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

合集下载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托尔斯泰与老子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

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

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

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

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

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

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

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

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应当略略靠前一点。

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

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

中国女性文化(

中国女性文化(

第四讲中国女性文化(Ⅰ)(一)对女人普遍看法不好对女人看法不好,似乎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中国的孔家老二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头,率先表了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

总之,男人自己觉得还挺委屈,对待女人,似乎咋也不是。

莎士比亚还算有点绅士风度,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

莎士比亚可能是同情女人,可是这话总给女人一个心理暗示,让她们错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弱者,不太妙。

托尔斯泰是个老滑头,说得更幽默一点儿,当然也有点北京式的损味,他说,如果让他发表对女人的真实看法,除非他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说完后又立即跳进棺材,把盖子盖上。

这老家伙,现实生活中是否惧内咱不得而知,但损女人的手腕比较高,有点象国家收容站的同志对待三无或非三无人员,打死你,你表皮则无伤。

至于尼采,神经有点问题,对待女人,便有点浑不拎,直通通地说:你去女人哪里吗?别忘了带你的鞭子!分析尼采这老兄话语背后的意思,估计是这么两种:其一,尼采取高高在上之姿态,犹如孔家老二一样,看不起女人;其二,尼采是个小可怜儿,在女人面前,是个容易受伤的男人,就由爱生恨,变成怨男一个了,其心理,跟中国传统女人骂自己的爱人为"冤家",乡下村妇骂自己老头为"你这个挨千万的"一个意思。

其实,学者们说了这么多,都不如咱中国百姓的民间俗语说得妙:女人是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是什么特性,大家都知道,只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猫咪,顺从听话,但有爪子,也会抓人!一种是老虎,女老虎,就不是抓人那么简单了,而是直接吃人了。

前几年流行的那首歌曲,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歌词我忘了,但那也是直接把女人比作老虎的。

还有人曾经这样天真的假设过:如果全球的执政者都改为女人的话,那么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

没想到当即有人反对:如果全球的执政者都改作女人的话,那么天天会发生世界大战,地球可能早玩儿完了。

如果说对女人看法普遍不好乃是历史与现实生活验证了女人天性多事的话,那么中国哲学的早熟导致我们恰是反着来,事先就知道女人是麻烦,所以,老早就开始压抑女性,把女性的危险与麻烦降至最低!(二)女性的黄金时代历史上女性的黄金时代,大概只能推到母系社会了。

《艺术概论笔记4:艺术本质与门类论》

《艺术概论笔记4:艺术本质与门类论》

艺术本质与各门类艺术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上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其中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2.“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情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黑格尔也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的本质,而且是文的内容,而“文”仅仅是“道”的工具。

3.“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中国,自古便有“情志合一说”、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4.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有关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独立价值和意义。

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虽然贝尔的理论存在其循环论证否定再现等毛病,但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宗教思想

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宗教思想

2000年第4期山 东 大 学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0No.4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周振美(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

其宗旨为博爱精神,内容是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和禁欲。

托尔斯泰相信并欣赏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

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儒教思想一拍即合并在其中得到了充实、完善和印证。

托尔斯泰主义是“福音书”和东方,特别是中国宗教哲学的综合体。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儒教;道教;佛教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0)-04-0020-05Tolstoyism and the Chinese R eligious ThoughtZhou Zhenmei(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Abstract:Tolstoyism is the name given to Tolstoyan religious thought and outlook.The gist ofToltoyism is the spirit of universal love,manifested in self-perfection of morality,not using forceagainst evil things,and asceticism.Tolstoy believed in and appreciated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Taoism.Tolstoyism fits in reality with the Chinese religious thoughts,in which it was enriched,perfected and tested.Tolstoyism is the synthesis of the G ospel and Orient especially Chinese philos2ophy.K ey w ords:Tolstoysim;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艺术家。

了解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化交融的艺术

了解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化交融的艺术

了解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化交融的艺术古往今来,文学一直是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的珍贵记录和丰富表达的载体。

各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不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织,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体味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真实而多样的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部了解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探索文化交融的艺术。

充满东方智慧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以一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复杂人生和情感世界。

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命运的思索以及对家族、爱情、友情和社会阶级的深入探讨。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的描绘,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纷繁的情感世界。

他们背负着世俗与真诚、面具与本性的矛盾,让我们深思人类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红楼梦》还以其细腻的语言和艺术性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曹雪芹以大量的诗词、对白和叙述,将豪华的宴会、婚嫁的繁琐、家族的宏大画卷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文字如同绘画一般,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贵族家族中,深切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将文学语言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独有审美。

因此,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婚姻制度和家族结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东方智慧的独特魅力。

西方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为背景,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视角,讲述了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冒险和社会文化观念的碰撞。

奥斯汀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刻画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傲慢、偏见、热情和脆弱。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托尔斯泰与老子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

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个转化的道路,也正所以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水准。

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水准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

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

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

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

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

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

翻译过来是能够的,但是缺乏完整性……”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理应略略靠前一点。

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

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

215499211_托尔斯泰: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

215499211_托尔斯泰: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19世纪的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非常热爱中国文化。

曾经有人问他:“你认为世界上有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影响最深?”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孔子和孟子影响很大,老子的影响巨大。

”对中国的文化经典,托尔斯泰不仅下功夫作研读,并且动手翻译,摘选和汇编成各种文集,同时还写评论,乃至汲取精华,用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

早在1877年,托尔斯泰就开始阅读和研究老子的著作,写过大量的译注。

1893年9月至10月,他同波波夫一起根据德文译本翻译老子的《道德经》,1895年校订了在俄国研究神学的日本人小西氏翻译的《道德经》,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托翁翻译:可以叫得出名的神,不是永恒的神;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还没有名的东西,是天和地的本源;有了名的东西,是世界万物之母。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托翁翻译:人像地,地像天,天像神,神像他自己本人。

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托翁翻译:只有没有欲望的人,才能看清神的本质;为欲望所驱使的人,不能完全看清神。

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老子的“道”就是“神”,所以他把“道”译为“神”。

后来,托尔斯泰又出版了自己选编的《中国贤人老子言论集》,并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作为前言。

从1884年起,托尔斯泰又开始钻研孔子和孟子的哲学思想,写下了《论孔子的著作》《论〈大学〉》等文章。

他在日记中写道:“钻研孔子,其他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逝世前不久,托尔斯泰还对布朗热编辑的《孔子生平及其学说》一书作了仔细校订,并为该书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圣贤学说概略》的序言。

当时的中国外交官张庆桐(字凤辉,上海人)赴俄国留学期间,将梁启超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书译为俄文,出版后于1905年12月1日寄给托尔斯泰一册,并附一信,希望能获得指正。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收到中国人的来信,他非常高兴。

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

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

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内容提要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屡遭诟病,而如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动身,就可以洞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理。

他以为,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表现,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推动情感”才是艺术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中国古典文化音乐心灵融合虽然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成绩举世公认,可是他对艺术的概念却屡遭诸多学者诟病——托尔斯泰把艺术概念为:“一个人成心识地利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转达给他人,而他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

”①苏联文艺学家奥夫相尼科夫指出:“托尔斯泰的概念也有明显的不足的地方,在他的概念里,艺术被限制在了人们的情感领域。

”不过奥夫相尼科夫又替托尔斯泰辩护说:“若是以为这位‘思想的艺术家’会把艺术的作用归结为仅仅转达情感,那就太天真了”。

②普列汉诺夫则直截了本地指出托尔斯泰对艺术的概念“不对”,说是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思想③。

刘宁等著的《俄苏文学批评史》也指出,托尔斯泰“在必然程度上把艺术中的情和理割裂和对立起来,以为艺术只表现人们的情感,而不表现他们的思想”④。

我以为,这些非议都忽略了在托尔斯泰那里,情感和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而把情感和思想分离开来;它们更没有注意到,在托尔斯泰看来,思想和情感不仅是一体的,而且他把情感视为比思想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东西。

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这里才正是发挥艺术独特功能的地方。

实际上,若是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动身,咱们就可以更深地理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义而不会一味指责了。

一、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表现中国人以为:情,正是人的心理、思想品性的最本真、最深切的表现。

喜怒哀乐,情也;而其未发之时,谓当中,也就是性。

《中庸》说它是“天下之大本也”。

正如朱熹说的,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是“道之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屡遭诟病,而如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出发,就能洞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谛。

他认为,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推动情感”才是艺术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中国古典文化音乐心灵融合尽管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但是他对艺术的定义却屡遭诸多学者诟病——托尔斯泰把艺术定义为:“一个人有意识地利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①苏联文艺学家奥夫相尼科夫指出:“托尔斯泰的定义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他的定义里,艺术被限制在了人们的感情领域。

”不过奥夫相尼科夫又替托尔斯泰辩护说:“如果以为这位‘思想的艺术家’会把艺术的作用归结为仅仅传达感情,那就太天真了”。

②普列汉诺夫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托尔斯泰对艺术的定义“不对”,说是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思想③。

刘宁等著的《俄苏文学批评史》也指出,托尔斯泰“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中的情和理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艺术只表现人们的感情,而不表现他们的思想”④。

我以为,这些非议都忽略了在托尔斯泰那里,感情和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而把感情和思想分离开来;它们更没有注意到,在托尔斯泰看来,思想和情感不仅是一体的,而且他把情感视为比思想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东西。

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这里才正是发挥艺术独特功能的地方。

实际上,如果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出发,我们就能更深地理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义而不会一味指责了。

一、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中国人认为:情,正是人的心理、思想品性的最本真、最深切的表现。

喜怒哀乐,情也;而其未发之时,谓之中,也就是性。

《中庸》说它是“天下之大本也”。

正如朱熹说的,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是“道之体也”。

因此,情和性是表和里的一致关系。

中国人一直将性情相并:“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

”⑤或谓“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时是波,静时是性,动时是情”⑥。

正由于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情感与人性、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情感活动不仅是理性活动的基础,而且在生命运动中有着强大的作用,因此把陶情和冶性、修身紧紧联系在一起。

通过陶冶情感,使之发而中节,从而循性达命,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正是中国人追求的与天地万物和谐一体的人生终极境界。

托尔斯泰之注重情感,不仅出于他对一生创作实践的体悟,也和他自19世纪80年代始,愈来愈积极地接触和认同中国古典文化有密切关系。

在当年一系列理论著述如《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艺术论》、《谈艺术》中,他都把情感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人的心性的最真实而深刻的表现。

既然托尔斯泰把对生命意义的求索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也就必然地把情感——这一生命的最真切的表现,作为关注的对象。

他从事艺术,也正是认为只有艺术才是推动人的情感活动的至高手段。

托尔斯泰对西方的思辨理性一贯有怀疑。

1867年6月28日,他给俄国著名诗人费特的一封信中,他就赞赏费特把智慧分为“心的智慧”和“脑的智慧”,而他当然地站在“心的智慧”的立场上⑦。

对于心与脑,情和智,情感活动和理性思维,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分析的:“无法强迫脑去辨明心不想接受的东西”,“人想往的是他的心所希望的东西。

只有在他的心希望得到真理的时候,他才去思索真理”⑧;“我愈发坚信,在生活中,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一切都基于情感的遭际和波动。

而推论和思索不仅不能左右情感和事情,而且还要去模仿情感。

甚至客观条件也不能左右情感,而是情感在左右客观条件,即从千百个客观事实中进行选择”⑨;他又说,“生活使我越来越明确地相信,脑的理智的论据不能改变生活。

它只有在生活受到触动之时才能改变生活。

情感、愿望,利益和对幸福的想望在唤起思想的活动”⑩。

这种对心、对情感的注重和对脑、对理智的怀疑和贬抑态度在托尔斯泰1904年4月29日的日记里得到了清晰的总结。

托尔斯泰把人的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我对我自己的认识”——“我了解我自己,由于我是我。

这是最高级的知识。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最深刻的知识”。

而“下一种知识,是通过感觉(我听到,看到,摸到)所获得的知识。

这是外表的知识……但是了解它已经不像了解自己那样了……第三种知识更浅些,那便是通过理性获得的知识,即从自己的感觉推论出的知识或别人用语言传达的知识——论断、预言、结论、学问”。

然后,托尔斯泰对这三种知识加以举例:“第一(种知识),我忧伤,疼痛,寂寞,高兴。

这是没有问题的。

(即情感——引者)第二(种知识),我闻到紫罗兰的香味,看见光和影,等等。

这里面可能有错误。

(即感觉——引者)第三(种知识),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并且在旋转,知道有日本和马达加斯加,等等。

这些都是可疑的。

(即理性知识——引者)”“我想,生命在于将第二、第三种知识变成第一种知识,在于人自己感受一切。

”(11) 我们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的评价,是以其获得的方式:情感、感觉、理性的程度依次为序的。

情感方式至上,而理性方式最为浅薄可疑。

这首先在于托尔斯泰对情感有着不同于现代认识论而认同于中国古典知论的理解。

按照中国知论,这第一类的喜怒哀乐(忧伤,疼痛,寂寞,高兴)之情才算得上是最根本的知:它是天生的,人性中固有的真知,是所谓德性之良知,最真切可靠的知识。

而不仅这种“德性之良知,非由闻见耳”(王阳明《传习录·中》),并且那些“闻见小知”还往往对“德性大知”起着蒙蔽、误导的作用,即张载所说的,“人病其以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而“止于闻见之狭”,所以要学“圣人尽性,不以闻见梏其心”,走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大心》)的路子。

(12) 托尔斯泰“将第二、第三种知识变成第一种知识”,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同样也就是认为,一切外在得来的知识只有和人的情感所蕴含的德性真知相融一,化为“性中所有之物”,这才是最真实可靠的知识。

因为只有通过真情实感才能去认识自己的心性,从而循性达命,认识自己心中的上帝,达到和上帝的同一。

二、推动情感才是艺术的独特功能中国人既认识到人的情感是其心性最本真的表现,它比思想、理性更本质、更真实、更有力,而文艺的功能则正在直接诉诸人的情感,所以就力图通过文艺陶冶性情、沟通情感,来达到修己安人、天人合一的社会人生目标。

于是在中国文化中,艺术就成为进行生命追求、实现终极实在的一种手段。

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讲“兴于诗,成于乐”(《泰伯》),都表现了对情感、对直接作用于情感的文艺(特别是音乐)的推重。

可以说,重视文艺对情感的不可替代的能动作用,成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陆机的《文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强调了情感在文学中的功能。

《文心雕龙》五十篇,涉及情的,竟有三十余篇。

重情之风延及后世,《金瓶梅》“此一篇百回长文,亦只是情、理二字”;《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说,“其中大旨谈情”。

即在当代,中国作家也是把表现情感作为文艺的主要功能。

老舍就说过:“小说,我们要记住了,是感情的记录,不是事实的重述。

”(13)而中国古典文艺学中,和“情”相连用的概念可谓俯拾即是:情志、情思、情致、情调、情理、情境、情景、情意、缘情、移情……对情感的论述更不可胜数。

托尔斯泰在1889年11月7日的日记中,谈到有人说“科学能够指出道德法则”时,则提出文艺优于科学、理论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能够“指出道德原则”,而且能够“抓住人的心”:的确,不可能向人们证明什么,就是说,不可能驳倒人们的谬见,每一个走上歧途的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谬见。

当你想驳倒这些谬见的时候,你就要把一切归纳为一个典型的谬见,可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谬见……他就认为你没有驳倒他。

他认为你说的是另一回事。

的确,怎么可能盯住所有的人呢!因此,永远不要反驳、争论。

那么怎么办呢?托尔斯泰指出:只有用艺术手段才能影响那些步入歧途的人,做到你想通过争论去做的事。

通过艺术你能抓住步入歧途者的全身心,把他引上应走的道路。

通过逻辑推论阐述一个思想的新结论是可以的,但是不要争论、驳斥,而要引导。

(14) 在许多不同的场合,托尔斯泰都反复谈到艺术的这一作用。

比如,在谈到“《克莱采奏鸣曲》的跋没有必要写”时,托尔斯泰说:“原因在于,不能依靠议论使那些和我见解不同的人信服。

应该首先推动他们的情感……这不是议论办得到的,而是和感情有关的事。

”(15) 在这里,托尔斯泰对比了科学的方法、逻辑推论的方法和艺术的方法。

明确地道出了自己为什么要诉诸文学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艺术的功能不是去以理服人,而是将理化为情而以情感人。

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引导人的心性。

所以说是“推动他们的情感”——传情而感人才是艺术的不可替代的功用,也是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之所在。

托尔斯泰对艺术的这一思想,大抵是普列汉诺夫和奥夫相尼科夫所未虑及的。

这一观点托尔斯泰不仅躬行于自己的创作实践,而且也是他文学批评的尺度。

比如,他对契诃夫和果戈理的褒誉和批评,就是要论证艺术的感染力在于传达情感,而非论说思想。

契诃夫的小说《宝贝儿》是托尔斯泰最喜欢的小说。

不过,他们对这个夫唱妇随的“宝贝儿”的态度并不一致。

托尔斯泰指出,契诃夫在理性上,本意“显然是想嘲笑凭着他(指契诃夫——引者)的推理(而不是他的感情——引者),认为是个可怜虫的‘宝贝儿’”,然而“因为是无意中(即不靠理智,而靠情感——引者)写出来的”,也就是说,契诃夫对这一问题的本然情感(即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嘲笑,所以托尔斯泰说契诃夫竟像《圣经》中“巴兰的诅咒”一样,一开口却成了赞许(16)。

结果小说“如此出色”地描写了“宝贝儿”的可爱。

而对果戈理,托尔斯泰说,“当他听命于自己的心灵和宗教感情时”,他就表现了“扣人心弦、常常是深刻而富有教益的思想”,可一旦他想以道德和宗教思想的教诲说话时,“就出现了很恶劣很讨厌的胡言乱语”(17)。

可见,托尔斯泰不是反对艺术的思想性,而恰恰是要求一种真挚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应该是“听命于自己的心灵和宗教感情”,是真情的流露,而非做作、违心之谈。

三、醉心音乐是他的艺术情感说的佐证托尔斯泰对音乐的态度鲜明地诠释着他的艺术情感说。

托尔斯泰一生都醉心于音乐勾魂摄魄的征服力。

他自认“很容易受音乐感染”(18),听着音乐,他会动情地说,“活在世上真好!”“他的脸上会现出特别的神态,脸色发白,目光凝视着远方,常常不能自已,眼里噙着泪水”(19)。

托尔斯泰借自己的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主人公之口喊出:“音乐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因为“它能一下子把我带进写音乐的人当时所处的心境中,我和他心心相印,并和他一起从一种心境转到另一种心境”——这不正是对托尔斯泰艺术定义的最好举证吗!于是主人公慨然叹道:“在中国,音乐是由国家管辖的,本来就应该这样嘛!”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文艺观从一开始就把文艺,特别是音乐的社会功能极强地突出出来,主张“礼非乐不履”的治国安邦之道,为“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礼教政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