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秋兴八首》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

(2)分析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泪”和“心”字,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对比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探讨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秋兴八首》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5、拓展延伸(1)让学生比较杜甫的《秋兴八首》与其他诗人描写秋天的诗歌,如刘禹锡的《秋词》,分析它们在情感、意象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教案:秋兴八首【导言】本教案为《秋兴八首》的教学设计,通过对这八首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审美情感,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 能理解并准确解读《秋兴八首》中的诗句,领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思想;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优美表达手法创作秋天相关的作文。

【教学准备】1. 课本:准备相关诗歌《秋兴八首》的课本或其他文学作品集;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在学生中引发对秋天的思考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气味、声音等,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联想。

Step 2:诗歌欣赏(15分钟)1. 将《秋兴八首》的诗歌文本呈现给学生,并介绍相关背景和作者信息。

2. 教师逐句朗读诗歌,给学生展示优美的语言和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诗意。

3. 学生阅读诗歌,学习理解其中的隐喻、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

Step 3:诗意解读(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旨及情感表达,比较和探讨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诗意。

Step 4:写作练习(30分钟)1. 提供几个关于秋天的写作题目,如“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味道”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与秋天相关的作文。

2. 学生分组互相修改和评价作文,鼓励优秀的作文展示和分享。

Step 5:课堂总结(10分钟)1. 结合诗歌的欣赏和作文的写作,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 鼓励学生表达对秋天的情感和文学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展现秋天的美丽。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一、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2.难点: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二、背景材料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

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

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

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杜甫秋兴八首的诗歌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秋兴八首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杜甫秋兴八首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杜甫秋兴八首的原文及翻译。

2. 杜甫的相关背景资料和介绍。

3. 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4. 学生课前阅读杜甫秋兴八首的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展示杜甫的画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杜甫这位唐代诗人有了解吗?他的作品你们听说过吗?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诗歌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讨论:请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主题,并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意义。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拓展(15分钟)1. 教师介绍:向学生介绍杜甫秋兴八首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包括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2. 分析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实践(20分钟)1. 学生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杜甫秋兴八首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 学生分享:学生将自己的诗歌朗读给全班听,并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诗歌意义。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杜甫秋兴八首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反思:学生思考本节课对他们的学习意义和启发,以及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新认识。

作业:1.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的诗歌,背诵并解释其中的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专业的诗人或文学研究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艺术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古代文化遗址,加深对杜甫及其时代的了解。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学生能够: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熟悉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3.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这三首诗的主题和意义;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对情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诗文材料:《秋兴八首》•诵读录音或视频•学生朗读、讨论和思考的题目或问题•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简介材料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前置知识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对“秋天”的感受,以及秋天给人的印象;2.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解读1.分发《秋兴八首》给学生,播放诵读录音或视频;2.学生自主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和情感?–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诗中的秋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诗中的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和感受?4.整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的重点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步骤三:个人思考与写作1.指导学生以《秋兴八首》为题,以自己的角度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2.提供一些思考和表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秋天的?–秋天给你的心灵带来了什么样的触动和震动?–你对杜甫的《秋兴八首》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呼应?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加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步骤四:朗读和分享1.学生将他们的作品朗读给全班;2.进行学生作品的欣赏和分享,互相评论和交流;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他的作品和思想;2.组织学生参观杜甫故居或相关的文化活动,深入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作文比赛或创作交流活动;4.引导学生研究杜甫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诗歌写作训练。

大学语文_秋兴八首教案

大学语文_秋兴八首教案

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写作背景。

- 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及艺术手法。

- 学会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内容和情感。

2. 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写作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杜甫会在夔州创作《秋兴八首》?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意象:玉露、枫树、巫山、巫峡、波浪、乌云、菊花、孤舟、寒衣、砧声等。

2. 分析诗歌情感:忧国忧民、思念家乡、孤独寂寞等。

四、课堂讲解1. 分析诗歌结构: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写事,尾联抒情。

2. 阐述诗歌艺术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对比、象征等。

五、总结1. 总结《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哪些意象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二、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1. 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渲染了萧瑟、阴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波浪、乌云、寒衣、砧声等意象,突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秋兴八首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秋兴八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使学生了解并体验秋天的美丽和变化,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秋兴八首》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前找取有关《秋兴八首》的资料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以丰富课堂呈现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秋天的景色和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课文解读(15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秋兴八首》,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2. 分段解读诗歌,讲解其中的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诗歌朗诵(20分钟)1. 领读《秋兴八首》,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音韵律和韵脚。

2. 分组进行朗诵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表演技巧。

3. 每组朗诵完成后,进行同伴评价和分享,促进互动和交流。

四、诗歌创作(20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体验,创作一首与秋天相关的诗歌。

2. 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3. 学生完成创作后,进行同伴点评和分享,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和启发,促进情感与思维的交融。

3. 强调文学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多观察并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体验秋天的美丽,并用诗歌、画画或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教案标题:秋兴八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秋兴八首》这首古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学习《秋兴八首》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2. 阅读理解《秋兴八首》的内容和情感。

3. 创作一首自己的秋天诗歌。

教学准备:1. 《秋兴八首》的典籍或相关资料。

2. 带有秋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幅秋天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素材,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的讨论。

知识讲授:2. 介绍《秋兴八首》这首古文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简介,解释该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3. 分析《秋兴八首》的文学特点,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绘秋天景色的句子和词语的使用等。

阅读理解:4. 给学生分发《秋兴八首》的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

5.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古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讨论:6.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秋兴八首》中的某一篇段落或句子进行解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7.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比较不同学生的解读,帮助他们理解古文的多重意义和文学价值。

写作创作:8.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自己的秋天诗歌。

9. 学生可以选择仿写《秋兴八首》的形式,也可以自由发挥,但需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展示分享:10.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欣赏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课堂总结:1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秋兴八首》的文学价值,并总结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创作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作业:12. 布置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谈谈对《秋兴八首》的看法和体会。

教案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秋天诗歌的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来进一步体验和表达秋天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一、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2.难点: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二、背景材料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

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

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

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三、作品串讲秋兴八首(其一)[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3]。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4]。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5]。

[1] 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七。

兴:感兴。

秋兴:是秋日感兴。

[2] 玉露:白露。

巫山:山名。

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大江流经其中,成为巫峡。

气:气象。

萧森:萧瑟阴森。

[3] 江间:此指巫峡。

兼:并,连。

塞:关隘险要之处。

塞上:边塞、关塞。

此指形势险要的巫峡上空。

[4] 两开:两次开过。

杜甫于唐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次年秋又滞留夔州,故云“丛菊两开”。

他日:往日。

一系:长系。

故园:指长安。

[5] 刀尺:剪刀和尺。

催刀尺:催人赶制衣裳。

砧(zhēn):捣洗衣服用的石头。

急暮砧:傍晚时捣洗衣服的声音一声紧似一声。

翻译:寒霜威逼,催红了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长江上翻腾的波涛气势凌云,关塞上弥漫的云气直连地阴。

丛生的菊花再度开放使我不禁落泪,铁链能系住孤零的船只但系不住我怀念故乡的心。

为游子赶制寒衣到处都忙着裁剪衣服。

傍晚白帝城下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四、内容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

诗人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喜怒哀乐是与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相呼应的。

诗人以身居夔州、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发了客居他乡感时伤事的忧愁。

诗开篇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隘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杜甫出蜀,目的是为了回长安,使自己有所作为。

但两年过去了,诗人还是欲归不能,还在异地他乡漂泊。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五、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同。

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

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

写波涛,是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

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

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

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

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

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

中间两联对仗。

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

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

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

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六、《秋兴八首》组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氵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练习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动乱。

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的?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阅读《秋兴八首》组诗,体会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魅力。

(1)组诗章法缜密严谨,脉络分明。

《秋兴八首》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

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处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从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诗。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忧不安。

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事与愿违。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

至此才揭示忧郁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

帝王享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