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中生代成矿体系

合集下载

成矿作用时代

成矿作用时代

第一章成矿作用时代我国华南地区金矿的成矿时代包括中生代和中-晚元古代,金矿成矿作用尤以中生代最强烈,陈毓川等(1998)认为全国78%的金矿床形成于中生代。

中生代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成矿时期,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期次之。

叶伯丹(1990)用40Ar/39Ar方法测定二甲金矿绢云母的全熔年龄为228±5Ma,坪年龄为228±5Ma。

陈好寿(1996)测定二甲石英脉型金矿新那都矿段黄铁矿-石英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219±4Ma ;二甲红埔门岭矿段糜棱岩型金矿测定糜棱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31±20 Ma;不磨金矿含金石英脉Rb-Sr年龄为244±21Ma。

上述资料表明海南地区金矿成矿时代主要为印支期(成矿年龄范围在219Ma~244Ma)。

抱伦金矿的脉状矿体分布在尖峰岭花岗岩体的东南缘,矿体呈北西向展布,并且紧挨着尖峰岭花岗岩岩体,但是没有穿切花岗岩体,赋矿岩层为下志留统陀烈组千枚岩。

因此对尖峰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陀烈组地层的变质时代以及金矿的成矿时代进行厘定是揭示抱伦金矿形成机制的关键环节。

特别是对抱伦金矿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在正确认识矿床成因、了解成矿作用机制以及构建矿床成矿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成岩时代第一节花岗岩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定年前人对尖峰岭花岗岩体进行了大量的年代学研究工作,获得尖峰岭岩体年龄区间为249~193 Ma(详见表 )。

涉及尖峰岭单元的年龄测定情况主要有:获得了208Ma和233±1Ma的锆石U-Pb稀释法年龄(四川攀西地质队,1991);花岗岩岩体中部黑云母K-Ar 年龄为221±2Ma~209±3Ma(刘玉琳等,2002),黑云母Ar-Ar坪年龄为236.5±3.5Ma (舒斌等,2004),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49±5Ma(谢才富等,2006)。

中国成矿带最新划分

中国成矿带最新划分

成矿区带详‎细划分成矿省——属成矿域范‎围内的次级‎成矿区(带),它的范围受‎大地构造旋‎回的控制,成矿作用形‎成于一个或‎几个成矿旋‎回;发育有特定‎的矿化类型‎;成矿物质的‎富集主要与‎地球层圈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成矿作用明‎显受区域岩‎浆活动、沉积地层、变质作用的‎控制,如我国华南‎成矿省受花‎岗岩浆的侵‎入和岩浆喷‎发作用的控‎制,形成与燕山‎成矿旋回(或火山岩)有关的有色‎、稀有、稀土及非金‎属“成矿系列组‎”,其中每个系‎列受成矿地‎质环境的控‎制。

成矿省内成‎矿地质环境‎形成某一或‎几个矿床成‎矿系列,出现成矿地‎质环境与矿‎床成矿系列‎大致对应关‎系,应用成矿年‎代学对矿床‎的测年资料‎,地质构造发‎展过程中的‎成矿旋回,各个成矿旋‎回在不同成‎矿区带内出‎现的成矿地‎质环境及对‎应的矿床成‎矿系列,构成了成矿‎省内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应用“区域矿床成‎矿谱系”剖析每个成‎矿省的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过程和‎总结区域成‎矿规律。

据此编制了‎每个成矿省‎的区域矿床‎成矿谱系图‎。

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深化‎对矿床成矿‎规律的认识‎,为中国大陆‎成矿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区域成矿作‎用的科学依‎据。

有关“矿床成矿系‎列组”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的‎内容和含义‎在第四篇中‎将做详细论‎述。

全国划分的‎16个成矿‎省,80个成矿‎区(带)将中国大陆‎各个成矿旋‎回形成的各‎类矿床和相‎应的矿床成‎矿系列在空‎间分布上做‎了定位。

应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按成矿省及‎其所属成矿‎区(带)阐明了成矿‎省的范围、区域构造概‎要、区域成矿特‎征;成矿省内成‎矿区(带)的划分、矿床成矿系‎列的形成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用每个成矿‎省的矿床成‎矿系列特征‎表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矿床成矿系‎列图”作了矿床成‎矿系列的空‎间定位。

提出在成矿‎省(或成矿区带‎)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规律及‎区域成矿作‎用的高峰期‎,区域构造演‎化的继承性‎和成矿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矿床成矿系‎列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构成了“中国大陆成‎矿体系”的区域成矿‎作用框架。

中国成矿体系专家系统的初步实现

中国成矿体系专家系统的初步实现
o e d p st n n u h a a i t h o r e o i a d i p tt e d t n o t e c mp tr t u o m i g t e d t b s . e d t b s t e d sg n s u e , h s f r n h a a a e Th a a a e wi n w e i n a d h a d d f n t n l p o i e c n e i n n u r e v c s f rg o o i a u v y mi e a e o r e e p o a i n a d d e u ci swi r v d o v n e t q iy s r i e o e l g c ls r e , n r lr s u c x l r to n o l i
CHEN Zhe — ui W ANG n ho ng h ¨ De g— ng¨


C E uc u n , NG L - a ¨ F - e H N Y .h a YI i u n , U Xuj j i
1 ML e a o ao y f tl g n n n r l eo re se s n I s tt o Mie a eo r e, h ee ) RK yL b rt r Meal e ya d o o Mie a s uc ssme t n tue f n rl s uc s C i s R A , i R n A a e yo G oo i l c n e, e ig1 0 3 ; c d m e lgc i c s B in 0 0 7 f aS e j 2 Chn s a e fGe lgc l ce c s Be ig1 0 3 ) ieeAc d myo oo ia in e, in 0 0 7 S j

我国及全球主要的成矿期

我国及全球主要的成矿期

加里东成矿期
• 此时我国地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北、西南进入相 对稳定的地台时期, • 矿产以产在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进层序底部的 Fe、Mn、 P、U 等外生矿床为主,如宣龙式铁矿、瓦房子锰矿、湘潭 式锰矿、昆阳式和襄阳式磷矿等。 • 中期海浸范围扩大,普遍出现大量钙质沉积,形成灰岩白云 岩矿床。 • 晚期在海退环境下形成泻湖相石膏和盐类矿床。祁连山、龙 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为特点,矿产为内生的 Cr、Ni、Fe、 Cu、石棉,如镜铁山铁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等。
印支成矿期
• 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侵状态,使之上升为 陆地,出现一系列内陆盆地,形成许多重要的外生矿床, 有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 • 西部地区尚有三江地槽褶皱系,松潘 —甘孜地槽褶皱系、 秦岭地槽褶皱系及海南岛地槽褶皱系,其中形成众多的内 生矿床,如Fe、Cu、Cr、Ni、稀有金属、云母、石棉等。
喜山成矿期
• 此期我国东部各个地洼区的发展均进入了余动期,构造活 动较弱。 • 但台湾地槽和喜马拉雅地槽仍在强烈活动,产出有伴随基 性 —超基性岩浆活动的 Cr-Pt 矿床 ( 西藏 ) 、 Cu-Ni 矿床及 火山岩中的Cu、Au矿床(台湾)等以及Pb、Zn、S矿床(新疆 西南部)。 • 本期内生矿产虽较局限,但外生矿产比较发育,以风化淋 滤和沉积矿床为主,
• (2)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床的形成时间,也常常可 延续很长时间,相对造山运动长得多。例如华 南燕山期花岗岩的成矿史表明:在160~ 185Ma,形成漂塘、西华山、大吉山、瑶岗仙 等岩体,以及大量黑钨石英脉、矽卡岩型白钨 矿床及稀土矿床;90~110Ma,形成大厂,个 旧、德兴等岩体,主要形成锡石硫化物和多金 属矿床。可见华南钨锡花岗岩的成矿史是较长 的,成矿演化也是长期的,在每一期岩浆演化 和成矿演化中,大量工业矿化总是与较晚期花 岗岩有关。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斑岩—浅成热液金(铜)体系及其成矿流体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斑岩—浅成热液金(铜)体系及其成矿流体

由于新 生 代太 平 洋 板块 、菲 律 宾 板块 向欧 亚 板 块 、 澳大 利亚板块 俯 冲 而发 育 着典 型 的火 山 岛弧 带 ,与
之相 关的是大 规 模 的新 生代金 、铜 成 矿 作 用 ,例如 日本 的 Hi ia 我 国 台 湾 的 金 瓜 石 、菲 律 宾 的 s k h A u a 、巴布亚 新几 内亚 的 Lhr c pn ii 、新 西兰 的 Ha r— ua k 等 ,它 们 都 是 所 谓 的 浅 成热 液 矿 床 ( ptemaI i e i r l h J d p s s的典 型 实 例 ;同时 ,这 里 也 发 育 相 当 可 观 e oi ) , 1
粗岩 省
在这一 火 山岩带 中还 有相 当规 模的 中酸 性
的斑 岩 型 (op yy 铜 、金 矿 床, 例 如 菲 律 宾 的 1rh r) 3
Mai 、印度 尼 西 亚 的 Grseg 巴布 亚 新 几 内 亚 rn a ab r、
( 岗质) 花 侵入 岩分 布 ,它 们 与火 山 岩 在时代 上 、空
远 超 过 r “ 温 的 范 围 、 所 称 为浅 成 热 谴 更恰 当 一些 低 2 ) h ㈣ 【 一词 在 国际 矿 床 学 界 仍 然通 用 ,中 文 译 名 为 中 温 浑 成 热 液. 但 其 本 身 涵 义 较 广 本 文 接 C ret& La h(9 5 obt ec 19 )的 用 法 、
2 0 —41 稿 . 20 .52 0 10 .9收 0 10 —4收 修 改 稿
*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重 点项 目 ( 准 : 9 3 10 和 国 家重 点 基础 研 究发 展 规 划 项 目 ( 准 号 : 9 9 4 2 9 资助 批 4732) 批 G19 0 30 ) 1 pt㈣ ) i h 【 词 的 中 文译 名 一直 是 浅 成 低温 热 液 、 然 而 ,许 多 e iema矿 床 虽 然 形 成 深度 不 大 . 但 由于 处在 . 山. 热 环 境 、 温 度 已远 一 pt r l h ^ 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成矿期花岗质岩石成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成矿期花岗质岩石成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成矿期花岗质岩石成因俞永飞【摘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矿床类型多样,成矿岩浆岩多表现出埃达克岩的特征.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的Sr/Y和La/Yb比值较小,详细的锆石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具有更高的Ce4+/Ce3+比值,表明具有高的氧逸度.综合这些特征,这些岩石被认为来源于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板片后撤模型,对于解释长江中下游岩浆活动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变小的年龄时空分布,以及A型花岗岩和碱性火山岩的成因都较为合理.【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3【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洋壳俯冲【作者】俞永飞【作者单位】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电子信息系,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研究表明世界上主要的铜金矿形成于俯冲带活动大陆边缘,与俯冲带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环太平洋的俯冲带[1].世界上许多大型的铜金矿床与埃达克岩有关[2].值得注意的是,铜金矿并非都产出于埃达克岩,而且也有相当数量的埃达克岩没有表现出矿化特征[3].因此认识埃达克岩的成因对铜金矿化过程的理解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主要的成矿带之一,包含多个铜,铁,金,钼,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4].这些多金属矿床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成矿典型区域,备受地质学家关注.这些矿床类型多种多样,包含矽卡岩型,层控型和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与白垩纪岩浆活动密切相关[4].同时,成矿岩浆岩多为埃达克岩[3].对这些岩石整体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揭示成矿埃达克岩的成因.本文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埃达克质岩的相关研究做初步的总结,并分析主要的科学问题,以期进一步突破.1 地质背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北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相隔于襄樊-广济断裂,南与华夏地块相隔于江山-绍兴断裂带.传统上认为这一区域没有新元古代之前的基底岩石出露,最古老的岩石为董岭群变沉积岩和板溪群火山-沉积建造,董岭群主要出露在安庆地区,但是板溪群从扬子西部延续到东部超过1 000 km[5].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董岭群存在古元古到太古代岩石记录,与扬子其他古老岩石可以类比.晚新元古的板溪群为新元古末期到三叠纪的白云岩和碎屑岩,上三叠到侏罗主要是湖泊相沉积.长江中下游转为造山后拉伸环境,侏罗-白垩纪的拉伸盆地沿长江深断裂排列,发育碱性火山岩[6].隆起区的侵入岩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大爆发的产物.主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即与这些侵入岩密切相关.由于成矿的经济因素,前人对长江中下游侵入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年代学数据,除去误差较大,或者是易受到后期扰动的Rb-Sr以及Ar-Ar定年方法,近二十年来高精度的LA-ICPMS或者SIMS锆石年龄数据表明存在三期的成岩成矿作用,对应的年代分别为145~136 Ma、135~127 Ma、126~123 Ma[6].铜矿化主要发生在早期,铁矿化主要在晚期.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与铜金成矿相关的埃达克岩在形成时代由西南到东北逐渐变年轻的趋势.成矿时期呈爆发式集中于有限的时间段,表明与独特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2 成矿岩体地球化学性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铜金成矿的岩石大多是埃达克质岩,因此成岩成矿的环境也与埃达克岩的成因相关.所谓埃达克岩,指的是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主量元素SiO2≥56%,Al2O3≥15%,通常MgO<3%,微量元素Y(≤18 ppm)和HREE(Yb≤1.9 ppm)含量较低,Sr含量较高,并以高的Sr/Y比值和La/Yb比值区别于普通的岛弧岩浆岩[4].同时,实验岩石学的证据显示玄武质岩石在石榴角闪岩相或者榴辉岩相熔融均能产生这种高Sr低Y的特征[3].因为石榴石是典型的富含重稀土的矿物,源区残留石榴石即可得到这种轻重稀土强烈分异的特征.因此,埃达克岩一般认为是玄武质的洋壳熔融产生,根据大洋俯冲带的地温梯度,只有年轻的大洋地壳还保持较高温度才能熔融产生埃达克岩[7].对于其形成深度,则有不同的认识,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需要榴辉岩相[8],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角闪岩相即可[9].事实上,不论角闪岩相还是榴辉岩相,残余体中都含有较多数量的石榴石,因为即使在角闪石脱水部分熔融时,会形成转熔相的石榴石.两者的差别在于金红石,只有在榴辉岩相温压条件下,金红石才是稳定的矿物相.因为埃达克岩普遍具有Nb、Ta负异常,因此要求金红石的存在,因此大洋玄武质岩石熔融产生的埃达克岩可能形成与榴辉岩相[10].另外,天然的榴辉岩相比于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的熔体更加富镁(Mg#≥50),具有较高的Ni、Cr含量,因此需要更加基性的物质加入.这种现象被解释为埃达克岩在形成之后,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降低了SiO2含量,提高了MgO含量[7].同时地幔橄榄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微乎其微,对于埃达克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影响很小,能够保持高的Sr/Y比值和La/Yb比值.这种解释也与地幔包裹体中橄榄石中含有埃达克质玻璃或者熔体包裹体相一致,较好的解释了大洋俯冲带环境产生的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后来的研究表明,在远离俯冲带的环境中也发现了具有埃达克岩相似特征的岩石,与早期定义的埃达克岩相比,具有较高的钾含量以及富集的同位素特征.由于早期的埃达克岩研究都集中于现代俯冲带,一般都是富钠的岩石,并未强调埃达克岩的钾含量[2].实验岩石学的结果证明熔体的钾含量与源区密切相关[11],因此这些产生于大陆内部的或者造山带的埃达克岩不可能是由低钾以及亏损的洋壳岩石产生.实验岩石学的结果也表明,只要是高压熔融环境,在石榴石稳定的区域均可以产生埃达克岩的特征.因此,这些岩石还有可能是加厚的地壳部分熔融,拆沉的地壳部分熔融,岛弧岩浆高压分离结晶或者低压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大陆形成的基性岩浆一般具有较高的稀土分异程度以及较高的Sr含量,通过与酸性岩浆的混合,也可以形成埃达克岩.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铜金成矿作用相关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多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如沙溪金铜矿,九瑞宝山,铜陵冬瓜山,舒家店斑岩铜金矿,同时还存在大量不成矿的埃达克岩体.这些埃达克岩与最早定义的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在K2O,Mg#值和Sr-Nd同位素组成上有一定的区别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C型埃达克岩[2],并认为源区物质组成,源区深度,部分熔融程度,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的同化混染,结晶分异,甚至是成岩后期改造等因素,都是造成上述区别的可能原因.事实上,埃达克岩的核心特征是高压熔融,只要源区出现石榴石即可出现高Sr/Y比值,低重稀土的特征.其成因与特定的构造环境并无明确的联系.然而,不同的构造环境和成因模式也对应了不同的源区和熔融条件,导致不同的成分.基于此,长江中下游含矿埃达克岩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因模式:(1)加厚古老地壳直接部分熔融[2];(2)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12];(3)拆沉的下地壳熔融[13];(4)岩石圈地幔熔融加结晶分异[14];(5)俯冲板片加沉积物部分熔融[15];(6)洋中脊俯冲[16];(7)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混合[17].以下将综合埃达克岩的成因和长江中下游构造背景来探讨这些不同的模式.3 结语大别山地区碰撞后埃达克岩特征为高硅,高钾,高K/Na比,低镁,高Sr同位素,低Nd同位素[2].因为长英质熔体同硅不饱和的橄榄岩反映,可以消耗部分SiO2,熔体橄榄岩反映可以解释这种低硅成分的特征.长江中下游基性火山岩具有富集的同位素,一般解释为来源于富集的地幔,关于地幔富集的时间还存在不同的认识[7].这种富集一般是俯冲板片的熔流体交代上覆的地幔形成的,对于长江中下游,俯冲可能是新元古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或者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向中国东部俯冲引起的.因为俯冲交代形成的地幔具有高的水含量,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有很高的氧逸度,抑制了斜长石的结晶,主要的结晶矿物是角闪石.因为角闪石富含中重稀土,残余熔体就会亏损重稀土,角闪石对中稀土有更高的分配系数,在残余熔体中相应的更加亏损中稀土,在稀土元素配分上显示出微弱的U型特征,这种特征在长江中下游的埃达克岩中普遍存在.这种基性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不强调埃达克岩的构造意义,仅仅与岩浆演化的意义,回避了加厚地壳拆沉和俯冲板片熔融的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洋壳熔体还是陆壳熔体,铜含量都远低于铜矿的最低工业品位(0.4%),无疑岩浆形成后演化过程,如岩浆热液运移成矿元素并在有利的成矿条件下沉淀将起到更大的作用.相对而言,板片俯冲和洋壳熔融具有更高的氧逸度,在铜元素富集初始阶段更为有利,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一些超大型的铜矿,与板块俯冲并无明显关系,例如中新世西藏驱龙铜矿明显晚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目前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各种成矿模式均很好地解释了一些地质现象,但不能证实某种特定的构造环境,因此仍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侯增谦,杨志明.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岩浆热液系统和成矿概念模型[J].地质学报,2009,83(12):1779-1817.[2] 张旗,王焰,钱青,等.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J].岩石学报,2001,17(2):236-244.[3] CASTILLO P R.An overview of adakite petrogenesi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51(3):257-268.[4]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等.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5] 董树文,马立成,刘刚,等.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J].地质学报,2011,85(5):612-625.[6] 周涛发,范裕,袁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岩石学报,2008,24(8):1665-1678.[7] DEFANT M J,DRUMMOND M S.Derivation of some modern arc magmas by melting of young subducted lithosphere[J].Nature,1990,347(6294):662.[8] MARTIN H,SMITHIES R H,RAPP R,et al.An overview of adakite,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and sanukitoid:relationship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evolution[J].Lithos,2005,79(1-2):1-24.[9] FOLEY S,TICPOLO M,VANNUCCI R.Growth of early continental crust controlled by melting of amplibolite in subduction zones[J].Nature,2002,417(6891):837.[10] 熊小林,韩江伟,吴金花.变质玄武岩体系相平衡及矿物-熔体微量元素分配:限定TTG/埃达克岩形成条件和大陆壳生长模型[J].地学前缘,2007,14(2):149-158.[11] MOYEN J F,STEVENS G.Experimental constraints on TTG petrogenesis: implications for Archean geodynamics[J].Archean Geodynamics and Environments,2006,164(1):149-175.[12] 王强,赵振华.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 来自安徽沙溪 adakite 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1,30(4):353-362.[13] WANG Q,WYMAN D A,XU J,et al.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or delaminated lower crust in the middle of 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u-Au mineralization[J].Journal of Geology,2007,115(2):149-161.[14] LI X H,LI W X,WANG X C,et al.SIMS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porphyry Cu-Au-(Mo)deposits in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eastern China: magmatic response to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extension[J].Lithos,2010,119(3-4):427-438.[15] YANG Y Z,CHEN F,SIEBEL W,et al.Age and composition of Cu-Au related rocks from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elt: Constraints on paleo-Pacific slab roll-back beneath eastern China[J].Lithos,2014,s202-203(4):331-346.[16] SUN W,ZHANG H,LING M X,et al.The genetic association of adakites and Cu-Au ore deposits[J].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1,53(5-6):691-703.[17] 王世伟,周涛发,袁峰,等.铜陵舒家店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11,85(5):849-861.。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活化及其演化过程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活化及其演化过程
,


,
,
将 裂 陷作 用 划 分 为 两 个大 的 阶段 即 由 兴 安 岭 群 火 山 喷 发 为 代 表 的 第 一 阶 段 和 以 巴 彦 花 群 含 煤 油碎 屑 岩 系 为代 表 的 断 陷 盆 地 形 成 阶 段

,
盆 地 沉 降 史 回 剥 研 究 表 明 裂 陷 作 用 第 二 阶段 断 陷 盆 地

、 、
为规 模 宏 大 的 断 陷 盆 地 系 变 质 核 杂 岩 花 岗 岩 浆 侵 位 火 山 岩 喷 发 以 及 沿 大 型 走 滑 断 层 的 转 换 伸
展 为特 征 的 大 陆 裂 陷 作 用

根 据 岩 浆活 动 盆 地 的 充填记 录 构 造 格 架 和 盆 地 的沉 降史 分 析 可 以


,
本 文 阐述 了 中 国 东 部 晚 中 生 代 构 造 活 化 的 基
本 表 现 特 征和 演 化 过 程

本 文 得 到 地 矿 部重 要 墓础 项 目 任建 业 男
本文
, ,
,
资助
,

年 生 博 士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区 域 构 造 和 沉 积 盆 地 分 析 方 面 的 科研 和 科 学 工 作
卷 页

,

, ,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中 国 大 陆 东 部 晚 中生 代 构 造 活 化 及 其演 化 过 程

任 建业
胡祥云
张俊霞
中 国 也质 大
学 武汉
,
,


与 中 生 代 中期 造 山 型 构 造 活 化 不 同 晚 中 生 代 期 间 中 国 大 陆 东 部 的 构 造 活 化 表 现

中国主要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分布及成矿模式

中国主要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分布及成矿模式

59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中国主要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分布及成矿模式聂晓亮1,汪龙飞2(1.江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摘 要:中国高岭土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多,全国16个省份都有产出,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在地理分布上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基本都集中在中亚热带的江南山地区和南亚热带闽粤桂低山平原区。

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成岩年龄主要为燕山期,这应与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

成矿与内生岩浆分异作用、热液气化蚀变作用、风化成矿作用有关。

关键词:高岭土矿;风化残积;成矿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3-0059-2收稿日期:2020-07作者简介:聂晓亮,男,生于1973年,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矿产勘查。

1 空间分布规律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在地理分布上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基本都集中在中亚热带的江南山地区和南亚热带闽粤桂低山平原区(图1)。

中亚热带的江南山地区和南亚热带闽粤桂低山平原区都属于湿润区,7月平均气温均大于28℃,年平均降雨量1000mm~2000mm (郑景云等,2010),区域气候为母岩的风化淋滤带来良好的条件[1-3]。

图1 中国主要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分布图(气候分带根据郑景云等,2010)2 时间分布规律根据表1的成岩成矿年龄,其年龄分布频数见图2。

结果表明,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成岩年龄主要为燕山期,这应与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

中国大陆在燕山早期继续处于碰撞造山阶段,随着地壳的增厚、壳幔作用的加强及硅铝层物质的重熔,形成大量的与壳幔混源中—酸性中深成—浅成侵入岩。

晚侏罗世是中国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高峰期,也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换时期。

随着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硅铝层物质重熔作用的加剧。

在壳幔混源中一酸性及中基性岩浆大规摸侵人及喷发的同时,形成大面积的壳源花岗岩类[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大陆地壳有复杂的物质组成: 由各种沉积岩、岩浆岩 及变质岩组成,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均一性。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பைடு நூலகம்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思茅
陆 内 变
滇 西
大红柳滩

玉门
玉门岩区
仑 岩







岩 II
拉萨


断I ① 山
加德满都
III
④ 岩②
西宁
西秦岭岩带
成都

0 150 300 450 600 km
昆明

0 120 240 km
N

断江
裂 及 俯 冲
澜 沧 江
带金 略沙
图江
(
陈构
柄 蔚

,

一成
)
九 八 七
矿 带

-
-
-
中甸 Cu
丽江 Au
中国东南部地区与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成矿带分佈图
大陆边缘中生代裂 解构造-岩浆成矿带 (Cu, Pb, Zn, Au, Ag, 非金属等
大陆边缘新中生代 断陷成矿带 (油气, 砂矿等)
台湾海峡
大陆边缘新生代 弧-陆碰撞成矿 带(Au 等)
SE
太平洋板块
二. 西南部特提斯洋俯冲及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 成矿体系
Ore-forming System of Continental China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引言
• 自六十年代末,板块构造理论确立并应用以来,占地球 表面 70% 的大洋及大陆边缘地带的地质作用及成矿作 用,用板块构造的理论都得到了相对合理的解释。但对 大陆板块内的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解 释。问题比较复杂。
东海-南海盆地、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和鄂尔多斯-四川盆地。 • 三个与沉降带相间的构造-岩浆成矿隆起带:沿海火山岩带、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构造-岩浆带及贺兰山-龙门山-锦屏山 成矿带。 • 近 EW 向形成三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华北地台北缘构造-岩浆 成矿带、大别-秦巴构造-岩浆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 • 西南部环绕青藏高原形成多层环形构造成矿格局,由雅鲁藏布 江带、班公湖-怒江带、澜沧江带、金沙江带、甘孜-理塘带等 构造-成矿带所组成。
制; 4. 表生成矿机制,即由大陆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
圈四者接触,互相作用形成的表生成矿动力学机制。
• 四种机制内在联係、互为牵动,在活动的空间与时间 上有一定规律。
中国中新生代成矿格局
• 东部形成 NNE 和近 EW 向网格状构造成矿格局。 • NNE 方向自东向西形成三个中新生代油气成矿沉降带:黄海-
• 中国大陆作为长期存在的陆壳并频繁地发生地质构造运 动和成矿作用,是研究这个世界前沿科学问题的理想地 域。中新生代又是探索大陆成矿体系的最佳时期。
• 下面就是我们对此问题初步的探索。
板块构造成矿模型示意图
PLATE-TECTONIC MODEL OF METALLOGENESIS
Fe, Mn, Cu, Co Cu, Pb, Zn, Au
Cu, Pb, Zn, Ag
盆 地 油 气 矿 产
火 山 弧 带
Zn, Au



矿 床
液 硫 化
Fe, Mn, Co, Ni, Cu, Pt
钴 结 壳



Cu, Pb,









矿 床
热 液 硫


洋 底 锰 多 金 属 结 矿核 产

Fe, Cu, Au










矿 矿带
产产
大陆壳 上地幔
洋壳
大陆壳 地 幔
• 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处於三大洲际构造活动带的 交汇位置。
• 中新生代以来作为欧亚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构造 与成矿活动十分活跃,是典型的陆内构造成矿活动。
•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波及全国,但东部滨西太平洋带 大陆范围内以受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为主,而西南 地区特提斯域则以受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为主。
5. 新生代陆-陆碰贴形成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成矿 带 (Cr、Cu、Pb、Zn 矿);
6. 印度与欧亚陆块碰撞形成雅鲁藏布江构造-岩浆岩成矿 带 (Cr、Cu、Pb、Zn、Au 矿)。
西南地区与特提斯洋、印度板块有关的陆-陆碰撞成矿带分佈图
(据潘桂堂等, 1990)
1-N2-Q (上新世-第 四纪) 火山岩; 2N2 (中新世) 火山 岩; 3-K2-E3 (晚白 垩-渐新世) 火山岩; 4-扬子地块 ①.甘孜-理塘缝合 带; ②.金沙江-哀牢 山缝合带; ③.澜沧 江缝合带; ④.怒江 缝合带; ⑤.雅鲁藏 布江缝合带 I-三江成矿带; II- 冈 底 斯 - 念 青 唐 古拉成矿带; III- 雅 鲁 藏 布 江 成 矿带
陆-陆碰撞而形成的成矿带有:
4. 海西晚期及中生代印支期特提斯洋板块向扬子陆块俯冲, 先後形成甘孜-理塘、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及岛弧带, 燕山晚期又形成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至喜山期又受印 度陆块与欧亚陆块的碰撞影响,最终三期构造成矿活 动叠加形成了三江构造-成矿带 (Cu、Pb、Zn、Ag、 Au、Hg、Sb、Sn 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