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讲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2023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动情朗读,直至成诵。
2.积累辛弃疾诗歌,感受辛弃疾诗歌创作的风格,理解他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3.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辛弃疾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一、导入新课提到辛弃疾,我想用一个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他:行走的荷尔蒙。
此言不虚,有诗文为证:【屏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辛弃疾《念奴娇》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娓银胡螺,汉箭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鹏鹃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公所作大声鞋整,小声铿a⅛,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刘克庄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时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友人陈亮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代英雄,今天让我们走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了解这位英雄的真性情。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语言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带着热情和期待读诗,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
朗读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利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首词。
1.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活动]正音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2.朗读这两首词,并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学?预设:写诗的地点相同都是借古讽今之作都引用了孙权当年的故事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都表达了一种怀念英雄和收复失地的理想。
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字音,明节奏,析诗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比读,领悟情感1小组合作讨论:你从两首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3.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下列诗句:(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描绘了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远眺江南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能够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诗歌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的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引入诗文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解读: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欣赏:学生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教师引导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北固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北固亭的了解和感受。
理解诗意:1. 分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给学生,并阅读诗歌的内容。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宋代文学特点:1. 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写实和细腻描写等。
2. 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中体现的宋代文学特点,并与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背景音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北固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宋代文学研究,让他们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加他们对北固亭和宋代文化的了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一、说教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
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二、说教法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
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PPT教学优秀课件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诗的两部分
咏雪:瀚海雪景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领 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Nhomakorabea边
塞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之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奇
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描写雪的这样一 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那大家知道这句诗的出处吗?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便是这句诗句的来 源。其实这首诗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边塞 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 的豪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入岑参诗中 的世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诗的两部分
送别:风雪送客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情》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二、教学准备- 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文本- 课堂电脑和投影仪- 打印好的教学材料- 学生笔记本或纸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简要回顾《南乡子》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感悟诗歌意境(15分钟)- 展示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全文。
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诗歌,然后请几位学生逐句朗读。
- 引导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可能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 鼓励学生参考诗歌的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等方面,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从诗歌中找出相应的例子。
-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讨论各组的答案。
4. 创作实践(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意境和情感,自由创作一首相似的诗歌,要求至少五句。
-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自己的创新思维来表达情感。
- 学生完成创作后,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与同伴分享。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 提醒学生诗歌创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鼓励他们多加练和尝试。
四、课后作业- 完成创作的诗歌整理,并写下对自己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 阅读其他经典诗歌,挑选一首诗进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创作的诗歌质量和表达能力- 课堂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名师课件

回顾品鉴:艺术特色
品读回味,说说你的感受。 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为分明。 融入古人语言,活用典故成语。 叙述写景抒情和议论密切结合。
拓展提升:如何解读咏史怀古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 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品词析情:画出停顿、读出韵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有怀
辛弃疾
何处 望神州?满眼风光 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
年少 万兜鍪,坐断东南 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 当如 孙仲谋。
品词析情:再读解义
三问三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找问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 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品词析情:再读解义
三问三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找问答) 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读懂问答中的弦外之音:山河色变,中原已非己有!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知人论世,解读咏史怀古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号稼轩 豪放派 苏辛 《稼轩长短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青玉案·元夕》
咏史怀古:
《登幽州台歌》《泊秦淮》《赤壁》《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 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
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
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
(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
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3、赏析词作
①、对照刚才我们在课前学习的三组问答句,请你看看,我们今天的词中是不是也有问句?有,3句。
好,请你对照刚才那三组问答句的类型说说,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中的三组问答句分别属于哪种类型?何处望神州?自问无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有问喻答。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直问直答
②、依据这三个问句理清词作思路
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
③、品“问江山”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④、品“问兴亡”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是自问喻答,那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5、品“问敌手”
“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是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
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
未必在曹刘之上。
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
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总结:
主旨:表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二是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
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三是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回答问题:
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何言外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呢?
中原;神州已非我所有;引出下文
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思想呢?
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