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产生来源

合集下载

1.3:五行学说

1.3:五行学说

(木克土)
木气偏亢 乘

土弱 (土生金)

金 (土弱不生金)
(金克木)
相侮与相乘的异同:
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 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或“不及” 引起
异: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 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 相乘与相侮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
附录:《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木青角酸生风东春
火赤徵苦长暑南夏
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五行归类表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液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泪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汗
土脾胃口肉思歌涎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涕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唾
〈陰陽應象大論五〉:
45
二、解释病理传变
1、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子 脏。
木(肝)
(肾)水

金土
例:肾病及肝,母病及子
肝肾精血不足
母病及子,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
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 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 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 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 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自然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五
五六五五七五五
味 色 音 化 气 方 季行脏 腑 官 体 情 声 华
酸青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爪









小 肠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之欧阳歌谷创编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之欧阳歌谷创编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欧阳歌谷(2021.02.01)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 土→ 金→ 水肝→ 心→ 脾→ 肺→ 肾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第一章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一章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相克关系的传变 病

及 子

及 母




侮肺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确定 病位
面青 喜食酸 肝病 面赤 口苦 脉洪 心病 脾虚病人 面见青色 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 面见黑色 肾水凌心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抑木扶土 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4、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
5、指导针灸治疗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五行学说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

行反向克制。



次序:木→金→火→水→
土→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五行学说
2、五行相侮 形成条件: 所不胜一方太弱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二)五行相乘与相侮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相侮
第二节五行学说
木克 土
10g
10g
(二)五行相乘与相侮
练习题
1、四时季节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2、五行指导诊断,面见赤色,脉洪( )
A.肝 B.心 C.脾

五行 五脏 五味 五色 五官 五情 五季 五液的关系

五行 五脏 五味 五色 五官 五情 五季 五液的关系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的开题报告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的开题报告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的开题报告1.背景介绍: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被广泛用于医学、天文学、农业等各个领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在其中五行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阐释。

本文将探讨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及其与古代医学合流的过程。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中国哲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转化、抑制、生克,形成了一种生命之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被用于古代医学中,将人体、疾病与自然界的五行联系在一起,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和治疗方法。

3.《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五行学说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例如,在五脏之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疾病的分类治疗中,也将疾病与五行联系在一起。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五行学说的生克、相依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将其与脏腑功能相联系,为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行学说与古代医学的合流:五行学说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古代医学的基础性理论之一。

古代医学家将五行学说与自己的医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很多有关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论: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与《黄帝内经》的合流促进了古代医学的发展。

五行学说对古代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五行学说与古代医学的关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五行说起源

五行说起源

五行说起源资料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作者:乾坤客时间:2012-10-09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甘誓》据说是夏朝遗文,文中的“五行”具体所指,没有说明,但“五行”和“三正”并用,可以推想它和上古历法及上古先民的尊天观念相联系。

“五行”次见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手甘。

”《洪范》一文,据记载作于西周初年,乃周灭商后二年,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陈述的“天地之大法”的记录。

箕子说,天赐给禹《洪范》九畴,也就是九种“天地之大法”,“五行”是九畴中的第一大法。

这说明五行观念早在大禹时就有了。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

”以此推论,五行观念的产生更上溯到了黄帝时期,并且说明五行的产生和星历气象有关。

五行说现代很多学者都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当作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或元素。

是不是这样,我们从五行范畴的形成来探讨,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

五行的起源,有“五数说”、“五方说”、“五祀说”、“五星说”和“五工说”等等,事实上,五行应该源于河图。

河图是天文图,河图源于太极图,太极图是说明阴阳之气的,阴阳之气的五分法具体化就是五气,五气易象化就是五行,五行实起源于五气,而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令节气本来是日月地三体运行所成,然而,却可以用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东南中西北的出没情况作标志。

我在《太极河图洛书》一节已介绍过,太极图源于天文历法的测绘,河图洛书是用奇偶数按阳奇阴偶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阴阴消长情况所作的天文解说图。

河图数分布在太极图上,形成四象特征点和中宫特征点五个特征点。

对于太阳年周视运动太极图而言,河图数1、6为冬至,2、7为夏至,3、8为春分,4、9为秋分,分别代表冬、夏、春、秋四象。

汉代洪范五行学

汉代洪范五行学

汉代洪范五行学
【原创版】
目录
1.洪范五行学的起源与发展
2.洪范五行学的基本理论
3.洪范五行学在汉代的影响与应用
正文
一、洪范五行学的起源与发展
洪范五行学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万物的运动与变化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的相生相克关系所决定的。

在汉代,洪范五行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洪范五行学的基本理论
1.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五行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2.五行与四季:洪范五行学将五行与四季相互对应,认为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长夏属土。

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五行在四季中的作用。

3.五行与人体:洪范五行学还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联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这种联系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人体健康的内在规律,以及五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三、洪范五行学在汉代的影响与应用
在汉代,洪范五行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影响深远。

在医学领域,五行学说被运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在哲学领域,五
行学说为道家、儒家等思想流派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我国古代哲学体系。

此外,五行学说还被应用于天文、地理、历史等领域,推动了这些领域的繁荣发展。

总之,洪范五行学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的产生来源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

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

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

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

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

后指剥下的兽皮。

如马革裹尸、皮革等。

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

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
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

”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

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

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

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

另外,汉
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

是为人用”。

《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

”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

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如相生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通常解释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物生长时都需要水,所以说水生木。

相克关系:植物种子最初埋在地下,当它发芽生长时就会破土而出,或一般的农耕工具均为木质,可以松土,意味着木战胜了土;用金属可以制成锋利的工具,用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金属矿石虽十分坚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温加热,便会熔为液态,这便是火克金;水能灭火,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挡住水流,就是土克水。

五行物质说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唯物论的普及化,这种学说的影响愈加深入而广泛。

但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受到空前的质疑,一则由于五行并非构成自然社会的五种必需物质,如金,属于可有可无之物;二则,以五种物质解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亦存在一定的牵强之处,如木生火,需燃木
或钻木后才能生火;金生水,解释为遇高温加热则金属变为液态;这种需要外力的加入才存在的五行关系,不符合自然规律,且五行相生的“水”,又存在此“水”非彼“水”的问题,属于概念的偷换。

因此,关于五行的起源与涵义,又有以下几种观点。

2.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行”在甲骨文中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

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

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

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

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张其成教授认为即东、南、西、北,逐渐地四方变成五方,因为四方观中已经蕴涵了五方观,要确定四方,必须首先确定中央,《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古帝武汤,正域彼四方”,即从中央看四方。

因此,说四方,就已经意味着五方。

与此相关的,五时最早也只有四时,即春、夏、秋、冬,只是为了与五方
“门当户对”,故在四时之外画蛇添足地生造了一个“长夏”,用来和“中央”之位匹配。

因此,有人认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五方的崇拜。

3.源自天之五星
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

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

“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

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

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4.源自手指的计数
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

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
作,此手指之象形也。

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

”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5.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

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

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

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
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

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

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从这一角度来说,五行中的木,表达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气候特征,土是长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气候特征。

五行的相生,是四时五季气候的自然转换,如春温变生夏热,夏热生长夏湿,长夏之湿生秋凉,秋凉变生冬寒,冬寒变生春温。

而五行的相克,则是异常的气候相互制约:木克土,是风气对长夏之湿的制约;土克水,是湿对冬寒的制约;水克火,是寒冷对夏热的制约;火克金,是热气对秋凉的制约;金克木,则是燥气对风气的制约。

五时气候通过相生,完成气候的自然转化,通过相克,完成气候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