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方案版
结膜炎诊断与治疗PPT

观察症状:红肿、疼痛、流 泪、分泌物增多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检查、 CT扫描等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 血清学检测等
诊断标准:根据症状、检查 结果和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细菌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 为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病毒性结膜炎: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 为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术
泪囊炎:使用 抗生素眼药水 或眼膏,如氯 霉素、红霉素 等,必要时进 行泪囊摘除手
术
睑缘炎:使用 抗生素眼药水 或眼膏,如氯 霉素、红霉素 等,必要时进 行睑缘切除手
术
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 烟雾、灰尘等
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 揉眼
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 药或更改剂量
过敏性结膜炎:由过敏原引起,表现为 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干眼症:由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快引 起,表现为眼干、眼涩、异物感等症状
角膜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 表现为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巩膜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 表现为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结膜炎治疗
保持眼部清洁:使用无刺 激的眼部清洁液清洗眼睛
一般治疗
冷敷:使用冷毛巾或冰袋 冷敷眼睛,减轻炎症和疼 痛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眼 药水或眼膏,如氯霉素、 红霉素等
避免刺激:避免接触刺激 性物质,如烟雾、灰尘等
休息:保证充足含维生素A的食物, 如胡萝卜、菠菜等
药物治疗
抗生素:用于细菌性结膜炎,如氯霉素、红霉素等
眼睛红肿、疼痛
眼睛分泌物增多,如眼屎、 眼泪等
视力模糊、视力下降
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08.05.04•【字号】粤卫办[2008]35号•【施行日期】2008.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通知(粤卫办〔2008〕35号)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厅直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下称《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卫办发〔2006〕79号)规定,我厅组织制定了《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各地要严格执行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报告制度,及时报告相关信息。
二、未经我厅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发布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三、各地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的各项防控传染病疫情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措施,以及相关科普知识,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加强舆情监测,发现错误或片面报道时,要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谣言,防止媒体炒作。
二○○八年五月四日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为及时向社会通报和公布我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确保政府信息的权威性,正确引导舆论,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需求,增强公众的防病意识,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指法定传染病,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
本方案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级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定。
流感监测方案第二版

病原携带者 :定期随访 传染病接触者
• 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 • 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 有经济价值:隔离治疗 • 无经济价值:捕杀、并进行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象:传染源污染的环境 肠道传染病 :消毒、个人卫生 呼吸道传染病,应做到空气流通,空气消毒,个人戴
卡片编号:由报告传染病的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填卡类别:第1次报告时,选择“1、初次报告”,
当订正报告时,选择“2、订正报告”。 患者姓名:
• 填写患者的名字 • 性病/AIDS可填写代号 • 14岁以下儿童要填写患儿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码
• 可以填,也可以不填。 • 录入系统后,性别、出生日期、年龄等将会自动填入,
突发事件分类
疾病暴发 • 是指在某局限的区域范围和短时间内,突然出现 许多性质相同的病例
自然灾害 人为事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特别重大(I级) 重大(Ⅱ级) 较大(Ⅲ级) 一般(Ⅳ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
社区医疗机构接到事件报告
– 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 – 居民委员会 – 养老院、福利院
传染病报告卡的报告
自我审核
– 是否有漏项、逻辑错误
将卡片送医院预防保健科
– 收卡记录
传染病报告卡的审核与质量控制
先进行登记 然后检查卡片是否填写及时、完整、准确,有无
缺项或逻辑错误 发现问题立即返回报告人重新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的网络报告
登陆国家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及时录入。 及时录入:录入时间与诊断时间的间隔,甲类和按甲类管
社区医疗机构从就诊断病例中主动发现疫 情
– 同一个学校同一症状的病例有聚集现象 – 同一个家庭同一症状病例聚集现象 – 参加过同一社交活动的群体发病聚集:聚餐
社区传染病监测与采样技术

一个家庭一周内2例,1周10例则为暴发)
病原学监测
常规病原学监测 哨点病原学监测(何贤医院)
8
重点传染病监测----登革热
血清学检测、核酸快速检测 病毒分离、序列测定 分析进化分析 暴发:3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突发:一周内5例, 或年内首例本地感染病例 布雷图指数监测 标准间指数监测 诱蚊诱卵器监测 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监测 病例监测:全区所有医疗机构 定点医院监测:中心医院,发热 患者每周10份标本
23
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呼吸道 标本
痰液
发病3天内,晨起后
病人将痰液咳入无菌平皿中,然后用棉签刮取痰液放入含 3ml采样液的螺口塑料管中。
24
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肠道标 本
粪便
以灭菌棉签挑取(固形便)或吸管吸取(水样便)收
集适量于灭菌容器中,或应用专用采便盒采集; 采样量应根据各实验的需要而定,一般细菌检验量较 小5~10g,病毒分离至少10g,寄生虫病检查粪便样 品与防腐剂1:3比例混合。
14
晨检症状 学校和托幼机构晨检
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皮疹、眼结膜充血
发热:腋窝体温(水银温度计测量)≥ 37.5℃可定为发
热。 咳嗽:指急性咳嗽,持续至少一天。 腹泻: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3次/ 日),性状改变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 或脓血、粘液。 呕吐:胃内容物返流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 眼结膜充血:眼结膜血管充血,造成眼结膜发红。
28
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血液标 本
血清标本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急性期血
样的采集,不能晚于发病后7天;恢复期血样在 发病后2 ~ 4周采集。如未能采集到急性期血样, 仍应尽早采集第一份血样,并在间隔2~4周后采 集第二份血样。采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为佳, 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
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和相关统计规则

2. 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程序与方式
❖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 ❖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
负责填写。 ❖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
诊断并报告。 ❖ 采供血机构发现阳性病例也应填写报告卡。
2. 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程序与方式
❖ 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或直接数据交换。 ❖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
3. 报告数据管理
❖ 审核
▪ 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 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 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2小时内
▪ 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确认审 核。
2. 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时限
❖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 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 进行网络报告。
❖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 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 卡至代报单位。
3. 报告数据管理
▪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 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 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 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 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 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该病夏秋季高发,潜伏期一般为12-48 小时,最长可达6天
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传染,患眼— 手—物品—手—健眼是主要的传播 途径,如接触患者或接触患者使用 过的生活用品,与患者共用洗脸毛 巾、脸盆等,或者接触患者摸过的 东西,如门把、生产工具、娱乐玩 具等
如何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要用手触摸眼睛,触摸 眼睛前后要彻底洗手(七步洗手法)
➢不与别人共用毛巾或个人卫生用品,用流动水洗 脸和手
➢不与他人共用眼部药物和其他可能接触眼部的药 品或用品
➢接触公共用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 ➢在流行期,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游
泳前后最好滴一两滴抗菌素或抗病毒眼药水
➢患病期间,严禁到公共泳池游泳 ➢使用过的毛巾、手帕和脸盆要注意消毒,晒
干后再用,使用自己专用的洗脸用具 ➢注意个人卫生,做到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
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 ➢眼屎较多时,要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擦拭Fra bibliotek如何治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以 对症治疗为主,通常需要严格隔离
➢针对发病早期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 可采用抗病毒滴眼液治疗,可有效抵抗 病毒感染,减轻患者眼痛、眼痒以及畏 光等表现,及时清理眼部分泌物
谢谢观看!
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 ➢容易在幼托机构、学校、医院、工地等集体单位 形成疫情暴发 ➢本病愈后可留下一定的免疫力,但仍可发生重复 感染
如果感染了"红眼病"该怎么办?
➢发现眼睛有不适症状,及时报告老师和家长, 如果不慎感染了红眼病,应适当居家隔离, 在治愈前不要返回学校上课
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防治

调查要求:若密切接触人群出现上述五种症状达到3人及以上
(包括就诊人员)时、医疗机构应填写《传染病症状监测登记卡》 填写,并由病例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 在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9.发病时间:
年
月日
时
10.填卡人: 报告医院:
填卡时间: 月 日 时
流调报告要求
1、病例发现 2、基本情况 3、发病情况:指示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病例 4、采样及实验室检测: 5、初步印象 6、采取措施
一、非传染病的聚集性病例、病例无关联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接到的关联性病例信息进行调查,同时进 行简单的描述,需重点说明排除传染病或排除关联性的依据。
二、不能排除传染病的聚集性病例
寒)、西尼罗热
症状四:黄疸
1、病例定义: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 发黄
2、相关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
症状五:结膜红肿
1、病例定义:结膜充血时出现的粘膜发红/肿胀的表现 2、相关传染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肾综
合征)、钩端螺旋体
关联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每日通过门诊开展对就诊病例的
呼吸道传播:鼠疫、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肾综合征) 消化道传播:鼠疫、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急性脊髓灰质炎、流行性
出血热(出血性肾综合征)、伤寒(副伤寒) 虫媒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肾综合征)、流行性乙型脑炎 接触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肾综合征)
症状二、腹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培训

防控工作要点
• 七、消毒工作
• 3、消毒次数及持续时间 疫点终末消毒在24小时内完 成,疫点内随时消毒每天不能少于2次,疫区内预防性消 毒每天不能少于1次。消毒持续时间以流行已得到控制, 无新发病例发生,即可转为常规预防性消毒。
• 4、隔离区(室)的消毒
•
对患者使用过的洗脸用具及接触过患者眼部分泌物的
• 4、制定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和登记制 度,并落实到位,开展因病缺课报告工作。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培训
学校与托幼机构疫情报告工作
• 5、当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应立 即隔离患儿,并通知家长尽快带往医院就 诊。
• 6、当出现符合《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 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报告情 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 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 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
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
毒。出现暴发疫情的单位或在疾病流行期间,应专辟诊室
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 医疗机构应做好门诊日志登记工作,登记本中地址栏应 具体到院系、班级、宿舍,记录联系电话号码。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培训
查看门诊日志 查看预检分诊登记本
校医务室(卫生所)是否开辟专门诊室或诊台接诊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病人
1、是
是否建立消毒制度,并定期对重点场所进行消毒
1、是
2、否 2、否
查看现场 查看现场
硬件设 施
宣传教 育
流动水洗手设置是否足够 是否配备洗手液或肥皂 是否开展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方案(2017年版)一、背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由于该病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发生流行将会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为加强我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提高防控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
(二)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谱变化特点。
(三)及时规范处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
三、监测定义(一)病例定义。
1.急性结膜炎病例。
因环境中感染性(如细菌、病毒及衣原体等)因素所致突发结膜充血者。
患者自觉眼痒、异物感、灼热感、眼分泌物增多,检查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结膜囊内有分泌物,分泌物呈脓性、黏液性或水样,部分出现结膜下出血,角膜点状浸润。
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病例定义参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17-2008)。
(1)疑似病例。
同时具备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即为疑似病例:1)流行病学史。
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以夏秋季常见,流行期间无季节性;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通过眼一手、物、水一眼的途径接触传染。
2)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
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
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的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个核细胞反应为主者即为临床诊断病例。
(3)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之一者即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EV70或CA24v。
2)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EV70或CA24v抗原。
3)双相血清学检奎,患者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
(二)聚集性和暴发疫情。
1.聚集性疫情。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工厂、医院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或急性结膜炎病例异常增多。
2.暴发疫情。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工厂、医院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监测。
各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相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进行报告。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二)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监测。
1.疫情报告。
医疗机构、学校、企业等单位发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在24小时内向辖区疾控机构报告。
疾控机构在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后,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辖区疾控机构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疫情规模,可先按聚集性疫情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置,如达到暴发疫情标准须按暴发疫情的要求开展调查处置。
(1)聚集性疫情。
辖区疾控机构应按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报表》(附件2-1)的要求,对疫情规模、病例发病情况及可能发生原因开展调查,在完成疫情初步调查后48小时内登陆“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填报相关内容,并在疫情进展过程中及时更新报表。
(2)暴发疫情。
暴发疫情发生后,辖区疾控机构要迅速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控制疫情蔓延。
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数在20例以下的,全部病例按照个案表(附件2-2)进行调查;若病例数在20例及以上,优先选取重点病例(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住院病例、发病教职工等)按照个案表进行调查,其余病例按照个案信息一览表(附件2-3)进行调查。
及时做好事件初次、进程与结案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3.采样检测。
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10例病例(发病1-3天内)的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V70和柯萨奇病毒A24v核酸检测。
按照送检表要求(附件2-4)登记标本主要信息,随标本48小时内送至属地疾控中心,并逐级送至市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并将标本信息录入至“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
各市级疾控中心在每月前5个工作日内将所有的阳性和阴性标本送至省疾控中心进行分型和复核。
(三)哨点监测。
1.监测点设置。
选取)开展监测工作。
2.监测内容。
(1)症状监测。
哨点医院统计每日眼科门诊(或五官科门诊)就诊人数、急性结膜炎就诊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就诊数(附件2-5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监测统计报表》),并于每周二通过“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系统”上报上周监测数据。
(2)病原学监测。
在哨点医院就诊病例中采集标本开展病原学监测,全年开展监测。
1)采样对象:发病早期(1-3天)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样本量不足时可采集急性结膜炎病人。
2)标本类型及数量:哨点医院每周采集5份眼拭子,样本量不足时按实际病例数进行采集。
3.标本采集与检测。
(1)采集方法。
用灭菌棉拭子涂擦翻转的上、下睑结膜各一次以上,并拭取泪液立即投入装有病毒保存液的试管中。
贴好标签,填写《送检表》(附件2-4),置低温(-20℃~-70℃)冻存。
(2)检测。
市级疾控中心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为肠道病毒EV70和柯萨奇病毒A24v。
4.样品的上送。
哨点医院按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采样登记送检表》(附件2-4)要求登记标本信息,于每周三前随上周采集的标本上送至市级疾控中心检测,同时将标本信息录入至“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
市级疾控中心在每月前5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标本(包括所有的阳性和阴性标本),冷藏下按照生物安全要求送至省疾控中心进行分型和复核。
(四)应急监测。
全省各地级市根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具体情况启动应急监测工作。
在病例或疫情所涉及的县、区范围内设置监测哨点,开展症状及病原学等监测工作。
五、控制措施。
(一)集体单位要做好晨检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
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或流行时,各地要认真落实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晨检制度,工厂、企业要实行工人健康巡查制度。
一旦发现病例,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对病人隔离期不得少于7天,以病人症状消失为解除隔离的主要判定条件。
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工作,特别要做好公共场所、公用物品、校车和生产用具等重点环节的消毒工作。
(二)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控制管理工作。
流行期间,各级医疗机构眼科应设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专门诊室或诊台,集中检治病人;医务人员诊治病人时要做好防护消毒工作,严防医源性传播;对重症或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要及时会诊或转院治疗。
(三)加强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工作。
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游泳池、理发店、浴室、医院、学校和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力度和技术指导工作,促进各类公共场所落实卫生清洁及消毒措施。
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公共游乐等场所,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健康教育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工厂、学校和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和分盆等卫生习惯,有病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等。
六、职责与分工(一)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制定、下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方案以及协调、组织监测实施工作。
(二)省疾控中心。
负责全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负责全省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以及哨点监测工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负责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负责毒株、标本复核、型别鉴定分析,及时反馈复核鉴定结果;选择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毒株开展分子分型、基因特征分析。
(三)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
(四)市级疾控中心。
负责辖区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负责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以及哨点监测工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负责暴发疫情以及哨点病原学监测标本核酸检测工作,按方案要求将标本上送省疾控中心;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及时报告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
(五)县(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协调各相关机构实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
(六)县(区)级疾控中心。
负责辖区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辖区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标本运送以及相关信息录入与上报工作。
(七)医疗机构。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监测方案要求及时发现和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哨点医院:按监测方案要求设置监测科室,明确监测工作日常管理科室,指定专人负责;负责培训监测人员,保证监测质量。
负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的基本个案信息登记、病例报告和就诊病例的标本采集和检测工作;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按时上送标本;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七、质量控制(一)培训。
省、市、县(区)疾控中心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监测信息收集、现场调查、数据分析、采样检验等能力。
(二)监测质量评估。
市级疾控中心对辖区内哨点医院进行业务指导,维护系统正常运转。
省疾控中心按照本方案工作要求,对各级疾控机构、哨点医院的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并将结果反馈至各监测单位,同时报送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省卫生计生委。
(三)督导。
市、县(区)级xzbm每年组织对本辖区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上报和反馈督导报告。
省级xzbm部门对监测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和抽查。
附件:2-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报表2-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个案调查表2-3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病例信息一览表2-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采样登记送检表2-5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监测统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