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题库】2021年上海大学文学院816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名词解释+填空题+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按照考研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重点试题及高频试题并给出了详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名词解释

1.花部与雅部

【答案】花雅之分,本为古代对艺术的鉴赏与品评,后成为戏曲雅俗的代称,出现于明清两代。花部带有低俗、杂乱的贬义,因此又有“乱弹”之称,野调俗腔的地方戏如秦腔等即属花部;雅部,即所谓高雅、正统之戏剧,昆曲自然就属于雅乐正声。清朝乾隆年间以来戏剧舞台上属于雅部的昆剧与花部所属的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和弋阳腔等各声腔剧种的三次竞争,就是著名的“花、雅之争”,后花部获胜,蓬勃发展,各种地方戏成为剧坛的主体,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花部演出的剧本多已失传,仅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行的《缀白裘》等书里还保存了《清风亭》、《游泥河》、《两山狼》等若干单折。

2.正始体

【答案】“正始”是曹魏年号,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以阮籍诗歌为代表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号为“正始体”。

3.胡适“文学改良八事”

【答案】是指胡适在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中的针对旧文学而发的八件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并以此向封建文学主要是文言文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大力提倡白话文写作,从而揭开了新文学革命的序幕。

4.“三言”“二拍”

【答案】“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5.北曲

【答案】是宋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的民间曲调,并且吸收了金元音乐,盛行于元代,用韵依《中原音韵》。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上遒劲,朴实,大多用弦乐器伴奏,因而有“弦索调”之称。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

6.弹词

【答案】也叫“南词”,是明、清两代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曲艺)。弹词的文字包括说白和唱词两部分,语言上则有“国音”(普通话)和“土音”(方言)之分,演出至为简单,文本也宜于作为一种消遣性的读物,成为地位较高妇女生活中的喜好。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也因此参与了弹词的创作,既自娱娱人、消磨光阴也抒发了她们的人生感想。一些著名的作品如《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榴花梦》等均出于女性作家之手。弹词的篇幅往往很长《榴花梦》竟达三百六十卷、约五百万字。内容通行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大多很浅近。在某种意义上,弹词可以说是一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戏曲家梁辰鱼有《江东二十一史弹词》。长篇弹词中最受人们称赏的是乾隆时期产生的陈端生的《再生缘》。胡士莹编《弹词宝卷书目》收弹词书目四百多种最为全备。

7.易堂九子

【答案】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朝灭亡后削发隐居于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蚊、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道光年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

8.郊寒岛瘦

【答案】是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因二人诗歌都清峭瘦硬,好做苦语,故有此称。苏轼便曾经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9.贞观诗风

【答案】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对南、北文学的不同有着清醒认识,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10.叶燮

【答案】中国清代诗论家,字星期,号已畦,嘉兴(今属浙江)人。晚年定居江苏吴江横山,世称横山先生。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诗文集《已畦集》和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原诗》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4卷。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诗的发展,下卷论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叶燮主张文学的进化,提出能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

事、情”;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他重质轻文,强调“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其诗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延展方面颇多可取见解,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

11.竹枝词

【答案】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本来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曲。崔令钦《教坊记?曲名》中已载有“竹枝子”,且在唐玄宗时已采入教坊。中唐前期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11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人民习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当时的白居易也有《竹枝》,其后竹枝词作者颇多,大都用它来写人情风土,有民歌色彩。

12.笙诗

【答案】《诗经》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留存305篇。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雅诗105篇,颂诗40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六“笙诗”,特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诗。称“笙诗”,始于北宋的刘敞,又经郑樵、朱熹等名家沿用,则成为流行的名目。六“笙诗”是《诗经》的篇目,本应有文辞。六“笙诗”之功用和影响,主要不在于文辞,而是其曲调和演奏。作为笙演奏的范本,六“笙诗”在笙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朱陈村词》

【答案】清代词人阳羡派陈维菘和浙西派朱尊彝合刻一稿,名为《朱陈村词》。陈工诗及骈散文,尤长于词,词作极富。他效法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以壮语著称,于稼轩为近。朱词字琢句练,精工隽永,艺术上的成就较显著。此书词作工于纤巧雕琢,善用古典,在清代影响很大。

14.文界革命

【答案】面对科举中使用的八股文和颇具文学色彩的桐城派的古文,在“欧西文思”的启发下,梁启超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戊戌维新派的教义与哲学观、中西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是梁氏倡导文体革命的原因。他不仅对传统的陈腐僵死的古文体进行猛烈抨击而且大力提倡一种词笔锐达、条理备细、平易顺畅的新文体。与此同时梁氏还发表了大量的新型散文。梁氏新体散文加速了封建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进程。通过实践“新文体”与现代报章相结合,注重“言文一致”的语言学命题。从而造就了一种适合于启蒙功用、具有开放精神和文体弹性的浅近、变异的文言书写方式。在近代以来汉语书面体系转换的进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5.夺胎换骨

【答案】黄庭坚的诗论,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