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考题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散文典型题例整理

散文典型题例整理

散文典型题例整理结构思路分析类一、整体行文思路的分析《比邻而居》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臵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案:(1)线索:气味。

( 2)作用:以 ?气味 ?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 ?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一、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一 ) 、开头句段的作用《听雨》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 ?雨,大概是古典的 ??请谈谈你的理解。

( 4 分答案: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从文章主题上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何容何许人也》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4 分)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浣花草堂》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4 分)答案 : (1)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2)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 3)引出浣花草堂。

《吃喝之外》1、?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回忆。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4 分)答案:点明题旨,文章写的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 2 分),总领全文,全文内容是写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 1 分),引出下文 ?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1 分)。

《迟行》2、文章开头描写了盛开的木棉花,有什么作用?答案:(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木棉花的盛放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引出下文,为下文思考迟行的意义作铺垫。

《农具之锈》1、简要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 6 分)?除了偶尔透过窗棂或双扇木门缝隙钻进来的阳光和阳光中的浮尘拜访它们之外,再没有眼光一遍遍洗刷出这些农具耀眼的光芒,再没有坚厚糙砺的手掌打磨出它们光滑映人的包浆,再没有呼吸沿着曾经年轻的肩胛骨或臂膀传递给这些铁并使它们也有了体温,也再没有宛若诗经中记载歌唱的那些人类与自然通过农具而交流出的空灵之音。

一篇散文弄懂散文题型(1)

一篇散文弄懂散文题型(1)

一篇散文弄懂散文题型水银花开的夜晚迟子建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

寒风虽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

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

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

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①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

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

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

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

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

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

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除非是在镇卫生所。

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

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

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

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

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

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

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

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

叙事类散文复习技巧①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③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⑤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现代文阅读考察中,先考察对文章整体阅读的宏观把握和感受,在考察细微之处的字词句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最后考察级和自身实际的延伸阐发。

其中既有对阅读方法的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展示和量化。

1.抓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理清脉络。

2.掌握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叙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

作用:埋下伏笔,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直呆板。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衬托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或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

3.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记叙是叙事类散文基本的写作方法。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直接,拉近距离,面对面。

第三人称:灵活自由,叙述空间大。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与人、事、物上,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抒情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

4.关注剪裁的详略记事、写人、绘景详写的必定是为突出主题和人物思想性格来服务的。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2大题型答题模板 讲解与典例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2大题型答题模板 讲解与典例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2大题型答题模板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试说明》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中间2.材料组织材料组织的方式: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常见设问方式4、行文思路分析解题方略(1)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5)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6)——组织答案,运用模式。

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例一]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苍茫云海中秋月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

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假设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

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

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

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芒。

历年高考散文题型与答案分析

历年高考散文题型与答案分析

历年高考散文题型与答案分析(一)2007年《灯火的温情》19.【试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作用题(内容+手法+结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内容效果)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结构作用)20.【试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意蕴题——词语含义】【答案】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借代义)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比喻义) 21.【试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意蕴题——句子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门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词义—句意—观点态度)22.【试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启示探究—意蕴题变形】【答案】这(与文意相反)都不是积极的做法。

(论述观点)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全文意蕴—论述根据)(二)2008年《歌德之勺》19、【试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意蕴+结构作用】【答案】(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指代词义)(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选择题答题技巧例析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选择题答题技巧例析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选择题答题技巧例析一、对“真题”来个魔鬼式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B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学科&网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附原文】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例析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例析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例析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命题方向: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例子1】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下表:(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二、修辞方法类命题方向: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例子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子2】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考题案例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而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上一篇课文,小编给大家介绍了关于散文的知识,那么一般散文会考一些什么内容呢?今天语文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散文考题案例分析。

一起来看看吧!
散文考题案例分析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

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

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

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

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

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

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

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

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

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

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

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

作者
最着力强调的是:(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

(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

”有的像。

有的像。

答题解析: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此题的答案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弄清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

因为第(6)(7)自然段是交代石壁榕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土壤贫脊,地势险恶的环境中,石壁榕竟然能顽强的生长,并长成“两层楼那样高”的大树,由此可见石壁榕那顽强的生命力。

因此,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重要意义。

此题的答案是: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

(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
第3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散”,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聚”,即形散而神“聚”,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聚”的一种手段。

本文,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此题的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第4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中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的寓意的理解。

好的散文总是以“物”为载体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

学生要透过语言的表面含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

本文表面上是对石壁榕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而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即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此题的答案是: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第5题是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

怎样才能较快并准确地为文章加上标题呢,这就必须要吃透全文,认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而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因此本文的标题可以从开头的句子“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还有结尾的句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进行归纳,为了醒目和形象,可以加上这样一个标题:“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第6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

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散文考题案例分析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