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带气候影响下的建筑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建筑与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与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与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建筑与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建筑设计者正面临着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等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建筑设计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并介绍其中的一些最佳实践。

一、被动式设计策略被动式设计策略是指通过建筑的尺度、形态、材料以及布局等,来最大化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

这种设计策略着重于建筑的高效隔热、优化采光和通风等方面。

1. 高效隔热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建筑要避免过度依赖空调和供暖系统。

通过采用高效隔热材料,例如热层外墙保温系统或双层玻璃窗,可以降低室内外温差,减少能源消耗。

2. 优化采光合理利用自然光源可以减少对电灯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采光设计包括选择适当的窗户大小和位置,使用反射材料来增加室内光亮度,以及关闭或调节透明度的调光系统等。

3. 通风和自然冷却通过设计通风系统,利用自然风来调节室内温度,可以降低空调的使用频率。

此外,通过设置绿化屋顶或墙壁,以及喷泉等水景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也能实现自然冷却效果。

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重要策略。

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

1. 太阳能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结合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或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这种方式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2. 风能利用在适宜地区,建筑可以通过设置风力发电机来利用风能。

这种能源来源清洁且可再生,有助于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需求,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 地热能利用部分地区地下深处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源,可以供建筑使用。

通过合理的地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三、可持续材料和建筑方式除了被动式设计策略和可再生能源之外,可持续材料的使用和绿色建筑方式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建筑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筑设计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对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建筑的适应能力。

2.气候变化对建筑耐久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强风、暴雨和高温等,对建筑的耐久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强风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损坏,暴雨可能引发洪水,高温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材料老化。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如选用抗风、抗水、抗热的材料,增加建筑的结构强度等。

3.气候变化对建筑节能性的影响随着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节能成为了当今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而气候变化对建筑节能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建筑需要更多的空调和制冷设备,增加了能源消耗;而气候变冷则需要更多的采暖设备来保持室内温暖。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合理的被动设计措施,如优化建筑的朝向和采光、增加建筑物的隔热性能等,以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节能性。

4.气候变化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建筑的室内舒适度产生了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对室内的舒适需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师们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合适的通风和空调系统,以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

气候变化还可能引起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和干旱,这对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根据气候条件合理选择通风和空调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5.创新的解决方案面对气候变化给建筑设计带来的挑战,建筑师们正在积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来实现建筑的动态调节;使用可持续材料和工艺来降低建筑的环境影响。

6.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造成了诸多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提高建筑的适应能力,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它带来了许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设计师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建筑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和减轻这些影响,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技术,以应对这些影响,从而创建更加可持续和适应性强的建筑物。

1. 温度升高和热岛效应随着气候变暖,温度不断升高,特别是在城市地区。

这种升高会导致热岛效应的加剧,即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高于周围地区。

为了应对这种影响,建筑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 选择合适的遮阳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建筑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 设置绿色屋顶和墙面,以吸收热量并增加蒸发散热; - 采用通风系统和自然通风方案,以提供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并降低冷却负荷; - 考虑使用太阳能系统来供给建筑能源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台风、干旱等)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这些事件对建筑物造成了直接威胁,并可能引起损毁或功能故障。

为了应对这种影响,建筑设计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抗风等能力,确保其在极端天气事件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使用可持续材料和施工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性能; - 设计防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以确保建筑物在暴雨等情况下不受水浸或水损害; - 考虑使用低水耗设备和节水措施来应对干旱风险。

3. 能源消耗与碳足迹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减少能源消耗和碳足迹已成为全球共识。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之一,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减少能源消耗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减少能源消耗和碳足迹的设计措施: - 使用高效绝缘材料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 选择节能灯具和节能设备,降低用电需求; - 整合智能控制系统来优化能源利用; - 考虑使用再生能源系统(如太阳能、风能等)来供给部分或全部建筑能量需求;- 优化供暖、通风、空调等系统设计,以减少能源消耗; - 采用可持续材料和循环利用原则,在设计中降低碳足迹。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嗨,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一个严肃却又切实存在的问题——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吧!1.能源效率与节能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日益频繁,建筑设计必须更注重能源效率和节能。

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优化建筑结构和材料,提高隔热性能等措施成为关键。

通过科学的设计,建筑可以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和洪涝现象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挑战。

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收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灌溉系统以及合理利用雨水等都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建筑设计不仅要关注内部的舒适度,还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建筑材料选择随着气候的变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变得至关重要。

耐候性、抗震性、隔热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可持续性材料的应用也成为了趋势。

选择符合气候条件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品质,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绿色环境与生态设计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环境和生态设计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新方向。

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保护生态、减少碳排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

绿色屋顶、垂直绿化、废物回收利用等措施都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亮点。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从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建筑材料选择、绿色环境与生态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师需要站在环保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创造更加宜居、环保的建筑空间。

因此,建筑设计者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构建美好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想法,让我们一起为环保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吧!。

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建筑设计策略

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建筑设计策略

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建筑设计策略
在当今社会,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建筑设计师们也在重新审视他们的设计策略,以应对这一挑战。

在设计建筑物时,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变得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还能够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

良好的通风设计
在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时,良好的通风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物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调节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湿度,从而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

优秀的通风设计还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太阳能利用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通过合理设置建筑物的朝向、窗户和遮阳设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太阳能的利用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绿色植被覆盖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植被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通过在建筑物周围种植绿色植被,可以有效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

绿色植被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度,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建筑设计策略对于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减少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良好的通风设计、太阳能利用以及绿色植被覆盖等策略,我们可以打造更加环保、舒适的建筑环境,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建筑设计中积极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做法。

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

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

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需兼顾美学和功能性,还需要考虑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设计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并降低能源消耗。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一、热带气候在热带气候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高温和高湿度的影响。

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策略:1.适当的遮阳措施:利用外部遮阳设施,如雨棚、窗帘等,减少阳光直射进入室内。

同时,在建筑物周围种植遮阴树木,提供自然的遮阳效果。

2.通风设计:在建筑物中设置通风口和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以提供空气流通和降低室内湿度。

采用可开启的窗户和适当的风口,利用自然风来实现通风效果。

3.隔热材料的使用:选择具有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如保温板、隔热玻璃等,以减少室内外温差,降低空调能耗。

二、寒冷气候在寒冷气候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保温和保热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对寒冷气候的设计策略:1.有效的保温层:在建筑物外墙和屋顶设置良好的保温层,减少热量散失。

采用保温材料,如聚苯板、岩棉等,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2.使用高效的供暖系统:选择高效的供暖设备,如地暖、热泵等,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

同时,在建筑物中设置密封良好的门窗,减少热量流失。

3.利用太阳能:在寒冷气候地区,可以利用太阳能来进行供热。

通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板,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海洋气候在海洋气候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高湿度和强风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适应海洋气候的设计策略:1.防潮处理:使用防潮材料和防潮涂料,以减少湿气的侵入。

此外,合理的排水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建筑物周围的排水畅通。

2.防风设计: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考虑抵御强风的能力。

采用坚固的建筑结构,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3.通风与散热: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并利用自然风来实现散热。

合理的通风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湿气,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建筑设计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和使用也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设计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1. 考虑气候变化的建筑物设计原则在考虑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设计的影响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团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1.1 能源效率随着能源资源的稀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效率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面临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物的绝缘和通风系统,采用节能设备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1.2 自然通风与被动冷却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降低能耗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目标。

而自然通风与被动冷却是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

通过优化建筑形态、窗户位置、通风系统等,在不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利用自然力量来实现室内空气流动和降温。

1.3 水资源管理随着全球水资源供应短缺和气候干旱情况加剧,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手段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再利用。

1.4 适应性与弹性设计面对日益不稳定和多变的气候条件,适应性与弹性设计成为了新时期建筑物必备的特征。

通过在设计中考虑可调节性、可拆卸性等特点,使得建筑物能够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需求。

2. 气候变化对建筑各方面影响分析除了上述基本原则外,还需要具体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部分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以下将从建筑外观、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2.1 建筑外观气候变化会对建筑物外观造成一定影响。

例如,在高温地区,建筑外墙可能需要增加遮阳設計来减少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地区,则可能需要增加保温层来提高室内保温效果。

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

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

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合理设计建筑的外墙和内部结构,采取适当的节能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相应解决方案。

一、热带气候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在热带气候地区,高温多湿的环境对建筑物的设计提出了挑战。

以下是一些在热带气候下常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1. 通风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气流,设计透风良好的建筑结构,增加屋顶和墙壁的通风口,使热空气能够顺畅流通,保持建筑内部空气的流动性,减轻室内温度。

2. 遮阳措施:合理设置遮阳装置,如百叶窗、遮阳板等,减少阳光直射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

3. 外墙保温:采用保温材料,如岩棉、聚酯纤维等,增强建筑物外墙的隔热性能,有效减少室外和室内温差。

4. 绿化建筑:在建筑物周围种植阴凉的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降低周围环境温度。

同时,绿植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5. 采光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窗户和采光井,增加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降低能耗。

二、寒冷气候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在寒冷气候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保温性能提出了要求。

以下是一些在寒冷气候下常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1. 保温材料: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如玻璃纤维、聚苯板等,加强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热量传导和散失。

2. 热桥处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避免热桥的出现,减少热量传导,提高保温效果。

3. 高效供暖系统:选择高效供暖设备,如地暖、空气源热泵等,提高供暖效果,减少能源消耗。

4. 防风措施:加固建筑物的结构,增加防风隔热层,减少寒冷空气对建筑物的侵入。

5. 采光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窗户和采光井,增加自然采光,利用太阳能进行 passiven太阳能利用以降低室内能耗。

三、沙漠气候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在沙漠气候地区,极端高温和干燥的条件对建筑物的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热带气候影响下的建筑策略探讨
摘要:创造舒适的建筑生活环境,应根据当地具体的气候特点,从热环境的具
体要素入手,研究相应的技术措施。

海南地处热带气候区,创造热舒适的建筑环境,最为突出的就是要解决好夏季通风隔热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海南地区气候的
特点,结合海南当地传统建筑在通风、隔热、遮阳等方面的热工特点,讨论适应
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设计相应策略。

关键词:热环境;通风;隔热;遮阳;策略
作为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夏季湿热,日照强度高、时间长,雷雨频繁,这种气候
条件下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而且大大增加了能源消耗,为节能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建筑物热工环境的探讨就显得尤其重要。

创造舒适的建筑生活环境,研究相应的
技术措施,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解决夏季的隔热与致凉问题,其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保
证建筑物良好的自然通风是解决夏季致凉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通风可以将室内的热空气排出
室外,带走环境中大量的热,直接降低室内温度,并且通风能有效地改善空气的湿度,可以
有效降低温度,避免建筑结构和附属构造受潮和结露而受到损坏。

1、海南岛的建筑气候特点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GB 50178-93》,海南
属于建筑气候区划分区里面的IV区,并且属于二级分区的IVA区,该区长夏无冬,温度高湿
气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
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

2、热带建筑的遮阳隔热
建筑遮阳的目的就是为了遮挡太阳直接辐射,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直射光,防止室内过热,或避免眩光和防止物品受到阳光照射而产生变质、损坏或褪色。

设计合理的遮阳能够有
效地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海南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在一年之中,无论建筑南北向皆可
受到太阳直射的作用,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紫外线强,因此遮阳隔热成为本地区
一个重要的设计因素。

2.1传统建筑的遮阳
海南地区传统建筑在遮阳方面具有热带的地域性特点。

同大多东南亚国家一样,遮阳在
建筑形式上表现突出。

在建筑朝向上,则回避西向,由于西面除了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外,还
加上一整天累积的地面辐射,成为温度最高、最不利的朝向。

因此,在西面,鲜有布局供长
时间停留的居住空间,主要布局辅助用房,如农具间等。

而在建筑界面上,多采取挑檐、回廊、骑楼或帆布等遮阳形式。

在空间上,建筑及生活空间多选择在庇荫处,屋前屋后种植树
叶较大或较密集的热带植物,如竹子等,并且在很多人家里可以随处看到架起的果辅和藤类,绿色遮阳形式丰富,庭院内外普遍树荫较多,庭院和室外已经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延伸。


有黎族人民的船屋形式,屋顶较大,把墙体盖得很低,这和东南亚地区的形式也是相近的,
采取大屋顶的形式,减少太阳对墙体和室内空间的直接照射。

2.2传统建筑的隔热
海南传统民居的隔热,主要是采用导热系数和蓄势系数较小的本土材料作为建筑外围护
结构,比如生土、茅草等。

在海南很多过去的民居中,可以看到夯土墙的大量存在,比如文
昌地区的乡村中,就有以筑版夯土为承重墙、屋顶采用木屋架的建筑,以及黎族地区的部分
船屋,其墙身就是夯土墙,这种夯土墙截面厚度很大,除了结构承重方面的作用,另外就是
起到保温隔热的热工作用。

由于夯土墙的导热系数较小,且截面又很厚,在炎热的夏季,热
空气就会被阻挡在室外,而冬季冷空气也进不来,就形成了一种夏凉冬暖的效果。

而黎族地
区的船屋建筑,普遍采用茅草等作为屋顶,茅草是比生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更低的材料形式,这样就保证了建筑室内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大幅地升温,并且在雨水过后,可以保持湿凉
的窒内环境,成为隔热有效的建筑材质。

3、热带建筑的通风
建筑物的通风是由于建筑物的开口处存在着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压力差是产生通
风的必要条件。

造成压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风压作用,二是热压作用。

3.1利用风压通风原理
风压通风,这种方法受环境制约较大。

为组织好房间的自然通风,在朝向上应使房屋的
开间方向面向夏季的主导风向,并采取一定的附加措施对风向进行引导。

建筑物的窗洞布置
对通风有很大影响,室内空气流速一般来说其流量与开口的比值成正比,但平均流速主要取
决于一个房间较小的那个洞口的尺寸。

而对于建筑布局而言,如果场地中存在体量较大的板
式建筑,那么其很容易形成屏风效应,导致风影区,因此像这种情形,可以采用错开式的平
面布局,迎风面的建筑体量采取低矮、分散的形式,减少对后面建筑的遮挡。

这点在海南琼
北传统民居中表现较为突出,村落建筑主要朝南或东南布置,像梳子般排列,建筑群南面往
往有水田或池塘,迎风面的建筑低些,而后面的建筑渐高,这不但形成一道与地势相依的景观,还有利于气流的抬升和进入,并且建筑之间有纵向巷道,是引导气流的重要形式;并且
建筑层高较高,建筑门头皆开漏窗,室内分隔皆采取有利于气流贯通的形式,而屋顶采用有
利于空气流通的瓦屋顶。

3.2利用热压通风原理
热压作用主要取决于室内外空气温差所导致的空气容重差和进出口位置的高度差,可以
通过空间布局、门窗洞口的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室内外空气的温差促进通风。

可以遵循以下
原则:
增加通风口间的高差;利用高低洞口相结合、上层空气带动下层空气的办法带动气流,
这也是常见的烟囱效应,具体措施,比如利用楼梯间开通风口,或在建筑空间较高的部位开
口形成风塔,如檐下开格栅或百叶等通风界面;
另外还可以利用温差加速空气流动。

增加温差,并不是意味着要增加室内温度,可以利
用太阳能对屋面出风口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促使空气流动加快,这样出风口的空气与室内
的空气就形成有利于空气流动的温差,温差越大,拔风效果就越明显。

4、适应热带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策略
4.1建筑总平面布置
●组织环境通风,比如利用椰林等稀疏的有利气流贯穿的植物形式,在主导风向上游尽量少布置不利气流通过的屏风楼等大体量和宽大界面的建筑,风向上游体量宜分散、低矮、开口、架空、开洞等;
●城市绿化系统要贯穿整个城市和市内建筑,选择具有热带特色的植物,多创造庇荫面积,在绿化平面的同时注重垂直绿化,使植物同建筑构成一体,保护风景性水面,使其蒸发降温,避免“热岛”,与热带植物植被融为一体,如消隐于椰林、槟榔林之中;
●尽量创造户外公共空间,并有绿化或蓬架遮挡的半封闭空间,使人们不总是处于室内空调环境中;
●建筑宜朝向夏季、过渡季节主导风向,着重控制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
●建筑之间不宜相互遮挡,适当与景观空间结合开辟通风廊道。

4.2单体设计
●建筑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平面、立面设计和门窗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外廊、阳台、挑檐等的遮阳作用,建筑物的向阳面,东、西向外窗,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
●房间开间宜朝主导风向,主导风向开设有利于气流进入的门窗洞口等;
●室内通风路径的设计应遵循布置均匀、阻力小的原则;
●可将室内开敞空间、走道、室内房间的门窗、多层的共享空间或者中庭作为室内通风路径,在室内空间设计时宜组织好上述空间,使室内通风路径布置均匀,避免出现通风死角;
●宜将人流密度大或发热量大的场所布置在主通风路径上,将人流密度大的场所布置在主通风路径的上游,将人流密度小但发热量大的场所布置在主通风路径的下游。

4.3构造措施
●直接受太阳辐射的界面,宜采取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并增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降低冷负荷;
●低层住宅建筑,可采用附墙藤类植物,减少外墙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等不利材料蓄热的颜色,屋面宜采用绿化、涂刷隔热涂
料、遮阳等隔热措施;
●可采用墙面垂直绿化及淋水被动蒸发墙面等;
●宜提高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D值;
●西向墙体可采用高蓄热材料与低热传导材料组合的复合墙体构造;
●宜采用通风隔热屋面,檐口处宜采用导风构造;
●可采用蓄水屋面,水面宜有水浮莲等浮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或可采用淋水被动蒸发屋面;
●宜采用种植屋面,种植屋面的保温隔热层应选用密度小、压缩强度大、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的保温隔热材料,加大绿化覆盖率,增加庇荫面积;
●宜采用带老虎窗的通气阁楼坡屋面;
●向阳面的窗、玻璃门、玻璃幕墙、采光顶应设置固定遮阳或活动遮阳,固定遮阳设计可考虑阳台、走廊、雨棚等建筑构件的遮阳作用。

5、结论
总之,建筑师在热带气候地区的开展建筑设计时,应尽量将气候适应性问题积极地看待,并作为建筑形态设计的基本源泉,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体。

只有通过重视建筑形
态设计的气候适应性,并根植于当地文化当中,才能探索出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符合当代社
会发展的建筑体,创造出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建筑物,同时也推动我国建筑
行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季博. 海南乡土建筑类型研究[D].海南大学,2016.
[2]林梓欣. 亚热带地区文化建筑广场的立体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徐刚,曾坚. 传统?气候?现代——热带、亚热带的亚洲国家建筑中气候因素的影响[J]. 呼伦
贝尔学院学报,2001,(02):33-35+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