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期末语文诗歌鉴赏-教师版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2018东城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17.(6分)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人教版201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登快阁》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 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 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 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 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 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 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 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 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 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 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 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表明 自己想弃官归隐。传说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 做伴,与鸥鸟结为盟友,表示自己想归隐江湖。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 复为快耳!意思是:天下成大器的人,他的官事 是没完没了的;那些执意要了结官事的,则是 “痴子”,不是大器。”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 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 “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 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 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 "倚"字,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 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宛如一幅艺术摄 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8.(5分)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 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3 分)昂扬向上,豪放达观。(2分) 9.(6分)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 实写轩中与郡僚小饮之事和眼前深秋景物, 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4分) 虚实结合,拓宽了意境,丰富了情感。(2 分)
2018届浙江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8年高三诗歌复习(2017年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也同“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2016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分)(201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筝②。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③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1)(2)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201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最新2018高考语文全国三卷阅读诗歌答案教学文稿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 《观刘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 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 由。(6分)
•蜂 • 罗隐 •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15. 观点一:同意。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________”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1)不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2017 年全国三卷)
• 【解析】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能写作能力。题目要求考生关注时代发展的鲜明 主题、战略安排、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在纵向把握的基础上,深入 理解标语背后的内涵和方向,理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内涵,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挑战,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三条标语浓缩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 历程,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缩影。三条标语,代 表三个时代的任务,三句标语的核心内涵,在于体现出“新时代、新 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发展本身的要求也不断深化。
21. 答案示例:
• 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 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 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 批判;有入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 尝试。
• 面对拒绝,有人会潇洒地说一句“算了”,然后彻 底结束,换个想法;有人会怏怏地说“好吧”,内 心却深感郁闷,产生挫败感;有人则会反问“凭什 么”,然后怀疑之,批判之;还有一些人会追问 “为什么”,然后不断地分析,勇敢地再尝试。
(完整版)2018诗歌鉴赏真题

2018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北京市各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朝阳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15.“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卷《乡村四月》16.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6分)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苏轼在词中用“浮生一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①,②”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不要疑虑。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③,④”,感叹人生短暂,人与人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苏轼的《前赤壁赋》里有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⑤,⑥”。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⑦,⑧”,表达了随着时间季节不同,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14.(3分)D(“毫无情义”理解有误)15.(3分)C(两句均为动景)16.(6分)(给分原则:内容分析4分,情感表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①描写内容不同:《鹧鸪天》写夜雨后第二天散步,《定风波》写散步途中遇雨;《鹧鸪天》词人眼中所见既有衰败的景象,如乱蝉衰草,也有充满生机的景象,如翻飞的白鸟、淡淡香味的荷花,《定风波》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18东城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17.(6分)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要点二:《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18.(6分)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②载欣载奔稚子候门③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2018西城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崔氏东山草堂①杜甫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②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③,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①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
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
②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
③王给事:指王维。
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16. “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
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3分)A. 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
(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B.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
(于石《宿栖真院》)C. 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
(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D. 斗转星移天渐晓。
蓦然听得鹈鹕叫。
山寺钟声人浩浩。
(净端《渔家傲》)17. 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
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
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馀《归故园》)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首句就直接表达喜爱山中草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在开篇直接表达对山野田园的热爱,其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本诗描写了山中秋景,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写秋景,其文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诗中写到“渔樵”,苏轼的《前赤壁赋》也有所提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8分)15.(3分)C 16.(3分)D17.(6分)【答案示例】①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
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
②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
【评分标准】杜诗:王维关闭柴门1分,辜负田园1分,情感答“不解”“遗憾”或“不认同”均可得1分;情感若答出“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或“表达作者对王维归老田园的规劝”亦可。
朱诗:自己关门1分,独享1分,闲适或满足1分。
不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意思对即可。
18.(6分)【参考答案】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③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评分标准】每空1分。
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2018海淀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开愁歌①李贺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
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
③旗亭:酒肆。
④贳(shì):抵押。
⑤豗:冲击。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6.“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
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
(李颀《别梁锽》)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高适《送浑将军出塞》)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
(李咸用《西门行》)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
(张咏《淮西有答》)17.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
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愁”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主题,愁在心底,诉诸笔端。
如苏轼借主客问答,抒发了人生短暂之愁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赤壁赋》);陆游情深难已时抒发了书信难传之愁②“ , 。
莫!莫!莫!”(《钗头凤》);辛弃疾在傍晚听到凄苦的鸟啼时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愁③“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5.(3分)C 16.(3分)D17.(6分)答案要点: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
(2分)【评分标准】形象,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意思对即可。
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2分);李白诗,狂放豪迈(2分)。
【评分标准】形象,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意思对即可。
18.(6分)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②山盟虽在,锦书难托③江晚正愁予(余)山深闻鹧鸪【评分标准】写对一句,1分。
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2018朝阳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15.“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卷《乡村四月》16.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6分)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苏轼在词中用“浮生一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①,②”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不要疑虑。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③,④”,感叹人生短暂,人与人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苏轼的《前赤壁赋》里有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⑤,⑥”。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⑦,⑧”,表达了随着时间季节不同,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4.(3分)D(“毫无情义”理解有误)15.(3分)C(两句均为动景)16.(6分)(给分原则:内容分析4分,情感表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①描写内容不同:《鹧鸪天》写夜雨后第二天散步,《定风波》写散步途中遇雨;《鹧鸪天》词人眼中所见既有衰败的景象,如乱蝉衰草,也有充满生机的景象,如翻飞的白鸟、淡淡香味的荷花,《定风波》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
②表达情感不同:《鹧鸪天》写谪居时于无奈之中,词人有短暂的闲适和愉悦,《定风波》写谪居时,词人能看淡身世浮沉、人事变迁,体现了一份旷达洒脱。
17.(8分)①聊乘化以归尽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夫人之相与④俯仰一世⑤哀吾生之须臾⑥羡长江之无穷⑦四时之景不同⑧而乐亦无穷也2018丰台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9题。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唐代)刘长卿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
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