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研究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台播出的一种以民生为主题的新闻节目,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医疗、环境、就业、住房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元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针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困境分析1.传统节目形式受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如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等,传统电视新闻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了解新闻,不再需要盯着电视等待新闻的播出,因此传统电视新闻的收视率逐渐下降。
2.内容同质化严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内容同质化严重,大部分节目都聚焦于同一些热点话题,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失去了对电视新闻的兴趣。
3.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很难做到深入解读,不能满足观众对于深度解读的需求。
4.受商业影响较大在现代社会,商业利益对于新闻报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能会因为赞助商的关系而无法客观地报道一些敏感问题,导致观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二、对策分析1. 创新节目形式针对传统节目形式受挑战的困境,电视台可以在节目制作上进行创新,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和形式,如VR技术、互动直播等,提高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2. 多元化内容策划要解决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电视台可以调整节目策划,扩大新闻报道的领域,增加报道内容的多元化,包括教育、医疗、环境、就业、住房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满足观众对于多样化新闻的需求。
为了解决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问题,电视台可以加强对于新闻的深度报道,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分析,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增加观众对于新闻的认可度。
4. 提升新闻信誉度为了减少商业影响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电视台应该建立起更加独立和客观的新闻机制,严格把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观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增加收视率。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创新思考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创新思考【摘要】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一直是传播社会关注焦点的重要平台。
本文从加强主题设置、拓展报道形式、提升互动体验、优化内容策划和整合资源等方面提出创新思考。
加强主题设置可以更好地贴合当下社会热点,引起观众共鸣。
在报道形式上可以多元化,通过图文并茂、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关注。
提升互动体验,让观众参与进来,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优化内容策划,注重策划和把握新闻价值点,引发更多关注和讨论。
整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新闻制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这些创新思考,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传递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信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创新思考、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正文、加强主题设置、拓展报道形式、提升互动体验、优化内容策划、整合资源、结论、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建议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市级电视台作为地方重要的传媒平台,承担着向公众传递新闻资讯、服务民生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栏目在内容传播和受众互动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对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进行创新思考,提升节目质量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需求。
在传统电视新闻栏目中,往往以新闻报道为主,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和互动性,容易导致受众的疲劳和流失。
加之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台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以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和口味。
通过对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创新思考,可以实现节目内容多元化,丰富节目形式,增强互动体验,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不仅有助于电视台稳固观众基础,增加收视率,也有利于提升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1.2 研究意义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在传播时事新闻的更应关注民生热点、社会民生问题,为广大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反映社会发展的脉搏。
论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

论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记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报道技巧,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引起社会关注并提供帮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报道技巧:1. 确定新闻焦点:选择一个明确的新闻焦点是报道的第一步。
记者需要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核心问题,以便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传递信息。
2. 采访民众:民生新闻关乎大众的生活,因此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非常重要。
记者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和其他受影响的人来获取关于问题的直接见解,为报道提供真实的视角。
3. 用数据说话: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记者应该通过数据来支持和说明问题。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的数据,可以更好地呈现问题的严重性,并激发社会的关注和行动。
4. 着重人文关怀:民生新闻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困难,因此在报道中要表达对受众的关怀和同情。
记者可以通过讲述受害者的故事、采访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等方式,给读者更多的情感共鸣。
5. 表达问题的复杂性:民生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法。
记者应该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提供全面的报道,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还要探索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案。
6. 引导公众讨论和行动:民生新闻不仅仅是报道问题,还要引导读者思考和行动。
在报道中,记者可以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鼓励读者参与讨论和行动,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7. 持续关注和跟进:民生问题通常是长期的,不能仅仅报道一次就结束。
记者应该持续关注问题的进展,及时跟进报道,并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建议。
民生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报道技巧。
记者应该准确把握新闻焦点,通过采访民众了解真实信息,用数据支持说话,着重人文关怀,表达问题的复杂性,引导公众讨论和行动,并持续关注和跟进报道。
通过这些报道技巧,记者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引起社会关注并提供帮助。
浅谈省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转型

2‘柚龟第四期传媒研究电观爷i 目趼兜《浅谈省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转型冶进海1,2(1.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宁夏电视台宁夏银川750000)搐耍:电视民生新闻近些年取得长足发展,也因同质化等问题有了众多诟议,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民生新闻走栏目集群化、向公共新闻转型及在全媒体时代进行多渠道传播等论点,借此来打破电视民生新闻停滞不前的现状,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型。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集群化公共新闻公共事务全媒体“民生”一词近年来成为全国上下使用的高频词,就电视媒体而言,几乎所有省市电视台都在黄金时间段推出民生新闻栏目,除开风气之先的(南京零距离>(现为<零距离>)外,笔者统计发现,先后开办民生新闻栏目并获较高知名度的有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等,同时还有诸多冠以“直播”、“零距离”字眼的民生新闻栏目如<直播广州>、<直播杭州>、(西安零距离>、<兰州零距离>等,不下100个。
这些民生新闻栏目,时长短则30分钟,长则达90分钟,内容多以本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为主,反映民情、民意、民心,呈现舆论监督,较好地体现了中央提出的新闻“三贴近”原则,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电视民生新闻因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不需像电视剧、综艺节目等高投入大制作,收视率“一抓就灵”等特点,而成为电视媒体的主打栏目。
(南京零距离12004年7月统计的平均收视率为8.3%,最高点收视率达到惊人的17.7%,《第7日>开播后最高收视率达11.29%,始终在Bn/_7中名列前茅,平均相对占有率为33%。
121收视率增长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大回报,(南京零距离>近两年栏目年广告达到一个多亿,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和安徽台<第一时间)都在七八千万左右,就连市级台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和<我和你说>栏目年广告创收也在四五千万左右。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策划与运营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策划与运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新闻备受关注。
地方电视台作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承担着向观众传递最新、最真实、最全面的民生新闻责任。
如何策划和运营好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已成为各地电视台关注的核心议题。
本文将从策划层面和运营层面展开讨论,力求为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
一、策划层面1. 定位明确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策划首先要明确节目的定位。
要根据观众的需求和电视台的传播定位,确定节目的风格、主题和特色。
可以选择突出反映社会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也可以选择讲述普通人的真实故事,突出节目的民生情怀和人文关怀。
通过定位明确,可以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
2. 主题独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主题应该具有独特性。
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切入,创新报道手法和节目形式。
可以推出“走基层、走乡村”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和需要,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基层群众的生活变化和需求。
也可以结合时事热点,选取民生新闻的具体案例做深入跟踪报道,增加节目的新闻价值和吸引力。
3. 内容丰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
可以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生动展现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扩大报道视角和深度。
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合作,开展调查报道,深入了解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增加节目的深度和思想性。
4. 创新形式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应该创新多样。
可以采用多种报道手法和形式,如纪实报道、专题访谈、专题短片等,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可以通过微视频、微博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将更多真实的声音和画面带给观众;也可以通过互动环节、调查问卷等形式,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5. 观众需求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策划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
可以通过观众调研、意见征集等方式,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期望,调整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使民生新闻节目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增加节目的受众和影响力。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直是电视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观众关注度较高的栏目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体格局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 受众需求下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需求逐渐下降。
许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获取新闻信息,而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降低。
2. 缺乏亮点和创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大多采取传统的报道形式,缺乏足够的亮点和创新,内容同质化严重。
这些节目缺乏吸引观众的特色,难以吸引更多的收视率。
3. 缺乏深度报道和调查受制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只能进行表面报道,缺乏深度和调查性报道,难以满足观众对真实、全面信息的需求。
4. 资源投入不足由于电视台的资源有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往往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节目品质无法得到提升,制作水平相对较低。
二、对策分析1. 多样化内容,提升品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增加内容的多样性,通过深度报道、专题策划等方式提升节目品质,增强吸引力。
节目还应该注重调查性报道,为观众呈现真实、丰富的新闻信息。
2. 创新节目形式,吸引受众新闻节目制作者需要不断改进节目的形式,增加节目的亮点和吸引力。
可以借鉴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的制作手法,使新闻节目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观众。
3. 注重互联网传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
可以通过建设官方网站、开设新闻客户端等方式将节目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
4. 加大资源投入电视台应该增加对民生新闻节目的资源投入,提高制作水平和节目品质。
还需要加强节目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5.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专业素养新闻节目制作要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和技术,使节目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之一,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责任。
在如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民生新闻报道面临着一些创新问题。
以下将从内容选择、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内容选择方面存在创新问题。
由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多以政治、经济等领域为主,导致民生新闻内容相对较少。
民生新闻报道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
电视台民生新闻应更加注重挖掘和报道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关注基层和普通民众的故事,真实记录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
呈现形式方面也存在创新问题。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多采用直播、访谈等形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事实上,良好的呈现形式能够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沟通力。
可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深入报道一个民生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解释政策与民众的关系。
在呈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将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传播渠道方面也存在创新问题。
虽然电视台作为主要传媒平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的兴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电视台民生新闻也应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互动,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以便更好地与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一是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
新闻记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敏锐的观察力,增加对民生新闻的关注,深入到基层,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将他们的声音和需求传达给更广大的受众。
二是创新新闻呈现形式。
电视台可以尝试制作更多的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的民生新闻报道,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和问题,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三是拓展传媒渠道。
电视台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民生新闻,开设官方微博、微信等账号,与观众进行互动和反馈,提高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在内容选择、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培养,创新新闻的呈现形式,并积极拓展传播渠道,以更好地服务于观众,传递有关民生的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的困境与突破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一直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关注民生问题,传递民众声音。
然而,随着网络传媒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找突破。
首先,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在受众数量上遇到了挑战。
现如今,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更多元化,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相比之下,地方电视台的受众相对较少,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新闻。
这导致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有限,无法覆盖到更广泛的受众。
其次,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内容需要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传统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通常只报道一些突发事件和基本需求问题,缺乏对民众生活中的细微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导。
这样的报道形式容易导致民众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兴趣逐渐下降。
然而,面对这些困境,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也存在一些突破的可能。
首先,可以加强创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民生新闻内容多元化的传播到更多的平台上,如建立官方网站、推出手机应用等,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这样做可以扩大受众群体,增加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
其次,地方电视台可以加大记者团队的力量,广泛收集民生新闻的线索,增加对社会的深入调查和报道力度。
通过关注民众的生活细节和痛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道内容,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加其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和兴趣。
此外,地方电视台可以与其他媒体合作,共同推进民生新闻的报道。
与互联网公司、报纸等建立合作关系,互相分享新闻资源和报道成果,形成合力将民生问题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综上所述,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但通过加强创新、深化报道内容、加强合作等多种方式,可以突破现有的限制,提升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的困境与突破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一直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民生问题,传递民众心声,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找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本科毕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二O一二年五月湖北民族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所在学院:时间:注: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采用百分制,分别占总成绩的40%、60%。
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其与百分制的对应关系为优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
学术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应用》,系本人在指导教师戴蔚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名:2012年5 月2日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 (2)(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2)(二)过于推崇本土化和市井化,忽略非本地和高层次观众群 (4)(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明显 (4)二,我国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改进策略 (4)(一)提高品质,关注民生 (6)1 不偏离正确导向,避免娱乐化 (6)2 注重思想深度,坚持创新发展 (8)(二)树立品牌,突出特色 (10)1 打造具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 (11)2 要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 (8)3 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 (8)(三)各方监督,资源共享 (8)1 加强舆论监督,倾听民众心声 (8)2 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参考文献………………………………………………………………………13致谢…………………………………………………………………………14中文摘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甚至一日冷暖,无不是民生。
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就被越来越作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地方电视台。
正因为民生新闻的覆盖率越来越高,诸多业内期刊杂志对其的讨论就从未消减过,例如齐鲁电视台标志性栏目《拉呱》开播至今六年半的时间正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以往新闻播报形式的鲜明特色广受关注业界和市民关注,但时至今日这些"特色"是推进其提升的动力还是束缚其发展的障碍,换言之,怎样运用"特色"趋利避害,使民生新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此文拟在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力图明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生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自己对民生新闻的思考和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选取的看法.关键词: 民生新闻特色本土化平民化视角AbstractPeople's livelihood is no small matter, leaves total customs. Fuel,food, and even a warm,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S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V news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local TV stations. Because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coverage is more and more high, many industry journals on the discussion never subtractive, for example,QiLu TV column" iconic”” the launch date for six and a half years becaus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news form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popular concern about the industry and public concern, but tod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t force or bound obstacles to their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how to use the" features" draw on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so tha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to maintain long-term vitality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raw on the views of some scholars and discussed on the basis, through their own analysis and study, trying to tell the local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exist problems in the status quo, and try to make my own thinking and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on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reports of the civilian perspective of view selection.Key Words: people s livelihood news; Characteristic; localization; Civilians; Angle of view引言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
这充分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描绘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
同样,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也已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
任何一种节目形态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但是作为某一档栏目是否能较长久地拥有受众以及能否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优化则关乎该栏目的命运,相似题材的栏目是在泛滥中走向落寞还是在精品中走向辉煌则决定了他们所代表的节目形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民生新闻节目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解决问题有怎样的思路等相关问题。
研究背景自 2005 年,齐鲁电视台新闻节目《拉呱》与山东观众正式见面,节目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实现新闻、文艺一体化,由()作为主持人,还有一个搭词儿(通过打断或插入一些话语,而将本一话题和下一话题连接起来)。
除了,播报身边事,又新添和事佬(让百姓当一回调解员)、么也懂(教大家小窍门)、雷翻天(主持人、张帆表演的小笑话)等新栏目板块。
节目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台开设多个频道,一个频道多档栏目都是民生新闻的现象日趋严重,在民生新闻节目看似繁荣发展,一派生机的背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使得近些年来有很多人开始关注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文中笔者通过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对比,选取典型事例,通过自己的调查分析和思考浅述对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和应对策略的一些观点。
正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是学术界对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匾。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中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民生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民生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以笔者的看法,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种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民生精神与社会新闻结合的产物,是公众所关注的,并与其日常生活和生计相关信息的新闻报道,体现了民生视野,民生态度,民生情怀。
说《拉呱》是新闻节目,倒不如说它是生活艺术片,是小说、、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它不是空乏的新闻,也不是枯燥的报道,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反映生活,表达百姓的喜怒哀乐,愿望与要求。
节目是人民的代言人,也是抑恶扬善,弘扬正气,扶危济困,排忧解难的场所,是普通人说话的地方。
节目贴近现实,,关心帮主百姓。
节目生动活泼,真实自然,朴素亲切,温馨感人,难怪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获得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观众收看“拉呱”,主要是收看节目内容。
主持人小么哥与搭词之间的游戏应该轻于节目内容,不要淹没节目内容,不要使人觉得对节目的播出是一种干扰,节目内容是主,主持形式是宾,不能喧宾夺主。
同时要避免主持形式的公式化。
例如,节目开始总是这样的:小么哥一开口,搭词的就出言拦截,于是二人一番斗口,引出节目内容,这种形式不是不可用,但不可期期节目都是这样。
任何一种方式哪怕它再生动,重复久了也难免叫人厌烦。
要想表达手法的生动活泼,还是得有创新意识一。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曾红极一时,他们新鲜的视角和新颖的思路让大众眼前一亮,同时这些节目往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在一段时间内颇受大家的喜爱。
但是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走向没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后果呢?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即对当前不同节目的对比以及同一档节目时间上的对比,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
大量媒体拥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区域内争相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必然会使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
具体表现一是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一方面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受众,分摊广告) ;二是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