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治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6中风经典.ppt

最新.课件
24
中脏腑:神志不清,重,常累及脏腑。
最新.课件
10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3. 闭证与脱证:都是中风、中脏腑的表现,都 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1)性质2)临床表 现 3)治法
4. 阳闭、阴闭:都是中风中脏腑闭证。 阳闭:热象。 阴闭: 寒象。
最新.课件
11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5.辩病势顺逆:神志,瞳神,抽搐,呃 逆,戴阳,呕血,黑便。
相关脏腑:脑,心、脾、肝、肾。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最新.课件
9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真中(风):由外邪侵袭引发,又称外 风。相当于周 围性面瘫。
类中(风):无外邪侵袭而发病,又称 内风。相当于 急性脑血管 意外。
2.中经络:无神志改变,轻,病位在血脉 经络。
6.辅助检查:CT,MRI。
最新.课件
12
五.辨证论治•类证鉴别
中风: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醒后留有后
•
遗症。
痫证:昏迷,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异常叫声,
醒后如常。
厥证: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
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
痉证: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
见昏迷,但无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
手足肿胀麻木:茯苓、泽泻、苡仁、木瓜、桑枝、
防己、伸筋草•分型论治
6.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加减: 阴虚甚: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萸肉。 肝火偏盛:龙胆草、夏枯草。 肝风内动:蜈蚣、僵蚕、龙骨、牡蛎。 痰阻清窍:菖蒲、远志。 肝火扰心: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
最新.课件
3
唐宋以前:外风,正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病因的重大分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1. 中风 先兆
2.真中、 类中、
复中
6.标本 虚实
中风辨 证要点
3.病位 浅深和 病情轻
重
5.病势 的顺逆
4.闭证 和脱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风中医疗法ppt课件

气血并 逆,直冲犯脑。——潜降镇摄。
三、范围: 脑血管意外 出血性 脑溢血
珠血。
缺血性 脑血管痉挛
脑血栓
脑栓塞
面神经麻痹。
相当于“国标”:“中风” 、“风(喑) 痱” 、“口僻” 、“面瘫”
四.病因
1风邪入中:脉络空虚,气虚邪中。 2五志过极:情志所伤。
3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4积损正衰:肝肾阴虚,气虚。
言语不利:菖蒲、远志。
苔腻:半夏、天竺黄。 肢冷:熟附子。
偏瘫日久:水蛭、虻虫、地鳖虫、乌梢蛇、莪术、
鬼箭羽、鸡血藤。 手足肿胀麻木:茯苓、泽泻、苡仁、木瓜、桑枝、
防己、伸筋草。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6.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加减:
阴虚甚: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萸肉。来自肝火偏盛:龙胆草、夏枯草。
1)先兆 2)饮食宜忌 3)房事情志
4)功能锻炼
5)语言训练
6)危重者:注意生命体征
7)防治感染。
病例讨论
王××,男,78岁。今晨起床时跌倒,觉 右侧上下肢麻木,当时未引起注意。至中午时分, 右侧肢体麻木加重,吃饭时手不能持筷。家属送 至门诊,查Bp150/90mmHg,头颅C T未见明显异常。一周后复查示左侧基底结梗塞 灶。患者平素时觉头晕,耳鸣,眼花,夜寐不安, 腰膝酸软,舌偏红,苔薄,脉弦细。请问该患者 的诊断。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真中(风):由外邪侵袭引发,又称外
风。相当于周 围性面瘫。
类中(风):无外邪侵袭而发病,又称 内风。相当于 急性脑血管 意外。 2.中经络:无神志改变,轻,病位在血脉 经络。 中脏腑:神志不清,重,常累及脏腑。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全文】中风病的中西医康复医学PPT课件

那么,是不是活动多就一定对患 者的恢复有好处呢?医生的回答是否 定的。由于一个人要执行某个动作需 要身体多个肌肉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而中风对患者肌肉力量和紧张度的损 害是全面的,不正确的锻炼不仅起不 到恢复的目的,反而可能对患者各项 运动功能造成新的损害,最终影响的 是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
建议: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脑梗 塞病人发病后三天可以做自主的运 动,脑出血病人发病一周后可以做 自主的运动。
三.步行训练原则
5、趣味性:与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工作和游戏结合,激起患者的兴趣,使其 主动参与 6、持之以恒: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必 须长时间持续坚持,才有好的治疗效果, 肌力训练需两月。 7、步行能力预后:根据患者回归社会的实 际环境,对其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中医内治 针灸 推拿 穴位注射 埋线 敷贴 薰洗 。。。。。。
二.步行训练技术
1.平衡杠:安全,便于做各种训练动作, 包括单腿迈步等。有一斜板可纠正足内, 外翻。 2.助行器,拐的使用:患者可根据实际情 况训练二,三,四点步态,注意先出患腿 及腋拐,肘拐,手杖的使用。 3.假肢矫形器的使用:用矫形器则无法做 有关关节的活动,并注意相关肌群的萎缩。
二.步行训练技术
关于疼痛
〈1〉损伤性疼痛:骨折,脱位 〈2〉炎症疼痛 〈3〉痉挛性疼痛 〈4〉神经痛
一.影响步行的因素
3.平衡 1)小脑共济失调 2)前庭功能障碍 3)本体感觉障碍 4)心理状态
一.影响步行的因素
4.下肢完整性:两下肢长度相 差3CM,则导致步行异常。 5.耐力 6.行为障碍:认知功能低下影 响步行。
4.站立:站位的三级平衡及重心转移训练。 可两脚同时着地或一脚着地另一脚放在板 上。 5.减重训练。 6.分解步行动作训练:使患者在安全的环 境下将步行过程进行分解练习,然后在有 机结合。 7.施加保护:偏瘫患者练习步行时,治疗 师应拉住其腰带进行保护,切忌不可拉其 患肢!!!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祛邪开窍醒神;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三、分证论治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体弱 久病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脑脉失养
虚
中风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六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2、中风病的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1个月以内;
中医中风ppt课件

适量摄入蛋白质
选择低脂肪、低盐的蛋白质来 源,如鱼、瘦肉、豆类等。
THANK YOU
中风发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 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因素有 关。
中风可导致突然昏仆、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高热 等危象。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采用 活血化瘀、熄风化痰、通 络止痛等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针灸、推拿、拔罐、艾灸 等中医治疗方法,以疏通 经络、调和气血。
态。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
复训练。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中风 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 中检查,评 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风是体内气血逆乱,产生风 、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 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中风家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检查以及 相关生理功能测试。
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 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中风。
中风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溶栓 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压
药物、降血糖药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脑部血管阻塞或出 血,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取 栓、去骨瓣减压等。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 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 疗、言语治疗等,以帮助患者 恢复功能。
中医治疗
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 ,调理身体,促进康复。
中风的康复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病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复方白丸子加减(祛风、化痰、通络)
.
23
2.风阳上扰(肝阳上亢)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 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夹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
.
4
2.劳欲过度 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阳气亢盛—上扰清
窍
②纵欲过度—耗伤肾阴—水亏于下,火旺于 上—水不制火—火上扰清窍
.
5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辛辣;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痰化热—热极生风,风痰热 上扰清窍
.
6
4.情志所伤 五志过及—心火暴盛—引动内风 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烦劳日久—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素体阳盛—阳亢化风
病机: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 决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参附汤:补气回阳
生脉散:益气养阴
.
30
(3)后遗症 1.风痰瘀阻 症状: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
体麻木,苔白腻,舌暗紫,脉弦滑。 病机:风痰阻络,络道不畅 治法: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祛风化痰,化瘀通络
.
14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 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 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 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 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 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 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通腑泄热,通降气
.
23
2.风阳上扰(肝阳上亢)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 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夹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
.
4
2.劳欲过度 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阳气亢盛—上扰清
窍
②纵欲过度—耗伤肾阴—水亏于下,火旺于 上—水不制火—火上扰清窍
.
5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辛辣;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痰化热—热极生风,风痰热 上扰清窍
.
6
4.情志所伤 五志过及—心火暴盛—引动内风 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烦劳日久—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素体阳盛—阳亢化风
病机: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 决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参附汤:补气回阳
生脉散:益气养阴
.
30
(3)后遗症 1.风痰瘀阻 症状: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
体麻木,苔白腻,舌暗紫,脉弦滑。 病机:风痰阻络,络道不畅 治法: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祛风化痰,化瘀通络
.
14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 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 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 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 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 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 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通腑泄热,通降气
Z中风中医药治疗PPT课件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脑 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 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风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情绪激动、 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机多 与风、火、痰、瘀、虚有关。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01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醒脑 开窍、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豁 痰降浊。
05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 项和预防措施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中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药,需严格遵医嘱。
中药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 中药治疗中风需注意与其他治疗方式的协同配合,以提高 疗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多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西医以及其 他相关学科的合作,共 同研究中风的治疗方法
和机制。
创新药物研发
积极开展新药研发,探 索更多具有疗效的中药
成分和治疗方式。
国际化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风中医药治疗的 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3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实践经 验
中药治疗中风的药物选择
01
02
03
活血化瘀药
如丹参、红花、赤芍等,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 脑水肿的作用,适用于脑 血栓形成等缺血性中风。
益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能够提 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脑功 能,适用于气虚血瘀型中 风。
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等,具有平 肝熄风、止痉的作用,适 用于肝阳上亢型中风。
中风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情绪激动、 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机多 与风、火、痰、瘀、虚有关。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01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醒脑 开窍、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豁 痰降浊。
05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 项和预防措施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中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药,需严格遵医嘱。
中药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 中药治疗中风需注意与其他治疗方式的协同配合,以提高 疗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多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西医以及其 他相关学科的合作,共 同研究中风的治疗方法
和机制。
创新药物研发
积极开展新药研发,探 索更多具有疗效的中药
成分和治疗方式。
国际化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风中医药治疗的 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3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实践经 验
中药治疗中风的药物选择
01
02
03
活血化瘀药
如丹参、红花、赤芍等,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 脑水肿的作用,适用于脑 血栓形成等缺血性中风。
益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能够提 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脑功 能,适用于气虚血瘀型中 风。
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等,具有平 肝熄风、止痉的作用,适 用于肝阳上亢型中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证: 神志昏聩无知,目合口开,手撒
肢冷汗多,二便自溢,鼻息低微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穴为主
中
主穴
水沟、百会、内关
脏
腑
的
闭证
十二井穴、合谷、太冲
分
型
与
脱证
关元、气海、神阙
治
疗
风痰瘀阻证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加减
气虚络瘀证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加减
肝肾亏虚证
滋养肝肾
主讲人:潘艳君 康复治疗部
1
什么是中风
2
中风的中医分型
3
针灸如何治疗中风
4 中风恢复期的中药治疗
OTHER CONTENT
2020/10/11
《灵枢 刺节针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 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 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 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 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肝阳暴亢
面红目赤 眩晕头痛 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 便秘尿黄 舌红绛 苔黄燥
气虚血瘀
肢体软弱 偏身麻木 手足肿胀 面色淡白 气短乏力 心悸自汗
风痰阻络
肢体麻木 手足拘急 头晕目眩 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滑
阴虚风动
心烦失眠 眩晕耳鸣 肢体麻木 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苔少 脉细数
痰热腑实
口黏痰多 腹胀便秘
舌红 苔黄腻或灰黑
口眼歪斜
祛风,除痰,通络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牵正散加减
THANKS
《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
中风的基本分型
中经络 —— 半身不遂 肌肤不仁 言语不利 口角歪斜
中脏腑 —— 突然昏仆 神志恍惚 嗜睡或昏迷 伴中经络症
脉弦滑大
治法:
调神导气,疏通经络 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中
主穴
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经
肝阳暴亢太溪 丰隆、风池
分
痰热腑实
型
与
阴虚风动
曲池、内庭、丰隆 太溪、风池
治
气虚血瘀
疗
足三里、气海
闭证: 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中 脏 腑 的 分 型
肢冷汗多,二便自溢,鼻息低微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穴为主
中
主穴
水沟、百会、内关
脏
腑
的
闭证
十二井穴、合谷、太冲
分
型
与
脱证
关元、气海、神阙
治
疗
风痰瘀阻证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加减
气虚络瘀证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加减
肝肾亏虚证
滋养肝肾
主讲人:潘艳君 康复治疗部
1
什么是中风
2
中风的中医分型
3
针灸如何治疗中风
4 中风恢复期的中药治疗
OTHER CONTENT
2020/10/11
《灵枢 刺节针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 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 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 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 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肝阳暴亢
面红目赤 眩晕头痛 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 便秘尿黄 舌红绛 苔黄燥
气虚血瘀
肢体软弱 偏身麻木 手足肿胀 面色淡白 气短乏力 心悸自汗
风痰阻络
肢体麻木 手足拘急 头晕目眩 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滑
阴虚风动
心烦失眠 眩晕耳鸣 肢体麻木 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苔少 脉细数
痰热腑实
口黏痰多 腹胀便秘
舌红 苔黄腻或灰黑
口眼歪斜
祛风,除痰,通络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牵正散加减
THANKS
《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
中风的基本分型
中经络 —— 半身不遂 肌肤不仁 言语不利 口角歪斜
中脏腑 —— 突然昏仆 神志恍惚 嗜睡或昏迷 伴中经络症
脉弦滑大
治法:
调神导气,疏通经络 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中
主穴
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经
肝阳暴亢太溪 丰隆、风池
分
痰热腑实
型
与
阴虚风动
曲池、内庭、丰隆 太溪、风池
治
气虚血瘀
疗
足三里、气海
闭证: 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中 脏 腑 的 分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