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计约550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的全盛时期,各个封建国家之间相互争斗、纷争不断,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为众多的封建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以诸侯国为主,各个国家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力,封建诸侯在自身领土内行使统治权力。
而战国时期,国家力量逐渐集中,以秦国为首的强大中央政权逐渐形成,其他国家逐渐成为秦的附庸国。
这种政治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春秋时期,战争以封建诸侯之间的小规模战斗为主,依托于贵族武士的军队。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和城市攻防战,军队逐渐转变为由平民武士组成的士兵,采用战法策略。
同时,出现了诸侯国雇佣军队的现象,以增加国家军事实力。
三、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学派和文化传统。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道家学派的兴起,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顺应自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墨家、法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兴起。
四、社会风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丰富多样,众多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竞争使得社会形态不断变化。
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由贵族为中心转向以农民和平民为主,社会地位开始向上层和下层人群更好的流动。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
五、春秋战国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统一。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个国家兴衰、王朝更替,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思想家,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据传,这个时期是周朝晚期,也是周王室权力衰落,各种国家因此崛起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封建初期国家和尊王制度的确立期。
其中,鲁、卫、齐、晋、楚、燕、赵、韩、魏等国家盛衰兴起,称为春秋九州。
而随着各国之间的战争,形成了“五霸”的境地,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更成为历史的名人。
在文化方面,春秋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的一个时期,大约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体现出“诸侯并起,千里分崩”的局面,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天下,也是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崇高统一的借口,历经千辛万苦的无穷泥泞。
在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著名的“七雄”经济、统治力量和开放程度都非常不同,包括齐国、晋国、秦国、赵国、楚国、魏国和韩国。
在战争方面,合纵连横是各国之间的常态,有时也会联合成为同盟。
其中,秦国以推行变法、军备壮大为手段,不断瓦解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同时,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夺的不仅仅是领土和政治势力,还包括文化和思想的传播。
各国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从战国时期开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虽然产生了许多思想上的矛盾,但他们的思想却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乃至对全世界艺术历史的重大影响。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它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近550年时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为后来的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格局演变1.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开端,以诸侯分封制度和封建制度为主要特征。
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出现内乱和分裂。
2.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也是战争频繁的时代。
诸侯国争夺霸权,形成了七雄之势,即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相互对峙。
二、经济状况变迁1. 农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利用木耕、铁器等农具提高了农田的开垦效率,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商业贸易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贸易逐渐兴起,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频繁。
在春秋时代后期,郑国提出了“通商吴越,以为兄弟”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三、军事制度改革1. 兵器改良春秋战国时期,制造业得到发展,冶铁技术的进步使得兵器装备得到改良,如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
2. 军纪整顿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的兵法思想,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改革。
各国纷纷整顿军纪,强化军队的纪律和组织,提高了战斗力。
四、文化思想繁荣1. 孔子及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如仁爱、中庸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包括墨子、墨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形成了多元的哲学思潮,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五、春秋战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世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经验。
在政治方面,战国时期的诸侯争夺霸权,形成了分封制度的缺陷,为秦朝的统一中国提供了契机。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约55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涵盖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变革,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都被记录在《春秋》这本书中,因此得名。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拉开了中原地区各国的互相攻伐和联盟建立的序幕,是中原地区各国秩序的一片混乱。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最具有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阶段之一,这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所展现的。
在春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和内部矛盾开始激化。
以晋国为例,晋国是春秋时期八个大国之一,其实质上就是以贵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
但是,晋国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这一点可从《诗经》中所反映的人们对贵族的鄙视得而印证。
同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其中以晋、楚、齐三国为最具代表性。
这些内部矛盾和外部战争的发生,给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兵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初期是战国时期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开始,是在楚国击败了东周的弱化和中原地区各国的实力差距增加导致的。
最后,楚国借势夺魁,将所有的中原诸侯置于惶惶不安的局面中。
与此同时,各地也开始使用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互相攻击了。
在这个时期中,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个主要势力。
秦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原地区长期盘踞的封建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也将重心逐渐向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转移。
这也正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战争方面,战国初期的主要特点是“齐、楚、燕”三国和“晋、韩、赵”三国之间的互相攻击和阴谋,这也成为了晚期各国纷争的铺垫。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但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春秋战国时期起止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涵盖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长达近550年的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割据混乱、百家争鸣、兵戎相见的岁月,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朝开始衰弱,这一年可以被视为春秋时期的开始。
春秋时期以东周的国君之间的争夺和战斗为主要特点。
据说,春秋时期共有16个公认的国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齐、楚、燕、鲁、晋、卫、宋、陈、蔡等国家。
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来自《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等史书。
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争夺领土和权力,频繁发生战争。
同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齐国的孔子、鲁国的孟子、楚国的屈原等。
春秋时期的结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6年。
当时,晋国灭掉了齐国,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
这个时期以战争频繁、百家争鸣、分裂割据为主要特点。
战国时期的国家数量和势力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的齐、楚、燕、鲁等国,逐渐被视为大国的晋、秦、赵、韩、魏、楚等国所替代。
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力图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夺统一中国的机会。
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秦代。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动荡的时期。
春秋时期以东周各国的纷争为主,而战国时期则是各国争夺中央权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为后世秦、汉、唐等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石。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引言: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持续了约五百年,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年代顺序为主线,分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 邾国之乱(公元前771年):邾国之乱标志着春秋时期正式的开始,它是针对邾国贵族的叛乱。
这场动乱不仅在邾国造成了混乱,也对周朝宗法制度产生了冲击。
2. 齐桓公的改革(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并推行了以民为本的政策。
这些改革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并对周边诸侯国形成了影响力。
3. 虞姬之争(公元前645年-公元前628年):虞姬之争是春秋时期的一场争位斗争,它发生在晋国。
虞姬是晋襄公的妃子,但她却与晋文公之子晋平公私通,引起了国内动荡。
这场斗争使得晋国内部分裂,为以后的封建割据埋下了伏笔。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 秦国的崛起(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渐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周边的诸侯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孙子兵法的问世(公元前5世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所著,它以其独到的战略思想和兵法原则对当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奉为圭臬。
3. 各国纷争与割据(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争夺霸权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战争,例如齐、楚、赵等各国之间的争霸。
这些战争使得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甚至出现了割据局面。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见证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春秋时期的改革和革命为中国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而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战争则对中国政治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得名由来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为止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开始与周朝的衰落和分封制度的解体有关。
在这个时代,中国分裂成了多个诸侯国,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冲突。
这段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主要是因为《春秋》和《战国策》这两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二、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制向封建官僚制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增强。
诸侯国的统治者被称为“国君”,他们通过建立官僚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国家。
在国家内部,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以世袭制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
国家由一个个封地和领地组成,每个封地都由一个封建家族统治。
这种政治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以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兴起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铁器的使用普及,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城市的兴起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同时,社会阶级也开始出现。
贵族阶级逐渐崛起,与平民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
四、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冲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出现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例如,儒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等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很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陆续问世。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转变,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也得到了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最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互相辩论,哲学思想大放异彩;游说敌国的辩士,舌吐莲花,就能化解一场战争。
香港文汇报刊载王东峰的文章称:不过,除了“文争”及大张旗鼓的“武斗”之外,还有一些奇人异士,为了报恩或替他人复仇,甘愿冒死做杀手。
为了使谋杀取得成功,其筹划之阴毒,行事之决绝,实在是惊心动魄!其中,四大刺客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
豫让
春秋时的晋国人豫让,是权臣智伯的门客。
智伯赏识豫让的才干,非常器重他。
智伯比较贪暴,总想设法灭掉晋国其它三个家族,独霸晋国。
结果反被以赵襄子为首的三个家族灭亡了。
智伯被杀死后,豫让逃进山中。
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拔掉胡须和眉毛,全身涂上漆,使皮肤上长满了癞疮,又忍痛吞下一块火炭,弄哑了嗓子,以免赵襄子认出自己。
遗憾的是,豫让的多次谋杀均没有成功。
最后,壮志未酬的他拔剑自刎。
不过,赵襄子不久亦因忧虑惊惧而染病不起,一年多后就死了。
要离
春秋末期,阖闾派专诸杀死了吴王僚,自己当上了吴国国王。
阖闾害怕出逃的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回来报仇,就找伍子胥商量。
伍子胥向阖闾推荐要离。
为了能接近庆忌,赢得其信任,要离故意在朝廷上指责阖闾。
阖闾命令卫士砍断要离的右臂,将其打入死牢,还把他的妻子儿女都杀死,并在街上焚尸。
几天后,阖闾故意放跑要离。
要离逃到躲藏在卫国的庆忌处,向他哭诉了事情经过。
庆忌相信了要离,将他留在身边,最终死在要离的长矛之下。
要离亦自杀身亡。
战国时期,韩国的丞相韩傀与大臣严遂不和。
因为韩傀是韩王的叔父,位高权重,严遂
畏祸出逃,寻找刺杀韩傀的勇士。
这项暗杀任务就落到了聂政头上。
聂政不负重托,刺杀死韩傀和韩王,却被卫士团团围住。
聂政知道自己没有生还的希望,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聂政用宝剑划烂脸皮,挖出眼珠,剖腹自杀。
不过,聂政的姐姐还是辨认出他的尸体,痛哭不已,最后在弟弟的身旁自杀。
《荆轲传奇》剧照
战国末年,秦国势力日渐强大。
燕国太子丹广散家财,招募天下勇士,刺杀秦王。
燕国名士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为了激励荆轲的斗志,田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都告诉荆轲后,便拔出宝剑自刎而死。
太子丹为荆轲修建了一座“荆馆”,让他居住。
有一次,太子丹让自己宠爱的美人为荆轲献酒,荆轲称赞了一句“手真美”,太子丹就命令卫士把美人的双手砍下来,用玉盘呈送给荆轲。
为了能接近秦王,起兵造反、兵败后奔逃到燕国的秦将樊于期,拔剑自刎,让荆轲带着自己的首级面呈秦王。
可惜的是,付出这么多残忍的代价,荆轲的谋杀却失败了。
燕王喜为了平息秦怒,用计将太子丹灌醉后杀死,将其首级送与秦王,秦国才罢兵。
田光自刎荐荆轲
发布:admin时间:2006-11-6 点击:753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 , 见秦侵诸侯国之战火即将燃烧到燕国 , 遂由秦逃归燕。
问计于师鞠武。
武曰 :" 燕有田光先生 , 其为人足智多虑 , 且勇而深沉 , 可以为谋划大计。
太子丹迸请太傅鞠武予以引见。
武见田光 , 言太子请光共谋国事。
光往见太子 , 太子恭
敬地接待田光 , 谓燕、秦不两立 , 愿先生谋划国策。
光曰 : " 臣闻骥骥盛壮之时 , 一日而驰千里 , 至其衰老 , 驾亦不及。
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 , 不知臣之精力已经消亡。
虽光不敢图国事 , 但吾友荆卿可以办大事。
太子请光引见荆卿 , 光愿为此事效劳。
" 太子送光至门口 , 告诫说: " 我与先生所言 , 事关重大 , 愿先生勿泄漏于外 " 。
光应允。
光见荆轲说 :" 光与卿友好 , 燕国人多已知晓 ,我在太子面前推荐了你 , 请你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 愿你快去太子处 , 言光已死。
" 遂拔剑自刎。
荆柯本侠肝义胆之士 , 见田光因荐已而死 , 乃去见太子丹。
太子告诉荆轲刺杀秦王之事。
秦将樊于期得罪秦王 , 在燕避难。
荆轲献计 , 拟将樊于期人头及燕督亢地献秦王 , 相机行刺 , 太子丹不忍杀樊 , 荆轲私见樊于期 , 将实情相告 , 樊立即自刎。
秦王政二十年 ( 公元前 227 年 ), 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 , 前往秦国进献 , 秦王大喜 , 在咸阳宫隆重召见。
献图
时 , 图穷匕首见 , 刺秦王不中 , 被杀。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