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料

合集下载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帝改⾰专题三:北魏孝⽂帝改⾰⼀、励精图治的孝⽂帝改⾰⼀、改⾰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黄河流域(基础)⑴建⽴: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最强的政权。

⑵统⼀:①经过:439年统⼀北⽅,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分裂割据局⾯。

B.创造了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盾的激化⑴阶级⽭盾和民族⽭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化、习俗、⽣活⽅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盾时常发⽣。

⑶社会⽭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帝深受汉族先进⽂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实⾏均⽥制。

为孝⽂帝改⾰创造条件。

⼆、孝⽂帝改⾰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计⼝授⽥,“劝科农桑”,这是均⽥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量⽆主⼟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缓和社会⽭盾。

⑷性质:均⽥制是封建国家⼟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即⽆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即已耕种⼟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地主原有⼟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①抑制了⼟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在改⾰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也激化阶级⽭盾。

选修一专题三1、2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1、2北魏孝文帝改革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 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1.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 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 农的负担 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 发展 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 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 2.推动北魏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 ③迁 都洛阳 ③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 ④改革鲜卑的生 活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⑵如何迁都?说明了什么?
请体验历史: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引 请读材料: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太子元恂。元 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 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 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 ——魏书· 孝文帝 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
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4、文化生活: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假如你是生活在5世纪末6 世纪初洛阳的一位商人, 你会感觉到或看到社会生 活中有哪些变化呢?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
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
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
【巩固练习】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 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影响: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落后的风俗习惯,促 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同时得到了汉族地主的 支持,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行汉制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崇儒学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 典。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
知识整合
时期 主持者
——改革内容
改革措施
前期
冯太后
①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后期
孝文帝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作 用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 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 动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 质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③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目的: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三长负责 检查户口,征收地租,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 影响: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第1课学习指南与作业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第1课学习指南与作业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

(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制度改革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迁都洛阳(1)原因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思维拓展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改革的局限性
鲜卑族丧失独特性
改革过度汉化,导致鲜卑族逐渐丧失自身的民族 特色和文化传统,不利于民族多样性的保护。
阶层矛盾加剧
改革过程中,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导致社会阶层 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妇女地位下降
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妇女地位逐渐下降, 对性别平等造成负面影响。
改革的历史地位
1 2
提升文化水平
推崇儒学,建立太学,提高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得社会风 气得到改善。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后世改革的借鉴
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措施,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推动历史进程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为后来的隋唐大 一统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
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均田制实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 相应增加。
均田制的实施还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兼并,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租调制
租调制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 要税收制度,旨在调整税收结 构和税率,增加国家的财政收 入。
租调制实施后,税收结构和税 率得到优化,税收负担相对减 轻,农民的负担也相应减轻。
改革的进步性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民族间的交 流与理解,有助于形成更为团结的民族关系。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中的均田制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经 济水平,为后来的唐宋盛世打下了基础。
提升文化水平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提倡儒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 平,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孝文帝改革背景 • 孝文帝改革内容 • 孝文帝改革影响 • 孝文帝改革评价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 Word版含解析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难点:生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冲突⎩⎪⎨⎪⎧阶级冲突尖锐民族冲突简单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进展的必定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措施具体内容历史意义经济均田 制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①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④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进展内容⎩⎪⎨⎪⎧对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种类:露田、桑田义务:担当徭役杂税政治整顿 吏治①缘由:吏治混乱、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冲突②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①相对缓和了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 洛阳①缘由: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②概况: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动改革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进展文化革除 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全部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夫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比较分析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1、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

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措施改革官制,整顿吏制。

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3、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势在必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桑田、露天)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目的:巩固北魏统治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料
课标一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 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 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 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课标二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 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 政后的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 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 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 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 化、风俗习惯汉族化;(2分)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 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2分)
【典型例题】
根据图一《北魏北方力患图》和图二 《东汉时期全国》,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一可以看出魏孝文帝迁都 的必要性是什么?
北方受柔然的威胁;
(2)从图二可以看出魏孝文帝迁都 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便于接受中原文明,加强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
(3)你如何评价魏孝文帝的迁都?
这是必要之举也是成பைடு நூலகம்之举,北魏孝文 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 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 得到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对中原 的统治。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 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 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 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2分)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 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 了贡献。(2分)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 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 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 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 走向衰落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