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语文园地五》 (1)

《语文园地五》 (1)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 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 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 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 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 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 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 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 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 部分。

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 有说有笑地吃着团年饭。吃完饭后, 当然不能错过那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我最喜欢的是风趣幽默的小品和相声, 常常使我笑得前俯后仰。“当!当!”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人忙着放鞭炮, 响声震耳欲聋;我们小孩子忙着放花 炮,把夜空打扮得五彩缤纷、千姿百 态。
快乐的春节
有一天,妈妈对我说:“孩子,马上就是正月初 一过春节了,我们得好好的准备准备,你和我一起去商 场办年货吧!。”“呀,终于要过年啰!”我兴奋得跳 起来,我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它是一年中最热 闹、喜气的时候。 • 我和妈妈走进商场,看见商场里人山人海,个个 笑容满面。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和妈 妈买了瓜子、花生等各种食品,鸡鸭鱼肉等各种菜和名 烟名酒等。一回到家,妈妈忙着打扫蜘蛛网。爸爸抹灰 尘、扫地。哥哥拿来一张红纸,剪成长方形,然后用毛 笔在纸上写字,一幅吉祥、喜气的对联写好了,我忙把 它贴在门联上。姐姐在门外挂起了迎新的大红灯笼。
• 元宵节
今天是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大早起来,我就盼望着时间快点过,因为,晚上在街心广场有燃 礼花庆元宵活动。 • 夜幕终于降临了。月亮姐姐披着薄纱披肩,带着星宝贝们来 到天空。原来,它们也是来看礼花的。广场上,人头蹿动,到处 都是三三俩俩的人群,我好不容易挤到一个看礼花的有利地势。 • 这时,天空中出现红、黄、蓝三颗信号弹,我高兴极了,因为放 礼花马上要开始,一个紫色的大礼花直冲云霄。紧接着,许多色 彩缤纷的礼花飞上天空。瑰丽无比,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 一把撑开的大伞;有的像串串雨丝;还有的像盏盏小灯笼被点燃。 看!一个大瀑布从天而降,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的气势。缤纷的礼花把天空装点得奇幻而美妙。突然,又 一个大礼花“咚“的一声,飞上了天空,这个礼花可和别的不太 一样,里面出现了几个红灯笼,徐徐飘落天幕,可真是太神奇了。 最后,小礼花也开始燃放起来,色彩各异,分不清是星星还是礼 花。 • 几颗信号弹的升空,宣布了本次活动的结束,而我还盼着天 空发愣,似乎还回味着那绚烂多彩的烟花。 •

以人教部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总结必考的传统文化知识

以人教部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总结必考的传统文化知识

以人教部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总
结必考的传统文化知识
根据人教部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下是一些必考的传统文化
知识的总结:
1. 四书五经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 古诗文
- 唐诗三百首:这是古代诗歌的经典精选合集,包括了许多脍
炙人口的名篇。

- 研究名篇:例如《初唐四杰》的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杨炯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3. 传统节日
- 春节:也叫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通常会持续十五天。

- 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庆祝丰收和团圆。

4.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
-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 墨子: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科学家,提出了爱、非攻、兼爱等原则。

- 曹操:中国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很出色的诗人。

5. 传统艺术
-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动作和化妆而闻名。

- 评书:是中国传统的口头艺术形式,是一种通过口述的方式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

以上是根据人教部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总结出的一些必考的传统文化知识。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2.《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是编年体通史。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4.《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8.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以文言文部分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①,从而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通过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并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而教科书作为“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②,理应与时代要求相符合。

因此,本文结合语文教育及教科书的特点,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篇目为探究对象,试图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一)国家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文化支撑。

新时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调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初中阶段要求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③,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要点。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开展工作,强调这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的重要意义。

④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多次出现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足见其的重视程度。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递保存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⑤《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与利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与利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与利用作者:黎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9期黎艳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规定,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交流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怎样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根据统编教材中的内容,传统文化包括如下几个内容:(一)思想文化从汉代开始,我国形成儒家、道家、释家思想三足鼎立的局面,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我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包括几个层面,即“和与中”“刚健有为”“天人协调”“崇德利用”。

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儒家思想、佛道文化、仁礼美德、爱国精神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二)文学曲艺传统文化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文学便是其中的主要载体,出现在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精挑细选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如《诗经》、《孟子》、《论语》中的选篇能够让学生对为人处世的道理、人生哲理有新认识,四大名著选篇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外交问题。

在古代文学中,戏曲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我国的传统戏曲涵盖礼仪、舞蹈、军事、服饰、杂技等方面的内容,有宫廷曲调、村坊小曲、传奇故事等,虽然戏曲源自于民间,却也为文学大家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如《长亭送别》、《窦娥冤》等,都是曲艺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内容上,主要为名胜古迹、古代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名胜古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疆土辽阔,有大量名胜古迹,杭州西湖、桂林山水等著名景观,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吸引大量文人骚客,留下了很多经典名篇巨著。

而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夏朝的夯土建筑、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等,在不同地区、民族中,建筑也具有显著差异。

1~6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

1~6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传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语文课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课文,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下面就来看看1~6年级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有哪些吧。

一年级:《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本,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单流畅,适合一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三字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一些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古代的帝王制度、礼仪文化、封建道德等。

《三字经》也对孝道、忠义、诚信等传统价值观进行了简洁准确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道德观念。

二年级:《弟子规》《弟子规》是由北宋儒学大家朱熹编写的启蒙读物,内容充满了古代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

二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

《弟子规》中渗透着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年级:《论语》选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一些选段特别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阅读。

通过学习《论语》选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智等,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精髓。

《论语》也是我国古代圣贤言行录,通过学习其中的经典格言和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年级:《孟子》选读《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孟子》选读,可以了解到孟子的人生哲学、政治理念、伦理观念等,进一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子》中也包含了很多寓言故事和典故,这些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国学经典故事》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国学经典故事,如《左传》、《史记》、《三言两拍》等,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导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代表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和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风景人物,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推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学生深刻的了解和体验,更好地传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传承责任感。

本文拟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来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包括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敬天、爱人、尊老、重义、孝道等价值观念,倡导中庸之道、自立自强、拟物主义等文化思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气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义不容辞地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注入到语文课程中,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一定要通过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选用背诵诗歌、曲艺等作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意境、情感,感受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注重学生实际体验,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历史、文化春秋和文化传承,让学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用古诗文进行背诵,如《滕王阁序》、《七步诗》等。

通过学生背诵,让学生感受到古人抒怀感慨的情感和文化气息。

同时,通过宣传、展览等文化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2.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课程中不乏许多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材,例如《岳飞传》、《孔子家语》、《诗经》等。

我们应从这些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进行深度解读和交流。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整理第一单元1.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沁园春·雪》中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2.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3.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4.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

5.雕:一种猛禽,飞得高而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表示善射。

6.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第二单元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

3.百丈禅师:即怀海禅师,唐代禅宗僧人,因为居住在百丈山(在今江西奉新),故称“百丈禅师”。

4.朱子:即朱熹,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5.《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6.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7.曾文正:即曾国藩,晚清军政重臣,谥号文正。

8.贤达:有才德和声望的人。

9,麾下:指将旗之下。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10.江米纸:用淀粉加工制成的像纸一样的薄膜,可以吃常用作糖果、糕点或药品等的内层包装。

11.窗棂:窗格子。

第三单元1.谪:贬官。

2.守:指做州郡的太守,文中袭用前代的称呼。

3.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迁,贬谪、降职。

4.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

泛指文人。

5.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6.庙堂:指朝廷7.芳:花。

8.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文中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伛偻,弯腰曲背,文中指老人。

提携,牵扶。

文中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上)当高考语文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是高考语文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

作为跟进,本文试对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中华礼俗作些探讨。

一、衣着礼俗古代衣、裳并称时,“衣”为上衣、“裳”为下衣,但裳并不是裤而是裙。

古代“裙”与“群”二字同源,因受织布条件限制,当时布幅较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才有“裙”的名称,这个“裙”就是指多幅布帛。

而且古代不论男女都着裳,《木兰诗》里有“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后来衣、裳连在一起,谓之深衣。

它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的服装,集中代表了汉服落落大方、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的特色,难怪有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

深衣中间有一束带,叫作“绅”,现在有“缙绅”一词,“缙”又作“搢”,插的意思,“绅”为腰带,意思是上朝时把记事的笏板插在腰带间。

《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中的“笏”就是这种手板。

“缙绅”后又成了仕宦的代称,《指南录后序》里“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的“缙绅”就是此义,“绅士”的意义也由此而来。

据考证,“裤”古代写作“绔”或“袴”,穿在最里边,无裆无腰,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膝盖以下至小腿部分,因此又称“胫衣”,有防护和御寒的功能。

古人生活中衣、裳、裤并用,到了夏天,人们就只穿衣裳不穿裤了。

由于裤是穿在里面护膝的,所以质地不太讲究,但也有富贵家用丝织品为之的,称为“纨绔”,被公认是奢靡之服,所以我们今天常把衣着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称为“纨绔子弟”。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的长短、质地往往显示出人的身份、地位。

宽衣博带、绫罗绸缎那是有身份的打扮,短袄敝衫、粗麻葛布那是苦力人的穿着。

《孔乙己》里下等穷人在咸亨酒店都是一身短打扮,站着牛饮;上等富人穿长衫,坐着浅酌。

孔乙己认为自己读过书,是有身份的人,故身穿长衫,但没有钱,入不了雅座,所以只得站着喝酒。

古代服装的颜色也常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一般来说,黄色是帝王之色,只有帝王才能着黄衣,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颁发的文告叫黄榜,但并不是什么时候皇帝都穿黄衣,黄衣是皇帝的常服(日常生活之服)。

从先秦至唐代,皇帝冕服、朝服主色不是黄色而是玄黑色。

你看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上皇帝穿的大都是黑色的衣服。

古代官吏的服色以“品”而论,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衣,俗话“红得发紫”,是说那些仕途上备受赏识、权倾一时的人。

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统为青色。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官职本是六品下,但因离京被遣,是散官,地位等同于八九品,所以《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一个“青”字,凸显了作者官卑职微,乐天不乐。

二、饮食礼俗成语“饔飧不继”原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后形容生活十分穷困,这里“饔”“飧”分别指早、晚饭。

追溯到先秦时期,或许限于生产及生活水平,那时人们一日只吃两餐,早饭称饔,晚饭称飧。

(庄子《逍遥游》里虽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但从史书文献看,战国中期一日三餐的习俗并不普遍。

)早饭在太阳升至东南方的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左右;晚饭在太阳坠入地平线之前的申时,也就是下午4点左右。

古人讲“不时不食”,即不应在不该吃饭的时间吃饭。

课文《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指天刚亮,大约在卯时(5至7时),本不是吃饭的时间,项羽提前开饭,表现了他要犒赏将士、剿灭刘邦的急切心情。

当然,此时吃饱喝足的项家军果真去攻打没有进食甚至没有起床的沛公军应该占有先机。

古人一日两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本就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论语》里说宰予“昼寝”(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昼寝”是处在两顿饭之中,但凡求学之人,如果白天睡大觉,那么这一天他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老师的责骂完全出于“恨铁不成钢”。

至于一日三餐习俗的普及,那是汉代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的事了。

成语“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这里的“脍”与“炙”均是肉制品,是古人特别爱吃的美味。

“脍”,《说文》:“细切肉也。

”即切得很细很薄的肉,孔子也有“脍不厌细”的建议,即肉片切得越细越好。

又因“脍”多以鱼肉为原料,所以后来又写作“鲙”,指生鱼片。

《礼记》里提到“脍”这种生鱼片得用辅料调配着吃,即“春用葱,秋用芥”,而后来的曹操则喜以姜做辅料。

脍食中当属鲈脍名气最大,辛弃疾《水龙吟》一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让我们想起晋代的张翰(季鹰),一日见秋风乍起,这位率性的名士即刻想起此时正是家乡鲈鱼收获的季节,鲈鱼脍与莼菜羹让人何等嘴馋,于是挂印归家,传为佳话。

“炙”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肉。

“脍”与“炙”作为美食有口皆碑,一次孟子对脍制的生鱼片和炙制的熟肉片倍加赞叹,并且分析了这两种美食缘何大受追捧,成语“脍炙人口”由此而来。

三、居所礼俗《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借黛玉眼睛写荣国府里主要人物的居室安排颇耐人寻味。

黛玉来到荣国府的核心位置——荣禧堂,荣禧堂坐落在荣国府中轴线上的内仪门内,是五开间正房,是荣国府地位最高的建筑,也是荣国府政务活动的场所。

据黛玉观察,荣禧堂里住着贾政,荣禧堂的东面住着贾赦,荣禧堂的西面有一院落与荣禧堂相连,住着贾母,荣禧堂的西北角、挨近贾母院子住着王熙凤,王熙凤的院落与贾政、贾母皆相通。

读者可能会问,贾母人称“老祖宗”,不是贾府里最高级别的人物吗,为什么住荣禧堂的不是她呢?退一步说,贾母不住,也还有长子贾赦呢,怎能轮到贾政居住荣禧堂呢?细细一品就会发现,这里是借建筑上的尊卑来体现人物的地位。

国人建房常坐北朝南,南向阳,为正方,左为东,右为西。

荣国府里,贾母居西(右),从位次上看比贾赦、贾政低,既体现了男左女右的思想,也是因为旧时女子必须按封建宗法行事,即遵守《仪礼》里所说的“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老祖宗”也不能例外。

“夫死从子”,从居室形式上贾母自然要低于儿子。

从“孝”的角度,儿子又必须听她的安排。

贾赦居左侧,贾政住在贾府的中心位置荣禧堂,这既照顾了贾赦作为兄长的面子,也体现了在贾母心中贾政才是核心人物。

因为大老爷贾赦“袭着官”却无所事事,整天安享荣华富贵,他的妻子邢夫人是个小户人家出身的愚庸之辈,还是续弦;而贾政呢,“祖父最疼”“大有祖风”,眼下已升任工部员外郎,妻子王夫人更是显赫的“金陵王”的妹妹,把贾政放在荣禧堂的中心位置,体现了贾政在“老祖宗”心里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虽然是贾赦的儿媳妇,但也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她住在贾母的后面并与贾母、贾政及王夫人院子相通,则凸显了“凤辣子”列于贾府核心领导层的地位。

一处居室描写,充分显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严谨礼制。

难怪初入贾府的林黛玉告诫自己一定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有人说“男左女右”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笔者倒觉得这里更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从人的性格上说,男子显刚,女子怀柔,刚即阳,柔即阴;从方位上看,左为东,右为西;从阴阳学角度,左阳右阴,阳为乾,阴为坤,对应下来就是:阳—乾—天—男—左,阴—坤—地—女—右,所以就有了“男左女右”。

居室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

中国古代建筑一向主张内敛含蓄,组合多样,层次丰富。

院落一般延伸几重,所以古人有“庭院深深”“侯门深似海”的句子。

古代院落正面有大门,大门建筑颇为复杂,一般是三开间,中是明间、左右是暗间,前者称门、后者称塾。

过去称儿童读书的地方为私塾,就是因为老师在家里的塾中教学。

门内(偶有门外)有屏,又叫萧墙,即照壁、影壁。

因为萧墙在宅内,所以“萧墙”又引申为内部的意思,今天我们把内因引起的灾祸称作“萧墙之患”就是由此而来。

古代宅院依中轴线而建,由萧墙沿中轴线到堂前的开阔场地就是庭。

庭较大,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分庭抗礼”说的就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

“抗礼”又为“亢礼”,是长揖不拜、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

后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

成语“大相径庭”的“径”与“庭”分别指门外的路和门内堂前的院子,“径庭”合起来是说从门外小路到门内院子是有一段距离的,用来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古代正规的住宅多为堂室结构,因为堂与室都建在中轴线上,所以颇显尊贵。

堂与室相连,建在同一个台基上,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古人行吉凶大礼的地方。

堂的后面是室,堂与室有户相通。

堂的东、西、北三面有墙,南边临庭院敞开,东边有窗叫户,即入室的门,是单扇的,登堂入室即由此进入。

《木兰诗》里有“木兰当户织”,有人不理解,认为木兰怎能冲着门织布呀?其实这里的门不是正门、大门,而是侧门,是通往室内的小门。

然而,由堂进入室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先登堂阶。

一般情况下,主人地位越高,堂基就越大,登堂的台阶就越高,所以“登堂”比喻一般水平,“入室”比喻最高境界,成语“登堂入室”用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堂的西墙有窗,称之牖,《项脊轩志》有“余扃牖而居”。

堂大于室,堂中间有两个大柱子,叫楹,对联多悬挂于此,所以对联又称楹联。

堂是用来议事、行礼、交际的地方。

古人结婚拜堂就在这里,嬴政接见荆轲差点被刺也在这里,荆轲行刺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就是绕着堂间的大柱子跑。

四、位次礼俗位次可以分为官位和席位。

先说官位。

到底是左尊右卑还是右尊左卑,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说的是先秦的日常活动。

如贴门联就是吉事一桩,从门的角度,左侧贴上联,右侧贴下联;而从贴的角度,上联应贴在右方,下联在左方,否则就要闹笑话。

宴集饮酒是吉事,所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凶多吉少,所以右为尊。

宦海仕途自然求吉,因此官位先秦尚左,但秦汉又尚右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因大功“位在廉颇之右”,《史记·陈丞相世家》中“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都是尊右。

从东汉至宋代又尚左了。

如左丞相尊于右丞相,但贬官仍然习惯称“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序》中就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到了元代,蒙古人拒绝汉人的这套礼俗,于是又恢复了秦汉时代的右尊,把右丞相提到了左丞相之上。

明代的官职,起先右丞相是尊于左丞相的,初期朱元璋没有废除丞相之前,传说在一次朝会上,他突发兴致,琢磨身旁的官员,对群臣说:这最高的官位明明在朕的左边,怎么能称右丞相呢,给我改过来!就这样,明太祖把元代官职的左右尊卑又颠覆了一次,明朝回归了尚左的传统。

席位可分为堂上、室内、车上三种。

堂上座席与室内座席的尊卑是有别的。

清人凌廷堪《礼经释例》:“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

”堂即正堂或大殿,是举行各类活动的公共场所。

君主受臣子朝见,面南背北,左东右西,尊左卑右;座位则由南向坐(面向南)为尊,依次为西向坐(面向西)、东向坐(面向东)、北向坐(面向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