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基本概念

环境地质学-基本概念
工程学上用临界负荷描述构造的稳定性,如断 层的产生是由于外力作用破坏了岩土体的极限 平衡状态后,引起物体的快速位移。
地理学用承载容量来评价地方的人口与资源的 关系。
因素:自然本身的作用,外在人为影响
2.6 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
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 换。
类似地,资源与能源的所有环节都被要求提高产量,以 求与社会现代化文明的高消费水平保持同步。
整个社会随着这种持续的增长速度在运转,并时而以 “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衡量,而经济行为也因此 进行适时调整。
2.10 环境决策中总是包含或产生内部矛盾
“你不可能总是让所有人高兴”,这条公理的正 确性不仅体现在环境事务中,而在所有的人类活 动中都是如此。 处理环境问题的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不管决策 如何,“假如你干,你会受到谴责;而如果你 不干,你也会受到指责。”
其中碳、氢、氧、氮、硫、磷等的循环是生态系统基 本的物质循环。锰、锌、铜、钼、钴、钙、镁、钾等 微量元素,也在生态系统中的构成了各自的循环。
而与人类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 循环。
规模不等,类型多样,有天然(池塘,河流, 草原,森林)与人工(城市,矿山,工厂)之 分
典型的,水陆生态系统(Water-land ecosystem), 水生生态系统 (Aquatic ecosystem), 湿地 (Wetland)
当环境各种条件都比较固定,因子之间更易达 到平衡时,我们可以认为系统是封闭的。 手套箱下的科学实验,封闭柱体实验 黑箱,灰箱
但必须知道绝对的封闭是不存在的,是理论上 的。
2.7 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
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 可以更新再被利用。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构成了地球的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关注这些圈层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主要包括:1. 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4. 探讨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 环境地质作用: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等。

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各圈层相互作用、陆地水循环与水环境变化、地球关键带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生态环境地质、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地质环境工程与生态系统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等。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1.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质学方法。

2. 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学:研究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防治学: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防治和评估,减轻灾害损失。

环境地质概述

环境地质概述

一、什么是地质环境环境是自然客体与人类相互联系的系统。

环境这个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由生物、大气、水和岩石四个圈所组成。

岩石圈的所有组成部分,即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质过程和现象,都与大气、水、生物等自然环境的成分紧密相互联系着。

这一部分组成一个独立的环境系统。

这个系统我们称之为“地质环境”。

所以说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又与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部分(表部)。

它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它是岩石圈上部有特殊性质的部分,是个多成分的动力系统,是生命和人类活动的环境。

地质环境是多因子系统,其主要因子是岩石、土壤、有机成分、气体、地下水、微生物以及动力作用等。

既然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那么它的上限和下限的空间位置在哪里呢?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这里所有的地质环境因子都积极的与大气、地表水体、生物界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在形成地质环境结构、性质和生态质量中起着基本的作用。

地质环境的下限位置,决定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进入岩石圈内部的工业活动深度。

目前阶段,世界能够进入岩石圈的深度大约为5公里,最深钻探深度可达到12公里。

对于下限位置确定的原则,目前有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位于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位置(深度),不考虑社会的需要。

另一种意见认为,下限位置应在人类活动引起的物理场变化开始消失的深度,如应力场、电磁场、温度场等。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下限位置应在岩石圈上部,被技术原因污染的地带消失处(包括化学物质迁移污染)。

最后一种意见认为:下限可以被认为是岩石圈内人类能够深入到的地方,是理论上的最大深度。

总之,地质环境的下限,决定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能力。

总起来看,地质环境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特殊的、紧密相联系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这部分积极地与水、气、生物圈相互作用着。

二、什么是环境地质?“环境地质”一词,虽然被人们使用,但其严格的含义(或者说是定义),都很少被人们认真的推敲过。

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是指由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和液体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所构成的环境。

根据其形成原因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 原生地质环境:这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未经人为改变的地质环境。

它通常具有自发的形成过程和相对稳定的特征,例如自然形成的山脉、河流、湖泊等。

2. 次生地质环境:这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地质环境。

人类的各种活动,如采矿、建设、农业等,都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形成次生地质环境。

这种环境的特点是具有人为的干预和改变,例如人为形成的采石场、水库、填埋场等。

3. 海洋地质环境:这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质环境。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要覆盖区域,海洋底部的地质结构、沉积物、生物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地质环境。

海洋地质环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4. 陆地地质环境:这是指陆地上的地质环境。

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主要部分,其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地质环境。

陆地地质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了解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基础。

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

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这些地质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更新资源,使用后不能再生。

水资源虽能得到更新,但其年可用量也是有限度的。

所以,滥采、滥用地质资源,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水体、土壤、岩石对污染物质具有自净功能,通过这种自净功能,地质环境对外来的污染物质进行内部消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二)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人类生存于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地质空间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可用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摘要: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虽然是“地质”与“环境”两个词语的简单对调,然而其含义和性质完全不同,是两个很容易混用的概念,作者系统地从产生、概念、内容等方面加以阐述和辨析二者的不同与联系。

关键词:地质环境;环境地质;生态环境引言(词语的出现)通常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认识地质环境的分界。

工业革命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展开掠夺式的开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些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危害。

人类与地球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被工业革命破坏了,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地质”一词在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出现了。

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最初的环境地质研究范畴。

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比西方晚些,但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80年代以后,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环境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近20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灾害、水土环境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发展历程由于地质环境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与发展提供基础物质资料,因而自有人类以来就离不开地质环境这个基础,人们在较早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基本的环境地质学概念,但是在与自然条件的抗争中确作了许多环境地质工作,有写工作卓有成效被写进人类的文明史,但环境地质的真正兴起与发展确是近五六十的事情。

2 概念区别2.1环境地质环境地质是地质科学的一门新兴的地质学中分支学科内容,它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主要研究地质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是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因素、条件、结果)及人类活动引起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科学,属新近创立的边缘学科。

1964年美国Hackett J E较早提出“环境地质”术语,认为“环境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原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1)垮落带。

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1.5。

但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 左右。

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毗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

(2)裂缝带。

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即为裂缝带。

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较小。

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图2137(c)所示的砌体梁结构。

垮落带与裂缝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裂缝流入采空区和采煤工作面。

两带高度和岩性及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两带高度越大。

一般情况下,对于软弱岩层,其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12 倍,中硬岩层为12~18 倍,坚硬岩层为18~28 倍。

准确地确定两带高度,对解决水体下采图2-137 实际测得的不同类型覆岩开采后的破坏情况1 垮落带;2 裂缝带(a)覆岩为软岩层;(b)覆岩为中硬岩层;(c)覆岩为坚硬岩层煤问题及下解放层开采瓦斯突出煤层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弯曲带。

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

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着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的,在垂直剖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差值很小。

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环境与地质环境
尹义环境的概念小于系统科学中环境的概含);环境是指系统以外的事物,也
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而言的。

狭义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和。

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