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①正确。

②③④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人民版选修1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 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锋利。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答案 C解析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转而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上下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答案 D解析A项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可知当时北魏都城平城不利于改变风俗,推行汉化改革,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平城不利于文治和移风易俗,而洛阳是帝王之地,所以要迁都洛阳,D项正确。

4.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开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开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8张PPT)

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8张PPT)

知识梳理
——改革的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 济落后,柔然威胁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逐水草 而居 游牧 文明
游牧 为主
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
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吗?分属何种类型文明? 南方 民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农耕 文明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三专题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民族大融合
三、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 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 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答案: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B3.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B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A5.xx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是提起最多的词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制度开创性意义的是( ) A.整顿吏治B.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颁布均田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制度开创性”,A、B、C三项都不具有开创性,故选D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帝改⾰专题三:北魏孝⽂帝改⾰⼀、励精图治的孝⽂帝改⾰⼀、改⾰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黄河流域(基础)⑴建⽴: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最强的政权。

⑵统⼀:①经过:439年统⼀北⽅,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分裂割据局⾯。

B.创造了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盾的激化⑴阶级⽭盾和民族⽭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化、习俗、⽣活⽅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盾时常发⽣。

⑶社会⽭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帝深受汉族先进⽂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实⾏均⽥制。

为孝⽂帝改⾰创造条件。

⼆、孝⽂帝改⾰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计⼝授⽥,“劝科农桑”,这是均⽥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量⽆主⼟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缓和社会⽭盾。

⑷性质:均⽥制是封建国家⼟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即⽆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即已耕种⼟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地主原有⼟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①抑制了⼟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在改⾰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也激化阶级⽭盾。

选修一专题三1、2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1、2北魏孝文帝改革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 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1.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 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 农的负担 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 发展 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 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 2.推动北魏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 ③迁 都洛阳 ③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 ④改革鲜卑的生 活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⑵如何迁都?说明了什么?
请体验历史: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引 请读材料: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太子元恂。元 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 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 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 ——魏书· 孝文帝 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
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4、文化生活: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假如你是生活在5世纪末6 世纪初洛阳的一位商人, 你会感觉到或看到社会生 活中有哪些变化呢?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
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
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
【巩固练习】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 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1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1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答案:C2.如下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的影响 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答案:D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耕作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D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百国"“胡”“贩客”,可以看出当时洛阳商业繁荣,已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B 项不全面,C项太笼统,故选D项.答案:D5.《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下列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影响: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落后的风俗习惯,促 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同时得到了汉族地主的 支持,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行汉制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崇儒学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 典。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
知识整合
时期 主持者
——改革内容
改革措施
前期
冯太后
①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后期
孝文帝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作 用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 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 动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 质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③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目的: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三长负责 检查户口,征收地租,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