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多倍体培养

合集下载

举例阐述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

举例阐述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

举例阐述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多倍体育种是一种重要的遗传育种技术,通过改变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倍性来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和经济价值。

它在农业、园艺和畜牧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举例阐述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和方法。

让我们了解一下多倍体育种的应用目的。

多倍体育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倍性,实现对性状的改良和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通过增加基因组的倍性,可以使植物或动物拥有更多的染色体,从而增加其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这可以改善其农艺性状,提高产量、抗病性、耐逆性等特性。

多倍体育种还可以用于育种优良特性携带者的快速繁殖,以提高其商业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多倍体育种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个例子是小麦的多倍体育种。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主要品种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比如抗性差、耐旱性差等。

通过多倍体育种,可以通过引入两性合子的制备和杂交等技术,生成多倍体小麦。

多倍体小麦的产量和抗性往往比常规小麦更高,同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耐受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和产量稳定。

这对于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倍体育种在园艺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花卉育种中常常使用多倍体育种技术。

通过使花卉的倍性提高,可以增加花朵的大小、色彩的鲜艳度和耐旱性。

这使得花卉更具市场竞争力,更受消费者青睐。

另一个例子是葡萄栽培中的多倍体育种。

通过使葡萄的倍性增加,可以提高葡萄的糖度和果实的大小,改善其口感和风味。

这对于葡萄酒产业和水果市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多倍体育种的方法。

多倍体育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自然倍性、化学处理和基因工程等技术。

其中,化学处理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向植物或动物处理特定的化学物质,如植物激素或化学诱变剂,可以诱发其细胞或组织的多倍化。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操作成本相对较低。

基因工程也被广泛应用于多倍体育种中。

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或突变体,可以实现对目标物种倍性的调控。

培育多倍体植株的方法

培育多倍体植株的方法

培育多倍体植株的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怎么培育多倍体植株,这可有意思啦!
你想想啊,普通的植株就像我们平平凡凡的日子,而多倍体植株呢,就像是给这平凡日子加上了一层特别的光彩。

要培育多倍体植株,有个挺常见的办法,那就是用秋水仙素处理。

这秋水仙素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药水。

把它滴到植物的生长点上,就像给植物施了一个魔法,让它发生奇妙的变化。

你说神奇不神奇?
就好比我们平时吃饭,普通的饭菜能填饱肚子,但是偶尔来一顿大餐,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秋水仙素对于植物来说,就是那顿大餐,能让它们变得与众不同。

还有一种方法呢,是通过杂交。

把不同品种的植物凑到一块儿,让它们结合,产生新的后代。

这就好像是不同性格的人凑在一起,说不定就能碰撞出特别的火花呢!杂交出来的多倍体植株,那可就是独特的存在呀。

你说要是世界上的植物都一个样,那多没意思呀!有了多倍体植株,就像我们的生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丰富多彩得很呢。

再比如说,我们平时穿衣服,都喜欢有点特别的款式或者颜色,植物也是一样呀,多倍体植株就是它们的特别款式和颜色。

而且培育多倍体植株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像
照顾自己喜欢的宠物一样,给它合适的环境,给它足够的关注,它就能茁壮成长。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小花园里尝试呀,看着那些普通的植物在我们的努力下变成独特的多倍体植株,那成就感,简直爆棚!
所以呀,别小看了这培育多倍体植株的事儿,这里面的乐趣和惊喜可多着呢!大家都快来试试吧,让我们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多倍体植株而变得更加精彩!。

多倍体育种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

多倍体育种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

L i n y e y u a n y i多倍体在自然条件下极为常见,将其应用于园艺作物的育种环节,可以提升作物的品质与产量,其应用优势非常明显,将其作为重要的育种方法,能够促进我国园艺产业的进步。

一、多倍体的特征与特性多倍体育种可以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常用于培育大型果实领域,或者是培育营养成分较高的果实中,如育种蔬菜作物,由于四倍体蔬菜的经济优势要比二倍体蔬菜的优势更高,以番茄为例,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含量更丰富,并且生长态势比较好,与二倍体番茄相比,四倍体番茄的抗病能力较强。

多倍体在葫芦科的蔬菜育种中还会体现出其他特点,如无籽特性,产量也会随之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多倍体具有不可孕性,所培育出的果实或是无籽,或是少籽,如三倍体的无籽西瓜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品种,含糖量非常高而且抗逆性较强,适合在多种土壤中生长。

二、多倍体的产生途径1、自然产生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多倍体植物,或是由于染色体加倍,或是由于染色体未减数。

若是染色体加倍,则至少要增加四倍的细胞或组织,可以由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自发生成,未减数则是因为该条件下的雌雄胚子结合,那么就可以得到奇数的倍体,有时也可以得到偶数的倍体。

2、人工产生不仅可以自然条件下可以产生多倍体,在人工诱导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多倍体,如物理诱导方式与化学诱导方式,就是常见的人工诱导方式。

物理诱导方式包括温度刺激、机械创伤等,或者离心力、X 射线,都可能引发多倍体。

另外,在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中,离体组织的培养试验可以得出多倍体,能够有效的提升多倍体的产生频率,实验中的离体材料可以选择愈伤组织,但关于处理的浓度与时间尚未得出有效的结论,需要在实验中逐步观察和研究。

二、多倍体育种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1、果树中的应用果树的多倍体情况较为常见,无论是果树的果实,还是种子,都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即使是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果树也可能会出现多倍体,果实非常饱满,产量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简述植物获得多倍体的途径与方法

简述植物获得多倍体的途径与方法

简述植物获得多倍体的途径与方法
植物多倍体的获得是近代植物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植物多倍体的获得主要依
靠以下三种方法:①放射突变;②药物诱导;③配子体多倍化。

1.放射性突变法
放射性突变法是植物多倍体获得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放射性粒子的破坏作用,可达到突变的目的。

植物染色体结构在放射线照射下受到不良影响,使基因多倍化,从而产生出一些优异的多倍体品种。

2.药物诱导法
药物诱导法是通过把植物浸渍在含有某种药物的溶液中,使植物细胞中的各种
基因受到随机突变,从而获得多倍体品种的方法。

经常使用的药物有colchicines、6-BA、kinetin等,通过药物诱导法获得的多倍体品种有丰产彩叶菊、拟向量多无
性变稻等。

3.配子体多倍化法
配子体多倍化法利用植物非异染色体染色体的性质,通过核种植物或培养植物
的胚种子或活细胞,使植物从单倍体变成多倍体。

多倍体的产生主要依靠非共一片段的复制或不完全分裂的过程,产生的多倍体品种除了具有植物的一些优良性状,也极易受到某些病害的侵害。

综上所述,植物获得多倍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放射性突变法、药物诱导法和
配子体多倍化法,这些方法对于植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满足人类需求。

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

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

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目前,多倍体育种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成多倍体,即使是在同一个物种内,也可以增加基因组的数量。

这项技术的应用目的是改善植物的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能力,并提供对病害和胁迫的抵抗力。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多倍体育种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改善作物产量和品质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的染色体数量,使作物在某些性状上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小麦育种中,应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小麦中淀粉含量,使其更适合面粉和面包的生产。

多倍体育种还可以调整作物的奇偶性,使其具备较好的自交保持能力,提高自交系和杂交优势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二、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使植物增加基因组的数量,从而增强其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

举个例子,种植在盐碱土地上的水稻常常受到高盐胁迫的影响,导致产量严重下降。

然而,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水稻的染色体数量,提高其耐盐能力,使其在盐碱地上生长良好。

这样的改良品种不仅能够增加盐碱地的利用率,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植物基因组的数量,进而增强其抗病和抗虫能力。

在番茄育种中,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番茄中抗病基因的拷贝数,提高番茄对蔓剧病和其他病害的抵抗力。

多倍体育种还可以改变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使其对昆虫的攻击具有更好的抵抗力,提高抗虫性。

这些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改良品种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体细胞胚胎切割法、花器官培养法、染色体重组法等实现。

其中,体细胞胚胎切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切割植物的体细胞胚胎,使其形成多倍体植株。

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与多倍体育种相结合,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多倍体植株,进一步改良其性状。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和探索,植物多倍体育种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

多倍体植物是指其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二倍数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常见的有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等。

相对于单倍体或二倍体植物,多倍体植物具有更大的细胞和器官、更高的光合效率、更高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等独特的特点。

在生产和育种上,多倍体植物也表现出了许多优势。

植物多倍体育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初主要是利用自然或人工诱导多倍体植物进行育种。

然而,这种方法效果不稳定、效率低且操作困难,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植物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多倍体植物的应用、多倍体植物的产生方式、多倍体植物的基因调控机制。

一、多倍体植物的应用多倍体植物具有更高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对于生物药物、香料、色素及其它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八倍体油菜籽中芥酸的含量高于二倍体的特点,可以制备出高品质的油菜籽油和脂肪酸。

此外,多倍体植物的营养更加丰富,对于育种中改良农作物品质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多倍体小麦不仅重量更大、单株籽粒数增多,而且蛋白质含量也更高。

二、多倍体植物的产生方式1. 自然多倍体植物产生:自然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一般是由于染色体分离不完全而引起的,或由于雄配子多倍化的缘故。

不过,自然多倍体植物的产生率很低,而且不能预测和控制,因此其在实际育种中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2. 化学方法诱导多倍体植物产生:另一种诱导植物多倍体的方法是化学方法。

通过处理植株根系的化学物质,使得植物的细胞分裂出现染色体不分离的现象,从而形成多倍体植株。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产生的多倍体植株繁殖能力有限,只有性繁殖,用于育种的耗时较长。

3. 细胞培养诱导多倍体植物产生:植物多倍体育种中,细胞培养诱导多倍体植物是最为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多倍体_实验报告

多倍体_实验报告

1. 掌握化学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的一般方法。

3. 了解多倍体在植物育种上的意义。

4. 学习利用细胞学方法观察鉴定多倍体的特点。

5. 利用染色体分析的方法对多倍体的细胞做出准确判断。

二、实验原理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并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在植物育种上,利用多倍体可以改良作物的经济性状,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倍体克服远缘杂交过程中的障碍。

秋水仙素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诱导剂,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丝断裂或纺锤体形成受抑制,有丝分裂后期,复制的染色体无法移向两级,细胞内的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1. 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2. 秋水仙素溶液3. 氯化钠溶液4. 碘液5. 显微镜实验仪器:1. 烧杯2. 移液器3. 显微镜4. 显微摄影仪1. 预处理:将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用蒸馏水清洗,并浸泡在氯化钠溶液中,以促进根尖生长。

2. 诱导处理:将处理过的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浸泡在秋水仙素溶液中,处理时间为48小时。

3. 漂洗:将处理过的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用蒸馏水清洗,去除多余的秋水仙素。

4. 固定:将漂洗过的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用95%乙醇固定,时间为24小时。

5. 染色:将固定过的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用碘液染色,时间为15分钟。

6. 制片:将染色过的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用蒸馏水漂洗,并制成临时装片。

7. 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制片,观察大蒜根尖分生组织区的染色体数目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即每个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2. 多倍体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即每个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表明秋水仙素成功地诱导了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化学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秋水仙素成功地诱导了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植物多倍体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和意义

植物多倍体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和意义

植物多倍体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和意义20**-08-29 09:11:08| 分类:生物技术|举一个物种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的恒定性是这个种的重要特征。

我们把二倍体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

当生物体内细胞染色体组数达到3组或3组以上者,称为多倍体。

多倍体在植物进化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随着植物自然演化地位的提高,多倍体所占比例增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然界中,多倍体在裸子植物中占物种的13%,在单子叶植物中占42.8%,在双子叶植物中占68.6%,即显花植物中约有一半的物种是通过多倍体途径形成的次生种,其中有些是在一个属内存在着不同倍数的种,有些是在同一种内存在着不同倍数的品种。

遗传学上把一个属内不同种的染色体按某一基数而倍增的现象称为染色体倍数性系列,或多倍体系列。

处在倍数性系列上的植物,因其基因剂量存在差异、所以各有相异的表型,它们在细胞染色体尚未数清以前,就早已为形态分类学家区分为不同的种群。

多倍体(polyploid)是高等植物染色体进化的显著特征。

一般所讲的多倍体是指染色体组的数目在3(3n)或3以上(>3n)的个体、居群和种,如3倍体(3n)、4倍体(4n)、5倍体(5n)等都是多倍体。

多倍体的种类,根据产生方法分为:天然多倍体(natural polyploid)和人工多倍体(artificial polyploid);根据染色体来源分为同源多倍体(homologous polyploid),增加的染色体来源于同一物种和异源多倍体(heterologous polyploid),增加的染色体来源于不同的物种或不同的属;根据染色体数目分为三倍体(triploid)、四倍体(tetraploid)、六倍体(hexaploid)、八倍体(octoploid),以此类推。

植物界中多倍体极为常见,藻类和真菌中都掌握了存在多倍体的例证。

在高等植物中,苔藓植物53%是多倍体,蕨类植物约97%是多倍体,裸子植物约5%是多倍体,被子植物约70%是多倍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多倍体培养
4月10日起
摘要:植物多倍体是指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具有3套或更多套数的植物。

随着染色体组倍数的增加,有可能使一些作物的经济性状发生有利的变化。

因此,植物多倍体的研究和利用是育种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途径之一。

本次实验就是通过用拟南芥种子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培育多倍体拟南芥,来熟悉掌握一般的多倍体诱导的方法。

1.引言
1916年温克勒(H.Winkler)在番茄与龙葵的嫁接试验中发现,在愈伤组织长成的枝条中有番茄的四倍体。

自1937年布莱克斯利(keslee)和埃弗里(A.G.Avery)利用秋水仙素诱发曼陀罗四倍体获得成功以后,各国相继展开人工诱发多倍体的试验研究。

1947年,木原均、西山市三发表《利用三倍体无子西瓜之研究》,报导了三倍体无子西瓜选育成功。

1959年,西贞夫等利用四倍体结球甘蓝和四倍体白菜杂交,成功地育成双二倍体新种——“白蓝”。

目前,已有1000多种植的获得了多倍体。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70年代以来,蔬菜多倍体育种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已培育出三倍体、四倍体西瓜,四倍体甜瓜以及萝卜、番茄、茄子、芦笋、辣椒和黄瓜等蔬菜多倍体材料。

多倍化后,多个等位基因互作产生了更多的组合和更多样的功能变化,从而比二倍体亲本拥有更高的杂合性和更迅速的环境适应力,表现为抗逆性增强及克服远缘杂交的不育性等特点而倍受园艺育种学家的青睐。

多倍化导致植物基因组发生部分或全部的重复,其后伴随着DNA排除、DNA同质化、基因沉默和染色体重排等,从而改变了二倍体祖先基因组中基因连锁关系、遗传平衡及遗传修饰式样赋予多倍体基因组新的细胞遗传学特性,使之在细胞形态、核型特征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生物学多样性,从而加速物种的进化。

经典理论认为,植物天然多倍体基因组主要起源于体细胞有丝分裂异常、未减数分裂配子融合和种间杂交三个途径。

目前的研究,特别是2003年拟南芥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多倍体的认识有了新的概念,像拟南芥这种典型的二倍体植物,基因组极小,但却是一个典型的endopolyploid,在生长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基因组多倍化事件,科学家研究认为是基因组的表达需要而使得拟南
芥在生长过程中基因组不断的复制自我,因此,自身的基因型以及内源加倍在目前也被认为是多倍体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在以大蒜根尖多倍体鉴定中)已详细说明,分为物理的(温度剧变、机械损伤、各种射线处理等)和化学方法的(各种植物碱、麻醉剂、植物生长激素等)诱导方法。

其中,秋水仙素是诱导多倍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秋水仙素属的一个种,秋水仙(Colchicum autumnale. L.)的器官和种子内提炼出来的一种植物碱。

它的化学分子式为C22H25O6N。

因有剧毒,故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切勿使药液进入眼内或口中。

秋水仙素的作用在于阻止分裂细胞形成纺锤丝,而对染色体的结构和复制无显著影响。

浓度适合,药物在细胞中扩散后,不致发生严重的毒害,细胞经一定时期后仍可恢复正常,继续分裂,只是染色体数目加倍成为多倍性细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育成为多倍体植物。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拟南芥种子
0.1%的秋水仙素,MS培养基[1],花泥
培养皿,Parafilm封口膜,超净工作台等
2.2.实验方法
2.2.1.MS培养基的配置
先配制母液,再按照所需培养基的量,量取所需体积;按照每1000ml 7g、30g的比例加入琼脂和白砂糖。

之后,加水至接近所需体积,调节pH至5.8~6.0,然后定容。

2.2.2.消毒处理
2.2.2.1.种子消毒:选取完整且颗粒饱满的拟南芥种子,先用70%的乙醇在离心管中消
毒处理1分钟;在换用2.5%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分钟;之后立即用清水清洗4-5
次。

2.2.2.2.器具消毒:将培养皿、离心管、移液枪头,以及配置好的MS、所需无菌水、
配好的秋水仙素放入手动高温高压灭菌锅[2]中,消毒灭菌。

2.2.
3.铺板
将消好毒的种子放入离心管中,加入悬浮液(0.3%~0.5%的琼脂溶液),此时拟南芥种子会悬浮在液体中,用移液枪吸取种子,均匀的涂抹在培养板上。

然后将培养板一道22℃的有光培养室中培养。

2.2.4.不同处理诱导多倍体
表1:处理方法
编号培养基处理方法
A 纯MS培养基铺板后,正常培养;
B
纯MS培养基+0.1% 秋
水仙素铺板后,正常培养15天,将所得幼苗分别移入两个纯MS培养板上B1、B2,继续培养;
C
0.1%秋水仙素的水溶
液铺板后,在处理1、2、3、4天后,分别取一部份种子移入新的纯MS培养基上,编号为C1、C2、C3、C4,继续培养;
D 清水铺板后,处理1、2天后,分别取一部份种子移入新的纯MS培养基上,编号为D1、D2。

2.2.5.移苗
在处理的幼苗长到四叶期(一半需要两周左右)时,准备花泥,将幼苗移入花泥中继续培养。

移苗时,小心用镊子从培养皿中连根取出小苗,把苗种入花泥中。

移苗结束后,用保鲜膜覆盖1~2天后揭膜,如果苗很弱,则在此基础上还需多覆盖几天。

(在花泥中种植时,苗期不需要添加营养液,开始抽苔时及时添加营养液,一般需要添加2次,每次加入1升拟南芥营养液,2次添加最好间隔一段生长时期(7~10天)。


3.结果及讨论
3.1.
表2:后期处理及结果
编号培养方式最终效果
A 移入花泥培养一部分植株变黄枯萎;大部分能够正常生长;
B1 纯MS培养在B中约10天后,已经长到两叶期,但是之后一直没长;移
到B1、B2后,绿色渐渐褪去,最终变黄死亡;
B2 纯MS培养
C1
纯MS培养,之后移入花
泥培养
在C中培养一天,种子已经萌动,露白;移入C1长势较好,但相对正常植株,仍显矮壮,在四叶期之后移入花泥中;
C2 纯MS培养
在C中培养两天,种子已见绿芽;移入C2之后,仍有继续生
长的迹象,但并未生根,最终还是变黄,死亡;
C3 纯MS培养
在C中培养三天,种子已见绿色叶片;移入C3之后,基本没
有生长迹象,很快变黄,死亡;
C4 纯MS培养
在C中培养三天,种子已见两片绿色叶片;移入C4之后,无
生长迹象,很快变坏,死亡;
D1 纯MS培养
在D中培养一天后,种子萌发,露白;移入D1后,种子长成
正常植株;
D2 纯MS培养
在D中培养一天后,种子萌发,长出嫩叶;移入D1后,种子
长成正常植株;
3.2.植株外观
均是在4月21日同时处理并播种到培养皿上的,在不同处理下,都培养了20天,所观察到的不同植株外观。

3.2.1.A植株
正常培养,未做任何处理,正常植株,根细长,比地上部分要长出很多。

但人比学长们所培养的拟南芥植株要小,初步分析是因为我们培养板上缩到的培养基过少。

理论上,直径9cm的培养皿,所加M.S.培养基25~30ml,培养基过少会出现我们的情况,导致植株生根很短,植株个体过小;培养基过多,导致植株上部生长空间过小,以不利于植株的培养观察。

图1为整株;图2为根部放大。

图1 图2
3.2.2.B植株(B1、B2的处理完全一样)
在B中培养15天左右,后转入纯MS培养基中,秋水仙素起到了使染色体加倍的作用所得植株基本可以确定为多倍体。

而且植株明显矮壮,根粗极短,长出的可以吸收营养物质的根须也很短、很少,这也预示着这样植株注定不可能成活。

图3为整株;图4为根部放大。

图3 图4
3.2.3.C植株
C1中的植株是在0.1%秋水仙素的水溶液处理1天后转入纯MS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的植株,种子在C中时已经萌动,露白,可以肯定秋水仙素在种子的早期有丝分裂中起到了使染色体加倍的作用。

后期植株情况也显示出多倍的特性:植株粗壮,但相对矮小;根部亦比正常植株粗短,但是没有长出可以吸收营养物质的根须,看上去更像是棱角分明块状的根。

图5、图6为C1植株;图7、图8为C2植株;C3、C4的处理,并未得到可见的有根、有叶的植株。

图5 图6
图7 图8
3.2.
4. D 植株
D 植株是在清水中发芽(1、2天),后转入纯MS 培养基中培养。

虽然并未用秋水仙素处理,但是从根的外观来看,与正常植株仍有差距,又很明显的主根分叉,没有根须,与A 中的正常植株相比,根仍显粗短。

初步原因分析是因为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多次被污染,我们几次转移植株,对植株可能造成了较大的损伤。

图9为D1植株。

图9
4.注意事项
1)MS培养基的配置:注意各母液在4℃保存;一般先将MS溶液定容到接近所需体积,
再调整pH(因为体积变化很小时,对pH的影响微乎其微),最后加上琼脂粉;
2)悬浮液:拟南芥种子所用的悬浮液为0.3%~0.5%的琼脂溶液;不同的铺板方法可
以不需要悬浮液;
3)消毒问题:消毒时间一定把握好,由于拟南芥种子极小,很容易在消毒溶液中被杀
死;
4)铺板问题:培养板中植株过密、不均匀,都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在A中培养的植株
由于铺板时不够均匀,我们不得不在二叶期时进行重新铺板,将苗铺均匀。

5)将苗转入花泥之后,初期也要注意及时除去花泥表面的霉菌,否则影响植株生长;
后期苗长大之后,成了这个培养盒的优势种,对无菌条件的要求会低一些,而且霉
菌也会不容易长起来。

[1]MS培养基配置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