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人民版选修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1.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 先进的经济形态B. 民族融合的趋势C. 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 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 恢复和发展经济D.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5.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C、推行新的租调制D、汉化政策6.《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9.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 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 发展经济D. 巩固统治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 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 前秦瓦解C. 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 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答案】A【解析】2.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 打击守旧贵族B. 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 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 没收寺院财产【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实行汉化政策,故C正确;ABD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不符,排除。

3.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 如何解决民族问题B. 如何统治汉人C. 如何缓和阶级矛盾D. 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反映了鲜卑族入主中原后解决民族问题的特点,故A正确;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并不是单纯解决如何统治汉人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问题,不是阶级问题,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发展封建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4.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5.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①正确。

②③④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的内容不包括()A.改穿汉族服装B.改用汉姓,学说汉话C.提倡与汉族通婚D.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解析: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不是改革鲜卑旧俗。

答案:D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概念的理解。

答案:B3.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北魏改革的原因主要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D4.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改吏制④租调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注意限定语“直接”“农业”。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礼乐制度D.九品官制解析:经济的封建化是最根本的措施。

答案:A6.北魏孝文帝所属的民族是()A.汉族B.鲜卑族C.羯族D.匈奴族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孝文帝属鲜卑族。

答案:B7.以下因素对北魏的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解析:A、B、D三项内容均在鲜卑旧地发生,D项实际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利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北魏历史质的飞跃。

答案:D8.对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北魏统一北方B.鲜卑族社会经济发展落后C.北方的民族融合尚未开始D.鲜卑族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背景,改革前北方各族已开始融合。

答案:C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北魏统一北方B.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C.冯太后的支持D.鲜卑族贵族的大力支持解析:鲜卑贵族利益由受改革损害极力反对改革。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人民版选修1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 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锋利。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答案 C解析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转而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上下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答案 D解析A项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可知当时北魏都城平城不利于改变风俗,推行汉化改革,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平城不利于文治和移风易俗,而洛阳是帝王之地,所以要迁都洛阳,D项正确。

4.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开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开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答案: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B3.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B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A5.xx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是提起最多的词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制度开创性意义的是( ) A.整顿吏治B.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颁布均田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制度开创性”,A、B、C三项都不具有开创性,故选D项。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四种情况都符合北魏初年的历史状况。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 C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

4.史书曾称颂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他( )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A、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则是促进“汉化”的措施,也与题干不符。

针对当时官场黑暗,孝文帝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不贷,并颁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使得秩序好转,故选C。

5.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原因是( )A.两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答案 B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测试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
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
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
④;⑤;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
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时表示:“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大臣回答:“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椐,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下图反映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

(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有何意义?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3、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

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第四:综合运用:
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答案:
(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
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

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标准答案】:(12分)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试题解析】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高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易错提醒】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备考提示】考生要加强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2、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有利于政治统治。

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

移风易俗,加快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