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5.15 新中国的外交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9)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石嘴山市第十六中学王芳【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八年级(初二年级)学生2、学科:历史3、课时:一课时4、课前准备:⑴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本课相关资料⑵教师上网查找图片、视频资料,制作课件hppt://【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50年代,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5年的亚非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开拓了广阔前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外交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外交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通过党和政府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周恩来总理展示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
本课和16课同属于一个学习主题------“建国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通过学习15课,可以为学生学习16课《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好铺垫,对于理解认识今天我国的外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思想】作为本课所讲述的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距离现在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为探究和体验历史发展、描述和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了解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等基本史实。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 (2)

第 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学目标:•知识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能力培养:( 1 )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2 )通过中美关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 2 )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2 、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内政建设成就卓著。
同样,我国的外交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观看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之初的外交环境:建议归纳以下三点(教师略作介绍)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外交向苏倾斜→中苏结盟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中国提出外交方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和内容,可依据教材作简要介绍,并建议说明以下几点: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其三,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
•出席万隆会议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
举例:“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
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惧、误解。
•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
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首先简要介绍联合国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强调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历史缘由建议说明两点:•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为了将中国排斥于国际社会之外,孤立中国,敌视中国。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外交政策。
(2)建国后,新中国展开积极地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____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__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_________ 。
2.提出: ____ 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_____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_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又与、两国总理进行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3.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
4.意义:。
二、万隆会议的召开:1.时间:_______年2.地点:在____________的_____3.人物:众多_____________首脑;(中国代表团团长________。
)4.会议的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容: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6.结果: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合格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试1.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会议】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2华东师大版

【关键字】会议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现代电子课件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一道设计出新中国外交的知识树,理清基本历史线索。
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整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通过开展讨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深刻挖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看待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史论结合‛的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认识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睿智、开拓创新的。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中美关系缓和原因。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并请学生阅读下列两段材料: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说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是怎样办外交的?请举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三大政策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了解和平共处五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实践,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和意义。
(4)掌握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正确分析它对中国外交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5)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分析在此四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取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巨大成就。
(6)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方针的新发展及中国外交取得的新成就。
(1)学习建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比较,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列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外交成就,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小型展览会,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会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
(1)通过学习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2)通过中美建交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通过学习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外交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理由:中国是和平共处五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课第一个框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第2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内容标准: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能力培养:(1)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中美关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的教育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图例教学法由图片《周恩来》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概括介绍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再让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各项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充实、补充并作分析。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回答。
若出现疑难时,教师再加以指导。
应大致包含以下问题: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周恩来同哪国代表团谈话时首次提出这些原则?(印度)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B.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C.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3.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若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进行“接龙”活动,当堂巩固。
二、万隆会议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不易。
指导学生听录音,看课本P95两幅图片,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情况。
1.万隆会议概况(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15《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华东版八年级下册【内容标准】(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与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成就,培养学生爱国的意识。
【教学要点】1、重点:万隆会议、中美建交。
2、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的外交成果,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学生在近代史中了解到外交的屈辱史,对近代中国的外交深刻反思,因此对新中国的外交有强烈的了解兴趣,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提示,以激起学生的感知兴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运用投影仪展现”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的内容。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2、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什么方针?3、70年代中国发生了哪两件大事?中美交是由哪个总统实现破冰之旅的?引出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第一和第二阶段。
引入正文。
(二)、正文讲解: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大家请看多媒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段话,概括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生:概括出:独立、自主、和平。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15 课新中国的外交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别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教学要点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2、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公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出席万隆会议1、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月,亚非一些国家召开_____________会议。
中国国务院总理______________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
为会议的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2、中国代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见卓识和真挚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次会议增进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扩大了中国在__________________。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理应有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席位。
但___________奉行______________的政策,一直阻挠恢复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的合法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区三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华东师大教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本课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4——9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标注在课本上。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的普遍准则。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八、一七公报和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合作交流
1.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同”和“异”?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分层练习
1、下列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事例的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英关于香港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标新立异
3、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和敏感问题,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两国达成的共识是:()
A.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美国只承诺撤出在台湾的全部美国武装力量
2、识图题
(1)“两双紧握的大手结束了中美两国
长期冰冻的状态”,图中握手的两人是
谁?这一历史时刻发生在哪一年
(2)中美建交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
说说这一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3)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今天、美国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如何?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4)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3、材料解析
材料一、 1950年第六届联大到1960年第十五届联大,美国利用其在联合国的霸权,对新中国在联大的席位“暂不讨论”。
材料二、毛泽东动情的说:“我们是被黑人抬进去的。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广大第三世界在这一问题上给予中国的巨大支持。
”
材料三、 1971年8月17日,美国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当有代表权”,“应当规定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
材料四、如图
1.材料一反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这一问题”主要指什么?
3.材料三反映美国什么阴谋?
4.材料四的图片中仰脸大笑的人是谁?他为什么事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