护呼吸道。
2. 气管和支气管气管是一个弹性的管道,将空气从喉咙输送到肺部。
支气管是从气管分支出来的细小管道,将空气输送到肺部各个部位。
3. 肺部肺部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由左右两个肺组成。
肺部内有许多小囊泡,称为肺泡。
当人体呼吸时,空气进入肺泡中,并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含有氧的血红蛋白。
同时,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相反的方式排出体外。
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梳理物质运输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物质运输的过程。
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物质运输的器官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描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特点,并解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阐述呼吸系统中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2.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师提供讨论话题,如:“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地跳动?”“为什么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分?”
2.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共同探讨物质运输器官的奥秘。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与物质运输器官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理解物质运输的器官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在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重点强调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血管的分类和功能。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如何在血液中运输。
2.掌握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如扩散、主动运输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现象。
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基础实验技能。但在初中阶段,他们对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要求更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汇报。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学习内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精神。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通过一个简短的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心脏医生和患者,模拟一场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这个情景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使他们直观地了解到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病的危害。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吗?心脏是如何泵血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在案例背景的设计中,我遵循了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心脏的基本结构,还能认识到心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首先,我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接着,我讲解心脏的瓣膜作用,让学生了解心脏如何通过瓣膜的开闭来控制血液的流动。然后,我讲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原理,让学生明白心脏是如何泵血的。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 脉
3、简单介绍三种血管
壁厚 管腔小 弹性大
壁薄 管腔较小 弹性小 有静脉瓣
壁极薄 腔细 红细胞单行通过
防止血液倒流
、巩固提高:
) A、毛细血管
做一做:(1)人的手背上经常会有一条条“青筋”,它是 B
(
B、静脉
C、动脉
D
D、筋骨
(2)人体内能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 ) A、主动脉 B、肺静脉 C、上腔静脉 D、毛细血管
物质运输的器官
。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 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新课模块一:血管
1、阅读课本管 (1)人体内的血管分为:___、___、___、 较深 较厚 (2)a、动脉大多分布在身体__的部位,管壁__、 大 较快 弹性 __、管内血流速度__
三、课堂小结
(1)血管的分类
血管种类 管壁特点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2)心脏的结构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右心房--------- ___静脉 _心室--------- 肺动脉 _心房--------- 肺静脉 左心室--------- __动脉
四、当堂检测
(1)心脏瓣膜的作用是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 从( A ) A.心房→心室→动脉 B.心房→心室→静脉 C.心室→心房→动脉 D.静脉→心室→心房 (2)动脉是指( C ) A.运送含二氧化碳等废物多的血液的血管 B.输送含氧和营养物质多的血液的血管 C.将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D.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运输回心脏的血管 (3)以下血液流动方向排序正常的是( D ) A.静脉→动脉→毛细血管 B.毛细血管→静脉→动脉 C.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D.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4)在抢救时,医护人员发现伤员腿部出血,血液鲜红,从伤口喷出,他会做出怎 样的判断,又会在那个部位止血?( C ) A、动脉出血 、远心端止血 B、静脉出血、近心端止血 C、静脉出血、远心端止血 D、动脉出血、近心端止血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3)心脏有四个腔__、__、__、__,心房和 房室瓣 动脉 心室之间具有__瓣,心室和动脉之间具有__瓣,能 倒流 保证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__
上腔静脉
主动 脉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2、巩固提高
(1)在心脏的四个部分中,将血液送入主动脉的是(C )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 2)下列关于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静脉中有静脉瓣 B、动脉中有动脉瓣 C、心房与心室间有房室瓣 D、瓣膜的作用是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
b、静脉有的较深,有的则较__,位于皮肤__。 浅 下面
薄 小 慢 静脉管壁__、弹性__、管内血流速度__ 动脉 静脉 c、毛细血管是连通__和__的血管。它的管腔 很细 _, 单行 极薄 一 只允许红细胞__通过;管壁__,只有__上皮
最慢 细胞构成;血流速度__
2、思考:如何区 分静脉和动脉?
(3)如图: 静脉 A表示( 动脉 ) B表示( ) 想一想: 指尖被针扎破 ,冒了几滴血 手臂被玻 璃划破,血缓缓流下用刀自刎,血喷射而
二、新课模块二:心脏
1、阅读课本P51-52,回答以下问题: (1)人的心脏位于__中部稍偏__、左右两肺之间 胸腔 左
动力 (2)心脏是血液循环的__器官,像一台设计巧妙的 “泵”,使血液在体内不停地___。 循环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