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重点难点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河蚌的浸制标本、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

”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对,是蜗牛。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

学生回答:蜗牛、软体动物。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探究新知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

下面我们通过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来了解软体动物的特点。

二、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取出河蚌的浸制标本,组织学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4.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教师总结:(1)河蚌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看图片,注意观察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

学生分组观察河蚌标本,边观察边记录。

小组派代表总结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篇一: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用的软体动物的观测,并使学生学会观测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方式和观测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写作,并使学生晓得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展开人工育珠的国家,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唤起其努力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努力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认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回去本节课又必须使学生晓得哪些动物属软体动物,它们属软体动物的依据就是什么。

教具准备工作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1213板书设计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用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坚硬的身体表面存有外套膜,大多具备贝壳;运动器官就是肢。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堂堂清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b蜗牛c乌贼d扇贝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b贝壳c斧足d腹足3、软体动物用肢缓慢运动,在排出和排泄水的过程中摄食,并确定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展开体温4、完成课后练习题课后反思14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这两种动物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让学生触摸实物,感受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2. 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软体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点。

2. 让学生掌握软体动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点,如身体柔软、无骨骼等。

2. 讲解软体动物的分类,如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软体动物的图片,找出它们的特点。

2.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分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点。

2. 让学生掌握节肢动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节肢动物的主要特点,如身体分节、外骨骼等。

2. 讲解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甲壳类、多足类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节肢动物的图片,找出它们的特点。

2.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

2. 让学生知道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教学内容:1. 讲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海洋、淡水、陆地等。

2. 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案主备人: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讲人: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 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3. 距离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一课时软体动物一、课前自研1. 软体动物概括(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由来: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

(2)地位: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___________ 种以上,是动物界的__________ 类群。

二、小组互动<一>自主探究2. 代表动物缢蛭(1)双壳类动物:身体外表有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 贝壳。

(2)外套膜:壳内柔软的身体________ 包裹着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外套膜。

贝壳是由_____________ 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3)运动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呼吸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摄食:通过身体后端的_______________ 吸入水,水流经身体的一些器官后,在通过_____________ 排岀体外。

在吸入和排岀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排岀<二>合作交流(1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 ,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点及生活习性;2.能够初步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3.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懂得如何观察、实验和描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点及生活习性;•教学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与环境适应。

三、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一)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表现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二)学习方式1.介绍法: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特点和习性;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外部结构的观察和实验,体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命特征,加深认识;3.思考法:通过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1.通过现实图片和视频,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重要性;2.引导学生回想六年级时学过的“节肢动物与环境适应”,引出本次学习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环节1.知识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表现特征、种类介绍;2.知识点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3.知识点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践体验环节1.观察并绘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部解剖结构;2.自行设计实验,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命特征;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角色和演化关系。

(四)归纳总结环节1.指导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适应不同环境的方式进行总结;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和功能。

五、教学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学生需自评,对本次学习的收获、疑问、问题和教学意见进行反馈。

六、教学参考资料•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维基百科。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 学生背景本次教学针对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学习内容,学生年龄大约为15-17岁,属于高中生物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已经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 - 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代表种类和生物学特点; -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意义; -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学习兴趣和特点•部分学生对动物学有浓厚的兴趣,对动物的形态和行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分类学知识感到困惑,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增加理解;•由于学科特性,生物课的学习需要注重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章节。

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包括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征、结构、生物学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由于篇幅和语言的限制,教材并没有涵盖所有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入一些相关的图示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展示、实验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和激发兴趣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 - 展示一段关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精彩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 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帮助学生对其形态和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 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蜗牛可以爬行但蟹不能?”等,引起学生的思考。

2. 知识讲解和案例展示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讲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物学特点。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得其她生物第一章动物得主要类群第三节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一)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得常见种类;2、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得主要特征;3、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与人类得关系。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要学得内容就就是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指得就就是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常见种类与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得关系,其核心就就是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得种类及特征,理解它得关键就就是通过典型代表缢蛏与蝗虫得学习来了解她们得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得特点,最后通过这两种典型动物得学习来总结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分别具有怎样得特征。

学生前面已经学过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以及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简单,由于本节内容就就是第一章得第三节,在本学科中有基础地位。

教学重点就就是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得主要特征,解决重点得关键就就是通过对典型代表动物观察分析,来总结它得主要特征,加强学生得认知。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与人类得关系;2、知道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得常见种类与地位;3、掌握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得主要特征。

(二)目标分析1、了解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与人类得关系,就就就是要知道它们对人有什么益处与害处。

2、知道常见类型与地位就就就是要知道常见得软体动物有缢蛏、河蚌、乌贼、文蛤等,就就是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常见得节肢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蟹等,就就是动物界第一大类群。

3、掌握主要特征就就就是要知道软体动物得主要特征就就是柔软得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就就是足;节肢动物得主要特征就就是体表有坚硬得外骨骼,身体与附肢都分节。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得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得问题就就是对动物种类与主要特征得模糊与混淆。

产生这个问题得原因就就是学生可能知道这些动物但就就是对动物得分类与特征不清楚处于入门状态。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例举出大量得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得名称让学生辨别,其次对两种动物得代表动物形态结构进行全面地对比找出异同点,最后重点总结对比她们得主要特征,其中关键就就就是要让学生能找出不同进行对比记忆,进而解决学生遇到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旬阳县吕河初中肖鹏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4)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5)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2)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3)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4)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
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
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3.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4•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5.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6.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
物与人类的关系T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
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通过生理实验
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1蝗虫
(1 )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
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
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
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

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

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
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
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

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

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
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
有生殖器官。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

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

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增长而增长,当外骨骼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时,昆虫就会蜕去原来的
(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
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
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
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
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
理功能。

)教师:在观察蝗虫的形
态结构时, 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
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
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
哪三个部分?学生:观察,教师用
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

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
翅?
2、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
3、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
构?
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
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
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蝗虫是如何呼吸的?呼吸器
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4 教师:触摸蝗虫身体,身体是柔软的
还是坚硬的?学生:坚硬的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
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
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
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加深
印象
昆虫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

以分小
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一、昆虫蝗虫

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膀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听觉器官,生殖器官
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3、呼吸过程: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蜘蛛、蜈蚣、虾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