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2章时间、运动与力
一、相对论正确理解
1.相对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①物理定律应在各惯性系中等效;②同
一个物理系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有一致的物理观察;③光的速度相
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2. 相对论并不抨击机械观念,而是在物理现象的应用上有着更强大的
科学研究思想的表现。

二、运动的受力分析
1.运动学中的运动分类:
(1) 直线运动:包括直线匀速运动、直线变速运动和直线匀变加速运动。

(2) 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

2.施加作用力时,需要分析以下内容:
(1)垂直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2)水平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3)与加速度方向平行的动力;
(4)无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三、时间、速度及加速度的关系
1.加速度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量,每单位时间内物体的速度改变量;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量,表示物体从一位置到另一位置所经历的持续时间;速度是物体每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二维加速度是由两个单位向量共同组成的,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的加速度。

由此可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内的加速度向量。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主要学科,通过对物质、能量、力量和其它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高中物理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物理的第一和第二章知识点,包括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平抛运动等内容。

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的形态、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

力的单位是牛顿(N),符号为F。

力有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用矢量表示。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的话,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情况的定律,即F=ma。

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该定律说明,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1.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两个物体的力对分别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5 物体运动的类型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类型。

其中,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包括匀速曲线运动和变速曲线运动。

第二章:平抛运动2.1 平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平抛运动是指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的抛体运动。

在平抛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不受到其他力的影响。

2.2 平抛运动的特点平抛运动的特点是抛体在垂直方向上做加速度为g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3 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包括:- 纵向运动的位移公式:y = v0t - 1/2gt²- 横向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0xt- 抛体到达地面所需的时间:t = 2v0sinθ / g其中,y表示抛体的纵向位移,v0表示抛体的初速度,t表示时间,x表示抛体的横向位移,θ表示抛体的发射角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笔记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 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 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2. 速度 - 时间公式- v = v_0+at- 其中v是末速度,v_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 理解:这个公式描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如果知道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就可以求出末速度。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 位移公式- x = v_0t+(1)/(2)at^2- 这里x表示位移,v_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 推导:利用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位移等于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v -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通过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得出该位移公式。

2. 平均速度公式- ¯v=(x)/(t)=v_0 +(1)/(2)at(由位移公式x = v_0t+(1)/(2)at^2变形得到) -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v=(v_0 + v)/(2)(其中v = v_0+at)。

这个公式在解决一些只涉及初末速度和位移的问题时很方便。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 公式推导- 由v = v_0+at可得t=(v - v_0)/(a),将其代入位移公式x =v_0t+(1)/(2)at^2中,得到x=frac{v^2-v_{0}^2}{2a}。

2. 应用- 在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求出位移;或者在已知位移、初速度和加速度时求出末速度等。

四、自由落体运动1.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 特点- 初速度v_0 = 0,加速度a = g(g≈9.8m/s^2,方向竖直向下)。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把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性质: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坐标系。

-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建立直线坐标系;在平面内运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空间中运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4. 时间和时刻。

- 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如第2s末、第3s初。

- 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如前3s、第2s内(指1s的时间间隔,从第1s末到第2s末)。

5. 位移和路程。

-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矢量,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例如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一周,路程为圆的周长,位移为零。

6. 速度。

- 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v = (Δ x)/(Δ t),单位是m/s。

-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平均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v=(x)/(t)。

它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快慢。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当Δ t非常小时,平均速度可近似看作瞬时速度。

7.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a=(Δ v)/(Δ t),单位是m/s^2。

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考点一: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二: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速度速率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无方向联系它们的单位相同(m/s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过程量定义式tx vtv av vv单位m/sm/s2m/s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v 0、a 、t 决定a 不是由v 、△v 、△t 决定的,而是由F 和m 决定。

v 由v 与v 0决定,而且t a v ,也由a 与△t 决定方向与位移x 或△x 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与△v 方向一致由0v vv 或t a v决定方向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③x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②速度改变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③v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v vv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及分类-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形状。

- 按照作用对象和性质,力可以分为接触力、电磁力、引力等。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来表示。

4. 弹力与胡克定律- 弹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恢复力,与物体发生形变时的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 胡克定律公式:F = kx,其中 F 为弹力,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伸长量。

第二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合成原理- 力合成是将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合力来代替的过程。

- 力合成原理可以用几何法、三角法或解析法来求解。

2. 力的合成几何法- 力的合成几何法是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图纸上绘制合力的方法。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矢量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矢量差。

3. 力的合成三角法- 力的合成三角法是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代数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绝对值相减。

4.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部分力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或任意方向的力。

- 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求解。

5. 斜面上的力分解- 对于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力。

- 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为受力分解的结果满足合力为零和垂直于斜面的合力等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总结: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由力所引起的,而牛顿运动定律则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物体运动的规律。

高一物理1到3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1到3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1到3章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位置改变的过程。

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运动的描述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有位移、位移矢量、路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表示物体在空间位置的改变。

(2) 位移矢量:位移与方向共同构成的量被称为位移矢量。

(3) 路径:物体运动的轨迹被称为路径。

(4) 速度: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是标量。

(5) 平均速度:物体运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6) 瞬时速度:物体运动某一时刻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每秒变化的量。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与时间的变化量成反比。

4. 运动规律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 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2) 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第二章:力和运动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同时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力的分类包括接触力和场力。

接触力是由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场力则是物体之间通过场作用产生的。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同物体之间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合力。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的合成。

3. 力的平衡与力的不平衡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时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反之,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即物体处于加速或减速状态,这时称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2、质点(1) 概念:有质量的点 (2) 可看做质点的条件:A 、 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B 、 对于所研究的问题,虽然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但是可以取其上任意一点的运动来代替整个物体的运动,于是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简化为一个点得运动。

(3) 意义: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简化对物体运动的描述。

3、参考系(1) 概念: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 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任何物体作为参考系;但是对同一运动来说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一般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简化运动,且一般我们以地面或相对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4、时间与时刻:时间是指一段间隔,存在一个过程;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时刻是一个点,时间是一段线段。

5、路程与位移(1)概念: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短;位移: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出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效线段表示; (2)区别: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联系:在大小上,路程大于等于位移;(3)位移相当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6、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是一个矢量,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7、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一个矢量,精确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某一时刻所对应的速度。

8、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与这一变化对应的时间的比值,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二、基本公式(1)平均速度公式:ts v = (2)加速度公式:tv v a t 0-=3.基本运动形式(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是运动的速度恒定。

(2)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均匀变化,特点是加速度恒定。

4.两种图象(1)位移时间图象:描述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线,匀速运动的位移时间图线是一条倾斜直线。

(2)速度时间图象:描述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线,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是一条倾斜直线。

位移图象(s-t ) 速度图象(v-t )①斜率表示加速度1. 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位移s ,用横轴表示时间t ,通过描点和连线后得到的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图象的斜率的意义(1)若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

图像的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 图像的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①若图象与时间轴平行,说明斜率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为零,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物体做非匀速直线运动,则图象是一条曲线。

②图象上两点连线的斜率表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图象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3)x-t 图像的理解①图象只能用来描述直线运动,反映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②由图象可判断各时刻物体的位置,或相对坐标原点的位移。

③若图像不过原点,有两种情况: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开始计时时物体的位移不为零(相对于参考点) 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过一段时间才从参考点出发 ④两图线相交说明两物体相遇,其交点的横坐标表示相遇的时刻,纵坐标表示相遇处对参考点的位移。

二、直线运动的(v-t 图像)速度—时间图像1.物理意义:反映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t x -t x -t x -t x -x t t x -2.图像信息:三、x-t图像与v-t图像的比较追及和相遇问题一、.v-t图像的理解2、交点:(1)两条速度图像交点代表两物体在交点时刻速度相同。

(2)与时间轴交点是速度方向的转折点(此时速度为零,加速度却不为零,有时是加速度的转折点)3、v-t图像中唯一和路程的表示(1)图像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2)三、追及、相遇问题分析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相距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1、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仍没有追上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2)若两者速度相等时位恰能追上,这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3)若追者追上被追者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

2、第二类: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匀速当两者速度相等时如果没有追上则两者之间有最大距离。

3、第三类:匀速追前面匀加速度相等时若没追上,则永远追不上。

若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大于被追者速度,则超过,但被追者还能再次超过追者。

1.解答追及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⑴物理分析法:抓住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列式。

⑵极值法:假设时间t ,列表达式,得到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0即有一个解说明刚好相遇或追上,若<0即无解说明不能相遇。

⑶图像法:通过图像使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更直观、简捷。

⑷相对运动法:根据需要掌握。

2.求解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⑴分别对两物体研究 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⑶列出位移方程⑷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 ⑸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匀加速直线运动2.分类:2. 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个基本公式: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 速度公式:at v v t +=0 2、两个推论:匀变速度运动的判别式:21aT s s s n n =-=∆- 速度与位移关系式:as v v 2202=-3、两个特性202tt υυυ+=)(212202t s υυυ+=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22s t V V < ∆∆∆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at V = , 221at s =, as V 22= , t V s 2=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5、两组比例式: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按照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分有 1s 末、2s 末、3s 末……即时速度之比为: 前1s 、前2s 、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 第1s 、第2s 、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2)按照连续相等的位移分有 1X 末、2X 末、3X 末……速度之比为:前1m 、前2m 、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第1m 、第2m 、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性质:它是v 0=0,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基本规律: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对于自由落体运动都适用。

2、竖直上抛运动(1)定义: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υ0;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g 。

(2)性质:是坚直向上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3)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坐标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其位移与速度公式分别为(4)最大高度 、上升时间 竖直上抛运动的理解1、nv v v v n ::3:2:1::::321 =2222321::3:2:1::::n x x x x n =)12(::5:3:1::::-=n x x x x n ⅢⅡⅠn n ::3:2:1::::321 =υυυυn t t t n ::3:2:1::::321 =υ)1(::)23(:)12(:1::::321----=n n t t t t n v gt t =h gt =122h v t gt =-0212gt v v t -=0gvH 220=g v t 0=h v t gt =-0212gt v v t -=0对公式的理解当时,,表示物体正在向下运动。

当时,,表示物体正在最高点。

当时,,表示物体正在向上运动。

对公式的理解;当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当时,,表示物体回到抛出点。

当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上方。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竖直上抛运动可分为“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

前一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后一阶段则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备的特征主要有:(1)时间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段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相等(2)速率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率大小相等(3)能量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位置时重力势能大小变化相等 3、竖直上抛的处理方法:(1)对于运动过程可以分段来研究(2)也可以把把整个过程看成一个匀减速运动来处理。

这样比较方便,即全程做初速度为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注意有关物理量的矢量性,习惯取的方向为正。

五个公式的选用方法: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x ,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式:v= +at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v ,也不让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3、如果题目无运动时间t ,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asv v 2202=-4、如果题目中无加速度a ,也不让求加速度,一般选用:x=(+v)t/2=v t=v t 5、如果知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选用 x=a T 打点计时器纸带求加速度:逐差法:gtv v t -=0g v t 0>0<t v g vt 0=0=t v g v t 0<0>t v h v t gt =-0212g v t 02>0<h g vt 02=0=h g v t 02<0>h 0v g -0v0v 0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