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_1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1.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建立国家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朝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又客观的历史评价。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联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电脑历史挂图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是谁?他得丰功伟绩有何之处?“(使用电脑搜索。
)二、整体感知:(课件展示)1、秦朝在同一六国之前有那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是谁负责改革,他改革的作用是什么?2、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是?统一六国当中最有转折的战争是与赵国的哪场战争?3、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宰相是谁?他向秦始皇如何建议的,改革让秦国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样?4、分析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意义?5、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6、探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7、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三、课文探究:(课件展示)1、秦朝的统一对于历史的贡献意义?学生分组讨论:(主要是立足于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产生的作用。
是要求学生达到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要求要辩证的去看待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从而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秦朝灭亡的原因,对比秦汉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讨论汉朝为何能统治时间久?四、课文总结:本文通过对秦朝历史的学习,认识到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秦朝统治的政策评价,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是有其必然的因素。
七年级上历史13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课题13、秦帝国的兴亡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全面多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因素。
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学会识读“秦朝疆域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兼并六国的史实。
按时间顺序将成语典故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与春秋战国、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相比较联系,探讨认识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对春秋战国的终结,开辟了中国新时代,推动多民族国家向前发展。
认识秦的暴政是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
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教学流程主导调控主体活动直观欣赏:出示秦始皇图片,请学生说说对此图片的直观感受。
导入新课:对于这个历史大人物,你我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感受与认识,这一次让我们进一步走入历史,拉近与他的距离,希望我们能在交错的时光中与秦始皇沟通对话。
(—)、“秦王扫六合”1、战国以来,不管是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各诸侯国的实力上看,都把历史的眼光聚焦在秦国,你能否综合全面列举证据证明。
2、在战国时期,战争是解决完成统一大业的必要选择,请观看地图,讲解秦国如何实践远交近攻的连横策略并取得成功。
3、在今天我们都深刻知道,统一对任何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要。
那你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你有何想法?学生欣赏观看自由评述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观看利用地图演示讲解教师启发设疑学生思考回答深刻认识领悟教师小结: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都期待统一,所有的历史一切经验都证明,只有统一才能发展,只有统一才能强大。
(二)、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型语言:秦始皇用他的霸气、雄心展示了秦王朝的恢弘与大气,尽管如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1、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它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2、参看教材,允许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加工改造,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小故事。
3、这次农民起义,以什么独特之处流传、记载于史册?(三)、楚汉战争讲述与成语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课件ppt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02
秦朝的建立
03
推行标准文字
秦始皇颁布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使得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政令推行更加顺畅。
秦始皇的功绩
01
统一六国
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02
修筑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修筑了长城,使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遗产。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儒家经典书籍进行焚毁,并对儒生进行迫害。
03
秦朝的政治
商鞅变法
01
秦朝的法律体系源于商鞅变法,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强化国家治理能力。
秦朝的法律体系
以法治国
02
秦朝的法律体系强调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性,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法律完善
01位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工作。
三公职位
九卿职位包括廷尉、治粟内史、少府、典客、奉常、太仆、宗正、少府、卫尉等,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政务和事务。
九卿职位
三公九卿制下,官员选拔任用强调才干和功绩,而非出身和背景。这一制度为秦朝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xx年xx月xx日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课件ppt
contents
目录
秦朝统一背景秦朝的建立秦朝的政治秦朝的经济秦朝的文化秦朝的衰落秦朝的影响
01
秦朝统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争斗,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比也十分激烈,各国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争夺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13秦帝国的兴亡

填
一
填
赵
齐
秦
魏
韩
楚
秦
兼
前230年灭韩 喊
并
前229年灭赵 赵 谐
六
前226年灭魏 薇
音 记
国
前223年灭楚 去 忆
前222年灭燕 演 法
前221年灭齐 戏
都城:咸阳 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
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长城
陇西
秦朝疆
基础题
提高题
比赛规则:两组题均为轮答题,基础题每小组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提高题每小组 1道题,每小题40分。总分共计100分。以小
组为单位进行答题,在答题过程中一人错误 或不完整,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
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
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
卒40多万人,从此,六国再也无力
请回答: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中的“一夫”是指谁?你能回答其
中的问题吗?陈胜来自秦的暴政生关发苦年公 意,去农,元 外途戍民九前
中守被百二 发边征贫九
0 …
渔阳
张楚
大泽乡
项羽、刘邦灭秦
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项 羽
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主力
刘邦
刘邦: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
咸阳,秦朝灭亡。
历
史
使
从秦这朝节灭课亡你的
人 智 慧
学根到本了原什因么中?你 获得了哪些启
什么收获
示?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隋文帝
4.秦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在( C )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
经过:建立张楚政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农民政权
结果:失败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推翻——刘邦领导的农民战争(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原 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
燕
战
国
赵
齐
七 雄
秦
魏 韩
楚
——
诸挥虎秦 候剑视王 尽决何扫 西浮雄六 来云哉合 李。,!, 白 秦王赢政,即秦始皇
阅读课文并思考: 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 2、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最大。 3、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4、秦采用有效的军事策略
秦灭六国 (前230年——前221年)
秦朝
咸阳
(前221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讨论: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 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 个崭新的阶段。
2、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 从事生产。
3、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 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10年 C、公元前200年
(3)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B )
A、遇雨误期 B、秦的暴政
(4)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D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三、问答题
D、长平之战
1、为什么秦国能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7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三课课件

你知道中国象 棋中“楚河” 与“汉界”的 来历吗?“鸿 沟”的来历是 什么?
• 项羽和刘邦在荥阳(今河南省南岸光武山
上的鸿沟),大战70小战40,最后讲和以 上的鸿沟),大战70小战40,最后讲和以 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故古有云“ 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故古有云“楚汉相争, 鸿沟为界” 鸿沟为界”。
楚汉战争 时间起止:公元前 时间起止:公元前206—前202年 前 年 性质:“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 性质: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 邦为争夺皇位而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 邦为争夺皇位而战, 争。 结果: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取胜, 结果: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取胜,刘 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 “西 汉”。
221年。 221年。
• 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自 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自
称秦始皇。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问题: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问题 说一说,秦能兼并六国、 说一说,秦能兼并六国、统一 天下的条件有哪些? 天下的条件有哪些? 1、商鞅变法,增强国力; 、商鞅变法,增强国力; 2、秦始皇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秦始皇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促进统一; 促进统一; 3、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人民渴望和平。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人民渴望和平。
历史小评述: 秦的统一历史意义是什么?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 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人民安定地生产生活;加强了 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 一奠定了基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 阶段。
北到 长城
画一画: 画一画:
西到 陇西 东到 东海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秦帝国的兴亡

年级:七学科:历史课时:1时间:
课题: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兼并六国的顺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统一国家的建立的意义。(重点)
2.通过学习理解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难点)
C.阿房宫的修建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秦朝刑法严酷,人民不满
()6.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外戚专权
A.B.C.D.
()7.Hale Waihona Puke 语“破釜沉舟”出自历史上的哪个战役
A.城濮之战B.长平之战
C.楚汉战争D.巨鹿之战
()8.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是
A.赵B.魏C.燕D.齐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学知疑(预习检测):
1.“秦王扫六合”
⑴商鞅变法后,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断兼并邻国土地。年,_____中大破六国中最强的赵国军队。
⑵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___国家,定都_________,秦王嬴政自称_______。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⑴仔细阅读材料秦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有哪些?秦统一六国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⑵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两个方面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⑶我们今天是否还存在“国家统一”的问题?如果存在,是什么?今天要实现“国家统一”,我们可以从秦国的统一中吸取哪些经验?
第13课_秦帝国的兴亡

秦
定都咸阳
秦 兼 并 六 国
观察与比较
秦朝疆域
思考:两图有哪些相似或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长城
陇 西
咸阳
东 海
南海
3.秦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创造了
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2、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秦所开创的各种制度也为后世所继承。 5、 初步奠定了我国疆域的雏形,为我国的长期统一打 下了基础。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 之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 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 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2.秦统一的过程
燕
蓟
赵
齐 魏
秦
韩
秦 兼 并 六 国
楚
2.秦统一的过程
燕
蓟
赵
3、下列关于秦朝暴政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B ) A、秦始皇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 B、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C、广大农民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十分沉重。 D、刑罚严酷,一人犯罪,亲属、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
搜集本课有关成语或典故
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背水 一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楚河汉界、明修栈 道暗渡陈仓、鸿门宴等等
二、秦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人口约2000万。而修阿
房宫和骊山陵达70万,打匈奴、筑长城30万,移民戍
守越族地区50万,计有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
建筑离宫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的运输粮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纸上谈兵”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XX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XX年)“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复习战国形势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3)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
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
”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
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
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
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
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师: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带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师: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a: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生b: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师: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
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幻灯出示材料:(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
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
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
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XX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
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
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
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
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公元前2XX年复,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
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期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
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
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关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
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
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
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
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书。
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师生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