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化考察
安徽历史考察报告800字

安徽历史考察报告800字安徽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在这个方圆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代中原文化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安徽文化。
安徽文化崛起于南宋,发展于元代,繁荣鼎盛于明清,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安徽人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谓流派纷呈,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成果辉煌。
安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文化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这次的外出安徽写生我有幸能来领略这古老的徽文化。
从广州出发历经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才到目的地。
在这个将近二十天的写生日子里,我去过了让人陶醉的宏村;去过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卢村;去过了让人有种世外桃源的西递村;去过了雄伟壮观的齐云山;去过了繁华热闹的屯溪老街;去过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屏山村;去过了祠堂成群的南屏村;还有那黄山脚下的影视城——秀里影视城。
去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浓厚的地域文化熏陶着我这外地人。
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这里的历史文化:说起这里的村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我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村落是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建造的,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中国古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而形成的。
浏览了这些古村落你不难发现这里聚族而居。
宏村以“汪”性为主,西递以“胡”性为主,屏山以“土家人”为主,南屏以“叶,程,李”性为主,卢村以“卢”性为主。
黟县自古是个宗法社会,聚族而居。
清朝沈奎在《黟县杂咏》中写道:“朱陈聚族古风存,一姓从来住一村。
野老今年交八十,生来不识县衙门。
”写的就是乡村聚族而居,与外交往不多的景况。
安徽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西安历史考察报告

西安历史考察报告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
本篇报告将对我对西安历史的考察做出总结和评价。
首先,我对西安的古城墙进行了考察。
西安的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始建于公元1370年,是为了保卫西安城而建。
现在的城墙高约12米,厚约15米,周长14公里,保存完好。
城墙上设有盾房、箭楼等防御建筑,它们不仅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同时也是古代军事技术的杰出代表。
通过这次考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建筑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考察了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文物,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中国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兵马俑共有三个坑,分别存放大量不同形态和服饰的陶俑,展示秦代的军队和礼仪。
兵马俑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工艺和雕刻技艺的重要代表。
通过这次考察,我更加了解了秦代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我考察了大雁塔。
大雁塔是唐代建筑的典范,也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大雁塔的高度达到了64米,共有7层,每层都有许多佛像,内部空间独特,充满神秘气息。
考察大雁塔让我对唐代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建筑和艺术的交融。
总之,我对西安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安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恢宏景象。
这次考察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骄傲自己的国家。
历史文化历史遗迹考察活动策划

历史文化历史遗迹考察活动策划一、活动背景近年来,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为了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我们计划策划一场历史文化历史遗迹考察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体验历史的痕迹。
二、活动目标1.传承历史文化:通过考察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提高参与者的历史素养:通过观察和体验历史遗迹,提高参与者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丰富文化生活:给参与者提供一个参观历史遗迹的机会,让大家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独特性。
三、活动内容1.活动筹备阶段(1)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根据历史遗迹的分布情况和参与者的时间安排,确定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2)联系相关部门和人员:与历史遗迹所在区域的文化部门或相关负责人进行联系,获得参观许可和相关资料。
(3)制定活动预算:根据活动的具体安排和预期效果,制定活动所需的经费预算,并确保经费安排合理。
2.活动实施阶段(1)组织活动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如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等,进行活动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活动导览和讲解:在活动现场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导览和讲解,引导参与者了解历史遗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内容。
(3)组织互动环节:设置合适的互动环节,如历史问答、文化游戏等,增加参与者的参与感与互动性。
3.活动总结阶段(1)收集参与者反馈:在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意见反馈等方式,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的优点和不足。
(2)撰写活动总结报告: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和活动实际情况,撰写活动总结报告,记录活动过程、效果和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借鉴。
四、活动保障措施1.确保安全:活动期间,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预案,保障参与者的安全。
2.制定细则:制定参与者行为规范,确保活动秩序良好,并提前告知参与者注意事项。
历史考察报告范文3篇

历史考察报告范⽂3篇历史遗产保护⼯作考察报告20*年10⽉,在⼴东省建设厅***厅长带领下,⼴东省城市规划建设考察团前往欧洲,考察了意⼤利、希腊、西班⽛等国在历史⽂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机制、保护⽅法、措施和成果。
归国后,⼀份具有思辩性的考察报告问世。
古城的迷⼈魅⼒城市的每⼀个细节都表现了深厚的⽂化底蕴,耐⼈寻味。
众所周知,欧洲的历史⽂化遗产是令全世界瞩⽬的。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论是历史名城的罗马、雅典、马德⾥,还是风景迷⼈的西西⾥岛、爱琴海诸岛,甚⾄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兰,都堪称建筑的博物馆、艺术的宫殿,似乎每⼀座城市、每⼀幢建筑都是镌刻在⼤地上的历史。
古典主义、⽂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同众多著名的⼴场和历史街区交相辉映,构成了欧洲独特的城市风貌。
⾼品味的城市历史⽂化景观和深厚的⽂化底蕴,使欧洲许多古城⾄今仍保持着迷⼈的魅⼒。
同时我们注意到,尽管欧洲的城市风格各异,特⾊鲜明,但都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地将城市⾃⾝的历史⽂化风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出来,城市也因此⽽更显神韵。
例如罗马是拥有丰富历史⽂化遗产的名城,存留着⼤量的代表性宏伟建筑,因此城市体现出极为厚重的历史⽂化神韵,使城市的每⼀个细节都耐⼈寻味;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雅典,城市风貌体现出现代⽓息和历史⽂化内涵交融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化传统的西班⽛古城马德⾥,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科技、民族特⾊和历史⽂化三者合⼀的独特⽓质,科学合理的绿化、交通系统,使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历史名城建设中得到合理诠释;位于欧陆最西边的葡萄⽛⾸都⾥斯本展现的是另⼀番海滨城市风情,虽然经过18世纪⼤地震后遗留下来的历史⽂化古迹不算多,但得天独厚的⾃然景观配上保存完好的⽂化古迹的点缀,⾜以使⾥斯本称得上是风光迷⼈⼜不失典雅⽂化品味的魅⼒城市。
欧洲国家对历史⽂化遗产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实在令⼈佩服和惊叹。
完善的保护体系这个体系令⼏乎所有⼈都有了⼀种保护历史⽂化的责任。
历史文化考察活动方案

历史文化考察活动方案1. 活动背景历史文化考察活动是一种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人文风情的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并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2. 活动目标2.1 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通过亲身参观和触摸历史文化遗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了解、研究历史的能力。
2.2 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专家讲解、导览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掌握重要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等相关知识。
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活动的组织安排,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团队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的思考与分析,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活动内容3.1 目的地选择:根据活动的时间和预算,选择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作为活动目的地,如古城、博物馆、历史遗址等。
3.2 古城探索:参观古城的建筑、街道、城墙等,了解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色,同时可以安排专家讲解和导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3 博物馆参观:选择与目的地相关的博物馆进行参观,通过展览、文物、图片等形式,展示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演变,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过程与文化的内涵。
3.4 历史遗址考察:参观历史遗址,如古代建筑、墓葬等,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进行现场解读,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的痕迹。
3.5 互动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交流活动,如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历史人物扮演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4. 活动安排4.1 准备工作: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和预算;联系相关单位,了解参观事宜和导览安排;向学生介绍活动目的和安排,并做好必要的人员名单和行前准备工作。
4.2 活动前期:为学生提供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预习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分组,安排小组合作活动;确保学生的个人安全和行程的顺利进行。
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历史文化调研报告【历史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标和背景为深入了解某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本次调研选择某城市进行考察。
该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该地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1. 参观考察:前往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2. 访谈调查:与当地居民、历史文化专家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加深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历史沿革:该城市始建于XX年,是XXX时期的重要中心。
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更迭,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紧密相连。
2. 文化传承: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戏曲、民俗等各种形式。
在当地的博物馆和传统节日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3. 文化遗产:该城市拥有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代书画等。
这些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4. 历史人物:该地区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于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该城市的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丰富,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城市。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加强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加历史文化的宣传和利用,以推动城市的文化发展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五、建议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培养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2. 建设和完善相关的历史文化场所和设施,提供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平台。
3. 加强保护文化遗产,修复维护古建筑等历史遗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
4. 开展文化活动,举办传统节日庆典等,增加市民对历史文化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六、参考资料1. 某市志,某市文化局2. 某市博物馆官方网站3. 秦晖. 文化理论. 中国文化资源出版社, 1998。
历史基地考察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考察背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近日,我们组织了一次历史基地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历史基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激发同学们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考察内容1. 参观地点:我国某著名历史基地2. 考察内容:(1)了解基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2)参观基地内的文物古迹,感受历史文化的传承;(3)聆听历史讲解,了解相关历史事件;(4)参与互动体验活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考察过程1. 考察前,我们组织了座谈会,邀请历史专家对基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进行了详细介绍,为考察活动奠定了基础。
2. 考察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察文物古迹,积极参与互动体验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3. 考察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交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考察成果1.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通过考察,同学们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提升了历史素养。
同学们在考察过程中,学习了历史知识,了解了历史事件,提升了自身的历史素养。
3. 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参观历史基地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4. 增进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增进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考察总结1. 考察活动组织严密,取得了圆满成功。
2. 同学们积极参与,收获颇丰。
3.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继续关注历史,传承历史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 希望学校能继续组织此类活动,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砥砺前行。
报告人: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第2篇一、考察背景为深入挖掘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责任感,我们一行人于近期对某历史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了解历史基地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
宁波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宁波历史文化考察报告宁波文化遗产考察报告关于宁波文化遗产的考察报告---游天一阁宁波是我的家乡,虽然我去游览过很多历史旅游景点,诸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云南大理等等,但还是不及我对宁波的了解。
在小学、中学的春游秋游和与家人的外出旅行中我就已经去过保国寺、天一阁、招宝山等宁波文化遗产,但为了更好地感受宁波文化遗产的文明气息,这次清明回家我又重游了这些古迹。
通过这次考察,我对文化遗产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也对宁波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历史和现状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
自河姆渡餐稻羹鱼,至三江口以舟作马,荣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路东方七点”美誉的宁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宁波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类型。
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0处,其中国家级22处,省级34处,市及县(市)区级264处(截止2007年11月),还有公布的市、县级文物保护点645处。
目前我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名列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浙江省第二位,计划单列市首位。
辖区内现有1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余姚,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北区慈城镇、象山县石浦镇、宁海县前童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余姚市梁弄镇和横坎头村、慈溪市鸣鹤镇,6处宁波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天封塔郡庙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区、鼓楼公园路街区、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
此外,宁波老城区内还保存着较能体现古城传统风貌特色、但尚未予公布的历史地段,如郁家巷历史地段、毛衙街(莲桥街)历史地段、南郊路历史地段、秀水街历史地段、江北岸原轮船码头以北沿江传统建筑群等。
宁波地域的考古工作可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考古发掘以清理古墓葬为主;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步入遗址发掘时期;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计划、有重点的对地下文化遗存进行以考古调查为主体的文物大普查,并开始配合基本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考古发掘与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到本世纪初,宁波考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开展了以城市考古为重点,兼顾全市重要基本建设工程的抢救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任务,获得了一批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考古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历史文化考察考察时间:(2010.12.20--2011.1.8)其中常德(2010.12.20-12.27),怀化(2010.12.28-2011.1.8).路线:德山乾明寺-孤峰塔-夹山寺-花沿溪-诗墙等-洪江古商业城-芙蓉楼-芷江受降纪念馆-龙津风雨桥-天后宫-飞虎队纪念馆-常德一个月的考察时间很快就到了,在这一个月里我们游遍了常德、洪江、怀化。
深入到各个地方实地考察,这不仅开阔了视野更使我对我国地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首先是在常德周边进行考察我们的第一站是在乾明寺。
乾明寺在德山东麓,始建于唐初。
唐咸通元年(860),朗州刺史薛廷望奉敕重修,请禅学大师宣鉴为住持。
唐宰相裴休题“古德禅院”匾额。
寺院内有金刚塔、慧光塔、峋嵝塔、毗庐阁、八角亭、断桥、铁经幢、白龙井、乌龙井、钵盂泉等。
重要碑帖有唐裴休书“古德禅院”刻石,唐“德山先和肖塔铭”、“宋德山乾明寺钟铭”、米蒂书“宝藏石刻”、张授“善德山”诗碣等。
清末重修,武陵学者余嘉锡题。
可惜这些难得的书法珍品,均已失佚。
乾明寺存留的文物仅铁经幢和两块宋碑,据《常德府志》记载,这座铁经幢是唐懿宗咸通元年,武陵太守薛廷望奉旨修建的,为生铁铸造,故名“铁经幢”。
历经沧桑,屡兴屡废,多次被毁,唯有铁经幢仍然屹立,成为佛门稀世之宝。
今日德山乾明寺,山门宏伟壮观,唐朝宰相裴休题写的“古德禅院”九龙大匾高悬,与当代高僧佛源大和尚题写的“乾明寺”竖匾相呼应,别具特色。
钟鼓声,梵呗声,提醒世人,这里是佛门的净地,学佛的乐园。
孤峰塔坐落在与常德城隔江相望的德山孤峰岭。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1607),初名“文峰塔”,与北岸笔架城遥相映衬,象征常德人杰地灵,文运昌盛,后毁于战火。
现有的孤峰塔是在原塔基上重建的,塔高33米,底径7米,七级八面,四周八角檐上装有铜铃;塔内有旋梯直到塔顶,游人登塔极目四望,周围的沅江及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董其昌说:“于兹塔也,虽惟人文,赖之巽,为春为木,长养万汇,主人长年。
”巽,为八卦之一,其前身始建于唐代的楚望亭,因刘禹锡的《楚望赋》而命名。
一时此亭成为德山“游观之最”,用宋绍定年间常德知府袁申儒的话说,可以“临枉渚而想朝发,望秦城(司马错古城)而慨秋绿”。
后来,此亭更名“江山平原”,将“楚望”匾额移于旧亭之旁。
不久,该亭再次易名“云深”,原因是“楚望亭风雨晦暝,常有白云缭绕,人多异这”。
袁申儒莅任,与太守许公共同捐资,“度地于善卷坛之西,夷坡砻石,以亭其上”,重新挂出收藏于寺庙中“楚望”旧匾。
同时,在善卷坛祠前、临江迫崖处修“临睨亭”;在善卷坛和云深之间修“仰止亭”。
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始建于公元870元,历经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
至明末清初,大顺帝闯王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住持30年。
夹山寺鼎盛时期,其规模宏大,有九殿一宫,后屡经兵荒马乱数度兴废,现已修复六殿一宫。
夹山寺是佛教禅宗祖师讲经说法之所,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在此住持说法评唱的《碧岩录》,被誉为天下“禅门第一书”,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
夹山是誉满东亚的茶禅祖庭。
夹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是煮茶的极品泉水。
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真谛。
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夹山风景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城南8公里处,由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境内的夹山寺、闯王陵、碧岩泉等景点组成,总面积3平方公里,是以人文景观为主,融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风景旅游区。
夹山于1998年被湖南省旅游局评为“97”湖南省最佳景区。
夹山寺自1993年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吸引着数十万中外游客,并成功地接待了江泽民、曾庆红、蔚健行、李铁映、钱正英、廖汉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湖南壶瓶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接管夹山旅游经营权后,正朝着把夹山早日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而努力奋斗。
李自成禅隐夹山寺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流散在澧水流域的文物说明,何璘所记“李自成禅隐夹山寺”是可信的。
洪江历史悠久,洪江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区,沅、巫两水在此交汇,是滇、黔与沪、汉之间水运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称为“洪溪”,又名“雄溪”,为“五溪”蛮地,居“五溪”之首。
自古是驿站、是商埠、是烟火万家的巨镇,距今已有3000年文明历史,以集散洪油、木材、鸦片、白腊而闻名于世,素有“七省通衢”、“小重庆”、“小南京”、“湘西明珠”、“西南大都会”之美称,是湘西南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的中心。
现完好地保存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会馆、钱庄、寺庙、洋行、青楼、报馆、烟馆等遗址380余栋,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有如一幅直观明、清、民国社会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也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古商城之一,被专家誉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并冠名为:“洪江古商城”.2007年6月国务院下文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江古商城(古建筑群)榜上有名。
到目前为止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待批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
有如画廊长卷,胜似“小三峡”;农家竹寨野趣天成,风土人情浓郁;“嵩云十景”各显神奇,神话故事脍炙人口。
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1999年初,两津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总投资606万元。
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
明万历十九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
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
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
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
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
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
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
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氵舞)水之上。
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
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明山叠翠,舞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浮想联翩。
河西巨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
河东是中国侗乡最大的吊脚楼群,把芷江侗乡披上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
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
悬柱、悬瓜、柱角、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楼阁观赏厅、亭、廊、柱枋、店面门牌等对联、条幅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刻制成,展现了当今名人书法和木刻艺术风采。
风雨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既保留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
天后宫在舞水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
清同治八年(1869年)《芷江县志》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创建。
"占地3700多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
坐西朝东,南北建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梳妆楼已拆,建消防池。
全部建筑结构完整。
解放后,驻进电厂、乡政府、财贸学校。
建筑上盖保持原状,下部随着需要改装成宿舍、课堂、餐厅。
为人交口称赞的是门坊的青石浮雕,坊高10.6米,宽6.3米,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
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椽,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夔龙、规矩龙栏杆;中间十七级石阶紧接沿河大道。
面临滔滔舞水,门坊显得格外雄伟。
坊上浮雕,凡95幅。
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
鱼龙凤狮,花草木竹,神鬼人仙,形象生动逼真,画面清晰如故。
或一幅为一的典,或数幅为一据。
华拱鱼樵唱和"与"耕读为本"相对,侧柱八幅为"八仙飘海"、"丹凤朝阳"、"二龙争珠"、"狮子滚绣球"、"八王巡天"、"魁星点斗"、"连升三级"……大雕细刻,镂空镌深,堪称鬼斧神工。
"五龙拱圣"中"天后宫"三个大字,用笔浑厚圆润;"武汉三镇"、"洛阳桥",施刀细腻入微。
参观石雕艺术的专家,无不称扬此坊工艺之绝无仅有。
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中国人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旧址。
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
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受降事宜。
21日下午3点30分至5点,举世瞩目的受降仪式在芷江机场南端七里桥进行。
与会者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和高级幕僚百余人,美军驻中国战区参谋长柏德诺也作为受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为纪念芷江受降,标志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执政当局拨款9.4亿元,似建占地90亩的"受降公园"。
终因拨款不知下落,仅建"受降纪念坊"一座,留作纪念。
1985年,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在长沙和芷江举行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大会。
中共芷江县委拨地8200平方米,组建"受降纪念馆"。
9月3日开馆,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刘夫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齐寿良在纪念大会为纪念馆剪彩,原在湘西抗战的国民党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先生也参加了剪彩仪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飞虎队纪念馆坐落在芷江机场的东边。
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率领的空军飞虎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芷江机场、云南机场等机场为空军基地,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