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

合集下载

自古以来争论的“厥阴病”到底是什么病?...

自古以来争论的“厥阴病”到底是什么病?...

自古以来争论的“厥阴病”到底是什么病?...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禁止用于商业领域。

学医多年之后,看到有太多的人都停留在比葫芦画瓢(方证对应)上,对内在机理一头雾水的情况,余准备写七篇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文章,讲解一下我本人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供大家参考学习,也希望对《伤寒杂病论》有自己的理解的同修们留言讨论,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把中医发扬光大。

读懂《伤寒杂病论》是现在每一个中医人都想做到的,但是能够得其要领的却少之又少。

条辨之中经常出现因为A所以B的情况,但是为何因为A就会有B这个情况,却没有明确的讲清楚,所以《伤寒杂病论》本身是有一套自己的内在逻辑系统的。

学习《伤寒杂病论》最怕的就是方证对应,一旦这样做的时候,医生就开始比葫芦画瓢,越来越教条化,死板化。

这也是为何我师父不让我看注解只让我看原文的原因。

方证对应的好处是,可能你以前没怎么学过中医,但是可能有个病人找你,正好你知道是对应的某个条辨,于是你就按条辨开了方子,三副药好了,很开心。

但是,其实你知道,病是治好了,但是为何这样用,并不知道内在的原因是啥。

但是当你陷入到方证对应之后,再给其他人调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时候很有效,有时候一点效果都没有,甚至出现了你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于是无尽的苦恼就诞生了,因为不明白内在机理,所以找不到对应的条辨的时候只能束手无策,或者是试试这个方子,试试那个方子。

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的怪现象,大家都在比葫芦画瓢,只是有的人经验丰富画的漂亮,有的人画的丑罢了,实际葫芦怎么来的,仲圣的葫芦里到底为何装这个药,却不知道。

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糟糕,究其原因就是大家对五运六气视若猛虎,唯避开犹恐不及,天干地支总共22个字都背不下来(一千个人中估计一个能完整背下来的都没有),何谈阴阳五行术数的运用呢?《伤寒杂病论》有六气病,分别为署病、热病、湿病、燥病、风病、寒病。

六病,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厥阴病辨虚实

厥阴病辨虚实

厥阴病辨虚实厥阴病辨虚实大家可知道,有一个谜语,一不肥,二不瘦,三不是骨头,四不是肉、是人体哪里?厥阴者,肝也。

我理解肝脏是人体娇脏,既怕热,又怕寒,寒则必病,热则必死。

寒则必病,病则必厥冷,肝寒则血寒,脉微细,脸冻烂,手脚冻烂,身冷如冰,女人长夜捂不热,肝喜静怕动,是气血生发之源,能量的转运站,血液流通,全靠肝脏,肝脏不病,肝不寒,胆囊不病,此为正常。

如果肝虚日久,胆的供养全靠于肝,胆为腑为阳,是连体之脏,叫做肝外有胆。

肝胆位置在所有表里脏腑中距离最近,古人云肝胆相照,实际是肝胆相贴。

所以厥阴病与少阳病关系密切。

厥阴病,寒证,脸上冻烂,手脚冻烂,这是当归四逆汤。

这种不化内热的冻伤好治,但是肝胆相贴,最容易化阳邪,阳邪就为热厥。

热厥四逆散加减。

何为厥深?从手指开始检查,如果寒凉感不过手腕,伴随乳缩,舌头短,舌苔滑黑,这为寒湿寒厥,此为当归四逆汤证。

如果少腹满,按之痛,少腹冷,少腹凉,加上吴茱萸生姜。

乌梅丸暂时不论。

如果寒凉感超过手腕,到达时弯,就要考虑热厥,此时并非寒邪更加深重,而是热邪入里,这为热厥,此之谓“热深者,厥亦深”。

如果热气撞心痛,是火夹木邪而逆,如果少腹烦满,囊缩,是热灼外肾,筋缩入腹,可见到舌焦卷,大便硬,用承气汤加减。

三十年前,在怀远县,我的师兄王敬岐,病人多,让我帮忙去诊断,有一个患者,五十几岁,卧床多日,昏昏欲睡,脸色潮红,我进门,令患者张嘴伸舌,患者无法张嘴,家人用筷子拨开,我看到病人舌头内缩,上翘,上卷贴上颚,舌发黑,焦干无水,身上有汗,六七日不大便,昏不识人,我那时候对此症还不太明白,回去问我师兄,我师兄一句回答,这是大承气汤证。

后来按方抓药,下午服下,下半夜开始拉肚子,一直到天亮,患者眼睛睁开,舌头伸展,调理而愈。

我于是就有了这个经验,对承气汤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对《医宗金鉴》“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几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记得当时询问师兄,病到危重如此地步,还能用承气汤?攻死了怎么办?师兄严厉的跟我说,老祖爷的方子对症了是治病的,不是要命的!很多人使用当归四逆汤往往不见效,反而吃过了难受,口苦咽干,睡眠不安,这是为何?我一生的经验,肝胆相贴,厥阴病常常伴随少阳病,所以使用当归四逆汤,不能离开小柴胡汤,这叫阴阳合方。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六章厥阴病辨证论治厥阴病辨证纲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消渴一一肝火炽盛,津液消耗气上撞心(胸、胃脘部)一一肝气横逆心中(胃脘部)疼热一一肝火循经扰胃饥一一膈上有热,嘈杂似饥不欲食一一土被木伐,脾运不健食则吐蛔一一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得食味而上窜下之一一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利不止一一更伤脾阳,泻利不止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A.气上撞心B.饥而不欲食C.厥逆D.消渴E.心中疼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下寒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脏厥:脉微厥、肤冷阳气衰竭,阴寒极盛躁无暂安时补治疗:温复其阳一一四逆加人参汤蛔厥:吐蛔一一蛔虫扰动,胃气上逆心烦、腹痛、呕吐一一蛔虫扰动,气机阻滞脉微、肢冷一一蛔虫扰动,气血受阻呈发作性一一蛔虫内伏,时动时静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治疗:乌梅丸一一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辨治要点】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腹痛及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剧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用乌梅丸。

乌梅丸证的治法是:A.清上温下,安蛔止痛B.寒温并用,健脾止利C.清上温下,安蛔止呕D.寒温并用,和胃消痞E.寒温并用,健脾除湿『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乌梅丸证的治法是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证:A.脏厥B.寒格C.久利D.邪热伤阴E.热利下重『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厥阴病诊断标准

厥阴病诊断标准

厥阴病诊断标准
厥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属于肝、脾、胃三脏的疾病范畴。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寒热错杂,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腹痛泻痢等。

对于厥阴病的诊断,中医学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

1. 主要症状
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胁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肢体麻木等。

其中,胸胁痛是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伴有胀满感,难以深呼吸或咳嗽。

2. 舌象
患者的舌象多呈暗红色,苔黄腻,尤其是舌根部更为明显。

舌苔厚腻,常伴有口臭、口干等症状。

3. 脉象
患者的脉象多数为弦脉,尤其在胸胁部位更为明显。

此外,还可能出现脉细数或脉带。

综上所述,厥阴病的诊断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症状来确定。

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1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厥阴病】6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厥阴病】6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厥阴病】6厥阴病提纲《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厥阴病,也是半表半里证。

关于“食则吐蛔”,现在很少了,古时候卫生条件差,没有蛔虫的人很少。

厥阴病是上虚下寒,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则会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

主证对应: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但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症状。

脉法对应:“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临证所见:厥阴病的独脉表现在寸关尺三部均沉微弱细,但以寸关沉细弱为主。

厥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焦病均可见证,相对三阳病的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错综夹杂是其特点,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较强,平脉辨证,当舍证从脉,只要符合脉象微弱者,即可认定。

厥阴病证治一、临床表现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3、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4、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二、病理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厥阴为标,风气为本。

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

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

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1.释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什么是“两阴交尽”呢?请看后面《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厥阴是在太阴、少阴两阴之尽,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为“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起于太阴欲解亥子丑三时的终点丑时,丑时正是大寒节地道阳气来复之时。

这个阳气来复的时候,也是太阴脏寒欲解的时候,少阳春生阳气也连于太阴丑时,就是说厥阴、少阳都与太阴脾土有密切关系。

关于厥阴阳气来复与坤脾的关系,医家钱天来已经注意到,他说:“太少两阴交尽之经,为阴极阳回之处,草木得阳气而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素问·阳阴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故“喉咽干燥”。

一阴为厥阴,厥阴从中气少阳,如果厥阴不能顺接阴阳,不能从少阳生化,阳气断绝,阴气就会上克心火,阳不生阴不长,上下失调而失常规,不知出入升降,使得脾土脏寒,故云“病在脾土”。

亥子丑寒极三时,是太阴所主,不是少阴所主,故阴尽阳生的厥阴生于太阴,不生于少阴。

由此可知,厥阴的本义就是讲两阴交尽而地道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所以说厥阴主阳气。

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太阴脏寒不退,因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

所以厥热、厥冷是厥阴应有的病症。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厥阴病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厥阴病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厥阴病导读:跟着刘渡舟老先生一起重新学一遍《伤寒论》吧!《厥阴病篇》计有56条,从326条到381条。

1326条~329条第326条论厥阴病的提纲证,以风阳之气撞心,心中疼热;又以脾胃虚寒,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寒热错杂症状为主。

第327、328、329条论厥阴欲愈的脉、时、证,义同于上。

2330条~336条第330条论阳虚寒厥,不可下之,应同335条的“厥应下之”合参。

第331条论阴寒厥,后见阳复发热、则下利必自止,如又见厥,则复又下利。

第332条论热与厥的胜复情况,以及阳热太过而不罢者,必发痈脓。

第333条论太阴中寒、误用黄芩汤,其腹必冷,若反能食者,名日“除中”,预后多为不良。

第334条论厥热胜负,若阳复太过而反汗出,则发喉痹;若发热无汗,则利不止、必便脓血。

此条应与332条合看,以证明热气伤阴而有在上在下在外之分。

第335条论阳热厥的前热者后必厥的证候与治法,此条应与354条的阳虚寒厥对比,也应同330条的“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合看。

第336条仍论厥热胜复的辨证。

3337条~357条第337条论厥的病机和症状。

此条与第7条,第58条的阴阳辨证、阴阳辨病机、阴阳辨治法成鼎足而三。

第338条用宾主笔法写出脏厥与蛔厥的分析和蛔厥的证治。

第339条论热少厥微的病欲愈:与厥而呕,胸胁烦满的其后必便脓血。

第340条论冷结在膀胱关元的小腹满而手足厥冷。

第341,342条论厥热胜复的热不除和阳气减退之证。

第343、344、345、346条论阴盛绝阳的死证。

第347条论脉虚复厥不可下,应与330条合参。

第348条论发热而厥,七日下利的难治之证。

第349条论寒厥可灸;350条论热厥可清;351条论血虚受寒可温的治法;353条、354条论阳虚寒厥治法;355条论胸中实厥的治法;356条论心下水气致厥治法;357条论邪郁于里,寒热错杂的利厥治法。

以上诸条应对比分析以见辨证之精。

关于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一些思考

关于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一些思考

关于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一些思考关于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一些思考杂集191 阅读关于厥阴病,首先我们抛开教材的观点。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就是六经八纲方证辨证思想,从八纲入手去解读六经,从八纲角度来看,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我们明白半表半里证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没有表证所以不涉及解表,没有里证所以也不涉及清解阳明里热、温太阴里寒。

但毕竟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存在着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情况,而火性炎上,寒性趋下,所以在上热下寒明显的时候,可以出现类似于阳明里热的上热,比如口苦咽干目眩心烦眠差,也可以出现类似于太阴里虚寒的情况,比如厥阴病提纲的下之利不止,因此很多时候厥阴病会被误认为阳明太阴合病。

但我们要清楚,厥阴病绝不是阳明太阴合病,也不是少阳太阴合病。

我们一定要明白病位不同,治疗原则就不同,虽然都是寒热错杂,但这里的寒和热,不是病位在里,这里的热是半表半里的热,这里的寒是半表半里的寒,不是里证。

半表半里的寒热错杂需要和解,而里证的寒热错杂,只需要有热清热、有寒散寒即可。

比如大黄附子汤就是一个典型的阳明太阴合病,大黄攻下逐邪、附子细辛温中散寒。

有人问,厥阴病定义是半表半里阴证,肝脏病可不可以定位为厥阴病?要明白二者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六经辨证,一个是脏腑辨证。

半表半里包含胸腹两大腔间的诸多脏器,所以症状反应及或然证较多,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后世脏腑辨证肝经的病变类似,但不完全相同,所以二者并不匹配。

临床中还是要从四诊入手,一定要用六经的思路,从八纲的角度去辨病位辨病性。

我们还是强调学习六经要多从八纲六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尽量少用脏腑理论,甚至不用。

半表半里的病机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是寒热虚实夹杂的状态。

有人问,临床怎么判断少阳病、厥阴病?一个是根据提纲条文,一个是从八纲角度来判断,在没有明显表证和里证的情况下,偏于阳证的是少阳病,偏于阴证的是厥阴病。

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决定了厥阴病多见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转载】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舍得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

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

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

消渴者,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

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

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

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

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

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则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

因为阳气一直处在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的时刻,阳气的来复也必然很强。

反映在症状上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

但此时的厥阴之寒,犹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蚘等的寒证出现。

由此而论,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

所以,这个病是肝胆热而脾胃寒,从而构成了厥阴为病的特点。

厥阴病既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而不能偏于一面。

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是否可靠,对厥阴病来说,也只有通过治疗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其认识是否正确。

比如,像成无己那样把厥阴病的提纲证认为是热证,那么只有用寒凉药去进行治疗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钱塘二张的老师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

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等汤所能治乎?“张氏以善治伤寒病而闻名于世,他的话确是临床经验之谈。

如果像钱天来那样,把本证误认为是阴寒为主,把上热解为下寒引动阴火上冲所致,认为是真寒假热之证,单纯去用姜、附扶阳救逆之法治之,则必助阳热,耗阴液而使消渴、气冲之证更加剧烈,甚或动其肝血,发生吐衄之变。

由此可知,治疗厥阴的寒热错杂证,不能像太阳之汗,阳明之下,以及太阴、少阴之温补那样简单,而必须阴阳兼顾、寒热两治方为合法。

正因为厥阴病以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为其特点,所以在本篇列有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以体现治疗方面的寒热并用的特殊治疗方法。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正证的,除上述的提纲证外,而又见胸中时烦、吐蚘、手足厥冷等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寒格吐利之证,是因里气虚寒,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寒热阻格,而以饮食入口即吐为其证候特点;麻黄升麻汤治误下邪陷,阳郁于上,寒凝于下,阴阳两伤,手足厥逆,泻利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

以上三方,虽皆为寒热并用之法,以解阴阳混杂之邪。

但乌梅丸治在肝而偏于潜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胃而偏于苦降;麻黄升麻汤治在肺而偏于升透,故三方同中有异,不能等量齐观。

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证存在于同一人体之中,它们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不停地运动与变化着的。

因此阴阳之间就必然发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变化。

为此,继厥阴病阴阳错杂的病理特点之后,必然又会有阴阳消长的机转出现。

阴阳消长的病机在证候上的表现则是厥与热的胜复,即通过临床的厥利与热的孰多孰少,而了解阴阳消长的具体情况,这是厥阴病的第二特点。

这里的厥与热,厥是真寒、热是真热,不存在真假格戴的问题,也是其他五经所没有的一种情况。

厥与利反映阴寒之盛,阳消阴长;发热则反映阳气之复,阴消阳长。

厥利见则热去,热见则厥利去,这种厥热往还,俨然如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一样,亦见肝胆在发病中的近似之处。

文中以厥、热时间的孰长孰短来辨正邪消长之势。

如厥、利的时间长而发热的时间短,主阴寒之邪占优势,其病为进;如发热的时间长而厥利的时间短,则阳气必占优势,其病为退。

若厥与热时间相等,而不偏长于一方的,是阴阳已达到新的平衡,则病可望愈。

若阴消而阳长,阳复太过时,则可出现热证;阳消而阴长,阴盛太过时,则可出现寒证。

凡转化为热证的,若邪热上攻于喉,则生喉痹、发热、汗出;若邪热外泛肌肤时,则可发生痈脓之变;若邪热下迫于肠时,则见下利便脓血等证,这就反映了厥阴阳复之热,每有伤阴血的特点。

虽然文中未提出相应的治法,而清热凉血解毒之治,自在言外。

如果阳复不及,阴寒为盛,则可出现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清谷,汗出而厥等寒证,治疗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厥阴病的第三个特点,叫做阴阳顺逆。

阴阳顺逆是从阴阳错杂和阴阳消长中产生的,是和以上阴阳乖戾的病变分不开的。

厥阴病的阴阳顺逆,不外阳复阴退为顺,阴极阳亡为逆;阴阳平衡为顺,阴阳离决为逆;阴阳相接为顺,阴阳气不相顺接为逆。

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则手足必然发生厥逆,而莫一例外。

手足厥冷之证虽一,但寒热虚实则各有不同,今分述如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此证叫做热厥。

热厥是热邪深入,阳遏于里,不能外达,所以厥与热成正比,即“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亦微”之义,其证虽然手足厥冷,但周身或胸腹必然发热,以及伴见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证。

治疗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和阳,则其厥自回。

若不审此,误认为寒,投用姜附等剂,则祸不旋踵。

若里热成实,大便秘结,腹中胀满,疼痛拒按,脉沉按之有力,而手足厥冷不温的,则可选用大柴胡汤或大承气汤,泻热破结通阳,以复其厥。

论中有“厥应下之”之语,即指此证而言。

至于寒厥,则与热厥相反,它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阴阳不相顺接而出现手足厥冷之证,同时必伴见下利清谷,畏寒踡卧等证。

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救逆。

厥阴病除上述的阴阳错杂、阴阳消长和阴阳顺逆的病机特点外,其中还涉及肝气和肝血的问题,这也是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厥阴者,肝也。

凡肝之病,无不和它的疏泄不利与推动新陈代谢的功能失常有关,因而厥阴病中,亦可发生六腑气机不畅和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病证。

具体地讲,它有呕吐、下利、哕逆等病的特点,如以呕吐论:若厥阴肝胃气寒而浊阴上逆时,则有干呕吐涎沫,巅顶疼痛之证出现,治用吴茱萸汤温寒降逆止呕。

若因厥阴之邪,由阴出阳,而脏邪还腑时,则见呕而发热之证,治用小柴胡汤和解肝胆而调胃止呕,如以下利论,亦有寒利与热利之分:若下利清冷,手足厥冷者,则为寒,治用四逆汤等温里止泻。

若因阳复变热,热迫于肠,则见下利后重,大便带脓血,渴欲饮水等热象,治用白头翁汤清热坚阴而治下利。

哕之一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异,如胃虚寒而哕者,多与汗下伤阳有关;如腑实腹满而哕者,则视其二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厥阴主肝,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者,指肝藏血,以血为体也;用阳者,指肝以气为用,而有疏泄之能。

因此,厥阴病中,不但叙述了疏泄不利的气证,同时也论述了相应的血证。

如当归四逆汤之治“脉细欲绝”的血虚受寒之手足厥冷;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之治内有久寒。

而皆以当归名汤者,则厥阴多病血证的特点亦卓然可见。

至于厥阴热证的唾脓血和下利脓血等证,也都是与肝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凡研究伤寒者,亦不可不知。

总的来说,厥阴病篇是《伤寒论》中比较难懂的一章,由于注家的观点不同,更给后人增添了学习上的困难。

本文本着中医传统说法,试图用阴阳错杂,阴阳消长,阴阳顺逆和气血不调这一条主线,将厥阴病篇的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并力求使用这一观点对本篇的证候表现与病机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能使读者在纷乱难懂的条文中,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纲领可寻。

这样,则便于学习和理解全篇内容,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应用。

最后,一言以蔽之曰:厥阴病的阴阳错杂、阳明消长、阴阳顺逆等变化,不过是阴阳矛盾运动中的几个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它不能超出阴阳学说之外,这就是厥阴病的根本。

【本文摘自《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

订阅到阅读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