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 第三章 电击防护
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

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引言电击是一种常见的事故和伤害形式,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
遭受电击不仅会给人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来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预防与电击相关的事故。
直接电击的概念直接电击是指人体直接与电流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导致电流通过人体传导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直接电击会对人体造成电击伤害,可能使人体感到疼痛、烧伤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措施来防止直接电击的发生至关重要。
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1. 接地保护接地是防止电流在人体中形成闭合回路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导体等与大地形成良好的接触,可以将电流释放到地中,从而保护人体免受电流侵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接地保护措施:•设备接地:确保所有电气设备都与地线连接,以将可能产生的故障电流传导到地中;•人体接地:在一些特殊工作环境中,如实验室、医院手术室等,人体接地可能是必要的。
通过合理配置接地装置,可以有效地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2. 保护装置保护装置是一种可以在电流异常时切断电路的装置,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保护装置:•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是一种检测电流是否有异常流出电路的装置。
当检测到电流泄漏时,漏电保护器会迅速切断电路,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短路保护器:短路保护器主要用于防止电路短路引发火灾等事故。
当电路发生短路时,短路保护器可以迅速切断电路,以保护人员的安全。
3. 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是直接电击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有效地减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一些常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绝缘手套是一种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手套,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流通过手部传导到身体。
在进行高风险电工作业时,佩戴绝缘手套是必要的;•绝缘鞋:绝缘鞋是一种能够将脚部与地面隔离开的鞋子,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流通过脚部穿过身体。
03 第三章 防触电技术

(b)
L1
断线后
L2
无设备 漏电,但
L3
三相负 PEN
荷不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衡,导
致0点
“漂移”
U≠0
P1=1000W
U1=127V
P2=2000W U2=253V
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和设备烧毁
PEN
L1
L2
L3
PEN
U≠0
(c)
断线后
无设备
漏电,但
工作零
线被切
断
(c) 断线后 无设备 漏电,但 工作零 线被切 断
4)围墙:室外落地安装的变配电设施应有完好的围墙。围墙的 实体部分的高度不应低于2.5m。
三、安全距离 1、安全距离的意义 安全距离指的是,为了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
体,防止车辆或其他物体碰撞或接近带电体等 造成的危险,在其间所需保持的一定空间距离。
2、安全距离的规定 安全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压的高低、设备运
就可以把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控制在安全范 围之内,而且接地电流被接地保护电阻分流, 流过人体RP的电流很小,保证了操作人员 的人身安全。
L1
保护接地
L2
的原理就
L3
是给人体
并联一个
很小电阻,
以保证发
生故障时,
RP 减小流过
IP
人体的电
流和承受
的电压很
小。
二、 TT系统原理
TT系统——设备外壳及配电网均直接接地。原理:当一项漏电,则电流经RN 及RE构成回路,流经人体电流较小。
绝缘材料及制品
棉纱、布带、纸
105
黄(黑)蜡布(绸)
120
玻璃布、聚酯薄膜
电气安全技术——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由于电网直接接地,各种过电压都将受到一 定的抑制。例:以变压器高压侵入低压为例 来分析接地电网的安全性。
设高压 10 kV, 低压 0.4 kV ,尽管高压 相线对地电压将近为 5800 V,但当高压侧 意外与低压侧发生短路时 ,由于10 kV是不 接地电网,单相接地电流 Iad 不超过 20~ 30 A,如能控制RN≤ 4 Ω,即可限制低压 中性点对地电压UN 不超过80~120V。
第三章 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在正常情况下,直接防护措施能保证人身安全 ,但是当电气设备绝缘发生故障而损坏时,造 成电气设备严重漏电,使不带电的外漏金属部 件呈现危险电压,可能造成接触电。
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目的是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发 生故障情况下,发生人身触电事故,也是为了 防止电气设备事故进一步扩大。目前主要采用 保护接地、接零以及等电位联接等技术措施。
技术术语:
⑥ 对地电压和对地电压曲线
对地电压,即带电体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也 是指离接地体 20m 以外的大地而言的。简单地 说,对地电压就是带电体与电位为零的大地之 间的电位差。显然,对地电压等于接地电流和 接地电阻的乘积。
如果用曲线来表示接地体及其周围各点的对地 电压,这种曲线就叫做对地电压曲线。 图 3-1 所示的是单一接地体的对地电压曲线,显然, 随着离开接地体,曲线逐渐变平,即曲线的陡 度逐渐减小。
(3) 虽然触电的危险性增加不大,但由于三相电 压的不平衡,也将危及到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应及时排除故障。
2 不接地电网
除 10 kV 及 10 kV 以下的高压电网多采 用不接地电网外,井下配电常采用低压不 接地电网。
① 不接地电网单相触电危险性
如图3-5 所示,在不接地电网中,单相触电时 流过人体的电流只能通过电网各相对地绝缘阻 抗成回路,绝缘阻抗是各相与大地之间的等效 应阻抗,可视为绝缘电阻与分布电容的并联。
触电防护技术知识(电气安全)

触电防护技术知识(电气安全)一、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1、绝缘:工程上应用的绝缘材料电阻率一般都不低于107Ω•m。
绝缘材料的电阻通常用兆欧表(摇表)测量。
任何情况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ω。
2、屏护和间距:1)屏护装置应有足够的尺寸,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2)遮栏高度不应低于l.7 m,下部边缘离地不应超过0.1 m。
栅遮栏的高度户内不应小于l.2 m、户外不应小于l.5 m,栏条间距离不应大于0.2 m;对于低压设备,遮栏与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8 m。
户外变配电装置围墙的高度一般不应小于2.5 m。
遮栏、栅栏等屏护装置上,应有“止步,高压危险!”等标志。
3)用电设备间距:明装的车间低压配电箱底口距地面的高度可取1.2 m,暗装的可取l.4 m。
明装电度表板底口距地面的高度可取1.8 m。
常用开关电器的安装高度为l.3—l.5 m;开关手柄与建筑物之间应保留150mm的距离,以便于操作。
墙用平开关离地面高度可取1.4 m。
明装插座离地面高度可取1.3—l.8 m,暗装的可取0.2—0.3m。
室内灯具高度应大于2.5 m;受实际条件约束达不到时,可减为2.2 m;低于2.2 m时,应采取适当安全措施。
当灯具位于桌面上方等人碰不到的地方时,高度可减为1 5 m。
户外灯具高度应大于3 m;安装在墙上时可减为2.5 m。
起重机具至线路导线间的最小距离,l kV及1 kV以下者不应小于1.5m,10 kv者不应小于2 m。
4)检修间距:低压操作中,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1m。
高压作业,10 kv无遮拦作业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7m;线路作业,1.0M。
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1、IT系统(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位经接地线、接地体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
通过低电阻接地,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在380V不接地低压系统中,一般要求保护接地电阻RE≤4Ω;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
电气安全(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2.接地分类
检修接地
临时接地 接地
故障接地 工作接地
固定接地
安全接地
保护接地 防雷接地 防静电接地 屏蔽接地
4
3.1.1 接地的基本概念
3.接地电流和接地短路电流 接地电流:凡从接地点流入地下的电流。
接地电流又分为正常接地电流和故障接地电流。
接地电流
正常接地电流:正常工作时通过接地装置流入
地下,借助大地形成回路的电流。
15
3.1.3 保护接地的应用范围
保护接地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 电网。在这类配电网中,凡由于绝 缘损坏或其他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 电压的金属部分,除另有规定外均 应接地。
16
3.1.3 保护接地的应用范围
(1) 电机、变压器、电器、携带式或移动式 用电器具的金属底座和外壳;
(2) 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 (3) 屋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或钢筋混凝土构 架,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栏和金属门; (4) 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 ( 柜、箱 ) 及 操作台等的金属框架和底座;
3.1.3 保护接地的应用范围
(4) 安装在已接地金属框架上的设备,如穿墙套管 等 ( 但应保证设备底座与金属框架接触良好 ); (5) 额定电压220V及其以下的蓄电池室内的金属支 架; (6) 由发电厂、变电所和工业企业区域内引出的铁 路轨道;
2、保护接地时 人体承受的接触电压为: Up = 3REU/(3RE+Z )
上式与Up=3RpU/(3Rp+Z)比较,由于Rp》 RE,所以,保护接地后设备对地电压会大大 降低,只要控制RE的大小,即可限制漏电设 备对地电压在安全范围之内。
13
3.1.2 IT系统的安全原理
【例】设电网各相对地电压均为 220 V , 各相对地绝缘电阻均可视为无限大,各相 对地电容均为 0.55 μF,人体电阻为 2000 Ω。
防触电安全培训教材

防觸電安全培训教材防触电安全培训教材第一章安全意识教育1. 电击事故的危害性电击事故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工作事故。
电流通过人体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我们需要高度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防触电的重要性。
2. 触电事故的成因触电事故通常是由于人为疏忽造成的。
常见的成因包括接触带电设备、触摸带电导线或插头、操作不当等。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触电事故的成因,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第二章触电事故的预防措施1. 工作场所安全规范确保工作场所符合安全规范是预防触电事故的基础。
工作场所应配备合适的电气设备和安全装置,并采取适当的标识和警示措施。
2.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装备是预防触电事故的关键。
包括穿戴绝缘鞋、手套、护目镜等。
在进行电工作业时,务必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正确使用。
3. 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工作是预防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这包括正确的设备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紧急情况处理等。
4. 定期维护和检修定期维护和检修设备是预防触电事故的必要步骤。
设备的老化和损坏可能导致电气问题,因此必须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第三章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防触电措施1. 办公室环境在办公室环境下,主要存在电器设备使用的安全隐患。
我们应该确保电器设备的接地良好,电源线路完好,并避免用潮手插拔电器。
2. 工厂环境在工厂环境中,电气设备较多且使用频繁。
因此,员工需要接受专业的防触电培训,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3. 建筑工地环境建筑工地是一个高度危险的工作环境,不仅存在电击危险,还可能发生其他事故。
在这种环境下,工人必须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四章应急处理措施1. 电击事故的紧急救援在发生电击事故时,紧急救援是至关重要的。
员工应该学会正确的急救措施,如切断电源、进行心肺复苏等,以确保伤者及时得到救治。
2. 报警和事故记录在电击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警并进行详细的事故记录。
(整理)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第三章间接接触电击防护前面说过,间接接触电击即故障状态下的电击。
这种电击在电击死亡事故中约占二分之一,而这种电击尚未导致死亡的伤害在电击伤害中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
保护接地,接零、加强绝缘、电气隔离、不导电环境、等电位联结、安全电压和漏电保护都是防间接接触电击的技术措施。
其中,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的基本技术。
这两种措施还与低压系统的防火性能有关。
本章重点介绍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技术问题。
第一节IT 系统IT 系统即保护接地系统,保护接地是最古老的安全措施。
到目前为止,保护接地是应用最广泛的安全措施之一,不论是交流设备还是直流设备,不论是高压设备还是低压设备,都采用保护接地作为必须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接地的基本概念所谓接地,就是将设备的某一部位经接地装置与大地紧密连接起来。
1. 接地分类按照接地性质,接地可分为正常接地和故障接地。
正常接地又有工作接地和安全接地之分。
工作接地是指正常情况下有电流流过,利用大地代替导线的接地,以及正常情况下没有或只有很小不平衡电流流过,用以维持系统安全运行的接地。
安全接地是正常情况下没有电流流过的起防止事故作用的接地,如防止触电的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等。
故障接地是指带电体与大地之间的意外连接,如接地短路等。
2. 接地电流和接地短路电流凡从接地点流入地下的电流即属于接地电流。
系统一相接地可能导致系统发生短路,这时的接地电流叫做接地短路电流,如0.4kV 系统中的单相接地短路电流。
在高压系统中,接地短路电流可能很大,接到电流500A 及以下的称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接地短路电流大于 500A 的称大接地短系统。
3. 流散电阻和接地电阻接地电流入地下后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这个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的电流叫做流散电流。
流散电流在土壤中遇到的全部电阻叫做流散电阻。
接地电阻是接地体的流散电阻与接地线的电阻之和。
接地线的电阻一般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认为流散电阻就是接地电阻。
电击防护的基本措施

电击防护的基本措施电击防护是指为了防止人员接触到电流而产生的危险,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的措施。
电击防护的基本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设备安全: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如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有绝缘损坏或电线外露等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备工作正常,减少电击事故的可能性。
2.限制非专业人员接近:普通人员对电气设备进行维修或操作往往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限制非专业人员的接近,尽量通过合格的电工人员进行维修和操作。
3.使用安全工具:在进行电气维修和操作时,应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如带绝缘手柄的工具、带绝缘套的手套等,以确保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接触到电流。
4.配备个人防护装备:给工作人员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绝缘手套、绝缘鞋、绝缘胶衣等,以在接触电流时提供保护。
5.建立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让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规定,包括操作流程、个人防护要求、紧急救援程序等。
6.提供培训和教育:对从事电气维修和操作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电击事故的发生。
7.定期检查和维护: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包括检查设备的接地和绝缘情况、定期检修电线电缆等,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8.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让工作人员了解应对电击事故的紧急处理和救援程序,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9.建立合理的警示标识:在电气设备附近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警示人员注意电击风险,提醒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10.加强监控和管理: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对电气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电击防护的基本措施是从设备维护、限制无关人员接近、使用安全工具、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建立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组织应急演练,建立合理的警示标识以及加强监控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实施的。
只有做好这些基本措施的落实,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电击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作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电击防护供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影响着电能的输送、使用,该系统电击的防护主要指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建筑物及其他相关设施的安全。
本章就供配电系统的电击防护做一定的讨论,为正确使用、维护电气系统安全奠定基础。
第一节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的效应人身安全是电气安全的首要问题,作为一种常识,相关知识应被人们认识掌握,作为一门技术知识也应被人们尤其是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理清这些问题,正确认识它对制定防护措施,建立有效防护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身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电击及分类:(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分电击和电伤,以电击为最严重)“电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触电”,指人体因接触带电部分而受到生理伤害的事件。
电击实质就是电流对人体器官的伤害。
接触及带电部分的途径,电击又分为直接电击和间接电击两种类别。
1、直接电击:因接触到正常工作时带电的系统而产生的电击,如单相触电2、间接电击:正常工作时不带电的部位,因某些因素的影响带上危险电压后被人们触及而产生的电击。
二、电流的人体效应与相关的标准电流通过人体时其热效应,化学效应及电刺激产生的生物效应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危害程度与通过的电流大小,作用时间,电压高低、频率及通过人体的途径以及人体体电阻和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生理效应:电流是危机人体生命安全的直接因素,其严重程度与电流的大小呈正相关性,为研究这种相关性,我们把人受电击时产生的生理效应划分为几种典型状态,这几种状态的临界点称为生理“阀”。
注:电伤是指触电时的热效应,化学效应以及电刺激引起的生物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电伤有:电灼伤,电烙伤等!(1)感知阈:使人体产生触电感觉的最小电流值称为感知阀,感知阈有个体差异,按50%概率计,成年男性为1.1mA,女性为0.7mA,感知阈与电流接触时间长短无关,但与频率有关。
(2)摆脱阈:人体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
摆脱阈也有个体差异,按50%概率计,成年男性为16mA,女性为10.5mA(通常取10mA),其值与时间无关,在20-150hz频率范围内与f无关。
(3)室颤阈:通过人体能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值,称为心室纤维性颤动阈,该值与作用时间及心脏搏动周期密切相关,当电流持续时间小于一个心搏周期时,很大的电流(500mA)才能引起心室颤动,当大于一个心搏周期时,很小的电流50mA即可。
(4)反应阈:通过人体能引起肌肉不自觉收缩的最小电流值。
该电流不会产生有害生理效应,但会引起二次伤害,该值通常为0.5mA.2、工程标准:(1)15-100Hz正弦交流电通过人体效应:P52图3-3及P52表3-1 1)室颤电流与时间的关系a、达尔基尔研究结果:I2t=K D(有效范围0.01-5s)δ数Kd按0.5%最大不引起室颤电流曲线为116²mA²·S结论:若电击发生时I²t<116²mA²·S则发生室颤的可能性在0.5%以下。
b、柯宾研究结果:It=Kk 式中δ数Kk取为50mA·S(t<1s)2)、室颤电流与电流途径的关系:室颤电流δ“左手到双脚”通道流通是最不利的一种情况,若从别的通道流过,则室颤电流值不同。
不同电流通路的心脏电流系数见表P53 3-2.(2)直流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直流电的电流—时间效应区域的划分见P54图3-4。
三、人体阻抗与安全电压1、人体阻抗的构成:人体阻抗由皮肤阻抗与人体内阻抗构成,其总阻抗呈阻容性。
(1)皮肤阻抗Zp:该阻抗与电流大小、频率、接触面积、温度、是否受伤等因素有关。
(2)人体内阻抗Zi:人体内阻抗基本上是阻性的,其数值由电流通路决定。
按接触面积所占成分较小。
2、人体总阻抗极其特性:人体总阻抗由电流通路,接触电压,通电时间、频率,皮肤温度,接触面积,施加压力和温度等因素共同确定。
人体总阻抗呈阻容性,活人体阻抗与接触电压关系见P55图3-6,当接触电压为220V时,5%的人Zt小于1000欧姆,90%的人Zt在1000-2125欧姆之间,综上所述:正常环境下,人体总阻抗典型值可取为1000欧姆,而且接触电压瞬间典型值可取为500欧姆。
3、安全电压:安全电压是低压,但低压不一定是安全电压,正常环境条件下的安全电压为25V,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是指36V,24V,12V,如机床照明一般采用36V及以下的安全电压,路灯的电压不应超过36V,特别是潮湿场所应为12V。
补充:触电急救人体触电后,往往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等症状,呈昏迷不醒的状态,但实际上是出于假死状态。
触电死亡者一般具有以下特性:(1)心跳呼吸停止(2)瞳孔放大(3)血管硬化(4)身上出现尸斑(5)尸僵。
若以上特性中有一个尚未出现,都应作为假死,应立即进行现场救护。
有触电者经过四小时现场急救脱离危险的案例,因此,每个电气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触电急救的方法。
一、解脱电源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方法介绍如下:1、脱离低压电源:(1)切断电源(2)用绝缘工具设法解脱触电者(3)拉开电源(4)垫绝缘板(5)分相剪短电源2、脱离高压电源:因电压高、电源远,不易切断电源,措施如下:(1)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2)穿戴绝缘防护工具,用绝缘工具拉开电路或熔断器或高压断路器等方式切断电源,注意安全距离!3、在抢救触电者脱离电源中应注意一下事项:(1)不采用金属式受潮的物品作为救护工具(2)为采取任何绝缘措施,救护人员不得直接接触触电者的皮肤和触碰衣服(3)在使脱离电源过程中,救护人员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自身触电。
(4)若触电者站立式处于方位时,防止脱离电源后摔跤。
(5)夜晚发生触电时,应考虑切断电源后的照明,以利救护二、迅速诊断电源脱离后,若症状较轻,触电者只需要安静休息,并严密观察即可,若触电者触电时间较长,通过电流较大,出现“假死”症状,必须迅速判断并进行紧急救护。
三、心肺复苏心肺骤停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循环和呼吸的突然停止和意识丧失,是医院临床上最紧迫的急诊。
心肺复苏就是针对这一急诊所采用的一系列措施,现介绍几种徒手操作方法,心肺复苏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如下:1、通畅气道:抢救呼吸停止人员重要环节2、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方法:救护人员用手指捏住伤员鼻翼,先连续大口呼气两次,每次1-1.5秒,若两次吹气后试测颈动脉仍无搏动,要立即同时进行胸外按压。
3、胸外按压:其原理是用人工机械方法按压心脏,或替心脏跳动,以达到血液循环的目的,凡心脏停止跳动或不规则的颤动可立即用此方法。
步骤:(1)朝天仰卧,后背着实着地(2)救护者两手交叠,手掌根部放在心窝口稍高,两乳头间稍低。
(3)两臂伸直,带冲击的用力垂直下压,压陷深度3-5厘米。
(4)压到位后立即全部放松,但掌根不得离开胸壁。
(5)按压要以均匀速度进行,每分钟80次左右,按压、放松时间相等(6)胸外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节奏:单人抢救时每按压15次以后吹气2次(15:2),反复进行,双人抢救时,每按压5次后,由另一人吹气1次(5:1)反复进行。
四、抢救过程中的再判定:1、胸外按压和口对口呼吸1秒后应再用看、听、试方法在5-7秒内完成判定。
2、若已有脉动但无呼吸,则暂停胸外按压,再进行2次口对口呼吸,接着5秒吹气1次,若2项全无则继续坚持心肺复苏法抢救。
3、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判定一次,每次判定不超过5-7秒,在医护人员未接替抢救前,不得放弃现场抢救!五、抢救过程中触电伤员的移动与转院1、现场急救不得为方便而随意一到那个伤员,确需要移动,抢救中断不应超过30秒2、移动伤员或送医院时应平躺在担架上,并应继续抢救。
3、应创造条件,用塑料袋装入碎冰屑作成帽状包在伤员头部,露出眼睛,使胸外温度降低,争取心、肺、脑安全复苏!六、触电伤员好转后处理:若经抢救均已恢复则可暂停心肺复苏法操作,但恢复早期有可能再次骤停,应严密监护,不能麻痹,要随时准备再次抢救,注意安静。
补充题:人体触电后死亡的特征是什么?何为假死?如何进行触电急救?第二节电气设备及装置的电击防护措施电气设备及装置的电击防护措施主要有绝缘、屏护和间距。
其中绝缘是电气设备的主要电击防护措施,屏护和间距则主要针对电气装置而言的。
这些措施均为力图消除接触到带电体的可能性,属于直接电击防护措施,是预防而非补救措施。
一、用电设备电击防护方式分类1、类别划分低压电气设备按其电击防护方式可分为四类,分别为:O、Ⅰ、Ⅱ、Ⅲ类。
(1)O类设备:1)、特征:基本绝缘、无保护连接手段。
2)、安全措施:仅依靠基本绝缘,只能用于非导电场所。
(2)、Ⅰ类设备:1)、特征:基本绝缘,有保护连接手段。
2)、安全措施:与保护接地相连接。
3)、适用场合:IT、TT、TN等系统,设备端的保护线连接方式都是针对Ⅰ类设备而言。
在我国日常使用的电器中,Ⅰ类设备占大多数,因此,作好对Ⅰ类设备的电击防护意义重大!(3)、Ⅱ类设备:1)、特征: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组成的双重绝缘或相当于双重绝缘的加强绝缘,没有保护接地手段。
2)、安全措施:不需要3)、适用场合:Ⅱ类设备的电击防护全靠设备本身的技术措施,电击防护完全不依赖于供配电系统,也不依赖于使用场所的环境条件,是一种安全性能很好的设备类别。
(4)、Ⅲ类设备:1)、特征:由安全特低电压供电,设备不会产生高于安全特低电压的电压。
2)、安全措施:接于安全特低电压。
3)、适用场合:具备并能提供安全特低电压环境。
注:分类只表示电击防护的不同方式,并不代表设备的安全水平等级。
2、类别划分与电击防护的关系以上设备均有直接电击防护措施,但间接电击防护性能和途径各有不同。
(1)O类设备:仅依靠基本绝缘作电击防护,属于电击防护条件较差的一种,只能用于非导电场所。
(2)Ⅰ类设备:基本绝缘和附加安全措施,日常使用电器中Ⅰ类设备占绝大多数,做好对Ⅰ类设备的电击防护意义重大!(3)Ⅱ类设备:具有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设有附加安全措施。
(4)Ⅲ类设备:使用安全特低电压。
二、电气设备外壳防护等级1、外壳与外壳防护的概念:(1)、外壳及外壳防护:电气设备的“外壳”是指与电气设备直接相关联的界定设备空间范围的壳体。
外壳防护是电气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既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措施,又是保护设备自身安全的措施。
(2)、外壳防护的两种形式:1)第一种防护形式: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部分和触及壳内的运动部件,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外壳内部的防护形式。
2)第二种防护形式:防止水进入外壳内部而引起有害的影响。
2、等级的代号及划分(1)、代号:表示外壳防护等级的代号由素引正字母“IP”和附加左后位的两个素引数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