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__北大物理学院普物实验报告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用伏-安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器件(3) 学习微电流的测量【仪器用具】仪器名参数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微电流放大器10−7档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电源组V F 0~5V2.5级V G1K 0~5V 2.5级V G2P 0~15V2.5级Victor VC9806+数字万用表200 mV档±(0.5%+4)【实验原理】(1)原子的受激辐射玻尔的氢原理理论指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称为定态)。
这些定态的能量(称为能级)是不连续分布的,其中能级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原子在两个定态之间发生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的能量,该能量等于两个定态之间的能量差ΔE mn=E m−E n原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可以通过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量来实现。
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经过电势差U0加速获得能量eU0,当这些电子与稀薄气体(例如汞)发生碰撞,就会发生能量交换。
当电子能量满足eU0=ΔE mn便会使得原子从E n被激发到E m,电子能量被吸收。
(2)弗兰克-赫兹实验图 1 弗兰克-赫兹装置示意图图1是弗兰克-赫兹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中左侧为弗兰克-赫兹管(F-H管),它是一种密封的玻璃管,其中充有稀薄的原子量较大的汞或惰性气体原子。
在这里灯丝用来对阴极K加热,使其发射热电子。
灯丝电压U F越高,阴极K发射的电子流也就越大。
第一栅极G1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
第二栅极G2的作用是在G2和K之间形成对电子加速的静电场。
发射的电子穿过栅极G2达到极板P,形成板流I P。
板流I P的大小由微电流测试仪进行测量。
在板极P 和G2之间加有一反向电压,它对电子减速,使经过碰撞后动能非常低的电子折回。
由热阴极发射的电子初速度为零,受加速电场V G2K作用,V G2K较低时,电子能量小于原子的激发能,电子与汞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二)
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
图2.1 弗兰克-赫兹管原理图
设氩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
E2−E1。
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具有能量则电子与氩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能量转移。
子与氩原子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氩原子将从电子的能量中吸收相当于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多余的部分仍留给电子。
位差为U0则
eU0=E2−E1
图3.1弗兰克-赫兹仪实物图
对应的V G2是内部的锯齿电压,作用是急速电压自动变化。
对应于示波器观测模
I P(×10-8A)
U G2(×
图6.1 加速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
可以发现电流随电子的能量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且两相邻谷点(或峰尖)即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值。
同时,可以读出峰谷的横坐标值。
峰的横坐标值如下表:
表6.1 加速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的峰横坐标记录表
第二个峰X3第三个峰X5第四个峰X7第五个峰X9
2.90 4.08 5.25 6.46
表6.2 加速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的锋横坐标记录表
第二个谷X4第三个谷X6第四个谷X8第五个谷X10
3.52
4.66
5.84 7.04
算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弗兰克赫兹实验__北大物理学院普物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一、数据处理1.汞管(1)实验数据如下:将数据作图如下:(2)根据实验数据,找到各个峰值对应的电压,并列表如下:由最小二乘法得到第一激发电位V,相关系数r=0.99978,由书上(7.13)式计算得到,故最终结果表示为V2.氩管(1)实验数据如下:(为了对进行控制,我调大了)将数据作图如下:(2) 根据实验数据,找到各个峰值对应的电压,并列表如下:由最小二乘法得到第一激发电位V,相关系数r=0.99964,由书上(7.13)式计算得到,故最终结果表示为V二、思考题利用汞管进行实验。
在第一部分中已列出了条件下的汞管的实验数据。
现将改变后的另两组实验数据列表如下,后两组数据只测了第5、第6两个峰。
(1)(2)将以上三种条件下的Hg管数据作图如下:当增大时,曲线高度下移,并且峰向右偏移。
原因分析:当增大时,电子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到达p极板,故此时能到达p极板的电子减少,则电路中电流减小,则曲线高度下移;曲线峰向右偏移的原因,我并不是十分清楚,我认为可能与电子的速率分布有关。
当加速电压刚达到第一激发电位时,只有一部分电子可以达到足以发生“非弹性碰撞”的速率,而另一部分电子速率还要更低一些,有的电子速率还不足以使其越过g2p的减速电场,加速电压继续增大时会将这部分电子继续加速使其可以达到p极板使电流增大,而达到足以发生“非弹性碰撞”的速率的电子也会增加,使电流减小,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曲线的峰值。
当增大时,会使前一种作用的影响变得更大,而对后一种作用几乎没有影响,故峰会向右偏移。
三、分析与讨论1.各种曲线都具有周期性,而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大,总的电流呈增大趋势,每个峰都比前一个峰更高,每个谷也比前一个更高。
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大,电子动能增加,能到达p极板的电子数增加,电流增大;当达到一定的动能时,电子会与管中气体发生“非弹性碰撞”,使其发生激发,则电子损失动能,不再能到达p极板,电流减小;这便是曲线呈周期性的原因。
弗兰克赫兹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了解并掌握原子能级的存在和量子化的概念。
2. 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原子能级与量子化根据量子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
相应的定态能量称为能级。
原子的能量要发生变化,必须在两个定态之间以跃迁的方式进行。
当基态原子与带一定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时,可以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态。
2. 弗兰克-赫兹效应弗兰克-赫兹实验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法,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
实验中,电子由阴极发出,经电压加速后趋向板极,途中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
若电子能量足以克服减速电压,则能穿过栅极到达板极形成电流。
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部分能量会传递给原子,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或电离态。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的能量与原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是量子化的。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2. 数字电压表3. 数字电流表4. 氩气瓶5. 阴极灯丝加热电源6. 磁铁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仪器,调整实验装置。
2. 加热阴极灯丝,使电子发射。
3. 调节加速电压,使电子能量逐渐增加。
4. 观察并记录不同加速电压下的板极电流。
5.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电子能量与板极电流的关系曲线。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氩原子的第一激发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子能量与板极电流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2. 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加速电压逐渐增加时,板极电流先增大后减小,形成一个峰值。
峰值对应的电压即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相符,验证了原子能级的存在。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验证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加深了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
2. 实验结果表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为16.5V,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3. 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提高了实验技能。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学院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亚原子等元素的第一集发典韦,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实验原理1、电子和气态汞原子碰撞利用电子和气态汞原子的碰撞最容易实现弗兰克赫兹实验。
原子从低能级E n 向高能级E m 跃迁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和原子碰撞来实现。
若与原子碰撞的电子是在电势差V 的加速下,速度由0到v ,则221mv eV E E E n m ==-=∆当原子吸收电子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相应的V 称为第一激发电位,如果电子的能量达到原子电离的能量,会有电离发生,相应的V 称为该原子的电离电位。
2、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图:电子碰撞在F-H 管内进行。
真空管内充以不同的元素就可以测出相应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
F-H 四极管包括电极灯丝F ,氧化物阴极K ,两个栅极G1和G2和一个屏极A ,阴极K 照在灯丝F 外,又灯丝F 的电压可控制K 发射电子的强度,靠近阴极K 的实第一栅极,在G1和K 之间加有一个小正电压VG1K ,第二栅极远离G1而靠近屏极A ,G2和A 之间加一小的遏止负电压VG2A.F-H 管内充有Hg 时,VG2K 和屏流Ip 满足:}23exp{2K G p V C I =充Hg 的F-H 管被加热式Hg 气化后,Ip-VG2K 曲线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当VG2K=4.9nV(n=1,2,3…)时,图线上都将出现一个峰值,原因是每到一个4.9V电子与汞原子发生了非弹性碰撞,电子将能量全部转移给汞原子,失去能量的电子不能到达屏极。
实验步骤及内容一、测Hg的第一激发电位1、将装置温度调整到一定值,然后将Vf,Vp,Vg调制标定值Vf=1.3V VG1K=2.5V VG2P=1.5V T=157℃2、测量VG2K-Ip曲线,先将VG2K跳至(调至)最小,之后每增大0.5V记录一次Ip的数据,直到测出6到8个峰二、测Ar的第一激发电位1、接线2、扫描开关调至“自动”挡,速度开关调至“快进(快速)”3、调整示波器“CH1”“CH2”的位置4、调节VG1,Vp,Vf的位置至给定值5、开始测量,从零开始,VG2K每隔0.05V记录一次Ip值直到最大VG2K实际值:示数x10,Ip实际值:示数x10(na)测量数据及分析VG2K/ Ip/uA VG2K/V Ip/uA VG2K/V Ip/uA VG2K/V Ip/uA VG2K/V Ip/Ua0.5 0 8 1.5 15.5 8.4 23 2.5 30.5 17.61 0 8.5 0.9 16 9.8 23.5 5 31 16.2 1.5 0 9 1 16.5 9.3 24 8 31.5 121、汞5101520253035404505101520I p /u A各峰值之间的VG2K 之差为 ΔV1=11.41-6.92=4.49V ΔV2=16.15-11.41=4.74V ΔV3=20.78-16.15=4.63V ΔV4=25.61-20.78=4.83V ΔV5=30.50-25.61=4.89V ΔV6=35.41-30.50=4.91VΔV7=40.30-35.41=4.89V故汞的第一激发电位为V V 76.4789.491.489.483.463.474.449.4=++++++=Ar 的Ip-VG2K 数据020406080100120A各峰值之间的差为ΔV1=29.12-19.16=9.96V ΔV2=40.46-29.12=11.34V ΔV3=52.09-40.46=11.63V ΔV4=63.92-52.09=11.83V ΔV5=76.33-63.92=12.41V ΔV6=89.28-76.33=12.95V故Ar 的第一激发电位为V V 69.11695.1241.1286.1163.1134.1196.9=+++++=思考题当F-H 管温度较低时,由于电子平均自由程大,电子有机会使积蓄的能量超过4.9eV ,从而使原子向高激发态跃迁的概率增加,这样图像上Ip 会对应出现高激发态的峰值,曲线的峰间距变长,峰值增大。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原理:用加速到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原子使原子发生跃迁,跃迁的同时电子失去能量而减速,碰撞后电子的速率分布发生变化,测量到达的高速电子的数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电子因为是原子跃迁而失去能量,间接测出了原子吸收的能量的大小,就反应出了跃迁所需的能量。
实验中原子密度较大,故只有第一激发电位发生的概率较大,其余的激发可以忽略,则电子能量每到达一次原子第一激发态吸收的能量大小E ∆,就会出现一次吸收峰,通过测量相邻吸收峰时的E ∆,也就是测量相邻吸收峰时的加速电压,就可以知道原子的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大小。
实验用的装置如右图,通过灯丝加热K 使其发射电子,G 1控制通过G 1的电子数目,G 2加速电子,G 1、G 2空间较大,提供足够的碰撞概率,A 接收电子,AG 2加一扼止电压,使失去动能的电子不能到达,形成电流。
用汞进行实验测得与右下图相似的曲线。
汞的第一激发电位为 4.9V,实验中电压每到 4.9V 的n 倍就多一次吸收,故出现一个吸收峰,实验内容:一、汞的F-H 实验 测汞的第一激发电位(测I P -V G2曲线,由曲线确定第一激发电位),测六到八个峰测量条曲线,V G2上升测一条,V G2下降测一条分别由峰间距求汞的第一激发电位。
二、氩的F-H 实验 示波器观察氩的I P -V G2曲线,手动测氩的I P -V G2曲线。
实验步骤:一、汞的F-H 实验1.先将温度调到设定值,打开温控开关加温指示灯on 亮(绿色),到设定温度off 指示灯亮(红色),红灯亮过一次即可开始实验。
2.了解接线,将V p ,V G1K ,V G1P ,V G2K ,调至最小,到设定温度时再打开两仪器电源,稳定5分钟,然后据炉上标签设定各电压值,用“手动”挡测曲线,电流过量程时更换电表量程。
3.先手动调节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选适当量程从某一电压起每隔0.5V记录一组I P -V G2数据,随V G2上升测一条至约六到八个峰,再随V G2下降记录数据。
弗兰-克赫兹(F-H)实验实验报告

a bc d
VG2K
的加速电压VG2K ,把 n 作为自变量,把对应的VG2K 作
O Va
Vb Vc Vd 图1
Va+6 V0
IA~ VG2K 曲线
为因变量,通过最小二乘法或其他方法求出VG2K -n 线
性函数的斜率就可得到V0 。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② VG1 ,VF 不变,VA 增大 如图 3 所示,拒斥电压 VA 增大,峰变窄而谷变宽,整个曲线向右移动。原因: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 子必须以一定速度穿过栅极 G2 才能到达板极 A 形成板极电流。当 VA 偏小时,其对电子的筛选作用小,从 而使峰谷差距较小。当 VA 增大时,其对电子的筛选作用增大,从而使峰谷差距变大;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表 2 各电流峰值对应的VG2K 记录表
峰值序号 n
1
2
3
4
5
6
V 峰值电压 G2K V
17.3 27.6 39.0 50.8 63.0 76.1
根据表 2 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n 1 2 3 4 5 6 3.5 6
VG2K
17.3 27.6 39.0 50.8 63.0 76.1 6
11.76(V)
最佳截距Va VG2K V0 n 45.63-11.76 3.5=4.47(V)
应变量VG2K 的实验标准差 S VG2K 计算: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S VG2K
1 62
6
VG2Ki
i 1
Va V0ni
2
17.3 4.47 11.76 1 2 27.6 4.47 11.76 2 2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实验,它的发现为我们理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本实验通过对气体放电管中电子的运动进行观察和测量,揭示了原子的离散能级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基于气体放电现象,利用电子在气体原子中的碰撞过程来研究原子的能级结构。
当气体放电管中加入一定电压时,电子会加速运动并与气体原子碰撞,从而使原子电离或激发。
当电子经过加速后,其动能增加,能够克服原子的束缚力,使原子电离。
而当电子能量不够大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只能使原子激发到较低能级。
通过测量电子在气体放电管中的运动特性,可以得到气体原子的能级结构。
二、实验装置弗兰克赫兹实验的装置主要包括气体放电管、电源、测量仪器等。
气体放电管是实验的关键部分,它通常由两个电极构成,其中一个是阴极,用于发射电子;另一个是阳极,用于收集电子。
气体放电管内充满了待测气体,如氩气、氖气等。
电源提供所需的电压,通常为几百伏至几千伏。
测量仪器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光电子倍增管等,用于测量电压、电流以及光电子的能量。
三、实验过程1. 装置调试:首先进行装置的调试,确保电源和测量仪器正常工作。
调整电源的电压和电流,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2. 观察放电现象:打开电源,观察气体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
当电压升高时,放电管中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光芒,这是因为气体原子的激发和电离过程。
3. 测量电流:通过连接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随着电压的增加,电流也会相应增加。
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电流会急剧增加,这是因为电子能量足够大,可以克服原子的束缚力,使原子电离。
4. 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测量电源的输出电压,记录下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
5. 测量光电子能量:通过连接光电子倍增管,测量光电子的能量。
光电子是由气体原子激发或电离后发射出来的电子,其能量可通过光电子倍增管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