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物候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word教案 (1)

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二)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①离离:繁盛的样子。
②原:原野。
③荣:繁盛。
④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⑤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说]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探究:1.诗的前4句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第一、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诗中用“______”字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_ ____________还是春天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1。
有关物候现象的诗句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有雪啊!)2。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早秋)(萤火虫是夏天的,残萤就是夏末,早雁自然是秋初。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初夏)(黄梅时节就是春末夏初。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荷花不是夏天开的吗?)5。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晚秋)(菊都残了还不是晚秋?)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杨柳风是春风)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早春,草刚刚长出来,所以近却无。
)2。
关于物候现象的诗句名言词语节气,物候与谚语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05期物候是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文人也于游山玩水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
例如:1.因地而异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写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了“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2.因时而异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等曲子。
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哪儿有杨柳可折。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但在今日的西北地区,随处可见杨柳。
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趣味练习1.以下诗句都描写了物候现象,请推断它们反映的时节,然后按时间前后顺序进行排序。
①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③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正確的排序为:2.对于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因为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当地实景,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之景,与全诗风格相协调。
故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根据上述分析,请你给下面这首诗挑一下错误吧。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物 , 草 探 出小 脑 袋 , 小 远看 如 茵 , 看却 稀 稀疏 疏 。仲 春 时节 ,春 色满 园 关 近 “
古人 习俗 , 年 中有 两社 : 一 春社 和 秋社 。“ 春社 ” I立 春过 后 第五 天 ) I( E 春光 正 好, 春意 正 浓 , 农人 脱 衣下 地 , 耕农 事 正 忙 。这 时 , 子 翩然 归 来 , 鹂 清 春 燕 黄 音 啼 啭 , 地芳 草 萋 萋 , 畔苔 藓 翠 绿 , 大 池 少女 野 外 斗 草 ( 种 游 戏 ) . 派勃 一 ,二
从 古 诗 词 中看 物 候
叠 刘 玉莉
打 开 语 文课 本 , 读 古人 诗 词 , 面 而来 的萋 萋 芳 草 诵 扑 蝴蝶 , 啾 虫鸣 , 种 物候 现 象 扩大 了古 诗 词 的题 材 , 啾 种 创造 境 , 展 了人 们 的精 神视 野 。 拓 “ 竹 声 中一 岁 除 , 爆 春风 送 暖人 屠 苏 。 ” 春天 来 了 , 地 回暖 , 大 气温 开 始 上升 。“ 年 都未 有芳 华 , 月初 惊见 草 芽 。白雪 却嫌 春 色 晚 , 穿庭 树作 飞 新 二 故 花 。 ( 愈《 ”韩 春雪 》 白雪虽 作 飞花 , 寒仍 旧料峭 , 草芽 已依 稀可 见 。 ) 春 但 韩愈
时 的节令 特点 。莺儿 、 儿 、 蛙 蝉儿 , 方 唱罢 我登 台 :牧 童骑 黄牛 , 你 “ 歌声 振林
樾 。意欲 捕 鸣蝉 , 忽然 闭 口立 。”袁枚 《 见 》 。 ( 所 )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精选优质课件

瀼( 懂得互相帮忙 ràng )涪(fú ) 这本书里的每个主人公都是那么的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团结友爱,每当我捧起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时,就觉得书里面的一 切人物都在我的身旁,仿佛身临其境。 书又似沙漠里的绿洲,给予我新的期望!就这样,书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在书香中渐渐成长!
❖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 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
域广。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分 类别、打比方等。
课堂小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个性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书中,我和小鸟一齐飞上蓝天,和小精灵一齐唱歌跳舞,和蝴蝶们一齐玩捉迷藏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一天天地长大,一本本书更是 成了我的好伙伴:我捧起了童话故事,捧起了科幻小说,捧起了百科全书,捧起了世界名著。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我读过一本叫《想变成人的猴子》的书,作者是杨红樱,这本书里内含两层好处:第一层,这只猴子异想天开,一心想变成人。 在我们的身边,破坏地球母亲的实际随处可见,到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砍乱伐树木、工业污染,每当这些人一活动,我们的地 球母亲便会受到一次严厉的打击。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Biblioteka 春夏秋冬
十岁前所读之书,几乎都是一些革命样板戏的剧本,偶尔看到过几本前苏联作家的小说,如获至宝。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思考:
以上语段和本文内容上有什么 相同点? 都是讲的“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 竺可桢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 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 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 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 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 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 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 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并 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在 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 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 《竺可桢日记》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 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 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 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 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课堂小结:
本文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唐宋 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诗人的 优美语句让我们陶醉,作者丰富 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更 让我们敬佩,希望大家多思考, 多积累,做一个爱学习的有心人。
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
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 欲 月
将 轻 骑 逐 , 大 雪 满 弓 刀 。 黑 雁 飞 高 , 单 于 夜 遁 逃 。
塞 下 曲
卢 纶
【 】 。 【大意】 月黑 大意】 夜 , 敌 趁 。月 月黑风高的夜晚, 月黑风高的夜晚, 黑 , 雁飞 , 大雁 高飞, 高飞, 敌 。将军 大雁被惊得高高飞 雁飞, 雁飞, ,敌军趁着夜色 夜 逃 起 的 , 敌 被 , 偷偷的溃逃。 偷偷的溃逃。将军 , 夜 。将军 , 夜 敌 , 。 飞 的大 ,
探究交流
4、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几月的景象? 〉》写的是几月的景象 的根据是什么? 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 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拓展延伸
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 时令的诗句吗? 时令的诗句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 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 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 环变化;第二, 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 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 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不 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 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 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 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 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 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 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 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探究交流
2、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 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应作“黄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黄河”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 黄河远上白云间” 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维的“绝域阳关道, 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的“绝域阳关道,胡沙 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 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说说你自己的 看法? 看法?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 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 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而此处 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 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 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鸟
啼
欧阳修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 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 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 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 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 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 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 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 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 赏析】 开元中后期, “一片孤城万仞山” 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唐玄宗荒淫纵乐, 【 赏析 】 开元中后期 , 唐玄宗荒淫纵乐 , 不务边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 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 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 防 , 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 诗人在进入凉州 ,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 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别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 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别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 听到哀怨的笛声后, 写下了这首诗, 听到哀怨的笛声后 , 写下了这首诗 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 表达对远戍 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来也吹不到这儿。 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来也吹不到这儿。 士卒的同情。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 士卒的同情 。 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怀乡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 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 的怨情, 但写得悲壮苍凉, 没有颓废的情调。 的怨情 , 但写得悲壮苍凉 , 没有颓废的情调 。 即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 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 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 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三 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的
, 大 的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意
。
诵读欣赏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 苏 轼 惠 崇 《春 江 晚 景 》 (其 一 )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大意】 这是一首题画诗 。 前三句写了 【大意】 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六种景物 , 第一句写地面景 , 竹林之外, 竹林之外 , 第二句写江上景, 有三两 第二句写江上景 , 第三句写岸 支桃花争相开放, 支桃花争相开放 , 边景。 边景 。 这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 所有的。 所有的 。 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 春江之上, 春江之上 , 最先感 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 知了江水回暖的消 之 “ 暖 ” 、 要用思维才能想出 息 。 蒌蒿已经长满 的鸭之“ 的鸭之 “ 知 ” 、 要靠经验和判 了岸边, 了岸边 , 芦芽还很 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 “ 欲上 ” 。 短 , 这正是河豚快 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 正在于 要上市的季节啊。 要上市的季节啊。 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 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 , 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 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 , 情趣盎然。 情趣盎然。
2、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
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而祁连 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 山尚且如此寒冷 天气如此恶劣, 寒冷, 山尚且如此寒冷,天气如此恶劣,其他 季节可想而知。 季节可想而知。 人间四月芳菲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白居易
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 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 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 ,以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 》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柳而只能闻《折杨柳,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关的酷寒,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关的酷寒 只有天寒地冻。 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 花 “随金鼓”和“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 随金鼓” 抱玉鞍” 以,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诗却 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 仍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 仍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 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 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愿将腰下 的后四句刻画人物, 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 上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 上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 直为斩楼兰” 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 剑,直为斩楼兰,消灭敌人。 将士的英勇、警惕。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 将士的英勇、警惕消灭敌人。 子介那样为国除害, 。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 子介那样为国除害”,从结构上看, 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 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 环境的描写, 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 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3、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春风不度”吗? 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 春风不度” 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
在今天的甘肃。 在今天的甘肃。
A:我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合理。《凉州词》是一首诗,一篇文学作 玉 我认为“黄沙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 地理学角度分析 角度分析, B我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合理。更合理。从地理学角度分析, :我认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更合理。 是一首诗, 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话,就显得太过直白; 品。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话,就显得太过直白;而“黄河远上白云 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根本看不到“黄河”,何谈“远上白云 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根本看不到“黄河” 何谈“ 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画面: 间”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 的角度看, 黄沙”直上“白云间” 间”?从物候学的角度看 迤俪飞上云端,多么富有美感!尽管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但文学是可以 迤俪飞上云端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当是当地 ,多么富有美感!尽管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 实景,是事实。另外, 黄沙远上白云间” 实景,是事实。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 发挥想象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发挥想象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