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科学学科理论试题(附答案)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三)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成像、聚光、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叶片、叶柄、叶脉_、_三局部。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温度、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_。
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袁隆平_。
8、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_。
(二)、选择(10分,每题1分)1、A2、D3、C4、A5、B6、A7、C8、D9、C 10、C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D、昆虫3、以下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4、用眼睛、鼻子、舌头区分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D、直射现象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8、以下不属于果实的是()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局部是在()。
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翻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B、翻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C、翻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三)简答。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附答案)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附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物质是无机物?A. 纤维素B. 糖类C. 氧气D. 蛋白质答案:C. 氧气2. 下列哪种是常见的细胞器?A. 淀粉颗粒B. 叶绿体C. 细胞壁D. 细胞核答案:B. 叶绿体3. 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种物质的循环是最为重要的?A. 氮B. 铁C. 钙D. 钾答案:A. 氮4. 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物态变化?A. 冰块融化为水B. 橡皮球弹起C. 钢丝断裂D. 铁钉生锈答案:D. 铁钉生锈5. 下列哪种能量形式是可再生能源?A. 石油能B. 太阳能C. 核能D. 天然气能答案:B. 太阳能二、填空题1. 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是______。
答案:氧2.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3. 地球的大气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答案:氮气、氧气、二氧化碳4. 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5. 金属加热后容易变形的温度区间称为______。
答案:延展性三、简答题1. 请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例子。
答案: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以水为例,当水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呈现固态,称为冰;当水温度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呈现液态;当水温度高于100摄氏度时,水呈现气态,称为水蒸气。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来进行的。
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光,被植物吸收后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
每个生物体通过食物链获取的能量都会逐渐减少,形成食物链的能量逐层递减。
3. 请简要说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科学学科理论试题(附答案)王丹

科学教师基本功测试题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7、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8、科学课程内容标准所涉及的三个领域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题( 30分 ):1.2010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是罗伯特.爱德华兹,他被称作 ( A ) A.试管婴儿之父 B.克隆之父C.多莉之父 D.干细胞研究之父2.厄尔尼诺属于什么现象( D )A.物理现象 B.社会现象 C.天文现象 D.天气现象3.以下不是用作物理学单位的科学家名字是( B )A.安培 B.居里 C.瓦特 D.欧姆4.硝化甘油是一种无色的黏糊状液体。
这种炸药极易爆炸,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
最早发明它的人是 ( C )A.容勃罗 B.爱迪生 C.诺贝尔5.如图所示是大熊星座的图, A、B、C、D、E、F、G、H各星中哪颗是北极星( D )A. A B. E C. F D. H6.E=mc2是哪位科学发现的著名公式 ( B )A.牛顿 B.爱因斯坦 C.李政道 D.丁肇中7.地震了,如果你住在楼上,下面做法错误的是( B )A.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 B.跑到阳台上呼救C.躲避到洗手间等空间跨度小的地方8.我们一般都采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这主要依据哪一种物质特性 ( C ) 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B.氧气是无色气体C.氧气不溶于水 D.氧气能助燃9.下列哪一种热传播方式不需要依赖介质? ( C )A.对流 B.传导 C.辐射 D.以上的传播方式都不需要介质10.有一种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约为78%,其氧化物不仅参与地面臭氧的形成,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这种气体是( C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甲烷11.1:500000的地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是(A )A.5Km B. 50 Km C.500Km D. 5000Km1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是( D )A.纸笔测试 B.行为观察 C.情景测验 D.档案袋评价13.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4.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 B )A.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 B.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C.显形课程资源与隐形课程资源 D.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15.哪个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重要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重要基础( B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三、判断题( 10分)1.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着。
2023年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附答案

2023年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的是()。
A. 石墨B. 橡胶C. 铜D. 塑料答案:C2. 下面哪个声音的音量最大()。
A. 常人的说话声B. 鞭炮声C. 图书馆闭馆铃D. 下雨时的雨声答案:B3. 电流通过的导体越粗,阻抗越()。
A. 大B. 小C. 不变D. 不确定答案:B4. 雨后过马路时,有的人用报纸包住脚,这种做法主要是()。
A. 提高脚的温度B. 减小摩擦力C. 防止冻伤D. 防止被水弄脏答案:C5. 下面哪种情况属于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A. 摩擦生热B. 汽车行驶C. 电风扇运转D. 电子灯发亮答案:A6. 用木条做的水桶应该()。
A. 涂上油漆B. 浸泡在水中C. 放在通风处D. 放在阳光下答案:B7. 以下哪个动作可防止感冒()。
A. 打喷嚏时捂住口鼻B. 吃维生素片C. 喝热饮料D. 多吃水果答案:A8. 稻米放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下面哪个物质浓度增加()。
A. 蛋白质B. 維生素C. 淀粉D. 水分答案:D9. 下面哪个器官是人体的敏感器官()。
A. 肝脏B. 肺C. 鼻子D. 膝关节答案:C10. 下面哪个食物可以补充钙质()。
A. 鸡肉B. 牛奶C. 铁锅D. 香蕉答案:B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请解释一下“水的三态变化”。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指的是水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的三种形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蒸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 说说电的产生和电的传输的过程。
答案:电的产生是通过将物体带电或利用化学反应等方式来产生电荷的不平衡。
电的传输是指电荷在导体内的流动,即电流的形成,电流可以通过导线传输。
3. 请举例说明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答案:一个小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的过程中,由于重力做功,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在滚动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又转化为机械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一、理论部分参考试题试题一: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1.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不包括以下哪项?A. 科学素养的培养B.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C. 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D.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2.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不包括以下哪项?A.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C.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D.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以下哪个不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领域?A. 生命科学B. 地球与宇宙C. 物理科学D. 数学4.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过程性评价B. 终结性评价C. 相对性评价D. 绝对性评价试题二:请简述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试题三:请阐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
试题四:请分析小学科学课程内容领域的特点。
试题五:请谈谈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方法及其作用。
二、参考答案答案一:1. C2. D3. D4. C答案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点:1. 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能够理解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生动有趣的科学现象和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科学探究。
4. 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
答案三: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丰富多样的科学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系统的科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附答案)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附: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课程标准(12分)一、填空:(6分)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课程内容标准所涉及的三个领域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
3、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4、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二、简答题:(6分)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部分:学科专业知识(23分)一、填空:(8分)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水的(汽化)现象。
3、一颗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4、(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5、糖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8、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二、判断题(5分)1、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
(√)3、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4、热在真空中不能传递。
(×)5、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根据其距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木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单项选择题:(10分)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D )。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考试题(含答案)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考试题(含答案)题目一
问题:请列举三种常见的能源来源。
答案:
1. 煤炭
2. 石油
3. 太阳能
题目二
问题:请解释一下水的三态是如何变化的。
答案:
水的三态变化分为以下步骤:
1. 在低温下,水呈固态,即冰的状态。
2. 当温度升高时,冰会融化成液态水。
3. 当继续加热时,水会变为气体状态,即水蒸气。
题目三
问题:请简要解释一下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
光密度不同而发生偏折的现象。
当光线从光密度较小的介质进入光
密度较大的介质时,折射角度会向法线方向偏折;反之,当光线从
光密度较大的介质进入光密度较小的介质时,折射角度会离开法线。
题目四
问题:请列举两种常见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变化类型。
答案:
1. 酸与碱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产物是盐和水,这是一种中
和反应。
2.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反应物是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产物是相
应的金属化合物,这是一种氧化反应。
题目五
问题:请简述一下光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
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
不同频率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当光通过物体时,物体会吸收一部分光的频率,反射出人眼可见的
颜色。
例如,当物体吸收所有频率的光时,该物体就会呈现黑色。
而当物体反射所有频率的光时,该物体就会呈现白色。
其他颜色的
产生是由于物体吸收或反射特定频率的光。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三)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成像、聚光、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叶片、叶柄、叶脉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温度、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_。
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袁隆平_。
8、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_。
(二)、选择(10分,每题1分)1、A2、D3、C4、A5、B6、A7、C8、D9、C 10、C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D、昆虫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D、直射现象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三)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盐渎实验学校科学教师基本功测试题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7、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8、科学课程内容标准所涉及的三个领域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题( 30分 ):1.2010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是罗伯特.爱德华兹,他被称作 ( A ) A.试管婴儿之父 B.克隆之父C.多莉之父 D.干细胞研究之父2.厄尔尼诺属于什么现象( D )A.物理现象 B.社会现象 C.天文现象 D.天气现象3.以下不是用作物理学单位的科学家名字是( B )A.安培 B.居里 C.瓦特 D.欧姆4.硝化甘油是一种无色的黏糊状液体。
这种炸药极易爆炸,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
最早发明它的人是 ( C )A.容勃罗 B.爱迪生 C.诺贝尔5.如图所示是大熊星座的图, A、B、C、D、E、F、G、H各星中哪颗是北极星( D )A. A B. E C. F D. H6.2是哪位科学发现的著名公式 ( B )A.牛顿 B.爱因斯坦 C.李政道 D.丁肇中7.地震了,如果你住在楼上,下面做法错误的是( B )A.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 B.跑到阳台上呼救C.躲避到洗手间等空间跨度小的地方8.我们一般都采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这主要依据哪一种物质特性 ( C ) 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B.氧气是无色气体C.氧气不溶于水 D.氧气能助燃9.下列哪一种热传播方式不需要依赖介质? ( C )A.对流 B.传导 C.辐射 D.以上的传播方式都不需要介质10.有一种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约为78%,其氧化物不仅参与地面臭氧的形成,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这种气体是( C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甲烷11.1:500000的地图上,1代表实地距离是(A )A.5 B. 50 C.500 D. 50001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是( D )A.纸笔测试 B.行为观察 C.情景测验 D.档案袋评价13.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4.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 B )A.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 B.校内课程资源与棱外课程资源C.显形课程资源与隐形课程资源 D.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15.哪个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重要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重要基础( B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三、判断题( 10分)1.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着。
………………(√)2.昆虫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
…………………(√)3.熊猫实际上叫猫熊更准确。
……………………………………………(√)4.植物的营养繁殖可以用根和茎,但不能用叶。
………………………(×)5.气象学家把风速分为12个等级。
……………………………………(×)6.使用天平时要把被测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7.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8.蚕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
……………………………………(√)9.科学的真理性总是相对的。
……………………………………………(√)10.演绎法是与归纳法相反的思维方式,即从一般到具体。
……………(√)四、实验题(10分)。
1、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
当转到位置②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当转到位置③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2、取一个橡皮塞,中间插上一根尖嘴的细玻璃管,在一只烧瓶中加入一些水,塞上这个橡皮塞,并让细玻璃管的下端浸入烧瓶的水里。
把烧瓶放到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奇妙的“喷泉”就产生了。
(1)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烧瓶放在热水的水槽中,细玻璃管的尖嘴端会喷出水柱来。
密闭烧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大于瓶外空气,从而把瓶内水通过细玻璃管压出瓶外形成“喷泉”。
(2)要使这个“喷泉”喷出的水柱更高些,你有什么办法吗?玻璃管可更细一些;水槽中的水温可更高一些。
五、案例分析(20分)1.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好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
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答题思路:(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
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
在观察与实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验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
在《沉与浮》一课这一实验中,土豆的密度应该保持不变,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因此要避免任何影响改变土豆密度的因素。
六、教学设计(20分)请以《水变咸了》为题写一份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准备、重点及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食盐、白糖、红糖、沙子、小石子、粉笔末、小苏打、洗衣粉、锯末、高锰酸钾、食用油等教学过程一、展示预习,科学猜想1、展示交流课前观察的食盐和白开水各是什么样的,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法,并说出要用到哪些材料。
2、谁来提点建议或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a.不要用手拿药品,不要随便唱药品b.往水中放盐要适量,可以先放一小勺,观察现象,然后再放一小勺再观察(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看不见与其颜色有关,如果换用有颜色的物体就有可能看到变化过程。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1、刚才,我们研究了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沙子、面粉、洗衣粉会不会在水中溶解?”)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我们的实验记录在相应的位置划”√”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1、我发现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大屏幕展示实验记录表),现在我们开始汇报,进行汇报的同学要清楚的阐明小组的验证结果,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然后进行补充。
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等溶解于水,石子、沙子等材料不溶解于水。
“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
”、“沙子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沙子不溶于水”等。
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
六、课堂评价,布置作业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不错,回答问题也非常的积极。
课后用量筒分别取200水倒入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然后分别加盐和糖,直到饱和,看能溶解多少食盐和糖,比一比谁溶解的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