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论文: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合集下载

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一、文、行、忠、信: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教学内容,都与道德教育有密切联系。

这一切可以通过孔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和文献典籍中得到印证。

《论语》记载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73其中“文”指文献典籍,“行”指行为规范,“忠”和“信”指道德修养。

可见,其主要的教育内容是道德。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419这里提到了孔子的四类教学内容,其中提到的“六艺”即:“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3]731南宋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驭(御)、书、数之文。

及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及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4]1朱熹明确地将“礼、乐、射、御、书、数”归入小学的教学内容,即初级六艺。

从小学进入大学,要学高级“六艺”又称“六经”。

《庄子》中已有六经之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5]220《庄子·天下》还概述了“六经”的内容:“《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5]487孔子四教中的文,即其整理过的古代文献典籍———六经。

孔子正是通过这些文献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仁德的,或者说,六经是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服务的。

孔子所关注的,正是六经的伦理道德价值。

六经中的《诗》即《诗经》,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文学性,且亦具有非常强的性情陶冶作用。

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诗教。

他曾两次督促儿子伯鱼学诗:“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1]178“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185他对儿子的这番教导,足以表明其对《诗》的重视。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二《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2024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范文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针对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从其教育观念、核心内容到实际运用,全面展示孔子的道德教育体系及其现代价值。

二、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不分贵贱、贫富、智愚,人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此外,孔子还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是道德的核心。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这种仁爱思想不仅体现在家庭、社会,还扩展到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

2. 忠诚守信:孔子认为忠诚守信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他强调人们应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诈、不背叛。

这种品质对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全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礼制规范:孔子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一系列礼制规范,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等,以引导人们遵循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4. 智慧与勇气:孔子认为智慧和勇气是人的重要品质。

他强调人们应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勇于面对困难、挑战的勇气。

这种品质对于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孔子的道德教育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教育:孔子倡导的仁爱思想、忠诚守信等品质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应将这些品质传递给子女,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融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如德育课程、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以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即将品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本文就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中,“德”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注重德育教育,尊重严格的道德规范,才能产生道德良心和情操,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人们的品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修身养性、学习做人的道理,来塑造学生的品格,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采用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法。

他主张要先以身作则,自己做到认真、谨慎、诚实、宽容、正直等各方面的品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后人。

同时,他也提倡教育要因人而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孔子还认为,诗、礼、乐、易这些文化传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些传统可以用来激发人们良好的情感,增强自我控制和理智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自己的德行高尚,自然就有能力去教育、引导别人了。

在现代社会,德育教育依旧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提供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权威。

这一点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他致力于培养一个充满仁爱之心、客观刚毅、自我提升,以及具备领导才能的人物。

这种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替代的记忆。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德育为本。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现代教育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儒家德治思想逻辑论文

儒家德治思想逻辑论文

儒家德治思想逻辑论文那么,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呢?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讨论,本文在此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缺陷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某种问题的需要。

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完毕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开展的动因和根底。

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

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荀子·君道》)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

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答复是:实行德治!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行、忠、信: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教学内容,都与道德教育有密切联系。

这一切可以通过孔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和文献典籍中得到印证。

《论语》记载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73其中“文”指文献典籍,“行”指行为规范,“忠”和“信”指道德修养。

可见,其主要的教育内容是道德。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419这里提到了孔子的四类教学内容,其中提到的“六艺”即:“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3]731南宋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驭(御)、书、数之文。

及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及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4]1朱熹明确地将“礼、乐、射、御、书、数”归入小学的教学内容,即初级六艺。

从小学进入大学,要学高级“六艺”又称“六经”。

《庄子》中已有六经之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5]220《庄子·天下》还概述了“六经”的内容:“《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5]487孔子四教中的文,即其整理过的古代文献典籍———六经。

孔子正是通过这些文献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仁德的,或者说,六经是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服务的。

孔子所关注的,正是六经的伦理道德价值。

六经中的《诗》即《诗经》,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文学性,且亦具有非常强的性情陶冶作用。

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诗教。

他曾两次督促儿子伯鱼学诗:“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1]178“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185他对儿子的这番教导,足以表明其对《诗》的重视。

孔子还对学《诗》的意义作过如下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85“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意义的全面概括。

“兴”,古注解为“引譬连类”,即打比方,进行联想。

朱熹注为“感发志意”,即获得启发和感染,借诗以言志抒情。

这是讲诗的感染和陶冶作用。

“观”,古注解为“观风俗之盛衰”。

朱注为“考见得失”。

这是讲诗的认识作用。

“群”,古注解为“群居想切磋”。

朱注为“和而不流”。

就是说,诗可以教人互相砥砺,增强群体意识。

这是讲诗具有合群作用、团结作用。

“怨”,古注解为“怨刺上政”。

朱注为“怨而不怒”,就是说,诗可以批评讽喻时政,或陈述怀抱、发泄苦闷怨恨等情绪。

但这种讽喻或发泄要有一定限度,它不是攻击性的,而是建设性的,是为了促其改善、改良,而不是打倒。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朱注说:“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

”就是说,举出事父、事君这两项最重要的人伦之道,借以说明,诗具有明人伦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这是讲诗的伦理道德作用和政治作用。

六经中的《书》、《礼》、《乐》、《易》、《春秋》更是如此。

《书》是孔子开设的古代历史文献课。

《书》又称《尚书》,是孔子将上古时代的历史典籍编辑整理而成的。

孔子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他在谈话时可以随口举《书》的文句来表达自己的伦理思想。

一次,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他回答道:“《书》上不是说嘛:‘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1]20-21意思是说,把孝悌的道理施行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收稿日期:2010-07-27作者简介:聂民玉(1969-),男,河北唐县人,保定学院政法管理系副教授,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聂民玉1,段红智2(1.河北大学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2.保定学院图书馆,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文、行、忠、信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其逻辑进程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圣外王”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孔子;德育;人性论;方法论;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10)06-0030-052010年11月保定学院学报Nov.,2010第23卷第6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 Vol.23No.6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礼》有三部:《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1]178。

“礼”是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准则,其内容就是人伦道德。

《乐》今亡。

孔子既以乐教学生,肯定会讲有关乐的理论。

乐是导和的,使人心情平和。

“孔子晚而喜《易》”,用功甚勤,“读《易》,韦编三绝”[2]419。

和《春秋》一样,《易》也是孔门的一种高级课程,孔子通过阐述《易》的思想来进行道德教育。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141“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易经》恒卦的爻辞。

孔子的解释是,对于没有恒心的人来说,不用占卜就可知他们必遭羞辱的结局。

显而易见,这里所倡导的无非是一种德性修养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是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

孔子在编写春秋时,遣词造句都灌注了自己的思想,寓褒贬于其中。

正如孟子所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6]155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大致包括了今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部分内容,而尤其突出了德育。

二、“性相近,习相远”: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孔子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基本命题:“性相近,习相远也”[1]181。

这一命题,回答了人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人性论基础。

“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内涵着三层意思。

一是人们的“性”本来是相近的,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本来是相差无几的。

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突破了西周以来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传统观念,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

由于习染的不同,才相距悬远了。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三是德性的形成过程要以人人皆有相近的自然天性为基础,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孔子第一次提出了性习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性”是“人性”的简称,是和“习”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性”在这里还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不像孟子大讲的“人性善”,而是指人的资质,即人天生的资质或先天的禀赋———先天素质。

就资质而言,人们之间大体是相近的。

人和人生来资质当然也有差异,或聪明一点,或愚笨一点,但基本相近。

孔子的“性相近”说,虽未明指人有共同的善性,但从他对仁、孝等道德的普遍性的论述来看,他其实也认为人的本性在道德上相近。

例如,他说人和犬马对父母能均有所“养”,在此点上不能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区别在于人对父母不但能养而且有“敬”之德,犬马等动物则无。

这就把善德视为人与动物相异的本性。

“习”字颇值讨论。

所谓“习”指后天的习染,包括环境、教育、学习和经历等,即一个人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所以人人都能够受教育,都是可以在受教育中向上发展的,但由于“习”的不同,结果相距悬殊。

如果每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充分重视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所以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67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孔子的忧虑。

可见,孔子认为道德品质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得以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道德教育,人的道德品质就会被扼杀,人的善的本性就不能得到复归。

可见,孔子强调道德教育是以其人性论思想为理论根据的,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性可以通过教化获得提升和改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一贯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对于性习关系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这句话却导致了以后儒家在性习之争上分化出“复性”说和“成性”说。

孟子是“复性”说的滥觞,即以天性为德性,德性的形成就是天性的复归。

他抓住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前半句,提出性善论。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强调“存心养性”,强调道德自觉。

就孟子看来,人但凭借其与生俱来之性善,就是自然地天生伟大,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

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

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6]267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

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6]276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

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荀子则抓住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后半句,提出性恶论。

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并没有善,因而只有通过后天的习行,才能“积善成德”形成德性。

所以荀子特别强调克己修身,后天教化,思虑清明,情发中节,志怀高尚,危微精一,强调礼法规范。

当然荀子所谓的“性恶”,主要指的是“情”恶,而不是性恶,其言语行文中,只不过是以“性”代“情”而已。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的转化。

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因此,经过“化性起伪”,最终也可以成为“圣人”,即“涂之人可以为禹”[7]500。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也强调了教聂民玉,段红智: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7]117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荀子开创了儒家“成性”说的先河。

“人皆可以为尧舜”与“涂之人可以为禹”。

这两句话的前提尽管不同,结论却是一致的,即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人不论通过“复性”还是“成性”,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不断完善,最终达到善人、圣人的境界,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是一个友善和睦的社会,国家就会和谐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