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合集下载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应用新进展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应用新进展
有 3个 成 员 , 别 为 V G R 、 E F 2 V G R 。 V G R 分 行 为 自身 的复杂性使统计实验结果 其
不确定性增加 。
3 靶 向药 物 开 发 应 用 目前 进 展
与 V G — 高亲 和力 , 它对 下 游 酪氨 酸激 酶 活性 仅 为 E FA有 但
随 着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 E F) 用 的 深 入 认 识 和 血 管 靶 V G 作
向治疗策略的临床实践 , 以抗新生血管为核心 的靶 向治疗取 得可喜进展 , 本文就 V G E F的作用机 理及 应用 现状和前 景作

论述 。
1 V GF家 族 E
过程 中起到一定作用 。 免疫组化研究显示 , E F因子在 N C C组织 中有显著 VG SL 高水平表达 , 说明 V G E F与肺癌 的生长密切相关 。多项统计
[ ]Br M, aht J Mueb , t 1 urn is hs nteb l 2 i D B ra , reeL e a.C r tni to i - k o e g h o oyadcii l seto E Frgltn[ ] acE dvsua g n l c pcs f G u ai J .V s noacl n aa V e o r
极的效果 。
1 要低 , 但是它具有 强 大的 酪氨酸激 酶 活性 , 血管 生成 的 在 调控 、 促有丝分裂信号 和渗 透性 放大效应等环节起着 主要 作
用 。V G R E F 3则 与 淋 巴 系统 的 生 长 发 展 相 关 … 。 2 V F在 肿 瘤 发 生 中 的 机 制 及 对 预 后 的 影 响 EG
有研究认为 , E F水平可以作为 N C C预后的独立预测 因 VG SL 子 。但是 , 亦有相 当数量 的研究未 能得出与之 一致 的结 论 。肺癌本身是多基 因共同改变产生的疾 病 , 它受多个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预测及预后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预测及预后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预测及预后指标王银霞(综述);李宝生(审校)【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s currently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s worldwide. Angiogenesis, the formation of new vasculature, is a complex and strictly regulated process that promotes metastasi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lung cancer and other malignancies.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s an anti-cancer strategy that targets the new vessels. Most anti-cancer agents used in the clinic include cytotoxic drugs, which target all rapidly dividing cells, resulting in severe adverse effects. These effects in-clude immunosuppression, intestinal problems, and hair loss. By contrast, anti-angiogenic agents theoretically exhibit fewer side effects because angiogenesis rarely occurs in healthy adults, except in the uterine endometrium. Various angiogenic factors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gulation of angiogenesis in the individual tumor;thus, the proper selection of patients who may benefit from a specific therapy is important, 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linically tested ag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angiogenic molecules cur-rently being investigated as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biomarkers in NSCLC. Clinic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rationales for investigating various biomarkers of pre-clinical studies.%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 cancer,NSCLC)已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共识推荐了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等,并指出了它们的应用 时机、剂量和注意事项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共识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 治疗效果。
争议点及探讨方向
1 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
01
BEVERLY-2研究
02
RELAY研究
03
CAMEL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 照的Ⅲ期临床研究,评估贝伐珠单抗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 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一项评估雷莫芦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二 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Ⅲ期临床研 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生 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均显著延长。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的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学术进步。
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具有一定的 疗效,但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体征
晚期NSCLC患者常出现咳嗽、咯血、胸痛 、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伴有发热、消瘦 、乏力等全身症状。
晚期NSCLC患者可出现肺部肿块、淋巴结 肿大、胸腔积液等体征。
影像学检查
组织学诊断
X线胸片、CT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晚期 NSCLC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肺部肿块、淋 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探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系列研究汇总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系列研究汇总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系列研究汇总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主要有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生存获益。

其中抗血管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联合其他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生存。

小编整理了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系列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该类药物。

全文概要贝伐珠单抗贝伐单抗+化疗一线治疗1. ECOG4599研究:联合组明显延长生存时间2. AVAil研究:联合组PFS延长3. BEYOND研究(中国):联合组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维持治疗4. ECOG5508、COMPASS、AVAPERL、POINT BREAK、PRONOUNCE研究:主要对比培美曲塞 vs. 贝伐单抗 vs. 联合组,联合组PFS延长,各组间OS无差异不良反应5. 主要禁忌症:鳞癌、咯血(>2级)史贝伐单抗+EGFR-TKI6. JO25567、NEJ026研究:厄洛替尼vs. 厄洛替尼+贝伐组,PFS延长,OS无差异7. CTONG1509研究(中国):联合组PFS显著延长,21L858R、脑转移获益更显著贝伐单抗+免疫治疗8. IMpower150研究:ABCP vs. BCP,生存获益9. IMpower130研究:ACP vs. CP,生存获益10. IMpower130 vs. IMpower150,三药基础上加上贝伐单抗的ABCP方案对EGFR突变和伴肝转移的患者获益更高特殊人群11. 老年、脑转移患者可以使用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雷莫芦单抗+化疗一线治疗12. 两项研究:联合治疗效果不理想二线治疗13. REVEL研究:雷莫芦单抗+多西他赛 vs.多西他赛,生存获益雷莫芦单抗+EGFR-TKI14. RELAY研究:雷莫芦单抗+厄洛替尼 vs.厄洛替尼,PFS延长尼达尼布15. LUME-Lung1研究:二线,尼达尼布+多西他赛 vs. 多西他赛,PFS延长安罗替尼16. ALTER0302、ALTER0303研究:三线,安罗替尼vs. 安慰剂,生存获益阿帕替尼17. 一项Ⅱ期研究:三线,阿帕替尼 vs. 安慰剂,PFS延长18. ACTIVE研究:一线,阿帕替尼+吉非替尼 vs. 吉非替尼,PFS 延长恩度19. 一项多中心研究:一线,恩度+NP vs. NP,改善治疗结局抗血管生成药物获批情况贝伐珠单抗贝伐单抗+化疗一线治疗ECOG4599研究[1]: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878例复发性或晚期非鳞NSCLC患者,数据显示,卡铂+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比较单纯化疗方案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中位OS 12.3个月vs 10.3个月,HR=0.79,P=0.003;中位PFS 6.2个月vs 4.5个月,HR=0.66,P<0.001),提高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35% vs 15%, P<0.00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关键词 : 肿瘤 ; 血管生成治疗 ;内皮抑素 抗
中I 分类号 : 3 . l 1 R7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3 32 0 )70 0-3 6 22 5 (0 8 0 -0 5 0
上世纪的 Me 分析结果证实化疗可 比最佳 t a 支持治疗带来更多临床受益 , 故其一直为晚期非 小细胞肺癌 ( S L ) N C C 的主导治疗。但一线化疗 有效 率 仅 2 % ~3 %、 5 5 1年 生 存 率 仅 3 % ~ 0 4 %。多西紫杉醇( ot e 、 5 D c x1 培美 曲塞( l a a ) Ai ) mt 等毒性更低二线药物 的有效率也仅约 1 %、 年 0 1 生存率约 3 %[ 0 。严酷 的现实迫使人 们重新思
非 替尼 ( fii) 长 l 。 国 内 以 NP方 案 ±血 Get b 更 in 5 J 管 内皮 抑素 联合 治 疗 NS L C C的结 果 显示 与单 纯
维持终生。临床上的策略也多为长期、 间断维持 治疗 , 至肿 瘤 进 展 。在 重 组人 血 管 内皮抑 制 素 直
( 度) 恩 Ⅳ期 临床 试 验 中 , 我们 观察 到 增 加治 疗 周 期 可获 得更 高 的 有效 率 。低 剂量 、 时 间化 疗 亦 长
X L的表达 、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 与化疗药物互 并 相增 效 。它 还 与 MMP 2前 体 蛋 白 ( r— 圳 一 p o
MMP ) 合 、 2结 抑制 MMP2和 MT1MMP的催 化 - 一
活性[] 1 。但至今对其信号传导仍不完全清楚。 1
2 内皮抑素最佳作 用剂 量和时间
20 0 8年第 1 2卷第 7 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nl f li l d i r t e ora o C n a Mein i P a i ic c en cc ・5 ・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肺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形式,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也备受瞩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据大约85%的肺癌病例。

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丰富。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最早被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断肿瘤的供血。

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多种多样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分子靶向治疗领域,一些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正在不断涌现。

阿昔替尼(Axitinib)、雷沙替尼(Lenvatinib)等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前景备受期待。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这些药物能有效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

目前,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疗法也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如高血压、出血等,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和管理。

随着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研发和进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抗血管生成药物、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进展、联合疗法、副作用、风险、新型药物、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癌症的血管生成与发展癌症的血管生成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因为它提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是一个严格被调控的过程,只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才会发生。

在癌症病理情况下,肿瘤细胞会通过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来诱导周围组织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从而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血管生成的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管腔形成,它们是肿瘤血管系统的基础单位。

新生血管对于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使得肿瘤细胞在恶劣的微环境中仍能生存和繁衍。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削减肿瘤的营养供应和氧气输送,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干扰肿瘤周围的血管网络,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1.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类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破坏肿瘤血管结构以及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 组长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肺科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参研单位:全国52家单位 • 预计研究期间:2015.1-2017.9
(n=417)
主要入选标准 • 年龄18~70岁 • EGFR野生型、非鳞、NSCLC • 2线化疗失败或复发 • 有可测量的靶病灶 • ECOG 评分0 -1 • 肝肾、心功能正常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NSCLC获得成功的3期研究 ——OS与PFS均显著延长
贝伐单抗 一线治疗
贝伐单抗 一线治疗
雷莫芦单抗 二线治疗
尼达尼布 二线治疗
结论:
1.以上研究中除雷莫芦单抗将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外,其它研究均以非鳞癌
患者为研究对象
2.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成功可能性高于单药治疗
实用文档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in Press
国产药物相关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在NSCLC的探索
研究药物
开发公司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先声制药
安罗替尼
正大天晴
阿帕替尼
恒瑞医药
主要研究者 孙燕 院士 韩宝惠 教授 周彩存 教授/ 张 力 教授
已完成研究 I期/II期/III期
I期/II期 I期/II期
是否达到研究终点 是 是 是
实用文档
期待阿帕替尼的3期研究结果

联治合疗化疗线二线数治越疗 前移,对OS的把握度越低,后续治疗可能干扰OS的相关因素越多
ZODIAC3
凡德他尼
Van+Doc
Doc
PFS



ZEAL4
凡德他尼
Van+Pem
Pem
PFS



Afilbercept5
阿柏昔普
Afil+Doc
Doc
OS



二线单药治疗
ZEST6
凡德他尼
Van
E
PFS



ZEPHYR7
凡德他尼
VAN
BSC
OS



三线单药治疗
MISSION8
索拉非尼
Sor
BSC
OS



1. J Clin Oncol. 2010 Apr 10;28(11):1835-42; 2. Clin. Oncol.28,49–55 (2010);3.ESMO), 2009, Abstract ;4.ESMO, 2009, Abstract O-9004; 5.J Clin Oncol. 2012 Oct 10;30(29):3640-7;6.ESMO, 2009, Abstract O-9005; 7.Clin Oncol 2012 Apr 1;30(10):1实11用4-2文1 档8. . J Thorac Oncol. 2015;10: 1745–1753
诱导血管生成
逃避生长抑制
逃避免疫攻击
实用文档
Hanahan D, Weinberg RA. Cell 2011; 144:646-674.
VEGF-VEGFR传导系统是肿瘤血管生成中主要的信号通路
VEGFR1 主要负责对单核细胞和巨噬体 迁移的正调控,可激活肿瘤的进展和 转移。
VEGFR2 在血管内皮激活的下游效应包 括细胞增殖,迁移,可促进原有血管 基础上的有丝分裂,增加血管通透性 和生存,在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中起 首要作用。
以VEGF/VEGFR通路为靶点的药物 ——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尼达尼布已经获得NSCLC适应症
实用文档
卡博替尼
Cabozantinib
(多靶点)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各种预期疗效
A. 抗血管治疗效果显著,灌注血管明显减少,且肿 瘤明显缩小
B. 治疗后灌注血管明显减少,肿瘤大小保持稳定 C. 治疗后血管无减少,肿瘤稳定或进展
2:1 RANDOMIZATION
阿帕替尼750mg qd
(28天为1周期) (n=278)
疾病

80%死
进展
访

符合

亡事 件进 行统
终止

计分
阿帕替尼模拟片 qd (28天为1周期)(n=139)
即使已经上市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并非所有3期研究均有OS获益
贝伐单抗
尼达尼布
贝伐单抗的AVAiL研究与LUME-Lung2研究均未显著延长患者的OS
结论:
吉西他滨或培美曲塞这类化疗药物,在NSCLC治疗的临床获益显著,可能影响到联合抗血管生成药
物组的疗效提高空间。
实用文档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in Press
2014年前,除贝伐单抗外,其他的抗血管生成药物3期研究大都遭遇失败, 在部分研究中,达到次要终点PFS,而未达到主要终点OS
研究
研究药物
治疗组
对照组 主要终点 是否达到 延长PFS 延长OS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ESCAPE1
索拉非尼
Sora+CP
CP
OS



BR242
西地尼布
Ced+CP
CP
OS


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在共识与争议中的进步与发展
实用文档
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共识与争议
作用机制与疗效
共识:抗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生长的重要途径 争议:是否为患者带来OS生存获益?
治疗时机
共识:一线、二线、三线均可以应用 争议:是否可以跨线使用
获益人群
共识:东亚人群获益更多 争议:是否有明确的biomarker?
VEGFR3 主要与淋巴管的生成相关。
VEGF与VEGFR-2相结合通过激活RASRAF-MEK-ERK和PI3K激酶途径,使转录 因子激活或降解其mRNA使蛋白失活, 从而表达其活性。
实用文档
Anna-Karin Olsson et al.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7, 359-371 (May 2006)
实用文档
Vasudev NS, Reynolds AR. Angiogenesis (2014) 17:471–494
全球、亚洲及中国数据:
均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能使晚期NSCLC患者疗效提升, 但是PFS疗效的提升更加显著, OS是否获益尚存在争议
实用文档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NSCLC治疗探索中的失败
用药方式
共识:联合化疗可获益 争议:单药、靶靶联合、免疫治疗联合是否获益?
实用文档
共识与争议一:作用机制与疗效
共识:抗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生长的重要途径 争议:是否为患者带来OS生存获益?
实用文档
肿瘤十组不稳定和突变
异常细胞能量 持续的增殖信号
激活浸润和转移 肿瘤促进的炎症 无限的复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