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成就大事业
做生意的技巧

1,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2,老板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
舞台再大,人走茶凉。
3,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
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
4,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
5,生意,可以掌控努力与投资,却无法掌控结果。
人生得意时找出路,失意时才有退路,宝马都有备胎,您的人生呢?6,世界上有多少有才华的失败者,世界上有很多高学历的无业游民-----是因为选择错误。
7,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
8,学识不如知识,知识不如做事,做事不如做人。
9,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10,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11,做人处事,待人接物: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
12,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
13人生三阶段:比才华;比财力;比境界。
14,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15,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代替,把握趋势,把握未来。
16,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17,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
18,人生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有多大成就,看有谁指点。
19,聪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
20,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
记住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
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则无论输赢姿态都会好看。
生活不是单行线,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转弯。
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的成功。
变老是人生的必修课,变成熟是选修课。
以锻炼为本,学会健康;以修进为本,学会求知;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
祝福生意越来越好的词语

祝福生意越来越好的词语
1. “生意兴隆通四海”,你看那街头巷尾的小店铺,慢慢做大做强,可不就像一艘小船驶向广阔大海,越行越远么!例子:张哥的店一开始就那么几平米,现在都扩大好几倍了,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呀!
2. “财源广进达三江”,就如同那江水奔腾不息,钱财滚滚而来,这真让人开心啊!例子:李姐的生意那叫一个火,财源广进达三江啊!
3. “日进斗金乐开怀”,哇,每天都能赚那么多钱,能不乐开怀么!例子:王大叔每天笑得嘴都合不拢,真是日进斗金乐开怀呀!
4. “财运亨通笑口开”,钱财通畅到来,那自然笑得开心啦!例子:赵老板最近可真是财运亨通笑口开啊!
5. “招财进宝福气来”,把财宝都招进来,福气能不跟着来嘛!例子:刘姨的店总是人来人往的,招财进宝福气来呀!
6. “富贵荣华到永远”,一直享受着富贵荣华,多棒呀!例子:那谁谁家的生意,一直那么红火,富贵荣华到永远呢!
7. “蒸蒸日上创辉煌”,就像那太阳缓缓升起,越来越耀眼,创造辉煌成就!例子:陈大哥的事业蒸蒸日上创辉煌啊!
8. “红红火火一路发”,生意红火,一路发财,多让人羡慕!例子:旁边那家餐馆整天热热闹闹的,真是红红火火一路发!
9. “财源滚滚不停歇”,钱财就像那流水,不停地涌来,太好啦!例子:咱小区门口的超市,财源滚滚不停歇呀!
我的观点结论:祝福大家的生意都能越来越好,就像这些词语所表达的那样,充满希望和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创业励志故事: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才能成就大事业

创业励志故事: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才能成就大事业创业励志故事: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才能成就大事业日本东京岛村产业公司及丸芳物产公司董事长岛村芳雄,不但创造了著名的“原价销售法”,还利用这种方法,由一个一贫如洗的店员变成一位产业大亨。
岛村芳雄初到东京的时候,在一家包装材料厂当店员,薪金十分微薄,时常囊空如洗。
由于没钱买东西,岛村下班后惟一的乐趣就是在街头闲逛,欣赏行人的服装和他们所提的东西。
有一天,岛村又像往常一样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溜达,无意中,他发现许多行人手中都提着一个纸袋,这些纸袋是买东西时商店给顾客装东西用的。
一个念头在岛村的脑中闪现了,他认定这种纸袋一定会风行一时,做纸袋生意一定会大赚一笔钱。
考虑到自己一无经验,二无资金,岛村创造了一种新的销售方法,即“原价销售法”,从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所谓原价销售法,就是以一定的价格买进,然后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在这个过程中,中间商没有赚一分钱。
岛村先往麻产地冈山的麻绳商场,以5角钱的价格大量买进45厘米规格的麻绳,然后按原价卖给东京一带的纸袋工厂。
这种完全无利润的生意做了一年后,在东京一带的纸袋工厂中,人们都知道“岛村的绳索确实便宜”,订货单也像雪片一样,从各地源源而来。
见时机成熟,岛村便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第二步行动。
他先拿着购货收据,前去订货客户处诉苦:“你们看,到现在为止,我是一毛钱也没有赚你们的。
如果再让我这样继续为你们服务的话,我便只有破产的一条路可走了。
”交涉的结果是,客户为岛村的诚实和信誉所感动,心甘情愿地把交货价格提高为5角5分钱。
接下来,岛村又与冈山麻绳厂商洽谈:“您卖给我一条5角钱,我是一直按原价卖给别人,因此才得到现在这么多的订货。
如果这种赔本生意让我继续做下去的话,我只有关门倒闭了。
”冈山的厂商一看岛村开给客户的收据存根,大吃了一惊。
这样甘愿做不赚钱生意的人,他们还是生平第一次遇到。
于是,这些厂商们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价格降低为一条四角五分。
小行当成就大事业 擦鞋匠走上大学讲台

低学 历的擦鞋匠 。一个擦 鞋匠是如何竞聘来
当老师的?这与陈志禄 的执著与梦想有关 。
陈 志 禄 的 老 家在 重 庆 涪 陵农 村 .0 0年 , 20
元钱 开始学艺 。 0天 的学艺期满后 , 2 他已经掌
握 了 各 种 皮 鞋 的 美 容 方 法 。并 马上 筹 集 了 l 万 多元 饯 . 抚 琴 小 区 开 了 一 家 擦 鞋 店 。生 意 在
服务 . 为雇主擦好皮鞋也非常重要。如今高档
皮鞋越来越 多 ,皮鞋 的保养美容需 要有专业 技 能的人来 帮助完成 。” 负责人称 。 将来陈志 禄每上一天课 . 可得到 2 0元的课 时费。 o 据了解 。陈志禄是成都 第一个走上 讲 台
的擦 鞋 匠 。 糍评 : 业 并 非就 要 商 起 点 事 事 业 仿 佛 是 个 很 宏 大 的 字 眼 , 说 起 事 业
心理 咨询 师资格 的高学历 者 。唯独陈志禄 是
很 多人 立 马想到小 车 、 洋房 、 西装 革履 , 好像
这 些 才 是 成 就 事 业 的 标 志 。 把 事 业 认 识 得 过 于 宏 大 . 要 求 自己 有 个 高 起 点 。 有 多 少 人 就 但 能 从 高 起 点 出 发 成 就 事 业 呢 ? 正 在 寻 求 岗 位
来 。 当时想 , “ 如果 能当个小 老板更 好 。” 没 但
有 技 能 的他 找 _作 异 常 艰 难 。好 不 容 易 找 了 T
问2 0平 方米的铺面 。 冉己琢磨 出来 的修 把
鞋技艺放 在服务项 目中。“ 开店开始 , 每 从 我 月扣除房租水 电费 . 收入一般都在 3 0 0 0元 以 上 。” 陈志禄对记者说 。 他走上讲台 擦鞋匠当老师获好评 陈志 禄完成 了自己希 望当个小老板 的梦 想 。昨天 。 性格 内向的他对 记者说 。 多人 看 很 不起擦皮 鞋的 。其实擦皮 鞋是很有技术含 量 “
靠做酥饼成就大事业

林 向 当地 工 商 申请 注 册 了 金 华 酥 饼 行 业 首 个 注 册 商
标 — — “ 香 酥 饼 ” 默 。 考 虑 到 酥 饼 是 手 工 产 品 ,免 不 了 会 发 生 质 量 不
帮 助 下 ,徐 朝 林 带 着 刚 刚 初 中 毕 业 的 弟 弟 和 借 来 的 6 0 钱 ,走 上 自 己开 店 的 道 路 。 0 立大志 转 战 大 城 市
稳 定 的情 况 。 为 了让 顾 客 放 心 ,徐 朝 林 先 请 人 设 计 了 一 张 质 量 跟 踪 卡 ,还 向 顾 客 承 诺 :能 给 默 香 酥 饼 店 提 出合 理 化 建 议 和 意 见 的 顾 客 ,将 给 予 加 倍 的 奖
制定 产 品 质 量 工 艺 标 准 ,对 酥 饼 里 所 含 的水 分 、脂
I I产 加工 农 品 5 2
Te: 3 — 6 6 8 l0 51 4 o O 6
致 富 天地
Z f a d hi Ti n l u
E ma : pg 6 . 1 - in j@131 T le 3 I 0
固
口 大 海 巴馒 ¨ I 上 的¨ 比 头 l I 晌
口
“ 当 劳 ” “ 德 基 ” 这 些 洋 快 餐 的 名 字 ,相 麦 、 肯 信 大 多 数 人 都 耳 熟 能 详 ,然 而 在 竞 争 激 烈 的 上 海 滩
重质 量
创 出金 华 品牌
19 9 3年 4月 1 日 , 回 到 金 华 的 徐 朝 林 在 金 华 默 相 街 找 了 个 八 九 平 方 米 的 小 店 面 ,开 起 酥 饼 店 。
学 - 艺 有 好 几 个 人 ,还 没 学 几 天 就 都 认 为 自 己 已 掌 T - 握 了 这 门技 术 ,便 告 辞 回家 。 只 有 他 潜 心 学 习 ,并 研 究 改 进 店 家 酥 饼 的 制 作 工 艺 ,使 得 店 家 的酥 饼 远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王永庆卖米如今王永庆的中国台塑集团拥有1500多家子公司,资产超过百亿美元,他和中国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一样,被称为世界最著名的华人巨商,可是却有许多人不知道王永庆的成功是靠着200元钱的大米生意开始的。
小编整理了王永庆卖米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4个适合一个人做的小本生意,经久不衰,总有一个适合你

4个适合⼀个⼈做的⼩本⽣意,经久不衰,总有⼀个适合你对于不少打⼯族来说,上班的⽇⼦就是⼀顿煎熬,⼯作累就算了,还经常得看⽼板的脸⾊⾏事,尤为不⾃在。
为此,很多上班族都想要出来做点⼩买卖,⾃⼰当⽼板来做⽣意,这样不仅⾃由,也容易给⾃⼰带来可观的收⼊。
不过,想要让⾃⼰的⽣意如⽕如荼的话,那就需要选对⾏业,⼀个经久不衰的⾏业才能够让⾃⼰⼀直获利。
对此,笔者今天就来分享4个适合⼀个⼈做的⼩本⽣意,送给不⽢平凡的你!⼀、回收⼿机现如今,很多⼈⼿头上都会有⼀两部⼿机,有的更是多达⼗来部。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机破旧,跟不上社会的潮流,从⽽被⽤户抛弃掉。
在这种情况下,回收⼿机这个⾏业也就应运⽽⽣了。
由于很多⼈的废旧⼿机都是因为硬件损坏,或者是⽼旧⽽被搁置在家中,使得回收者只要更换些硬件,⼿机便能继续使⽤,这时将这些⼿机流⼊⼆⼿市场的话,势必会有⼀笔不菲的收⼊。
⽽且,就算更换零件成本⾼,回收者也可以将好的零件拆出售卖,这样同样能获得不错的收⼊。
如果从业者想要降低回收成本的话,利⽤锅碗瓢盆来进⾏回收,这样也是能够受到⼿机⽤户欢迎的。
⼆、早餐摊位正所谓:民以⾷为天。
⼤多数⼈的饮⾷习惯都是⼀⽇三餐,不过,由于懒惰本性,使得很多⼈在早上上班前都⽆法尽情享⽤早餐,⽽是匆忙在路上买了两个包⼦就拿到公司⾷⽤。
正因如此,很多流动商贩就会到各⼤商业⼤厦楼下摆起早餐摊位,时间⼀久,关顾的消费者也会越来越多,毕竟很多⼈购买早餐都存在这样的⼼理,那就是顺路购买。
⽽且作为餐饮⾏业,早餐摊位基本上能够经久不衰。
再加上流动摊位的成本低,从⽽能给从业者带来的利润相当可观。
三、景点⼩吃随着⼈们⽣活⽔平的提⾼,到各⼤景点观光的⼈也越来越多,从⽽带动了景区内餐饮⾏业的发展。
⽽要说在景区中最受欢迎的⾷品,莫过于景点⼩吃了。
毕竟很多⼈去逛景点时,都会选择上午或者是下午,基本上不会在正餐时段去观赏景区,这点也让消费者更加青睐于景点⼩吃。
虽说⼩吃⾏业的成本不⾼,但想要⽣意⽕热,就需要从业者去学习⼀门⼿艺了。
以小成就大作文

以小成就大作文你可别小瞧了那些个小玩意儿、小事情,往往就是这些小的存在,最后能成就大大的了不起呢!就说那蚂蚁吧,蚂蚁小不小?小得可怜,感觉一脚就能踩死一堆。
可是它们能干的事儿可不小。
每只蚂蚁就那么一丁点儿大,但是一群蚂蚁聚在一起,那可就不得了啦。
它们能把比自己身体大好多倍的食物搬回巢穴,这就像是一个小不点突然举起了一个超级重的杠铃一样神奇。
要是没有每一只小蚂蚁的努力,就不可能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大任务。
它们就是靠着小小的身体,小小的力量,一点一点地积攒,最后成就了整个蚁群的大事业——储备足够的食物,让蚁群不断发展壮大。
再说说咱们日常生活里的事儿。
你看那些街头的小摊贩,他们每天做的事儿看起来都特别小。
就卖个早点啊,摆个小地摊卖些小饰品之类的。
但是你想啊,这些小生意做着做着,可能就变成了连锁小店,最后说不定还能发展成大公司呢。
比如说有个大叔,最开始就在街边支个小锅卖煎饼果子,他就用心把每一个煎饼果子做得又香又脆,料还特别足。
慢慢地,他的小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他就想着开个小店面,再后来,他把自己做煎饼果子的经验总结起来,教给别人,开了好多家分店。
这就是从小生意慢慢发展成大事业,每一个小小的煎饼果子都是他成就大事业的基石。
还有那些搞发明创造的人。
很多伟大的发明最开始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想法冒出来的。
就像电灯,在爱迪生之前,可能大家都觉得晚上就该点蜡烛或者油灯,黑灯瞎火的也就那么过呗。
但是爱迪生就有了一个小想法:能不能让晚上像白天一样明亮呢?这个想法刚开始的时候,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念头。
可是爱迪生就顺着这个小想法开始做实验,一次又一次,用了无数个小材料,做了无数个小改进。
一个小灯丝,一点点地调试,最后终于发明出了电灯。
这电灯一出来,可不得了,整个世界都被照亮了,这就是一个小想法成就了改变世界的大发明啊。
所以说啊,不管是小小的生物,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小生意、小想法,只要我们不轻视它们,用心去对待,一点一点地积累,慢慢地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从小变大,最后成就一番大的作为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生意成就大事业
曾经的中国首富刘永好,是做猪饲料起家的!世界最大的百货零售商是沃尔玛,世界最大的快餐店麦当劳,也是从卖针头线脑,卖汉堡鸡腿,堆积出巨大财富的。
生意大小不取决于投入规模,而取决于需求的大小。
当绝大部分老百姓还对他们积蓄一辈子也买不起的高档住宅望洋兴叹时,房地产这个盛产大老板的行业就成了吞噬资金的黑洞。
相反,在一般人最瞧不起的农村,专门向那些穿得破旧、用得节俭的农民提供饲料和化肥,解决他们的饮食起居的经营者中,却出了真正大腕级的巨商。
发现大需求,才能做成大生意。
人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不就是吃喝拉撒这些小事?越小的事越不能忽略,一泡尿也能憋死英雄,不让拉尿了,谁都不行!而谁要是能让拉不出来的人拉得出来,让拉得出来的人拉得轻松愉快,他一定能发财!
小作坊,大工厂,一块豆腐的创业故事
15年前,一个名叫沈建华的浙江小伙子来到上海淘金,去菜场买菜,发现菜摊上的豆腐总是有许多新品牌诞生,却没有一个品牌能做长。
沈建华问菜摊老板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位菜摊老板告诉他说,虽然是一个大上海,但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做豆腐卖,因为豆腐太便宜了。
沈建华心想,只要努力,一定能把一个硬币就能完成的生意做成大买卖!当然不是由着他一句“转行”而马上出现的,在豆腐作坊办起来前,他用了半个月来调研豆制品市场,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每个环
节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不得不说沈建华的保守“帮”了他。
因为保守,所以不贸然行动,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谨慎而确定。
“凌晨我在集贸市场看见好几卡车的豆腐运过来,一眨眼的功夫就会卖完,我才意识到豆制品的市场有多大。
”回忆起当时调研的场景,沈建华的眼里依旧闪烁着光芒。
从他并不华丽的描述中,却折射了一个配有激昂背景音乐的画面。
凌晨的微光投进嘈杂的集贸市场,人们忙着给卡车卸货、讨价还价,这样的场景在当时沈建华看来,却好似打开了一扇门,冲破了他脑海里对于市场曾经狭隘的想法。
他做得一丝不苟,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每天都坚持把半夜刚做好的豆腐送到市区菜场,连春节都不断货。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生意虽然好了一些,但却总是不温不火,沈建华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拓展市场,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让自己的品牌更直接面向零售市场。
意识到这一点后,沈建华果断地放弃掉了批发业务,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诚信的商德,着手做菜场直营,从100家起步,200家、300家……
到了2006年,原来逼仄的小厂房已经不能满足“清美”的发展需要,他把工厂迁往了南汇。
走进南汇的新厂房,首先出来迎接的是飘满空气的豆腐香;走进沈建华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则是墙上的毛笔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刚到南汇,人生地不熟,新的厂房却也带来过新的问题。
当时南汇的厂房采用了全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原理是在污水处理区域内培养
菌种来杀灭污水中的有害成分。
不想污水排放量没有控制好,大量的污水倒入后反而吞噬了原本培养的菌种,导致最终排入河道的水人就是有污染的脏水。
了解情况后的沈建华急出一身冷汗,处理技术出错可以改进是小事,但是污水影响附近居民生活,毁坏公司信誉,砸了“清美”招牌才是大事。
这时南汇镇的环境管理局带来了福音,他们带着技术部的工作人员到实地调查情况,分析原因,最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
污水事件让沈建华意识到了政府扶植的重要性,如果南汇镇政府决定停厂整顿的话,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堪设想,而“清美”这个品牌也会名誉扫地。
沈建华对于自己最多的评价是保守,但在言语间处处显现的,却是他要把“清美”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心和斗志,是一股不安于现状的冲劲。
他保守于做每个决定前的冷静,却不停地在追求生产方式和销售通路上的创新。
“清美”是第一个把豆制品生产规模化的品牌,是第一个开设豆制品专柜的品牌,是第一个……沈建华带着“清美”一路的突破创新,立志要打造全球第一的豆制品品牌。
十年的历练,把沈建华从门外汉,变成了熟悉豆制品加工制作每一个细节的“熟练工”。
讲起“清美”豆制品的规模化生产、由“清美”首创的六百多条生产标准,他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十年来,沈建华打破了上海豆制品市场的惯有思维,把浦西的豆腐卖到了浦东,甚至卖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
小黄豆,大文化,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未来
沈建华十年来的成功秘诀在于:一心一意认真的做好豆腐,但却从没把眼光只放在豆腐上。
可以说沈建华是一个“有全局视野的豆腐工人”,在“清美”还没出现的时候,杨浦的豆腐从没卖到虹口过,更不要说浙江了。
他总是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上海举办世博会后,他便成立了世博小组,专门负责供应园区内的豆制品。
在园区内我们可能看不见“清美”的影子,但我们吃进嘴的每一块豆腐,都是来自它的优质产品。
在未来的五年内赚到50亿——这似乎又是一个不可能的计划,但沈建华却言之凿凿的说出了他脑海里“清美”的未来,正朝着公司会议室里的那句标语——“弘扬中华大豆文化,打造全球第一品牌”,一步步的走去。
清美的送货司机,开车如果遇见不平的路面,因为怕在路途中颠坏了豆腐,会情愿绕远路。
当所有人都觉得所谓的“大豆文化”只是沈建华用作推销产品的招徕时,他却先行一步,在企业内部营造了这样的氛围。
“每一个专柜的销售员,都因为‘清美’的质量好而自豪。
”说到这里的沈建华显得底气十足。
光靠豆制品当然不可能完成5年50亿的梦想,在他的心里早就有了打算。
在未来一年内,申城会出现全新的“清美美食连锁专卖店”,这标志着不仅豆腐、百叶,甚至面包、馒头都会贴上“清美”的标签。
从沈建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村工匠蜕变为长三角“豆腐大王”的传说;看到了一块豆腐从小作坊走进大工厂的惊喜;看到了一粒小黄
豆书写的精彩篇章。
沈建华的独到之处在于,从豆腐里看出了文化,看出了它能发掘的大量潜力。
我们期待着沈建华能带着“清美”,看到更多。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沈建华终于把一个硬币就能顺利交易的小生意做成了大买卖,为上海滩又增加了一个商业奇迹。
每每说到自己的成功,沈建华都会感慨地说:“成功没有学问,更没有捷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唯一利器,只要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就一定能实现理想!”
那时的沈建华大概从未想过,自己这次稍许带着些不确定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还改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豆制品经营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食用大豆饮食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