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第一课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 六国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生产发展。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一、智者的选择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 统治方式,鲜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以农业为主的 定居生活;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 定了基础。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 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方少数民族和中 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 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 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 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 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 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 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 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 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 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 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 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
(2)迁都洛阳对改革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1、历史线索
北方
东 汉
南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西晋
东晋
隋 朝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①正确。
②③④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帝改⾰专题三:北魏孝⽂帝改⾰⼀、励精图治的孝⽂帝改⾰⼀、改⾰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黄河流域(基础)⑴建⽴: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最强的政权。
⑵统⼀:①经过:439年统⼀北⽅,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分裂割据局⾯。
B.创造了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盾的激化⑴阶级⽭盾和民族⽭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化、习俗、⽣活⽅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盾时常发⽣。
⑶社会⽭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帝深受汉族先进⽂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实⾏均⽥制。
为孝⽂帝改⾰创造条件。
⼆、孝⽂帝改⾰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计⼝授⽥,“劝科农桑”,这是均⽥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量⽆主⼟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缓和社会⽭盾。
⑷性质:均⽥制是封建国家⼟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即⽆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即已耕种⼟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地主原有⼟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①抑制了⼟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在改⾰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也激化阶级⽭盾。
选修一专题三1、2北魏孝文帝改革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 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1.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 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 农的负担 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 发展 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 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 2.推动北魏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 ③迁 都洛阳 ③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 ④改革鲜卑的生 活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⑵如何迁都?说明了什么?
请体验历史: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引 请读材料: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太子元恂。元 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 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 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 ——魏书· 孝文帝 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
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4、文化生活: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假如你是生活在5世纪末6 世纪初洛阳的一位商人, 你会感觉到或看到社会生 活中有哪些变化呢?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
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
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
【巩固练习】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 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影响: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落后的风俗习惯,促 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同时得到了汉族地主的 支持,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行汉制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崇儒学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 典。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
知识整合
时期 主持者
——改革内容
改革措施
前期
冯太后
①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后期
孝文帝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作 用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 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 动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 质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③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目的: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三长负责 检查户口,征收地租,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 影响: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第1课学习指南与作业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
(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制度改革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迁都洛阳(1)原因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思维拓展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模块链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Ⅱ专题一):土地制度【学习要求】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认识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进步的观点。
【知识结构】★参考《创新设计》P281“基础知识连线——北魏孝文帝改革”★【疑难解惑】一、北魏为什么要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意义?原因:当时,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为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政府推行均田制。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意义: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参考《创新设计》P281—282“重点难点”——问题二”)——————————————————————————————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
受田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获得使用土地权益的同时,要承担义务,从而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对地主来说,他们的土地占有不受任何影响。
对农民来说,由于有了小块土地耕种,徭役赋税相对较轻,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均田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作用: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拓展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 “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 巩固政权 ⑶影响 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 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商鞅变法:“废 ⒈均田制 井田,开阡陌”,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以法律形式推行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土地私有制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 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⒉整顿吏治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 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 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 基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为隋最终完成 统一奠定基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 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 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 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 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 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 发展;
◎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 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 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你如何评价魏孝文帝的迁都?
这是必要之举,也是成功之举。北魏孝文帝迁 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 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进一 步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智者的选择
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 局面;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
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 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
迁都洛阳;改姓氏,用汉姓;禁胡服,穿汉服; 说汉话;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
(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客观上对当时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的融合作出 了贡献。
【探究延伸】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 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 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5、北魏孝文帝改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 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 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①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 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 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 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 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 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③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 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 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④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 历史做出了贡献。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 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 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
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训练设计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