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 运动的描述与描绘- 运动的定义:位置变化的现象。
- 描述运动的要素:位置、时间、路径。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 运动的描述方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
2. 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计算方法。
-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是位移的导数。
- 加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导数。
3. 速度与位移的图象关系- 位移-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与位移-时间图象的关系。
4.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
-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力的概念:导致物体发生变化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牛顿第三定律与作用-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表述:任何作用力都与一个相等大小、作用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相对应。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和关系:成对作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对象不同。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希望能够帮到你!。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1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1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1篇1、功(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计算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W=Fscosα。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1J就是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⑴恒力的功:根据公式W=Fscosα,当00≤a0,W>0,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α=900时,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当900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2篇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
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1)Vt=gt(2)h=1/2gt^2(3)Vt^2=2gh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先驱者对自由落体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_学。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9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9篇)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篇一一、运动的描述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Δ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
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
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 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4篇)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力重力弹力摩擦力1、力: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3、弹力:(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
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____计算,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4、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3)摩擦力的大小:①滑动摩擦力: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0<f静fm<p="">(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4)注意事项: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已知两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如不限制条件有无数组解。
要得到唯一确定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若F1=Fsinθ或F1≥F有一组解若F>F1>Fsinθ有两组解若F<fsinΘ无解<p="">(3)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题思路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因此其解题思路可表示为:必须注意: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物体。
矢量与标量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来确定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矢量由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标量用代数方法运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在规定了正方向后,可用正负号表示其方向。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二)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完整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整理一、力学1. 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热学1. 热量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2. 热量的单位:焦耳(J)。
3.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的变化等于系统所做的功与吸收的热量之和。
4.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热量传递总是朝着热量的高处流动。
三、光学1.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一定比例。
3. 理想凸透镜成像公式:$\frac{1}{f} = \frac{1}{d_o} +\frac{1}{d_i}$。
4. 理想薄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虚像。
四、电学1. 电阻定律:电流与电压的比值为电阻。
2. 等效电阻公式(串联):$R_{\text{eq}} = R_1 + R_2 + R_3 + ...$。
3. 等效电阻公式(并联):$\frac{1}{R_{\text{eq}}} =\frac{1}{R_1} + \frac{1}{R_2} + \frac{1}{R_3} + ...$。
4. 雷诺法则: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电流产生的磁场会引起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
五、核物理1. 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2. 半衰期: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的时间特征,指衰变物质剩余一半所需的时间。
3. 核聚变:两个轻核聚合为较重的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4. 核裂变:较重的核分裂为两个轻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几个中子。
以上即为高一物理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1、从X—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⑵、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 2、从V —t 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 .轴上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在t .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⑴、 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0V ) 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在t .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补充一: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补充三:利用纸带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纸带问题的核心公式:◆(1)求某点瞬时速度V: V t/ 2 =V =s t =TS S NN 21++ ◆(2)由21aT s s s n n =-=∆- 求加速度a;逐差法求加速度:高一物理下知识点总结1。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 定义: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能忽略,物体可以看成质点。
1.2 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定做为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 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1.3 位置、位移和路程- 位置: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
- 路程: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标量。
1.4 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平均速度: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1.5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表达式:a = Δv/Δt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分类: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2.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F = 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3 摩擦力-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4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表达式:F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第三章:能量与动量3.1 功和能量- 功: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
- 能量: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
3.2 动能和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3 动量和冲量- 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
- 冲量: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1. 质点(A ) ( 1 )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2、 参考系3、 路程和位移(A )4、 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5、 匀速直线运动(A )6、 加速度(A )7、 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 1、实验步骤:(1) 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 ,并接好电路(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3)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5) 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6) 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1) AB BC 2TBC CD 2T(2) aCD BC(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 =v o +at (减速: v t =v o -at )(2) - v tV 。
.v J。
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 o t+at 2/2 (减速:s=v o t-at 2/2 )2 2 2 2 (4) 位移推论公式:S t(减速:St)2a2a(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山=aT 2(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9、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x — t 图象和v-t 图象(A )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 t =gt .H=gt 2/2, v t 2=2gh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A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11、力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2、重力(A)13、弹力(A)14、摩擦力(A(1 )滑动摩擦力:f二卩F N说明:a、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无关.(2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0<f静<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15、力的合成与分解(B)1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19、力学单位制(A)1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 •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
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m),质量为千克(kg),时间为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
17、牛顿运动三定律(A和B)「1 •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牛顿第一定律<2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I产生加速度的原因「1.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牛顿第二定律』2•表达式:F合=ma3. 力的瞬时作用效果:一有力的作用,立即产生加速度4. 力的单位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牛顿运动定律•’•的加速度的力就是1N' 「1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彳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上,性质相同1_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r1 .已知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运动定律2 •已知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应用3 •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关系的桥梁物理 1 知识点小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G廿R参考系1. 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 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 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 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 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 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vv它通过的距离3. 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 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 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 t 2 t12. 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 , h。
3. 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 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 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 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一一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单位是m/s。
sv -t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 t 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V t v oa t2. a不由△ 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牛顿第二定律)。
3•变化量=末态量值一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1. 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2•物理中,斜率k丰tan a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3. 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2. 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二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
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T 提出假设T 运用逻辑得出结论 T 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 T 对假说进行修正 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 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 g )。
g=9.8m/s22. 重力加速度g 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 vt2= 2gs 竖直上抛运动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 a=-g ,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 ,注意矢量性)1.速度公式:v t v 0 gt1 2位移公式:h v 0t - gtv 0—,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g2也 2g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 2 1.基本公式:s v o t at 222. 平均速度:v t v 0 at3.推匚论:(1) 1v v t平均速度2(2)s 2 s 1s 3 s 2 s 4 s 3s aT 2(T 表示间隔时间)(3) 初速度为 0的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S 之比:S 1 : S 2 : S 3:S n 1:3:5: : (2 n 1)(4) 初速度为 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 t 之比:t 1 : t 2 :t 3 : t n 1:2 1 : .3 2: n n 1s m s n、 、(5)a 2 (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 T 逐差法)m n T2(6) V t V o 2as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3.上升的最大高度:第四节汽车行驶安全1. 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2•安全距离耳停车距离3. 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4. 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认识形变1. 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 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3. 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2 )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